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羵羊之争:孔子命名“土之怪”至今难有定论(一) |
||||||
费县上冶镇古城村,春秋时期鲁国鄪邑。史料记载,费县历史上最早的统治者是春秋时期鲁桓公的第四个儿子季友。因其聪慧过人且善谋略,曾协助鲁国第十六任君主鲁庄公登上王位,平定鲁国内乱有功,于是被拜为上相,鲁国第十八任君主鲁僖公把“费地和汶阳之田”赐给了季友作为其世代居有的封地,他的后代称季孙氏。古城村也就是鄪邑古城,南临浚河,北依蒙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咸阳”之地。 古城村北,日东高速公路连线路西的一片杨树林里,竖立着两通石碑。石碑一通为乾隆年间费县知县骆大俊所立,上面雕刻有“季桓子井”四个楷书大字。另外一通则是嘉庆年间督粮道孙星衍同知县郭志清所立,刻有钱永隶书“季桓子得羵羊之井”八个大字。 13日,初冬的古城村北这片杨树林,遍地满是泛黄的落叶,暖阳通过头顶密密麻麻交叉的树枝斜射入大地,耀得落叶金灿灿亮人眼。若是初来此地很难意识到杨树林间的这处石墩上竖立的两通碑竟记述着有关季桓子井和羵羊的历史故事。 嘉庆年间所立石碑:季恒子得羵羊之井。
1、挖土得怪:季桓子持怪孔子辨识
季孙氏生活在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其始终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封地内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也为稳固封建地主阶级势力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原费县政协副主席魏宝玉说:“兴盛时期,这一家族拥有大量的私有农田和大批依附在其家族左右的农奴,一度拥有7000多人的私家武装力量。这一封建地主力量完全可和当时的鲁国国君相比。” 由古城遗址规模完全可以想象出当年富丽堂皇的宫殿、宏伟壮观的城郭、鳞次栉比的店堂和车水马龙的市井繁华景象。 季桓子,即季孙斯,季友的五世孙,季平子的儿子,春秋时鲁国卿大夫。值得说明的是季孙斯之“孙”为尊称,“季孙”并不是氏称,“季孙某”仅限于对宗主的称谓,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季某”。所以季桓子为季氏,而并非是季孙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