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姓氏寻踪 >> 文章内容

与宋氏有历史血缘关系的姓氏

[日期:2013-01-03]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7618[字体: ]

             与宋氏有历史血缘关系的姓氏

                           宋学民

 
有历史血缘关系的姓氏目录
1、宋     2、子     3、汤     4、商     5、殷      6、相
7、王     8、戴     9、武     10、宣    11、穆    12、桓
13、庄    14、孔    15、林    16、朱    17、牛    18、何
19、孙    20、郑    21、邓    22、丁    23、萧    24、华
25、花    26、于    27、沛    28、徐    29、施    30、姚
31、衣    32、依    33、毛    34、艾    35、严    36、向
37、褚    38、钟    39、仲    40、邹    41、郝    42、郭
43、成    44、时    45、石    46、耿    47、祖    49、佐
49、傅    50、付    51、箫    52、肖    53、蒋    54、梅
55、思    56、枚    57、索    58、仇    59、求    60、裘
61、陶    62、丰    63、权    64、那    65、樊    66、薄
67、亳    68、乐    69、黎    70、吕    71、朝    72、晁
73、阮    74、亓    75、铁    76、南    77、全    78、合
79、郃    80、边    81、冀    82、沙    83、谈    84、宗
85、琮    86、栗    87、司    88、伯    89、师    90、卜
91、巫    92、咸    93、敖    94、墨    95、台    96、竹
97、来    98、郲    99、莱    100    101     102、屠
103    104    105     106    107     108、雒
109    110    111     112    113     114、错
115    116    117     118    119     120、养
121    122    123     124    125     126、正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殿    155     156
157    158    159    160怀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舍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复姓
262皇甫    263皇父    264司马    265司徒
266司城    267司空    268司工    269孔父    270牛父
271墨台    272墨夷    273目夷    274钟离    275王父
276王夫    277王甫    278王子    279鲜于    280鲜虞
281右师    282左师    283太师    284宋公    285宋华
286宗伯    287公朱    288子鱼    289子渔    290子荡
291子鉏    292子仪    293子奢    294子车    295子革
296艾岁    297白马    298北殷    299北旄    300北髦
301北单    302并官    303丌官    304亓官    305邓侯
306终葵    307祝其    308苑康    309苑庚    310薄姑
311薄奚    312长勺    313北邱    314褚师    315梅伯
316枚伯    317仲子    318仲行    319巫咸    320武信
321浮丘    322傅馀    323微生    324木门    325南门
326东门    327东乡    328耏门    329封人    330不更
331不夷    332不茅    333不苐    334正时    335幹献
336鸿夷    337及木    338即利    339己氏    340季老
341 鸠夷       342空桐    343空同    344空相    345老成
346老男    347老商    348老城    349茅夷    350戎胥
351成汤    352成子    353三伉    354少师    355师延
356师宜    357石弟    358事父    359叔梁    360唐山
361桐门    362屠三    363围龟    364尾勺    365西鉏
366西乡    367阳门    368有南    369右归    370鱼孙
371御鱼    372越椒   373而董    374中野    375巨辰经
 
                                             宋氏与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姓氏
 
(共有375个,其中单姓261个,复姓114个)
 
宋氏,作为上古时代商族和夏商周“三代”商殷王族“子”姓后裔,在华夏民族众多姓氏中,先后由子、宋两姓派生出来的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姓氏,仅有史可查者,多达375个,其中单姓261个,复姓114个。
 下面,根据有正史记载的宋氏与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姓氏,将其逐一排队,并对其姓氏来源作一简要介绍,供有兴趣者参考。
1、宋
【姓源】
