网站首页 >> 临沂古今 >> 文章内容

临沂兰山太保林(下):孝友格天历久弥新

[日期:2013-01-08]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45[字体: ]

临沂兰山太保林(下):孝友格天历久弥新

 (一)

  话说“太保林”其名渊源,王氏家族中仅王祥一人官至太保。王祥、王览居住的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即今天白沙埠孝友村。王祥,二十四孝中的人物,汉末、魏、晋三朝元老重臣,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名声很大。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赐予“孝友格天”匾额,从此改南仁里为孝友村;清高宗乾隆皇帝弘历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南巡时,将王祥、王览兄弟题入“五贤祠”,与诸葛亮、颜杲卿、颜真聊并庙祭祀,并且立有乾隆皇帝的御碑手书:“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于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

  此外,在中国传统二十四孝中,王祥、王览兄弟独树一帜,其最大特色是把王祥之孝和王览之友联系起来。孝友村,有“卧冰求鲤”、“风雨守柰”、“黄雀入帷”等事迹,作为非物质文物遗产传承,表现了一种传统孝亲美德和兄弟友谊之情,这对今天提倡优秀人文道德风尚和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

  临沂白沙埠孝友祠

  孝友渊源:家学传承独善其身

  按照琅琊王氏族谱,由王子晋到王祥、王览兄弟,共传承31世。被列入二十四孝中的王祥、王览,独树一帜,其最大特色是把王祥之孝与王览之友联系起来。正如王祥在家训中所说:“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在传统的二十四孝中,仅此一例。

  作为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曾祖一辈,王祥、王览的兄弟友谊包容在孝文化之中,这是琅琊王氏以孝闻名的一大特点。“孝河凝冰”作为“琅琊八景”之一,是以“卧冰求鲤”的王祥故事为缘起,从而名扬天下,并与“沂水拖蓝”、“苍山叠翠”等一起形成一大景观,体现了一种地域文化特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失去了传统,就失去了民族之根。过去,在王祥、王览故里孝友村,有“卧冰碑”、“守柰碑”以及明世宗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南巡山东临沂时钦赐匾额“孝友格天”(由此改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为孝友村),表现了一种文化的发展、衍变和延续。

  要谈孝友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家学传承,首先就要解释“孝天格天”四字含义。王氏族裔、山东省民族文化学会会长王晓家认为,所谓“孝友格天”,即以“孝敬父母”和“兄弟友谊”为家庭伦理道德准则,表现得感天动地,启示后人。

  “孝友格天”的匾额,过去一直在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即今孝友村王氏祠堂内。十年文革动乱,文物遭殃,匾额被毁。

  历史上,明人张岱《夜航船·人物部·名臣》记载,二十四孝中的人物是:“大舜耕田,汉文尝药,曾参啮指,闵损推车,子路负米,董永卖身,郯子鹿乳,江革行佣,陆绩怀橘,山南乳姑,吴猛饱蚊,王祥卧冰,郭巨埋儿,杨香搤虎,寿昌寻母,黔娄尝粪,老莱戏彩,蔡顺拾椹,黄香扇枕,姜诗跃鲤,王褒泣墓,丁兰刻母,孟宗泣竹,庭坚涤皿。”

  在这24位孝子中,有9位属于山东人。过去,还有《二十四孝》一书和《二十四孝图》人物谱,谱中有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和绘画。王晓家说:“《二十四孝》一书不著撰人,据说为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之弟郭守正所编。”在封建社会里,“孝于家”才能“忠于国”。,按照儒家的传统道德标准解释,即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用现代语释义就是:认识事物,才能明白道理;明白道理,才能诚心诚意;诚心诚意,才能作风正派;作风正派,才能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管理家庭;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治理国家,才能统一天下。这也就是《礼记》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随之而来的国家“大一统”的政治理想。

 


                              (二)

  王隐所修《晋书》和房玄龄所修《晋书》均有记载,说王祥扶后母朱氏、携弟王览,避地庐江(今安徽舒城),隐居30余年,后来,徐州刺史吕虔檄征其为别驾(刺史的属官),以“年过五十”的高龄出仕做官,后来官至太保,位列三公。

  王晓家认为,如果说王祥之“孝”和王览之“友”的历史渊源基于传统的孝亲美德,那么,其家学渊源便可上溯到其上祖王吉、王骏、王崇、王遵这些宗尚儒学的汉代著名经学家。据文献记载,王祥、王览的10世祖王吉,不仅以经学著称,而且道德品质优秀。

  《汉书》卷王吉传记载,王吉年少时就勤学好问,宗儒读经,“居长安。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后来王吉知道了这件事情的原委,便把夫人赶走了。邻居知道后,就把枣树砍掉了,加上众邻里共同劝说,王吉才允许夫人回家。所以,里中人们互相赞扬:“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王阳即王吉。

  而最有说服力的是《汉书》卷王尊传记载:王尊系涿郡高阳人氏,幼年丧父,依他叔伯为生,叔伯家亦贫寒,令他牧羊。王尊且牧且读,得通文字,后充郡中小吏,迁补书佐。郡守嘉他才能,特为荐举,遂以直言闻时,任虢县令。辗转升调,受任益州刺史,莅任以后,尝出巡属邑,行至邛莱山,山前有九折阪,不易行走。从前临邛县王吉,任益州刺史时,行至九折阪,仰天叹道:“我的身体肤发,承受先人,不可毁伤,何必常常经此冒险。”当即辞官归去。及王尊过九折阪,记起先哲遗言,偏使御夫疾行向前,且行且语道:“此处不是王吉先生的畏途么?王吉是孝子,王尊是忠臣,各行其是,都有至理。”

