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临沂古今 >> 文章内容

临沂洗砚池晋墓:家族墓葬往事疑云(组图.上)

[日期:2013-01-08]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215[字体: ]

临沂洗砚池晋墓:家族墓葬往事疑云(组图.上)

           如今,漫步王羲之故居,亭台楼榭、潺潺流水、淡淡墨香,一处精心怡情之地。然而,就是这处幽静庭院,地下却掩埋着鲜为人知的秘密,搅动着今人的猜想。
  2003年4月30日,王羲之故居公园扩建工程施工时,挖掘机的铁铲竟将地下戳出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一座掩埋千年的地下墓葬呈现于世。随即,考古专家对这座较大的砖石墓葬(一号墓)进行抢救性发掘。6月7日,一号墓西侧30余米处,施工中再次发现一座规模更大的墓葬(二号墓)。
  石制墓门、砖筑墓身、龟背墓底……独特的墓葬建筑反映出怎样的历史背景和地域人文?
  一号墓东室内两具人骨,通过骨骼判断一具为1岁左右的幼儿,另一具为2至3个月大的婴儿;西室内发现有一具人骨,墓主年龄大概在6至7岁。墓室内随葬有铜器、瓷器、陶器、漆器、铁器、金器及其他质料的随葬品250余件(套),品种繁多。如此年幼的墓主、奢侈的随葬品,无不透露出墓主人的显贵,这位权贵墓主到底是谁?墓葬建于王羲之故居内,墓主是否与王氏家族有着密切关系?
  考古专家介入,解密墓葬规格、器物神韵、骨骸特征,逐渐揭开墓葬的神秘面纱!

洗砚池晋墓:家族墓葬往事疑云

 

出土的金饰器物

墓葬建构:
地质变故或致龟背墓底

  墓葬所在地原为一处高地,是临沂城老城区内的最高点。通过墓葬覆土的清理情况可以看出,墓上的高地堆积实际为残存的封土。一号墓封土直径约40米,残存高度近2米。墓葬的封土在接近墓顶部分由堆筑而成,上部夯筑。墓室四周的填土也为夯筑而成,并在夯层中添加石灰层。
  墓室砌筑在夯筑形成的墓圹以内,墓葬经过精心处理,采用石灰和土层层层夯筑。墓顶用石灰封护,石灰之上的封土经过人工夯筑,夯筑厚度达到1米以上。地面为一层坚硬的石灰面。以此建构能有效避免紧挨墓顶处杂草生长、封闭性强。
  一号墓分左右两个墓室,墓向南。两墓室平面皆为长方形、券顶,楔形砖单层起券;砖墙采用“二顺一丁”的砌筑方式。两个墓室各有石制墓门,墓门外侧砌筑封土砖墙,封门砖上放置有与祭祀有关的青瓷罐、釉陶兽形水注、五铢钱等物品,或与封墓祭祀活动有关。门前东西两侧各砌筑一道南北向挡土砖墙。
  墓门前有一个规整的方形庭院,其南壁中间有向南延伸的墓道。
  墓室内墓底由青砖铺设,呈龟背形凸起,部分墓底严重变形,青砖翘起,随葬器物多散落在龟背状墓底四周。仔细瞧,墓底所铺块状青砖与青砖之间有明显间隙。墓门前堆积有不少器物,有些器物被细如粉的沙子填充,此外还发现有田螺贝壳。墓内壁发现有积水的痕迹,且有斑块状似红褐色铁锈的附着物,部分青砖外层酥软有脱层,部分内壁清晰可见麦穰掺杂物。墓底、墓内壁缘何出现如此现象?东室大块青石门楣断裂,到底是怎样的外力导致青石断裂?
  此外,考古专家用勘探铲在墓室外打了2个探孔,准备探测墓室地质构造,结果深半米处便有细沙出现,逢雨季,地下水顺着2个探孔不停地往外涌动。无奈,施工队搬来抽水泵连续抽水这才抑制住墓道内积水。
  根据上述现象分析,龟背状墓底或许并非原始砌筑的棺床,很大程度在地质变化下,外力作用下引起原本承重的墓壁四周下沉,墓底地下又系河床,下沉后的四壁致使墓底隆起,原本平整的墓底隆起也导致墓底青砖间出现间隙。这才出现发掘时呈现的龟背状墓底。
  古墓距离涑河、沂河较近,地下河床相连,地下水旺盛时便会夹杂着细沙、田螺贝壳上涌,水量充足时几乎能灌满整个墓室,由此便可以理解墓壁、墓顶发现的积水痕迹。
  由墓室内壁观察,青砖内壁、麦穰泥层、石灰覆盖。灌水后的墓室,囤积的地下水形成一个微循环,地下河床水位下降后积水便会顺着墓门缝隙往外流动。墓室内随葬器物、细沙、棺漆等则顺着积水泄流的推力飘到墓门处。如此反复积水、泄水,内壁上的石灰经过浸泡、氧化,保存下来的便会呈红褐色,似铁锈。
  此外,墓顶、墙皮浸泡酥软后,外层的脱落砸中随葬品,这也是一号墓未曾被盗却出现部分随葬品破碎的一个原因。
  当然,对于墓底龟背另有一种观点,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墓葬地面处理方式,建墓者把墓底做成四周落下、中间凸起的龟背状,再把棺椁和陪葬品放置凸面顶端,避免墓室渗水受影响。