据宋朝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记载:“宋氏,子姓,商之裔也。武王克商,封纣子武庚以绍商。武庚与管、蔡作乱,成王诛之,立纣庶兄微子启为宋公,。。。都商邱。杜预云:。。。。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墟,以其主火,。。。国皆公爵,於周为客,得用其先王礼乐。微子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凡三十一世,至宋君偃,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乃与齐、楚、魏为敌国。。。。。齐湣王与魏、楚灭之,而三分其地”。
《广韵》载:宋氏,是“宋微子之所封,遂为氏。”
宋氏为中国人口第二十二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0.81%。
【注】
宋氏的原始先祖,最早是以“子”为姓;是上古时代,商族和商殷王族的后裔。
周武王灭殷纣王,而封纣王的儿子武庚,继承商殷先王的祭祀和殷商王族的管理。后来,因武庚参与管叔、蔡叔作乱,被周成王灭掉。自此,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为宋国公,建都于河南商丘。
晋代史学家杜预注释说:(商丘)本是陶唐氏(尧帝)时,所封火正(掌管火和奉祀火神的官)阏伯(阏,读额;阏伯即契)的故城邑,在那里主持火神祭祀。宋国是公爵(周朝诸侯最高爵位),周王以客礼相待(不以臣下对待);并且继续使用商殷礼乐祭祀先祖商王。微子启去世后,他的弟弟衍即位为国君,史称微仲(衍)。到了第三十一代国君宋君偃,他自封宋康王,向东打败齐国,夺取五城;向南打败楚国,夺取土地三百里;又向西打败了魏国。从而成为“战国七雄”之齐、楚、魏“三强”的敌国。最后,被齐湣王与魏、楚两国“三强”联合,将其灭掉,并由这三个国家分掉了宋国的疆土。
宋国公族及其后裔,以国为姓,由商殷先祖时期的“子”姓,而改为宋姓;并尊奉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为宋姓始祖。
之前,商朝后期,高宗武丁帝曾封他的一个叫“子宋”的儿子建立宋国,故地在今河北赵县一带,史称“古宋国”,后来被西周所灭。周朝初,周成王曾将古宋国封与微子启的弟弟微仲衍的儿子公子稽,史称“宋公”。后来,公子稽继承微仲衍即位宋国第三代国君后,将“古宋国”迁至商丘,与微子启建立的宋国,合二为一了。历代史籍曾提到“古宋国”,但都以子姓“国”出现。后来“宋”作为姓氏,一致公认的,是以微子启为开姓始祖。
又据《史记。殷本纪》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以此推论,以上姓氏早在宋国立国前,作为氏族族群称谓,在商殷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但那时尚未作为个人姓氏,冠名使用。
2、子
【姓源】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载:“商始祖契,为舜之司徒,受封于商,赐姓子氏”。
又据《姓氏寻源》云:“有娀氏女曰简狄,为帝喾妃,吞玄鸟卵生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命为司徒,封于商,婚子氏。”
《姓纂》云:“殷、汤,子姓。”
【注】
【历史名人】
子 契 (即阏伯)殷商始祖。尧时为火正,舜时为司徒,赐姓子氏。死后葬于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今有阏伯台,又名火星台、火神台。
子相土 阏伯之孙。曾任火正,马车的最早发明者。也是相姓的开姓始祖。
子王亥 阏伯6世孙,牛车的最早发明者。并开始到外族部落以物易物,进行商贸交易活动,是经商做买卖人——商人的始祖。也是王姓的开姓始祖。
3、汤
【姓源】
《广韵》云:“汤,子姓,成汤之后。”杜预曰:“梁国蒙县(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汤冢,其西有箕子冢。”薄伐城即薄城,又名北亳,成汤所都。
汤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0.19%;中国人口排名第九十大姓。
【注】
史载:商族始祖契的第十四代孙成汤(又名商汤、汤王、太乙等;即商朝开国之君武王成汤);他推翻夏朝,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二个统一大国及朝代——商朝,史称成汤为“高祖”。其后人中,有一支以汤为姓。
商王成汤建立商朝后,传到第十代国君盘庚,将国都自奄(读淹,今山东曲阜)迁至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史称“殷商”。
又据《风俗通》载:“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即商王成汤)祀。子孙不得封者,以殷为氏”。
北宋时,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字讳,朝廷命令改殷姓为商姓或汤姓。所以,史称殷、商、汤为一家。五代时南唐国,有右仆射殷崇义,安徽人,南唐亡国后,他投奔宋朝,全家改姓汤。
据史载:宋国被齐、魏、楚联合攻灭后,末代君主宋王偃的弟弟昌的儿子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因畏祸而改宋姓(一说子姓)为汤姓。
【历史名人】
汤思退(?-1164)南宋宰相。
汤显祖(1551-1616)明戏曲作家、文学家。
汤应曾 明末琵琶演奏家。
汤 斌(1627-1687)商丘睢县人。官礼部尚书,著名学者。
4、商
【姓源】
据《氏族略》云:“周武王灭商,子孙以国为氏。”《姓氏寻源》云:“商丘,阏伯封邑,相土因之,即宋。”《元史·商挺传》云:“其先本殷氏,避宋讳,改商。”
【注】
     阏(读额)伯,即契。相土,即契(阏伯)之孙。商王成汤,则是契的第十四世孙。
商王成汤建立商朝后,传到第十代国君盘庚,将国都自奄(读淹,今山东曲阜)迁至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史称“殷商”。
又据《风俗通》载:“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即商王成汤)祀。子孙不得封者,以殷为氏”。
