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姓氏寻踪 >> 文章内容

《宋氏源流》之姓氏概况

[日期:2013-01-03]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218[字体: ]

                            宋 氏 源 流

 
宋学民
 
其一、姓氏概况
《通志。氏族略》载:“宋氏,子姓,商之裔也”。
宋氏,作为继承上古时代商族“子”姓氏族的嫡传后裔,是中华民族姓氏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目前,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宋姓人口有1120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81%,排名第22位。
宋氏,嫡传于商殷王族宗室的“子”姓,形成于周朝时期宋国王族后裔,始祖便是西周时期宋国的创建者微子启,属于以国为姓的古代华夏氏族。
宋氏之所以根植远古,枝叶繁茂,而且后来又陆续派生出了数百个有血缘关系的姓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作为有着五百五十多年商殷王族嫡传血统的“子姓”直系后裔,继承了上古时代这一庞大王族的姓氏血统与资源;并在西周初年创建宋国后,又历经西周、东周、春秋、战国七百多年。而且,就是在这跨越千年的商周时期,正是华夏姓氏大量派生扩张的时期。从而在这漫长的姓氏历史演变过程中,又有许许多多的子、宋氏族的宗室、分支,依据制定于西周时期的《周礼》“五世亲尽、另立别族”的宗法制度,又先后派生出了众多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姓氏;仅目前有史可查者,即多达375个,其中单姓261个,复姓114个(详见后文)。
据典籍记载,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自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有史记载的中原华夏汉族常用姓氏,仅百余个。到唐太宗年间,核定中原华夏常用姓氏293个;到宋朝增加到438个(到清朝出版的《增广百家姓》其姓氏增扩至504个);所以宋朝编纂核定的姓氏读本,就叫《百家姓》。而到1984年出版的《中国姓氏汇编》,收集全国各族姓氏5730个。到1997年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则收集全国各族姓氏达11969个,其中少数民族有2000多个,约占六分之一。 2009年出版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是目前收录汉字姓氏最多的辞书;书中收录大中华各个历史时期,曾经拥有疆域所及之处的各民族全部汉字姓氏,共达23813个。其中各少数民族,包括大量历代古籍载入的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类人物的汉字姓氏(含有历史上曾藩属于中国的越南、韩国、朝鲜等汉字姓氏和日本殖民占领台湾时期留下的部分日本姓氏),这些非汉族使用的全部汉字姓氏,大约占了接近三分之一。如果再加上其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失传的许多古代姓氏,大约就占接近一半;而其中有一些古老姓氏用字,甚至在当今字库中已难以找到,等等。
据史籍记载:华夏姓氏的演变过程,大约到夏商周三代时期,开始进入扩展阶段。随着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以及人口、宗支的增多,从远古“氏”族部落中,又派生出了许多支系氏族。如有史记载的炎帝神农氏,本是姜姓部落的始祖,但其后裔却又有了烈山氏、祝融氏以及齐、吕(姜太公族裔)和申、许等氏族分支。黄帝轩辕氏,本为姬姓部落的始祖,但他的25个儿子,却又分为12胞族,并且建立了:姬、酉、祁、己、滕、箴(读真)、任、荀、僖(读喜)、嬉(读喜)、嬛(读环)、依等十二个氏族分支。又如太昊(也写为太皞)伏羲氏和少昊(也写为少皞)金天氏,本是东夷凤姓氏族的始祖,并以鸟为图腾的部族,但其后裔则繁衍为凤鸟氏、玄鸟氏、丹鸟氏、青鸟氏、鸠鸟氏、爽鸟氏、伯赵氏以及“五雉”、“九扈”等24个“以鸟名官”的氏族,等等。
商朝时期,随着甲骨文和金鼎文的发明与应用,有文字记载的古老华夏姓氏,逐步增多。尤其通过近现代的考古发掘,又新发现了许多古老华夏姓氏。
西周初期,大力推行封邦建国和“胙土命氏”制度,是历史上各朝代封国和“命氏”最多的时期,也为后来派生新的姓氏,提供了深厚的孕育滋生土壤。仅见于《史记。殷本纪》和《世本》等文献记载的上古姓氏,就有殷氏、宋氏、来氏、稚氏、时氏、萧氏、黎氏、崇氏、周氏、杞氏、耿氏、微氏、箕氏、阮氏、北殷氏、目夷氏、空相氏等,皆为以国为氏,至今其中大部分姓氏仍在沿用。而在《尚书。盘庚》中,开始将殷商贵族大姓总称为“百姓”,这里说的“百姓”,原意是指在氏族社会时期,被王室“胙土命氏”的贵族阶层,尽管改朝换代后他们已沦为普通庶民,但却保留了原有姓氏,并成为后来派生新的姓氏的重要源头。