洗砚池晋墓:家族墓葬往事疑云

 

胡人骑兽青瓷烛台

年代考究:
西晋末年或至东晋初年

  一号墓由于未被盗挖,随葬出土的物品十分丰富,其中出土的漆器底部有清晰的朱书文字,记载的年号内容有“大康七年”、“大康八年”和“十年”等三个年号以及“王女”、“李平”、“李次”、“官”等文字。
  古代“大”和“太”可以通用,大康即是太康,太康(280年-289年)是西晋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三个年号。此墓应该是西晋晚期所建墓葬,纵观西晋历史,司马炎在位的26年为前期,后面的惠帝、怀帝、愍帝属晚期。根据墓中器物纪年,此墓是西晋晚期,不会是早期。漆器的纪年:七年、八年、十年只能表示生产时间,也可能是墓主买了存在家里,死时又随葬,器物与人死相差一二十年是可能存在的现象。
  由此可断,墓葬上限是太康十年即公元289年,大致是西晋晚期。
  太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80年,西晋皇帝司马炎分封他的叔叔司马伷为琅邪王,之后王位传给其儿子司马觐,司马觐又将王位传于其子司马睿。晋室祸结兵连之时,琅邪王司马睿为了保全自己,带着家眷从中原逃回封地琅邪国。
  西晋时期,临沂地属琅邪国。从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到建兴四年(公元316年)晋愍帝司马邺投降前赵,西晋灭亡,短短的26年江河日下,王朝迅速走向衰亡。中原地区由膏腴之地变为血雨腥风的战场,生灵涂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北方士民纷纷南迁,逃避战时祸乱。
  《资治通鉴》第87卷有载:“曹嶷自大梁引兵而东,所至皆下,遂克东平,进攻琅邪”。“初,帝以王弥、石勒侵逼京畿,诏苟督帅州郡讨之。会曹嶷破琅邪,北收齐地,兵势甚盛,苟纯闭城自守。还救青州,与嶷连战,破之 。”
  由此可见,此后司马睿由琅邪地南渡不久,琅邪就被曹嶷占领了。曹嶷虽然先后听命于前赵和后赵的胡人政权,但曹嶷向来心怀故国,西晋灭亡后,他一直想归顺建都建业城的东晋政权。后来,石勒为了笼络曹嶷,特别晋封他为征东大将军、青州牧,封琅邪公。
  这一时期,石勒政权和司马政权以淮河为分界点对弈,琅邪古地已经不合适居住,所以出现了历史上的西晋琅邪王南迁。当时整个徐州、包括河南大部都在石勒政权统治范围内。可见,琅邪国人假如不随司马睿南渡,免不得遭受兵燹之苦。
  公元316年,西晋彻底灭亡后琅邪王司马睿南迁建康(今南京)建都,建立了东晋政权。司马睿当了东晋皇帝后便把“琅邪王”封号传给其子司马裒。但是,这个时候原属封地琅邪已经在石勒政权管辖范围内,出现汉人权贵埋葬琅邪故地的情况不大。
  此外,南京地区晋墓较多,从洗砚池晋墓出土的青瓷器特征看,与南京东晋墓的还是有差别。如此看来,根据墓中出土的纪年和其他标型器物,考究历史,墓葬下限可能在311年曹嶷破琅邪之时。此外,墓葬时期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墓葬下限为东晋初年。

洗砚池晋墓:家族墓葬往事疑云

 