  所以,王祥之孝和王览之友,除了历史渊源外,也是继承了祖上的孝友传家的传统的。

 
孝友内涵:尊长爱友教化世俗

  在“以孝治天下”的汉、魏、晋期间,王祥之“孝”和王览之“友”是那个时代的标志。

  先说王祥之“孝”。

  王祥不仅事母至孝,而且治国甚勤,克勤克俭,廉政爱民。他在魏文帝曹丕时年逾五旬出仕,一出仕做官,就显示出了非凡才能。其先出任属官徐州别驾,后又由一个县令(河南温县令)到司空、太尉、太保这样的高级职务,达到“九品中正制”的最高品位,进爵为公,除了声名外,其卓越的才能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汉末、魏、晋奢靡风气盛行的情况下,他能够提倡俭朴,不尚奢华,当是难能可贵。

  此后一段时期,诸多帝王特别是魏、晋至南北朝期间,虽然社会动乱,政权交替,但都倡导“以孝治天下”。有对父母的孝亲美德,才能忠于国家。

  孝友祠内的记载碑

  《晋书·王祥传》记载说:“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打扫牛棚),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这便是王祥“卧冰求鲤”的传说故事版本。此外,还有“黄雀入幕”、“风雨守柰”等动人的故事,也蕴涵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蕴。

  谈到孝亲美德,应该说主要靠自身修养。王祥之所以成为朝廷重臣,并且以自身实践克制了当时混乱腐败的流风,起到匡正时弊、身为楷模的作用,主要靠的是自己的才能和修养。

  对于王祥,除了正史记载外,明人舒祥在咏《王祥墓》的诗中说:“荒丘经岁久,衰草锁寒烟。事业归三箧,衣冠贲九泉。鹤随华表失,狸傍断碑眠。多少当时事,都凭故老传。”诗中说,在明代,王祥墓寒烟衰草,狐狸眠居,一片荒凉景象;历史时代的变迁,使人感慨万端。不过,王祥的事业毕竟载入了史册,以此激励后人。王祥卒葬洛阳北邙山,衣冠入葬临沂祖茔,王祥的许多遗闻铁事和孝亲美德,却代代相传,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

  再说王览之“友”。

  王览作为王祥的同父异母兄弟,其生卒年月,比较清楚。如果把王祥的卒年按《晋书》定为“泰始五年”即公元269年,那么,卒于晋武帝咸宁四年即公元278年的王览,较之王祥卒年相差10年,王览享年73岁,当生于汉献帝建安十年即公元205年。王祥享年85岁,当生于汉灵帝中平二年即公元185年,在王祥21岁的时候,其继母朱氏生其弟王览。

  关于王览其人其事其功名业绩,仅逊色于其兄长王祥。临沂孝友村《琅琊王氏宗谱》所载与《晋书》大致相同:

  览字玄通。融次子,祥异母弟。性孝友。母朱氏,御祥无道。览数岁,见祥被楚挞,辄涕泣抱持。至于成童,每谏其母,少止凶虐。朱每以非礼使祥,览与俱往。又虐使祥妻,览妻亦趋之。祥丧父后,渐有时誉,母深嫉之,密便鸩祥,览知之,取酒自饮,祥疑有毒,争不与,母夺而反之。自后母赐祥馔,览必先尝。母惧览致毙,遂止。

  南朝宋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虞预《晋书》说:“祥以后母故,陵迟不仕,年向六十,刺史吕虔檄为别驾,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累迁太保。”王祥作为吕虔的属官,政治教化,捕盗擒贼,立下不朽功勋。为此,他临终时曾将吕虔所赐佩刀授给了他的异母兄弟王览。

  孝友村《琅琊王氏宗谱》不仅有所记载,而且对王览的风尚大加赞誉说:“先为咸阳令,缙绅称其廉,转莅刑曹,同官让其才,英声茂蔚,贤誉赫濯,封即邱子,累迁光禄大夫,卒谥贞公。”

  为此,琅琊临沂王氏宗族的堂号又有“宝刀堂”之称,而且使“宝刀”代代相传。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战国时代,宝刀的社会地位已经取代了春秋时代宝剑的地位。这是因为,在战争中随着骑兵的出现,骑兵代替车战,在战场上短兵相接、互相砍杀中,双面刃的短武器宝剑不如单面刃的短兵器宝刀力度大、分量重,随着实战需要在战场上宝剑逐渐被淘汰,成为一种单纯佩带的装饰品,以至晋人有的佩带木剑(宽袍大袖服饰的装饰品)。而离王祥所处的魏、晋时代较近的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命名匠蒲元在汉中斜谷锻造“宝刀”3000口,称为“神刀”,锋利无比,削铁如泥,以供蜀军作战所用。因此,吕虔授给王祥的佩刀,便是非常认真、郑重其事的举措,是为了表彰王祥的道德行为;王祥把宝刀“授其弟览”,也是经过考虑再三、深思熟悉后才做出传刀于弟而不给自己诸子的正式决定。

  事实证明,吕虔一诺千金,慧眼识人;王祥深知其子,心领神会,临终前便授刀其弟王览,以“公辅之量”为人做事,使宝刀在琅琊临沂王氏宗族中,代代相传,象征其基业的兴旺发达。果然,不负吕虔、王祥所望,三代之后,王览之孙王导辅佐晋元帝司马睿成就了东晋帝业,成为“中兴之主”司马睿的佐命功臣,先为骠骑将军,赠司徒,位至丞相。

  记者车少远 通讯员王友仲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