北宋时,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字讳,朝廷命令改殷姓为商姓或汤姓。所以,史称殷、商、汤为一家。
【历史名人】
商容 殷商贵族,被纣王废黜。周武王灭商后,曾在其闾里加以表彰。
商瞿 (前522-?)春秋时鲁国人,字子木,孔子学生。
商鞅(约前390-约前338)战国时期政治家。
商辂(1414-1486)曾任明丘部、吏部、谨身殿大学士。
5、殷
【姓源】
《史记》云:“契,子姓,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
又据《风俗通》载:“系自子姓。商祖契之后。盘庚自奄(读淹,故地在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河南安阳西北),故称殷商。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封汤(即商王成汤)祀。子孙不得封者,以殷为氏”。
《广韵》云:“武王克纣,子孙分散,以殷为氏出陈郡。”
另据《姓氏寻源》云:“宋初殷氏改为汤氏。又有改殿姓者,又改商氏,五代南唐李景之臣商崇义即殷崇义。”
【注】
商王成汤建立商朝后,传到第十代国君盘庚,将国都自奄(读淹,今山东曲阜)迁至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史称“殷商”。
《元史·商挺传》云:“其先本殷氏,避宋讳,改商。”
北宋时,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字讳,朝廷命令改殷姓为商姓或汤姓。所以,史称殷、商、汤为一家。五代时南唐国,有右仆射殷崇义,安徽人,南唐亡国后,他投奔宋朝,全家改姓汤。
另据史载:微子第二十六世孙宋隐公,名:剔成,又名司城子罕。因被其弟公子偃(即宋王偃)夺权逐走后,他的后人流落昭阳岛(后改名微山岛);其三子名顺且,字子平;后来又流落魏国,官至相国,便以殷为姓,有纪念先祖殷商之意。
又据《史记。殷本纪》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以此推论,殷氏早在宋国立国前,就作为氏族部落已经存在了。
【历史名人】
殷仲文(?-407)东晋文学家。
殷 芸(471-529)南朝梁文学家。
6、相
【姓源】
《姓氏考略》载:系自子姓。“相土之支以为氏。相土为殷先祖,古火正”。又说:“相,古殷城,以地名为氏”。
《风俗通》云:“商王河亶甲(亶,读淡;为商朝第十三代帝王)居相(相,即都城相邑,在今河南安阳西内黄东南)支庶(支系子孙)以地名为氏”。
【注】
相土是契(阏伯)之孙,子姓,继承阏伯为火正(掌管火及火神祭祀)之职,授侯爵。。曾发明马车,并驯马为使役。
史载:“商候相土作乘马”;即商侯相土,以教族人养马和驯马使役,而载入史册。从而大大提高了商族的运载能力和作战能力,使商族国势日益强盛。他的后人为纪念祖上相土,有一支以相为姓。
7、王
【姓源】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读归)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若琅琊、太原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文中说的“有子姓之王”,即契的第七世孙——商祖王亥的后裔,以王为姓。
另据《广韵》记载:“殷王子比干为纣所害,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中国第二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7.14%。
【注】
王姓:王姓乃中华姓氏中的头等大姓。史书记载:其构成姓氏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中有历史记载最早的一支,即为商族始祖契的第七世孙,也是相土的第四世孙王亥。他继位为商族首领后,最辉煌的功绩:一是教国人养牛,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二是发明了牛车,极大地便利了交通运输;三是组织族人以牛车为运载工具,贩运剩余畜产品和农副产品,到其他各部落进行贸易交换活动。所以,他被尊为“商人之祖”。在祖先发祥地商丘,建有规模宏大的“商祖祠”和“商祖文化广场”,以祭祀和纪念商祖王亥。他的后人中,有一支以王为姓。
另据史书记载:殷商王朝末期的国王帝乙之子,即殷纣王的庶兄、也是宋姓始祖微子启的同父异母兄弟王子比干,曾任“亚相”(即副宰相)。因纣王荒淫无道,微子屡谏不听而逃避荒野,比干则犯颜直谏,而激怒纣王,被纣王残暴的剖心而死。周朝推翻纣王后,曾为比干树碑立传加以表彰;史书均尊称他为王子比干。其后代子孙感其忠烈,遂以王为姓。
又史载:后有东周灵王的太子晋,又称太子王侨,本性姬。他因犯颜直谏父王的无道,而被贬至山西太原,废为庶人。其后人皆以王为姓。
【历史名人】
王 戎 (234-305)西晋琅琊临沂人,“竹林七贤”之一。
王羲之 (321-379)东晋书法家。
王安石 (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王应麟 (1223-1296)南宋学者。
王实甫 元戏曲作家。
王世贞 (1526-1590)明文学家。
8、戴
【姓源】
《姓纂》云:“宋戴公之后,以谥为氏。《孟子》有戴不胜、戴盈之,皆宋大夫。”(谥,即追封谥号,当时由周王追封)。
《广韵》云:“戴姓……本自宋,戴穆公生公子文,遂称戴氏。《风俗通》云:“凡氏于谥(即追封谥号),戴、武、宣、穆是也。”
《鼠璞》云:“殷氏有改为戴者,以义改也。”
今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处,有宋国戴、武、宣三公王陵,因三陵并峙,故称“三陵台”。
戴氏为中国第五十四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0.39%。
【注】
宋国从微子启传到第九世,即为宋戴公(公元前799至前766年)。戴公传子武公(名司空;公元前765至前748年),其子孙皆以戴公谥号为氏,而姓戴。此为戴姓之始。
