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鄫国与鲁国的历史关系:王朝终究成一统
1、世代通婚
春秋战国乃历史上发生重大社会变革的时期,东方小国除了莒国和邾国算是有一定势力以外,其他的诸如鄫国、郯国等小国,没有什么独立话语权。
齐国和鲁国是春秋时期的东方大国,早期的鄫国,国小但是不贫穷,它和北方的大国鲁国有亲戚关系,两国世代通婚。和周围的小国也能和睦相处,国家外围局势算得上安定平静。鄫国国君鄫子娶了鲁僖公的女儿季姬,只是不久,鄫子又和莒国攀亲,娶莒女为妾,并且甚是宠爱这名妾,在其生了儿子后打算立其子为继承人,这危及了鲁外孙长公子的地位,于是鄫子便遭到了鲁僖公的记恨。
随着周王室权威被削弱,形势变化莫测,中小国家的生存环境极其严酷。鄫国的安定和平静很快被打破了,先是和鲁国的关系出现裂痕,原因是鲁僖公埋怨鄫子不来朝拜,乘季姬归宁之际,将其扣留不许回去,以此表示要断绝婚姻关系。但是,季姬对丈夫的感情很深,不愿意舍弃对方,于是便想法子把丈夫鄫子招来,并且到距离鲁国都邑曲阜东南约10公里的地方迎接他,劝其朝拜鲁僖公。
最后,不知道季姬究竟是以政治考量还是出于伉俪之情,反正是经过季姬的一番思想工作,鄫子虽然很不情愿,还是去朝拜了鲁僖公,此事算是得到了暂时解决。但自此之后鄫国是非不断,再也没有得到安宁。
在季姬病死的同年,鄫国遭到南方淮夷蛮人的侵凌,于是就向鲁僖公求援,僖公对鄫子很不满意,也不愿举兵与气焰嚣张的淮夷抗衡。面对蛮夷挑衅,鲁国拒不出兵,无奈的鄫子只好向东方强国齐国告急求救。
齐桓公乃春秋五霸之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以霸主的身份与鲁、宋、陈等八国国君会商,策划救鄫,协助鄫国防御淮夷人的进犯。最后决定以防御为主,加固鄫国城池,御习以水战的淮夷人于国门之外。齐国摊派征召各诸侯盟国大批奴隶役人,驱赶到鄫国安营扎寨,掘土垒城。
数九寒天,大批役人奴隶,日夜劳作,饥寒交迫,忍受不了严冬的苦役和虐待,于是毅然举行暴动,一夜间杀死监工修城的酷吏,纷纷逃遁山林,筑城计划被迫中止。但鄫国筑城之举也向淮夷人宣示,东方诸侯联盟不允许蛮夷部落向鄫国发难。
2、附属关系
其实,在鲁宣公时代及其以前,鄫国和鲁国关系似乎是平等的,但是到了鲁襄公时代,鄫国便沦为鲁国的附属国了。
鄫国附属于鲁国后引起了莒、邾两国反对,莒国出兵占领鄫城,杀害鄫子,扶持在莒国的外孙做了傀儡皇帝。太子巫逃亡鲁国,鲁国出兵救鄫,进攻邾国失败。莒、鲁两国由此进入战争状态。
这里有一个谁是鄫子合法继承人的问题,按周礼规定应是逃难到鲁国的太子巫,而莒国却另立了一个不合法的国君。鄫国附属鲁国是经过霸主晋国的批准。为实现这一目标,后来晋国在与各国国君会盟中,实行强制干预,会上拘捕莒、邾两国国君,逼迫两国同意鄫国附鲁。莒、鲁两国使者在向城(今苍山向城镇)会盟,签署协议,鄫国正式归属鲁国。从而结束莒、鲁两国的战争状态。
可是到了后来,晋国作为盟主在戚城大会诸侯时,鲁国由于无力保护鄫国,便同意解除附属关系,鄫国为此又得以以独立国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直接听取盟主的命令。虽然鲁国和鄫国解除了附属关系,但是背后的莒国仍然虎视眈眈,鲁襄公六年秋天,莒国再次起兵,一举灭掉了鄫国。
鄫国灭亡后,鲁国并没有作出什么表态,倒是盟主晋国谴责鲁国为什么坐视不救,鲁国只好派使臣到晋国听候处置。作为盟主国的晋国真的关心盟国安危吗?其实,晋国是在向鲁国显示其权威,玩的是进一步压制鲁国的一种手段,并非是晋国对鄫国的衰亡感到多么痛惜。
鄫国灭亡以后,鲁国趁火打劫,先是抢夺了鄫国西部的土地,为此,莒国和鲁国在鲁襄公八年发生了战争。但是这次战争并没有把鲁国人赶走,之后鲁国便占有了鄫国全部的土地。后来,鄫国的土地又归入楚国的版图。秦统一全国以后,设置鄫县,归东海郡管辖。
鄫国在与诸侯大国交往中,无力扩军争霸,处于听命附和的地位,这使鄫国艰难生存在大国争雄的夹缝中,并成为牺牲品。春秋中期的70多年间,鄫国有三位国君先后遭邻邦诸侯惨杀。
作为小国的鄫国,处在弱肉强食的春秋时代,最终被强国吞并也是在所难免的事。鄫国的兴衰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特点,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曾氏缘由:太子巫更姓,天下曾氏归鄫国
鄫国灭亡后,遗老遗少们只好到远离鄫国是非之地的南武城,和鲁国解放了的奴隶们一样,以血缘家族建立地主庄园,按规定税亩标准向鲁国缴纳国税。此时,鄫国太子巫无法回到故土定居,亦逃至鲁国,隐居在今平邑县魏庄乡武城村。家庭私有制的建立,姓氏制度开始兴起,太子巫祖先姒姓,为表达身在异乡不忘祖的决心,太子巫遂将“鄫”字去掉耳部首,以“曾”为氏,成为鲁国百姓之一。
于是鲁国便正式有了曾氏及以后的家族传承。“天下一曾无二曾”,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所以曾氏后人皆奉太子巫为曾氏始祖,并将鄫国故城作为曾氏姒姓先人繁衍生息千年之久的郡望之地。
曾巫继承了先人忠贞艰忍威武不屈的精神,培养出一代儒家宗师,他就是太子巫的重孙,跻身72大贤之列的曾参。曾参据孔子思想而著《孝经》,被后人尊为“宗圣”。曾参以事亲至孝著称,注重言传身教,德泽后世,影响深远。他曾效其师孔子,来故里磨山华岩寺办学。在“以孝治天下”的中古时代,曾子思想影响深远,曾氏与孔、孟、颜氏家族同样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尊重,“孔孟颜曾”之嫡系世代封袭,享受朝廷的各种待遇和特权。
据《续修临沂县志》记载:“鄫世子巫奔鲁,改鄫为曾氏。巫生阜,阜生点,点生参。参年十六,父命之楚,受业于孔子,家贫,食力敝衣,躬耕拽纵而歌,若出金石。”
唐宋时期,曾氏家族兴旺,名臣贤士辈出,为官至江南各地,明清后遍及全国,有的移居海外。自从曲烈封于鄫国,绵延数千年,至今传至140代数百万人,成为名门望族之一。
记者车少远 通讯员姜建军 杨超
来源:琅琊网 编辑: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