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临沂古今 >> 文章内容

临沂吴白庄汉墓:汉朝画壁瑰宝难掩的往事(组图.下)

[日期:2013-01-08]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170[字体: ]

临沂吴白庄汉墓:汉朝画壁瑰宝难掩的往事(组图.下)

 (一)

  东汉琅邪王除熙外,还有宇、寿、尊、据、容,遵制都葬在开阳周围,如琅琊王路王坟、城西南五里堡墓、城南吴白庄汉墓等。在临沂城周围出土的诸多画像石墓中,惟有吴白庄汉墓门额上的对鸟画和北寨画像石墓斗拱上的双龙画像石透雕技法相同。透雕为东汉晚期才出现的一种雕刻技法。

  有专家推断:“临沂地区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多种多样……到东汉晚期这个地方的画像石艺术兴盛,形成了各种雕刻技法纷呈的局面。北寨汉墓和吴白庄汉墓皆为东汉晚期之墓,也就是说这两处画像石是同一时期的墓葬。

  如果认定北寨汉墓墓主人是东汉末期献帝所封的阳都侯刘邈,邈在曹操诛熙建安21年(公元216年)之前离世,据推算,邈的兄长琅邪王容在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去世,即容邈皆在献帝兴平——建安中去世。就其兄弟相继离世的时间,对应画像石雕刻技法分析,吴白庄汉墓墓主人很可能就是琅邪王容。

  关于吴白庄汉墓主人身份亦有其他说法,墓葬发掘时已多次被盗,墓葬内随葬器物也多被盗走,能确凿支持墓主人身份的依据不足。但是,能肯定的是,建造如此雄伟的墓葬非权贵之人所不能及。

3、画像神韵:包罗万象,彰显汉人精神寄寓

  画像石,汉代盛行的一种平面艺术,工匠们将各种图案雕刻在石料上成像的一门技法。

  吴白庄汉墓出土的这些画像石,不但内容丰富,雕刻精湛,而且数量众多,都出土于同一个墓葬,这在中国古代墓葬画像石中是非常罕见的。

  结合北寨汉墓观察,车马出行图、乐舞图、宴宾图、庖厨图等,画像中描述了墓主人生前的尊贵奢华生活,反映了山东南部地区人们生活的社会风貌。除此外,凤鸟、西王母、伏羲、操蛇之神、玉兔捣药、女娲、九尾狐、蚩尤、神鸟等,墓葬中出现有大量表现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奇禽异兽图案,大部分以神仙传说为主题,反映了汉代人们对神话的肯定以及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了山东东南部古代先民对自己文化的执着和喜爱,是先人们内心世界和信仰追求的体现。

  任何一幅画像都不是凭空而来,吴白庄汉墓中出土的众多汉画像石,有一幅画非常有趣,内容别样生动,那么这幅画到底是什么样子,又有着怎样的寓意呢?

  这块画像石上雕刻了一副生动有趣的捣鸟窝图,刻画细致入微,让人浮想联翩。画面中有两个人物,其中一个人举着长长的竿子,在捅树上的鸟窝,另一个人则用力晃动树干,企图把树上的鸟晃下来。专家说,这是中国目前所见最为古老的捣鸟窝图,为什么墓葬中会出现这样有趣的画像石呢?从图中可以看到,捣鸟窝人身着鱼鳞状的衣服,晃树人则长发蓬头,这样的装束都不是平常老百姓的穿着打扮。专家通过对比其他汉代画像石的人物衣着判断,这两人应该是仙人,而这棵有鸟窝的大树,树上的鸟也应该是神鸟。


                               (二)

  在《山海经》中记载说:“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这幅捣鸟窝图树上的鸟,应该就是《山海经》中所说的青鸟。

  传说,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青鸟的主要工作就是向世界传播仙药。在汉代,人们都深信,西王母可以制造长生不老的仙药,为了得到这种仙药,人们就想方设法得到运送仙药的青鸟,其中一个手段就是捣鸟窝。仙鸟来往空中,不变捕捉,但仙鸟总有回巢的时候,即使一时回不来,也有小鸟在家,捅下了仙鸟的窝,不愁大鸟不回来。同样使劲晃动树干将鸟窝晃下来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而这幅捣鸟窝图就生动地再现了这一传说。

  在墓葬汉画像石中,另有一副画像值得称奇,这就是夸仙药图,何为夸仙药呢?画面中两个仙人,各自拿着自己的仙药相互夸耀,赞美各自的仙药,传说中说吃了西王母的仙药就能长生不老,飞升到茫茫寰宇,自由自在。但是哪一种仙药最有效力呢?从画像可以看出,披散长发的羽人居左居上,扎高髻的仙人位右居下,左边的仙人大步流星般逼近扎高髻的仙人,意气风发地将一把仙药高高举起,明显表现出一种自豪和夸耀的气势,好像在说我也有长生不老的仙药,而且比你的好。

