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临沂古今 >> 文章内容

临沂白沙埠孝友村:孝友文化普世春秋

[日期:2013-01-08]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236[字体: ]

临沂白沙埠孝友村:孝友文化普世春秋

 

  地处兰山区白沙埠镇中部的孝友村,是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王祥的故里。孝友村因地处管子湖和涝子湖之间,原名王家双湖,明万历年间为了纪念王祥、王览兄弟二人德行,更名为孝友村。 

  王祥,字休征,以“卧冰求鲤”、“风雨守柰”、“黄雀入幕”等孝行闻名。王览,字玄通,抢其生母朱氏给王祥的“蜜鸩酒”,誓死维护兄长王祥,以友爱著称。自此,孝、友文化便捆绑在一起,美誉古今,操行影响着一代代人。 


王祥塑像

  孝友祠堂:青砖木梁蕴藏古昔 

  3月27日,记者来到白沙埠镇孝友村,顺着羊肠小道一路前行。村南侧,眼前一处高大青砖瓦房映入眼帘,碧瓦飞蔓,古色古香。“1994年,在原址翻建的‘孝友祠’,基本保存了原有祠堂的规模。”王祥第五十世后裔,92岁的孝友村村民王东山对此有着清晰的记忆。孝友祠大门朝南敞开,门前石阶两侧立有高近3米的护门石狮,庄严肃穆。门楣上淡蓝底色的牌匾书有“孝友祠”3个流金字,书体沉稳、大度、厚重,彰显浓郁的琅琊王氏书法文化: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迈上大理石台阶,跨过漆红木制门槛,占地近300平方米的孝友祠,石碑林立,庭院西南角栽植有大量根深杆直、皮厚腹空的青竹,“仿古建筑,一切都是新的。”文革前,占地约650平方米的孝友祠,建有1处东西走向高近15米、宽约8米、长有12米、5间正殿祠堂,祠堂东侧另建有1处南北走向2间侧堂。祠堂青砖墙体、木质屋梁彰显着古宅院的沧桑厚重。“青瓦、滴水印刻有清一色蛟龙纹案。”屋墙除用石雕外,屋脊上另有陶兽装饰,形象有龙、狗、鸡、羊等兽形,“4个屋脊下垂墙角各有一‘仙人骑凤’,顺着屋脊向上,依次是形象各异的兽头。”王祥第五十世后裔,69岁孝友村村民王孝俊描述,屋脊上的龙象征天子,凤比喻圣德之人,狮子代表着勇猛、威严,“孝友祠堂,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精神寄托。” 

  祠堂内供奉有王祥、王览和王羲之塑像,供世人瞻仰。 

  此前,原孝友祠建筑均系青砖铺设的庭院小道,青砖垒起的月台,通透、宽敞,“月台足有90厘米高,砖块垒砌,但没有一点缝隙。”当年,站在月台上瞭望,庭院内杂草丛生,庭院门外两侧竖起的高20余米的旗杆,风雨侵蚀着木质结构,漆黑、干裂却依然硬朗地竖立于此。视线回眸,约650平方米的庭院到处都是石碑,“孝友祠建成后,就有朝廷大员、乡绅、王氏后裔等人在庭院内留碑,石碑上凿刻的碑文可以清晰地追溯历史。” 

  文革期间,“破四旧立四新”,作为旧思想、旧文化等代表的孝友祠被毁坏,庭院内,部分石碑被人挖了出来。王孝俊说:“阳沟、粪坑、荒地等地方都能见到破碎的石碑。”此外,另有部分石碑受战乱、千年风雨侵蚀遭到一定毁坏。1994年,重新在原孝友祠旧址处重建孝友祠,孝友村王氏后裔从村里旮旮角角搜集碎石并谨慎整理,使得仅找到的5块石碑得以最大程度恢复了原状。 

  “如今,与王祥、王览有关的现存物件:仿古孝友祠、孝河。”重建的孝友祠已经弱化了千年风尘下的沧桑面容,崭新的砖瓦、新架的木梁原址落地,关于孝行、友爱的精神寄寓填充着一座祠堂的故事,“身处祠堂,情感沉甸甸,不需要言语,由往昔记忆遐想出的思绪足以!” 

  史料记载,孝友祠始建于南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明、清时期重修。祠堂主体建筑正殿为三间,系砖木结构。祀王祥、王览。《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王祥是孝敬父母的典范,王览是友爱兄长的楷模,该祠堂故名“孝友祠”。明世宗嘉靖皇帝曾为孝友祠亲书御匾一块,上写“孝友格天”4个字,并派钦差大臣亲临孝友祠祭祀,以提倡孝悌。“每年农历三月初九和九月初九,当地官民均会到孝友祠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这一活动从晋代开始,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王孝俊说,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三月初三,主政临沂的范筑先将军在此拜祭时,在柰园内亲手栽植了16棵柰树(即沙果树),此后,柰树多被砍伐。 

  官员来祭祀时,必须由孝友村王氏世袭的三家博士(博士系古代学官名)陪祭。三家博士享受五品官职待遇,其执照批准规格和标准均相同于曲阜孔府。“孝友祠采用整猪整羊祭祀,孔庙则为牛羊祭。” 


来源:琅琊网  编辑:麦穗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