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戴出自子姓,宋戴公子孙,以祖父谥号为氏”。唐代宰相戴胄、戴至德为其后裔之显达者。
今商丘古城西北有“三陵台”,即为纪念和祭祀宋国三位盛世国君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所设立。现为省级重点文物。
另据《通志。氏族略》和《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今河南兰考县;公元前713年为郑国所灭。其族人以国为姓,成为河南戴氏(西周金文写作此“戴”字时,省去“異”部,仅以土、戈部代之)。此为姬姓戴氏。
另据古籍《鼠璞》所载:周武王灭殷纣王后,不少殷遗族改姓为殷,称殷氏;后来又从殷氏中分出一支,改姓戴,以戴为氏。
【历史名人】
戴 圣 商丘人。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
戴 德 商丘人。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
戴 逵 (?-396)东晋学者,雕塑家和画家。
戴叔伦 (732-789)唐诗人。
戴 嵩 唐画家。
戴复古 (1167-?)南宋诗人。
戴表元 (1244-1310)元文学家。
戴 进 (1388-1462)明画家。
戴本孝 (1621-1691)清初画家。
9、武
【姓源】
《姓氏寻源云》:“宋有武氏,武公之子孙。”武公司空是宋国公微仲衍的9世孙,宋戴公之子,葬于今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处“三陵台”。 又据《风俗通》云:“宋武公之后氏于谥。汉有武臣。又云隐公时有武氏子。”隐公,即宋隐公剔成,又名司城子罕,因被其弟宋王偃驱逐而隐居于昭阳岛(即微山岛),史称宋隐公。
又据《汉敦煌长史武班碑》载:“殷王武丁之后,支庶有武氏”。此为武姓之始。
武姓为中国第九十五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0.18%。
【注】
武姓:有两支。其一,据《风俗通》记载:“武姓。。。宋武公之后也。”宋戴公之子即宋武公司空,乃宋微子第十代孙;武公的后人便以武为姓。武公为宋国盛世国君之一,所以列商丘“三陵台”祭祀。
其二,据汉代《武班碑》记载:武班乃是商朝殷王高宗武丁的后裔,武丁为武姓始祖。武丁为商族“子”姓,也是商殷王族后裔宋微子的祖先。另据史书记载:唐朝女皇武则天为宋武公后裔。
【历史名人】
武则天 (624-705)唐高宗后、武周皇帝。
武宗元(?-1050)北宋画家。
武汉臣 元戏曲作家。
武 亿(1745-1799)清学者。
10、宣
【姓源】
《路史注》引《风俗通》云:“宣氏,宋宣公之后,子孙以谥为氏。”
宣公传位于其弟穆公,穆公又还位于宣公之子与夷。穆公之兄宣公,以及父武公、祖父戴公,三公之陵,在今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处。三陵并峙,史称“三陵台”。
【注】
宋宣公后裔,以宣为姓。宋宣公乃宋武公之子;微子第十一世孙。宣公为宋国盛世国君之一,所以列商丘“三陵台”祭祀。
【历史名人】
宣文君 (283-?)前秦女经学家。
11、穆
【姓源】
《姓纂》云:“宋穆公之后,支孙以谥为氏。”
穆公名和,乃微仲衍10世孙,宣公力之弟。宣公传位其弟穆公,穆公又还位与宣公之子与夷。
穆公之兄宣公,父武公、祖父戴公,三公之陵,在今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处。三陵并峙,史称“三陵台”。
【注】
宋穆公后裔,以穆为姓。宋穆公乃是宋宣公的弟弟。微子第十一世孙。史载:穆公因报答他哥哥宣公不传位于儿子,而主动让位与他的缘故;所以,他也不传位于其子公子冯,而传位于兄长宣公的儿子与夷为国君,是为宋殇公。
【历史名人】
穆修(979-1032)北宋散文家。
12、桓
【姓源】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桓氏,系自子姓。宋桓公御说,谥号为“桓”,其后遂以“桓”为氏。如宋桓公之孙向魋(读推),又名桓魋;曾任宋国大司马,其后裔遂以桓为氏。
【注】
宋桓公后裔,以桓为姓。他是宋湣公的弟弟,庄公的小儿子。史载:湣公因遭将军南宫万弑杀,湣公的弟弟公子御说,在朝廷大臣萧叔大心等人的帮助下,诛杀南宫万,而被拥立为国君,是为宋桓公。史载:宋桓公曾协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也为其子宋襄公继齐国之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了基础。
【历史名人】
桓齮 战国末年名将。
桓潭(前?-后56)东汉哲学家、经学家。
13、庄
【姓源】
《姓觿》载:春秋时宋庄公之后,以谥号为氏。
春秋时宋国有武庄之族,此宋国之庄氏。东汉时,为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庄氏改为严氏,魏、晋时有的又恢复庄氏,有一部分则继续以严为氏。
【注】
宋庄公后裔,以庄为姓。史载:宋庄公乃是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穆公立哥哥宣公的儿子与夷为殇公,殇公被华父督弑杀后,又迎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即位,是为宋庄公。
【历史名人】
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商丘人。
庄存与(1719-1788)清经学家,常州学派的开创者。
庄大田(?-1788)清代台湾农民起义首领。
14、孔
【姓源】
据《元和姓纂》载:殷汤(即商王成汤)之后,周初微子启封宋;传至宋湣公(共)六世孙孔父嘉,为宋穆公、殇(读商)公大司马,殇公三年为同族宋华父督所杀,其子木金父逃避鲁国奄(读淹,今山东曲阜)地,其后人遂以王父(曾祖父)字为氏”。
另据《姓纂》云:“微子之后,宋大司马孔父嘉后有孔父氏,亦为孔氏。”《姓氏寻源》云:“孔父为字,嘉为名,是以字为氏者。”
孔姓另有一支,相传为商王成汤的一支后裔,取本族“子”姓和成汤的字号“太乙”的“乙”字,“子”与“乙”合而为孔,后以为氏。
孔姓为中国人口第七十二大姓。
【注】