  此外,无论是北寨汉墓还是吴白庄汉墓,都出现有西王母。专家称,关于西王母的神话传说最早的记载见于殷虚卜辞,称之“西母”。东汉中期以后,几乎所有画像石墓中都可以看到西王母的画像,而且位置显赫。从西王母图像的发展轨迹和组成看,西王母信仰具有了比较完整的宗教形态。

  李凇所著《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中认为:“西王母图像形式衍变大致可分为:西汉后期至东汉初期,西王母为四分之三侧面角度,为‘情节式’构图;东汉初期至中期,西王母为正面角度,左右有对称的侍从,为‘偶像式’构图。”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表示,西王母图像演变第一阶段是汉哀帝建平四年以前,这时期汉画像石中已经有了祈求祠住升仙的寄寓,出现了西王母仙人世界的祖形;第二阶段是汉哀帝建平四年以后至东汉中期。此时有了西王母的仙人世界,但东王公还没有出现;第三阶段是东汉中期至东汉晚期,东王公的出现是个标志。

  东汉中期至东汉晚期,东王公进入西王母神仙世界,这是西王母至上神的努力阶段。

  东王公的出现表明,汉代的阴阳平衡观念已经产生。《淮南子·精神训》认为宇宙是“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机。刚柔相成,万物乃形。”“二神”是指阴阳。为西王母配上东王公,表现出统治阶级对西王母图像系统的接受和改良的痕迹,现实社会的结构对画像石的构图产生了影响,这也是汉画像石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一个标志。

  按照汉人阴阳平衡的思维方式,有了东王公的进入,西王母世界应当更加完整。

  此外,具有强烈装饰性的各种仙禽异兽,如传说中的龙、凤外,还有鹿、羊、猴、雀、马等,因为有的名字和读音与瑞语相同或相近似,亦被人们赋予了美好的念意。目的还是祈求太平盛世,子孙昌盛。后人能加官进爵,福禄永享等。至于虎、熊和门扉上的铺首衍环、蹶张等神物,用意是让大力神们驱逐恶魔,保佑墓主,是驱邪镇妖,免灾祛患及调合阴阳,追求太平为内涵的,也是升仙怪异思想的一种表现。


                               (三)

 
4、墓葬礼俗:儒家思潮,传统思想力主厚葬
疑似墓葬的青白石块,被用作阳沟盖

  就北寨汉墓、吴白庄汉墓墓葬规模、遗迹等情况可知,说明在当时墓葬一带应该是比较发达的人口聚集地,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画像石墓存在就应与当时上层官吏们有着密切联系。仅以这两处墓葬画像石内容中表现墓主人社会地位豪奢的生活场景,似乎就充分说明这点判断。

  当然,这也是当时人们重厚葬、讲孝悌的社会现实风气的反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殡丧礼俗,厚葬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特色。众所周知,两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沂、沭流域又是当时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恰巧这两座墓葬又都在河流水域旁边所建。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进步,地主豪强势力日渐强盛,庄园经济十分发达,为厚葬之风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也至使奢侈厚葬之风愈演愈烈,所谓“吏民,厚死伤生”已成为普遍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演进,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理念、人生观念产生了变化,促使社会风俗习尚和丧葬制度的变革发展。统治阶级、上层官吏和地主豪强对厚葬备加崇尚,又使厚葬之风不断延续和拓展,甚至蔓延到各个阶层。即便在当时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平民百姓跟风随俗,不惜财产或多或少的制作画像石刻营造画像石墓。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在社会政治、思想观念中逐渐占统治地位,统治阶级以谶纬之学与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使儒教神学风行一时。人们崇信只有以儒家的忠孝伦理道德观规范自己,只有“仁孝”才能“忠君”,人死后是否厚葬也是一个忠孝的标志,人死后能进入仙界,灵魂永存。虚无飘渺的仙境、神界及长生不死也成为人们梦昧以求的美好向往。

  于是,在画像石内容中,有很多表现墓主人后升入天国神界的内容。构图形式从神话传说的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及仙禽瑞兽、天神羽人,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分格分层地雕刻在石上,将仙府天境、人间地下有机地混为一体,从多方面烘托出人们憧憬的那种理想天国环境,这与当时很受推崇的羽化思想和原始灵魂不死理论密切相关,人们向往活着的时候能享尽人间的美好生活,死后“羽化登天,灵魂永存”,以求长生不死,幻想着能象鸟一样展翅飞翔,升入天国仙境。到那里同样能过着与人间一样的生活。画像石中羽人形象无疑是羽化思想的艺术表现,它体现了汉代人们的丧葬思想和神学观念,以及人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理想追求。

  此外,画像石作为墓葬中的一种装饰建筑材料,无疑也是人们希望死后在另一个世界中,祈求祖先神灵保护和企望瑞应的产物。

  本版文图 记者车少远

  通讯员李玉亭 高奎 繁刚


来源:琅琊网  编辑:明天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