鐎斗

墓葬主人:
三具幼骨外露权贵之气

1 一号墓

  一号墓两个墓室内的棺木已经腐朽,散乱。从墓室内发现的保存基本完整的棺木漆皮判断,西墓室内有一具木棺,棺内有人骨一具,保存较好,头东脚西,身材矮小纤细,右门齿乳牙长了一半,左侧门齿乳牙、恒牙尚未完全长出。显然,幼儿正处于换牙阶段,年龄在五六岁左右。东墓室,发现有两处木棺漆皮,由此判断墓室内有两具木棺,墓室内发现的骨骼因细小,加之千余年来腐化严重,东墓室里的两具幼儿骸骨只能隐约看出人形。年龄大概为一具一岁多,另外一具几个月大。
  西墓室骸骨四周散落有大大小小多种随葬品,其中有2枚金簪和2枚金钗,应为骨骸发丝装饰物。此外,墓室内清理出散落的金珠子43颗,串起来后的金珠子为幼儿颈上佩戴的金项链。2对金手镯,手镯附近散落有金铃铛。骨骸交叉双手旁另发现有11枚金指环。
  由于西墓室出土有金簪、金项链等物品,有专家认为这具骨骸性别为女孩。但是,从西墓室内发现的随葬品中有3把铁刀、1个弩机和几枚骨镞,其中最长的铁刀和死者身高相当,显然小女孩随葬品中不可能随葬有武器。
  用随葬品来判定死者性别是比较准确,如果墓主是男性,古有男孩贱养的习俗,极有可能长辈为幼儿长命而故作女孩养活,死后随葬金钗、金簪等器物,也是可以理解。随葬物品既有项链又有武器,因为幼儿年幼,骨骼钙化程度低发育不完全,医学专家无法从骨骼判断三名幼儿的性别。目前,对于墓葬主人男女有待进一步考究。
  因为一号墓未被盗挖,墓葬出土随葬品十分丰富,经清理有铜器、瓷器、陶器、漆器、铁器、金器及其他质料的随葬品250余件(套)。
  奢华墓葬和大批随葬品,埋葬的却是三名幼童,显然说明孩子夭折后得到了非同一般的厚爱,这远非普通家庭能操办的葬礼。
  此外,中国古代,死者不满8岁被称为无服之殇,死后只以瓦棺装敛,埋在园内了事,不能按成人礼仪埋葬。但是1号墓夭折的3个孩子,不但有规模如此巨大的墓葬,而且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更证实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
  此外,考古专家在发掘过程中发现古墓中没有二次下葬的痕迹,专家推测三个孩子当中只有一个是真正的墓主人,而其他两个则是给这位权贵墓主人陪葬。单从随葬品来看,西室明显多于东室,而且更为精致贵重。另外,西室死者身上佩戴的黄金制品远高于东室两名死者所佩总数。由此分析,西墓室中的这名幼儿应该是一号墓的核心人物。那么,这个核心人物到底是谁?
  史料记载,当时的琅邪国实力强大者除皇族司马氏外,另有王氏、诸葛氏、颜氏等各大家族。王氏权利地域集中在今临沂城一带,诸葛氏集中在今沂南一带,颜氏则跨今费县、沂南等地,各大家族盘踞一地,当属地方名门望族。
  查阅王氏族谱可知,王祥、王览的众多儿子中,除早亡者外其他的都为西晋高官。太康年间,王祥族孙王戎、王衍已经为朝中名臣,聚敛了巨额财富,王敦也已尚公主,其他王氏子弟相继入仕,无论是政治势力还是经济实力,王氏首屈一指。
  此外,西晋各琅邪王为了维护封国秩序,与王氏建立了密切联系。他们世代与王氏家族交好联姻,形成了稳固的地域性政治、经济利益集团。王氏家族在临沂广有庄园,经济实力雄厚,而且在政治上地位显赫,势力强大,完全有条件营建大规模墓葬。
  至于诸葛氏,其中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司马伷的妻子诸葛氏,是诸葛亮的族孙女。显然,司马氏和诸葛氏早在司马炎之前便有通婚,当属权贵之族。
  另外,西晋王朝的建立、皇权的统治一定程度上依附地方权贵,这显示出地方权贵在经济、权势等方面的实力。
  显然,当时司马氏、王氏、诸葛氏、颜氏家族都有实力为夭折的孩子举行盛大葬礼。至于墓主人的身份,能界定的应该属于王侯、名门望族或高级官吏一类的家族成员。