孔姓始祖孔父嘉,是正考父的儿子;乃是微子启之弟微仲衍的第九世孙,。孔子前四世祖为宋国国君,前五世祖至前九世祖为宋国公卿(详见附表《宋国世系谱》《孔氏家谱图》)。孔子第九世祖孔父嘉,为宋国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当时宋国太宰(相当于宰相)华父督(又名华督),因与孔父嘉政见不合,加之羡慕孔父嘉之妻貌美无比,遂设计杀害了孔父嘉,夺其妻;。同时,还弑杀了欲惩处他的国君宋殇公,而迎立公子冯即位,是为宋庄公。孔父嘉的家人为避祸乱,连夜抱着孔父嘉年幼的儿子木金父,逃往他家的世袭封地黍丘(也称栗地;今河南夏邑县);后来又辗转逃到鲁国,其子孙遂定居鲁国奄地(今山东曲阜一带)。自此,其家族流落鲁国,并失去公卿贵族身份,而降为士族。孔父嘉的子孙后代,遂以孔为姓;孔父嘉便成了孔姓氏族的开姓始祖。另据史籍记载:孔父嘉还有一部分后人,“有以孔父为姓者”。
【历史名人】
孔 丘 (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孔安国 西汉经学家,孔子后裔。
孔颖达 (574-648)唐经学家。
孔尚任(1648-1718)清戏曲作家。
15、林
【姓源】
《路史》云:“比干被纣杀害后,其子避难于长林之山,遂改子姓为林姓。”
中国第十六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1.18%。
【注】
据《晋安世谱校正序》和《元和姓纂》等记载:林姓与宋姓同出于子姓。殷商末期的忠臣比干,本是商王太丁的儿子,与纣王帝辛之父太乙(又称帝乙)本是兄弟,论辈分乃是纣王帝辛和微子启的叔叔,官居少师、亚相(副宰相)。他因反对纣王帝辛荒淫无道,当庭犯言直谏,而激怒纣王,被纣王残暴的剖心而死。
其时比干的夫人陈氏正怀有身孕,与婢女四人避难逃往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卫辉市,市郊有比干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后又逃于长林(今河南林县一带)一石室中生下一男,取名坚。后来周武王伐灭纣王,为比干等忠烈之士树碑立传,封比干之子坚为大夫,并赐姓林(有纪念于长林降生之意),食邑(即封地)于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林坚后人以林为姓。此为林姓之始。
【历史名人】
林 逋 (967-1028)北宋诗人。
林 春 南宋画家。
林 良 (1416-1480)明画家。
林则徐   (1785-1850)清末政治家。
16、朱
【姓源】
据《后汉·朱晖传注》引《东观记》云:“其先宋微子之后,以国氏姓。宋(国)衰,诸侯灭宋,奔砀,易姓为朱,后徙于宛”(宛,即河南南阳宛城)。
又引《朱公叔穆鼎铭》云:“朱有殷之胄,微子启以帝乙元子,周武(成)王封诸宋,以奉成汤之祀,至元子启生公子朱,其孙氏焉。穆为晖之孙,一云易姓为朱,一云启生公子朱,二说不同。”
以上两处记载略有不同,但朱姓原于子姓,是微子启之后裔,则没有异议。
中国第十四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1.26%。
【注】
殷之胄(读宙,即后裔),意为殷商族的后裔。帝乙,即微子启和纣王的父亲。元子,即长子;元子启,即长子微子启。元子启生公子朱,即长子微子启,又生了儿子叫公子朱。
据《姓氏急就篇。王应麟补注》所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偃王失国后,其后裔四处逃难,其中一支逃至砀(今安徽东北砀山县,曾隶属江苏徐州),隐姓埋名,后来以母姓,改姓朱,成为江苏、安徽朱姓氏族。传说朱元璋即其后裔。再后来,有一支迁移到河南南阳宛城一带居住。
另据《通志。氏族略》等记载,有一支朱姓出自曹姓。古曹国国君本是颛顼帝后裔曹安。西周初,周武王封其弟姬振铎为曹国国君,而改封曹安的后裔曹挟于小邾国(故址在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战国时,曹国被楚国所灭;其后裔有的恢复姓曹,有的以国为姓,而姓邾,后由邾简化为朱。
朱姓还有一支,为伏羲时期的朱襄氏后裔,改姓为朱。
【历史名人】
朱 温 (852-912)后梁太祖,商丘人。
朱 熹 (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朱元璋 (1328-1398)明朝建立者,即明太祖。
朱 耷 (1626-1705)清初画家。
17、牛
《广韵》云:“牛氏……本自殷,周封微子于宋,其裔司寇牛父,帅师败敌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曾祖父)字为氏。”
据《戴氏统谱》载:“牛父乃宋戴公10世孙,宋襄公5世孙。
司寇,掌刑狱之官。
【注】
据史书《广韵》和《戴氏通谱》等记载:宋微子第十八世孙、宋戴公第十世孙牛父,宋昭公时担任大司寇(掌管刑狱、治安、司法的最高长官);他率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长狄入侵时,在发生的长丘(今河南封丘西南)之战中,英勇战死。宋昭公随即立牛父的后代为牛氏族,以其字为氏。其后人也有以复姓“牛父”为氏者。
《广韵》载:“牛姓。。。。微子裔,司,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注释:1、微子裔,即宋微子的后代。2、司,即司寇。3、王父,古文指祖父,也泛指玄、曾祖父。依据《周礼》五世亲尽、可另立别族的礼教法统,后人多以玄曾祖父之字而另立为氏。4、又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宋微子后人以“王父”字为姓氏的还有孔、乐、边、鱼、微、仇、求、皇甫等28姓。5、长狄(一说长逖,读替),还有赤狄、白狄等狄族,春秋时曾居住在山东高清一带。狄,古文又写作翟(也读狄)。
【历史名人】
牛僧孺(779-847)唐大臣。
牛 皋(1087-1147)南宋抗金名将。
牛 富(?-1273)南宋霍丘人,曾任侍卫马军司统制,元军破樊城,他巷战不屈,身受重伤,投火而死。
18、何
【姓源】
据《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载:何姓,“铭于商朝晚期青铜器上铭文,系商王族异姓亲族的氏号”。又据《三辅决录》云:“又朱氏冒何姓者,汉何苗是也。”