到春秋战国之前,古人的“姓”和“氏”是分开的。宋朝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序中对此有一段精辟论述:“三代(即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那时“氏”只作为某个氏族、宗支的族群徽号,也是社会地位尊卑、贵贱的标志。“氏”之所以能被公认和尊称,则是“贵者”享有的特权。如轩辕氏、伏羲氏、神农氏、陶唐氏等。
所谓“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如果注意一下那时人们使用的个人名字,就可以了解其个中原委。如史书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其实是名纥,字叔梁,而“氏”则不冠。但是,“氏”作为其氏族族群的标志,则不言自明。那时人烟稀少而又相对封闭,人口很少流动,各个氏族抱团生存发展,作为其约定俗成的“氏”,便自然而然被当时人们所熟知。然而,孔子的父亲属于士族阶层,名字尚且如此,其他低微阶层可想而知,那时他们只有“名”(类似乳名)而已。
西周《周礼》的颁布,推动和促进了中华姓氏的派生与发展。根据《周礼》“五世亲尽,另立别族”的规定,即出了五服之后,就可以另立宗族,并另立姓氏。从而既有利于界定和扩大通婚族群的范围;又有利于统治阶级进行户籍登记造册管理;同时,也为适应中华民族人口的膨胀与发展,提供了姓氏保障。
但大约直到秦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才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文字(包括姓氏用字)之间的差异,逐步加以规范统一。同时,开始将“姓”与“氏”合而为一,名与字区别称谓,人们的姓名和字号,才逐渐规范和延续为后来一直使用的模式。如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
中国姓氏虽多,但与日本相比,还不算最多。日本使用姓氏的历史,比中国晚了一千多年,日本是从中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至589年),才仿照中国开始使用汉字姓氏(使用汉字姓氏的还有韩国、朝鲜、越南等),到日本天智九年(公元670年),才开始建立最初的户籍登记,姓氏得以基本普及。日本现有人口1.2亿,不足中国的十分之一,但全日本拥有姓氏,竟达13万多种,各种五花八门的姓氏,应有尽有(详见《日本姓氏》)。
据2012年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汉族13亿人口,目前仍在使用的汉字姓氏,约7000多个。另据相关统计显示,汉族大姓和常用姓氏约340多个,其中占全国总人口千分之一以上的最常见姓氏有133个;占总人口千分之一与万分之一之间的常见姓氏有214个,占总人口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的稀有姓氏299个;而低于总人口万分之一的罕见姓氏有2800多个。而这340多个最常用和常用姓氏,所拥有的人口竟达12亿6千余万,占了总人口的94%。其中排名前四位的李、王、张、刘四大姓氏,总人口达3亿5千多万,约占总人口的27%。
宋氏,作为排名全国人口第二十二位的大姓,与前二十位人口大姓相比,人口虽少一些,但姓氏来源较为单一。不仅不像有些大姓融合了多个姓氏(包括历史上被同化的少数民族),而且,宋姓氏族自身又派生出了上百个新的姓氏,如果再加上同宗共祖的子姓所派生出来的其他血缘姓氏,其涵盖人口总量,将会增加数倍。
宋氏,作为继承“子”姓的中华古老大姓,子、宋姓氏与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姓氏之多,几乎媲美于炎黄二帝所传承的姜、姬两大原始姓氏。究其原因:一是宋氏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姓氏之一的“子姓”嫡传后裔,历史悠久,其有史记载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五帝”时期。二是由“子”姓后裔建立的商殷王朝,立国550余年;随后又由“子”姓嫡传后裔宋微子建立于周朝的宋国,立国750多年,并号称“春秋五霸”之一。而中国华夏姓氏,正是从商殷王朝开始,有了甲骨文、钟鼎文等文字记载;到春秋列国时代,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期间,正是由子、宋两姓相继立国于中原1300余年,其嫡系内王室贵族后裔遍及中原各地。三是尤其《周礼》颁布实施后,按照“五世亲尽,另立别族”的规定,从大宗氏族中,陆续分离出来了许多小宗姓氏;这也为子、宋氏族的王室后裔及其在立国1300余年中,所形成的庞大后裔族群,进一步扩展和派生更多新的姓氏,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依据相关史籍文献和姓氏辞书等记载,仅从子、宋姓氏后裔中,陆续分离派生出来的有血缘关系的汉族较常见姓氏就有:汤、商、殷、相、王、戴、武、宣、穆、桓、庄、孔、林、朱、牛、何、孙、郑、邓、丁、萧、华、花、于、徐、施、姚、衣、毛、艾、严、向、褚、钟、仲、邹、郝、郭、成、时、石、耿、祖、左、傅、蒋、梅、仇、陶、丰、权、樊、薄、乐、黎、吕、晁、阮、亓、铁、南、全、合、边、冀、沙、谈、宗、司、师、卜、巫、墨、来、苑、屠、索、肖、迟、母、戎、干、鱼、暴、荡、正、黑、皇甫、司马、钟离等近百个。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