2 二号墓

  一号墓西侧30余米的二号墓,该墓葬也是砖室券顶墓,但墓葬结构与一号墓葬不同,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几部分组成。建筑主体部分南北通长13米、东西宽7米、高4.42米,规格比一号墓大。这座墓葬是夫妻合葬墓,墓室内有人骨两具,从遗骨判断,男子年龄50岁左右;依据腐朽的棺痕测量,棺长大概在2.9米。
  因为这座墓葬早年曾被盗挖,随葬品所剩不多,从发现的金钉、玛瑙珠、青铜虎子等推断,这座墓葬原来应该也有十分丰富珍贵的随葬品。该墓是夫妻合葬墓,从墓道扰乱迹象看,两位死者埋葬的时间有明显间隔。
  从二号墓的结构特点及出土物的特征推断,其时代与一号墓的时代相去不远,但从二号墓封土叠压一号墓封土的情况看,二号墓晚于一号墓,或者说至少第二次开启墓道合葬时要晚于一号墓。结合相同的历史背景分析,二号墓的下限也不过公元311年左右,二号墓也属于西晋晚期墓葬。
  二号墓和一号墓埋葬时代一致,且空间位置相距不远,可以推断墓主应是同一家族成员。亦或者,除一号墓、二号墓外,附近地下另有墓葬未被发掘,这些都有可能存在。但就已发掘的两墓葬,规模较大,建筑独具风格,随葬品丰富,这都反映了墓主人家族的政治、经济实力非同一般。
  西晋琅邪国共历四王:武王司马伷、恭王司马觐、元帝司马睿、孝王司马裒。晋书记载,司马伷死后葬在洛阳,公元317年,司马裒18岁死后应该葬在江南,至于司马睿则明确记载葬于今天的南京建平陵。唯有司马觐死后有可能葬在封国,也就是在今天的临沂。但是就二号墓而言,墓中的男子从遗骨来看,年龄在50岁左右,这与司马觐的年龄不合。
  史料记载,司马觐死于290年,时年35岁,与二号墓男子的年龄相差很大,可以排除二号墓为司马氏四王墓葬。
  此外,琅邪国作为晋代政治地位最重要的一个诸候国,其谱系记载是很明确的,司马觐并无夭亡幼子。是不是其三王的子嗣,亦或者是王氏、诸葛氏、颜氏家族?仍需考究。

临沂洗砚池晋墓:家族墓葬往事疑云

 

墓室内,未发掘前貌

墓葬延伸:
见微知著彰显文化背景

1 冥婚

  一号墓三名幼童合葬的现象实属罕见。在中国古代殡葬习俗中,只有夫妻才能合葬。汉晋时期,大约16岁女孩子就可以结婚,但这三个人加在一起都不够16岁。专家由此推断,这可能就是古老的殡葬习俗——冥婚。
  冥婚也叫阴婚,是给死去的人找配偶。有的少男少女在定婚后,未等到迎娶过门就因故双亡。族中长辈认为如果不替他(她)们完婚,他(她)们的鬼魂就会作怪,使得家宅不安。因此,一定要为他(她)们举行一个阴婚仪式,最后将他(她)们埋在一起,成为夫妻,并骨合葬,免得男女两家的茔地里出现孤坟。  
  《周礼》云:“禁迁葬与嫁殇者。”《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第20卷记载,曹冲“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则流涕,为聘甄氏亡女与合葬”。曹冲的冥婚,史料均有记载。
  古时,因医疗条件、生活饮食、战乱祸事等多重原因,即便是皇子死亡率也很高,官宦子嗣夭折实属常见。因此,皇子、贵族子嗣夭折后,长辈们找位门当户对同期夭折的异性孩子,并非难事。此外,为夭折的子嗣举行冥婚,同样能拉近不同权贵家族的关系,达到巩固利益联盟的作用。
  阴婚在汉朝以前就有。由于阴婚耗费社会上大量人力、物力,且毫无意义,曾予禁止。
  一号墓,三具骨骸合葬,冥婚的推论自有其现实依据。

2 文物

  珍贵的晋墓随葬器物,打开墓门,胡人骑兽青瓷烛台,豆青色如玉般晶莹,烛台上的附着物遮掩着器物的精美造型,依稀可见胡人凝神远视、神兽昂首体硕姿态。就是这个烛台,无声地诉说着千年前的地域人文。
  胡汉矛盾在汉代时就有,匈奴经常寇边,掠夺人口、牲畜。到三国时期,曹操和匈奴联合建立匈奴新政权体系,汉化南匈奴。再到后来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学习中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此时,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开始放弃游牧生活,过上了定居的日子。渗透到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从事仆役、兵役等比较低级的工作。在汉人的生活中对此就有一些表现,拿胡人造型当烛台即是其中一项种族歧视情绪的外在表现。这也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冲突。
  此外,墓室内出土的鸡首壶、碗、罐、盂等众多精美的南方青瓷器不仅展示了当时瓷器制作的水平,而且反映了当时南北经济交往的发达;丹药瓶、棋子、砚台等则透出魏晋士人崇尚养生服食、追求玄远高雅的影子;众多的黄金饰品和其他珍贵用品,展示了西晋时期豪门大族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奢靡相尚”的腐朽,很好地印证了史书中关于晋人“竞豪奢”的记载。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