中国第十七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1.17%。
【注】
史载:另有二支何姓,一出自姬姓,一出自韩姓。
【历史名人】
何 休 (129-182)东汉经学家。
何承天 (370-447)南朝宋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
何 瑭 (1474-1543)明学者。
何绍基 (1799-1873)清诗人、书法家。
19、孙
【姓源】
《姓氏寻源》云:“汉安平相孙根碑云:厥先出自有殷,玄高之乐子,汤之苗,至于东凹,大虐戕仁,圣武定周,封干(即比干)之墓,胤裔分析,避地匿轨,姓曰孙焉。”《路史》注:“孙氏,一出于商,一出于卫。今此碑云:出比干。”
中国第十二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1.54%。
【注】
据汉朝《孙根碑》等记载:殷商王子比干,因反对纣王荒淫无道,被纣王剖心而死后,周武王伐灭纣王,为比干等忠烈之士树碑立传;其子孙被尊称为王子子孙,甚为荣耀;其子孙有一支遂以孙为姓,称孙氏,从而形成孙姓氏族。
另据《元和姓纂》等记载:还有三支孙姓,分别出自西周卫国国君姬康叔之后惠孙的后裔、春秋楚国令尹(宰相)孙叔敖之后裔、齐国大夫田完之后田书的后裔(赐姓孙,即山东孙氏、兵圣孙武的祖先)。
【历史名人】
孙武 春秋时兵家。
孙权 (182-252)三国时期吴国建立者。
孙炎 三国魏经学家、训诂学家。
孙策 (175-200)孙权兄,曾封吴侯,后追封长沙桓王。
孙复 (992-1057)北宋学者。范仲淹弟子。
20、郑
【姓源】
据《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考证:郑姓,系自子姓。商王高宗武丁,封他的儿子为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诸侯国。奠、鄭(郑字繁体)古为一字,奠国即郑国。国都最初在商朝都城附近的北郑,即今河南濮阳西南的帝丘遗址;后来迁至西郑,故地在今陕西华县东。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朝将子姓郑人迁到渭水上游,在今陕西宝鸡附近,以国为氏。
【注】
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封姜子牙之少子(小儿子)井叔,于原子姓郑国故地,史称西郑;故城建在今陕西凤翔南。到周穆王时,西郑因故被剥夺封号,自此,姜姓郑国消亡。其国人便改姓为奠井氏(即郑井氏),后简化为郑氏。
后来,到周宣王时,封其同母弟弟桓公友的后人于郑国,属伯爵;其国都最初在今陕西凤翔南,后迁到陕西华县东,最后迁至河南新郑。从此,郑国成为姬姓封国。
21、邓
【姓源】
《广韵》云:“殷王武丁封季父于河北(即黄河以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中国第三十四大姓。
【注】
据《路史》、《广韵》等记载:邓姓与宋姓、曼姓等,皆同出于子姓。商王高宗武丁,封他的叔叔曼季(又称季曼)于邓国曼城,最初封曼侯;后来又改封邓国,称邓侯(在今河南孟县西部邓城)。西周伐灭殷纣王时,邓国也被周武王所灭,其邓姓族人迁至今河南襄樊一带,又重新建立邓国;使邓国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600多年。春秋时,邓国曾经是南方的重要诸侯国。后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所灭。邓侯的子孙为纪念故国,改姓为邓,成为河南邓姓氏族,史称邓姓正宗。另有一支以曼姓为氏。
【历史名人】
邓 析 (前545-前501)春秋末法家先驱、名家。
邓 禹 (2-58)东汉初南阳新野人,封高密侯。
邓世昌 (1849-1894)清末海军将领。
邓石如 (1743-1805)清篆刻家、书法家。
22、丁
【姓源】
商王高宗武丁之后,被封为丁侯,其后世遂为子姓丁氏。故《太公金匮》云:“武王伐纣,丁侯不朝。是丁姓商时已有。”
中国第四十六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0.42。
【注】
据《姓氏考略》等记载:殷商王族有丁侯,因不从周武王讨伐殷纣王,而被西周所灭。西周时期,宋国有大夫宋丁公,为微子启后裔,丁公是其谥号(死后追封的称号),其子孙皆以其谥号为姓,称丁氏。后来形成河南丁姓氏族。
商朝丁姓古国,多见于史籍,但记载不详。这与当时众多诸侯古国的情况基本相似,已大多湮没于历史。
史载:另有丁姓一支,为齐国开国国君姜太公吕尚之子吕伋的后人。吕伋为周成王时期朝廷重臣,死后被追封谥号为齐丁公;其后裔皆以其谥号为姓,此为姜姓丁氏。
【历史名人】
丁 顗 宋初藏书家。
丁 度 (990-1053)宋文字训诂学家。
丁启睿 商丘永城人,明兵部尚书。
丁 敬 (1695-1765)清篆刻家。
丁汝昌 (1836-1895)肖末海军将领。
23、萧
【姓源】
《左传》云:“成王封伯禽以殷民六族,一曰萧氏。”
《世本》云:“萧,子姓。”
《潜夫论》云:“萧氏,殷旧姓。”
《风俗通》云:“宋氏叔以讨南宫万立御说之功,受封于萧(今安徽萧县西北),列附庸之国。汉相国萧何即其后。”
中国第三十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0.59%。
【注】
萧姓,起源于春秋宋国公族后裔萧叔大心。《风俗通》载:宋湣公时,萧叔大心,以讨伐反臣南宫万,拥立宋桓公(名御说)之功,受封于萧邑,列附庸国。春秋末年,被楚国所灭,其后人以国为姓。
到西汉时,汉开国丞相萧何,即是其后人。南北朝时期,萧氏后人萧道成,代刘宋朝而称帝,建立南齐国;共历三帝,统治二十四年。另一支萧衍,则趁南齐内乱之际,夺取帝位,建立梁国;共历四帝,统治五十六年。后为陈国所取代。萧叔大心便是萧姓始祖。
【历史名人】
萧 何 (?-前193)汉初大臣。
萧 统 (501-531)南朝梁文学家。
萧颖士 (708-759)唐散文家。
萧德藻 南宋诗人。
24、华
【姓源】
《潜夫论》云:“华氏,子姓也。”《广韵》云:“殷汤之后,宋戴公考父食采于华,因氏焉。”《姓氏寻源》云:“戴公孙督字华父,为宋太宰,因自立为华氏。
【注】
    春秋宋国 宋戴公之子正考父,是戴公、武公、宣公三朝宰相。被封于华国(原在河南新郑北,后移至今河南商丘南)。正考父之子督,字华父,即华父督,宋殇公、宋庄公时任太宰(宰相)。
华父督的后人,一支以华为姓;一支以督为姓;还有一支是自华姓分出来的,以花为姓。华与花古字通用,而且谐音。
【历史名人】
华 佗  (?-208)汉末医学家。
华 歆(157-231)三国魏任司徒。
华云龙(1332-1374)明初将领。
华 喦 (1682-1756)清画家。
25、花
【姓源】
南朝宋国何承天所著《姓苑》载:古时“花”同“华”,华氏后人有的改“华”氏为“花”氏。
【历史名人】
花木兰 一说本姓魏。河南商丘人,古巾帼英雄。商丘营郭有木
兰祠。
26、于
【姓源】
     据《中国姓氏知识全书》等记载:于姓最早出自子姓。商朝时期,在今河南睢(读随)县一带,有一支盂族部落(盂,读于),以擅长制作陶盂器皿而闻名于世。史称“盂方”或“于方”(方,即古代部落方国)。后来,被商王武丁所征服,武丁便将他的儿子封到盂方,建立于国,史称于侯。后来。于国迁至今河南沁(读钦)阳北部一带。西周讨灭殷纣王时,于国也被灭。其子孙以国为姓,成为最早的子姓于氏。
【注】
西周建立后,大封诸侯,周成王便将原于国地盘,封给他的弟弟建立邘(读于,表示于国城邑)国,史称邘叔,国都在今河南沁阳西北的邘邰镇。后来,邘叔的后人便以邘为氏,而另有一支则去掉邑旁,改姓为于。
27、沛
【姓源】
《潜夫论》云:“沛,殷氏姓也。”《路史》云:“沛,徐也,有沛氏。商人六族有沛氏、徐氏,子姓国”。“商汤(即商王成汤)之裔有沛氏”。
28、徐
【姓源】
据《路史》云:“沛,徐也,有沛氏。商人六族有沛氏、徐氏,子姓国。”《潜夫论》云:商人六族“皆商之旧姓”。
周朝有徐国(今江苏泗洪一带),其国君后裔以国为姓。
中国第十一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1.66%。
【注】
据《左传》记载:成王封伯禽“殷民六族”有徐氏。“殷民六族”,即徐、索、条、萧、长妁(读説)氏、尾妁氏。伯禽,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周公姬旦的儿子;周公姬旦封鲁侯,因被留在周王室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便改派他的儿子伯禽代为鲁国国君。
周武王推翻殷纣王后,为削弱殷商王族的庞大势力,强行将殷商王族拆分成“殷民六族”、“殷民七族”等,迁往周王室各姬姓封国接受管理。徐氏作为“殷民六族”之一,被拆分到鲁国。徐氏家族出自商王族后裔,本与宋姓始祖宋微子同宗共祖,都姓子;这次被迁往鲁国,其后人便以徐为姓。之前称徐氏,是族人部落的封地称谓;自西周颁布《周礼》之后,规定“五世亲尽,另立别族”,即出了五服可以另立姓氏,从而改变了之前族人只有名字,不冠姓氏的习惯,使姓氏得以普及。
【历史名人】
徐福 一作徐市。秦方士。
徐幹 (177-218)东汉末哲学家、文学家。
徐陵 (507-583)南朝陈文学家。
徐渭 (1521-1593)明文学家、书画家。
29、施
【姓源】
《姓解》载:殷民七族有施氏;施氏,子姓。又据《左传》云:“成王封康叔以殷民七族,有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潜夫论》云:“皆商之旧姓。”
【注】
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载:施姓出自子姓。夏朝有僖姓施国,后来因助桀为虐,被商王成汤灭夏的同时所灭。商王成汤便将原僖姓施国的地方,封给商殷王族的亲族,仍称施国;其后人以国为姓,便成为最早的施姓氏族。
周武王伐灭殷纣王后,为削弱商殷王族的庞大势力,便先后拆分所谓“殷民七族”、“殷人六族”等,封赐给西周王室姬姓诸侯国家管理。其中施姓便是“殷民七族”之一,被拆分到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康叔所建立的卫国(在今河南淇县东北)。
另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载:有施氏,夏诸侯,僖姓,在蒙山(故地在今山东蒙阴与平邑一带)。
【历史名人】
施 雔 西汉今文易学“施乐学”的开创者。
施耐庵 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作者。
施绍莘 (1581-约1640)明散曲家。
施定庵 (1710-1770)清乾隆时围棋国手。
30、姚
【姓源】
     据宋朝罗泌所著《路史》载:姚国,春秋时子姓国,为商族后裔,子孙以国为氏,称为姚姓。
   《中国姓氏知识全书》等亦有记载。
【注】
姚姓是舜帝后裔,本为妫(读归)姓,西周时被封于陈(在今河南淮阳一带)。传至妫恢时,因避王莽之乱,迁至吴郡(在今江苏苏州一带),传五世后,改姓姚。
舜帝后裔曾长期居于姚墟(在今河南范县南,一说在今山东菏泽东北)。也有史籍说:其后裔当时即姓姚;或者有以妫姓者,有以姚姓者。史籍记载不详,或有异议,此乃古代史传普遍现象。
另据《晋书》载:西晋时,羌族首领姚戈仲,自称舜帝后裔,改姓姚。
31、衣
【姓源】
《姓苑》载:衣,“系自子姓。春秋时齐人方言中,读殷音如衣,衣姓或为殷姓之后”。又据《中庸注》载:衣姓,出自殷姓。
【注】
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等书记载:古时衣、依、殷三姓同音通用。黄帝时期的十二大姓中就有依姓,与后来的衣、殷二姓联系在一起,依氏族就是衣氏族,依、衣、殷三姓相互通用不分,而殷地(河南安阳西北)就是殷人、依人、衣人的最早居住地。
32、依
姓源】
《国语》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氏者十二人,分别是:姬、酉、祁、己、滕、箴(读真)、任、苟、僖、依、姞(读吉)、嬛(读桓)。其中有依姓。
又据《中国姓氏大辞典》载:依,商周子姓古国,殷墟出土甲骨文集《卜辞》中经常提到依,也写作衣,衣地就是后来的殷地,故地在今河南武陟(读至)东南。西周初,依人南迁到今河南郑州西北,依国春秋时为郑国所灭,成为郑邑。
《姓源》载:衣,“系自子姓。春秋时齐人方言中,读殷音如衣,衣姓或为殷姓之后”。又见《中庸注》。
【注】
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等书记载:古时衣、依、殷三姓同音通用。黄帝时期的十二大姓中就有依姓,与后来的衣、殷二姓联系在一起,依氏族就是衣氏族,依、衣、殷三姓相互通用不分,而殷地(河南安阳西北)就是殷人、依人、衣人的最早居住地。
33、毛
【姓源】
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载:毛氏出自依姓,依姓出自黄帝后裔十二姓。古时依、衣、殷三姓同音通用,而且“依(国)属商周子姓古国”,“衣地就是后来的殷地”。因此推断:依、毛、衣、殷四姓同源。
【注】
据《风俗通》等记载:商殷末期,最早有记载的依姓毛氏部落,先居住在甘肃金塔北的毛目,后迁居于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商末周文王封第八子叔郑于此地,建立了毛国。依姓毛氏族人便东迁到河南洛阳以南、宜阳东北的毛泉一带。周武王灭殷纣王后,又封其子姬明(又名伯聃),于此地建立毛国。依姓毛氏族人,只好南迁往浙江临海一带。商殷末期,西周与商殷为敌,依姓毛氏也受其诛连,其家乡先后两次被西周占领,势力被不断削弱。而西周所封姬姓毛国,则不断强大,依姓毛国逐渐被姬姓毛国所取代。
据清道光年间,在今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晚期青铜器“毛公鼎”,其铭文497字,记述西周晚期周朝与毛国的一些历史,说明毛国直到西周晚期还存在。
34、艾
【姓源】
据《风俗通》载:商时艾侯,周武王俘之,国灭,子孙以国名为姓。另有艾斤氏、去艾氏,亦改姓艾。
另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载:艾姓源出子姓。商朝高宗武丁之后有艾国,侯爵;故地在今河南安阳附近的汤阴。周武王伐灭殷纣王前,艾侯被俘,国灭,子孙以国为氏。
 
35、严
【姓源】
史载:春秋时,宋国宋庄公的后裔有庄氏。东汉时,为避汉明帝刘庄名讳,庄氏改为严氏。到了魏、晋时期,有的又恢复为庄氏;有的则继续以严为氏。
36、向
【姓源】
《辩证》云:“出子姓。宋文公赤,生子曰肸,字向父,其孙以王父(曾祖父)字为氏。”
【注】
史载:宋微子第十六世孙宋文公(也是宋桓公的曾孙),有一个儿子公子肸(读希xi),字向父,他的后人历代在宋国担任要职;如宋共公时上卿(宰相)向带、大司寇向为人;宋平公时发起“弭(读米)兵之盟”的左师(春秋时宋国左师为宰相之一)向戌(读须)等;以及《孔子世家》中记载的:孔子周游列国到宋国时,遇到的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桓魋(读推),又叫向魋;他的兄长向巢,担任宋国左师;兄弟同是宋国六卿之一。向父的子孙,以向为姓;向父即向氏始祖。
【历史名人】
向 戌 宋恒公曾孙,官左师,封于合。
向 秀(约227-272)魏晋之际哲学家、文学家。
向敏中(949-1020)北宋大臣。
向 荣(1799-1856)清末将领。
37、褚
【姓源】
《辩证》云:“褚出子姓。宋共公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生公孙肥。子孙因为褚氏。”《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宿于褚氏。”即此。
【注】
褚姓:史载:宋微子第十七世孙宋共公,他有一个儿子公子段,字子石;其封邑在褚地;其品德高尚可为人师,号称“褚师”。他的儿子公孙肥,其后人以褚为姓。
褚地,在今河南洛阳南之褚氏亭。今安徽合肥市西北有褚城。
【历史名人】
褚少孙 西汉史学家。
褚 裒 (303-349)东晋征北大将军。
褚 渊(435-482)南朝宋南康郡公,尚书令。
褚遂良(596-658)唐大臣、书法家。
38、钟
【姓源】
《姓纂》云:“宋微子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姓钟氏。”
中国第五十六大姓,占总人口0.35%。
【注】
据《元和姓纂》等记载:宋桓公的曾孙伯宗,在宋国与晋国结盟期间,曾在晋国出仕任职;后来因直谏犯颜,而遭诬陷被杀害。伯宗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后来任楚国太宰(宰相);他的采邑(封地)钟离(在今安徽凤阳);其子孙便以封邑为姓;其中一支姓钟,另一支复姓钟离。
【历史名人】
钟繇 (151-230)三国魏大臣、书法家。
钟会 (225-264)三国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钟繇子,官至司徒。
钟惺 (1574-1624)明文学家。
39、仲
【姓源】
杜预《公子谱》云:仲姓,“出子氏,宋庄公子城,字仲子,生公孙师,师生江,为宋司马,以王父(即曾祖父)字为仲氏。”
【注】
据杜预《公子谱》载:宋庄公有一个儿子公子城,字仲子(又名子仲);他的孙子公子江,曾担任宋国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其后人便以王父(即玄曾祖父)的字为姓氏;仲子便成了仲姓始祖。
【历史名人】
仲由(前542-前480)春秋儒者。
仲长统(179-219)东汉末哲学家。
仲子陵 唐太常博士、门司员外郎。
仲仁 北宋画家、名僧。
40、邹
【姓源】
《辩证》云:“宋正考父食邹邑,子孙遂以为氏。”
中国第六十七大姓。
【注】
邹姓:史载:宋湣公的玄孙、宋国上卿(宰相)正考父所封采邑(封地)为邹地(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其子孙便以邹为姓。正考父乃孔父嘉之父,也是孔子的八世祖。
另据《说文解字》等记载:颛顼(读专许)帝后裔挟(读协),本曹氏,建立邾娄国,地址也在今山东邹城东南。战国时,被鲁穆公改为邹国,其后裔以邹为氏。
【历史名人】
邹 忌 战国时齐相国。
邹 阳 西汉文学家。梁孝王客。
邹守益(1491-1562)明学者。
邹元标(1551-1624)明东林党首领之一。
邹一桂(1686-1772)清画家。
邹伯奇(1819-1869)清科学家。
41、郝
【姓源】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云:“殷帝乙时,王子期(即王子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
中国第七十一大姓,约占汉族人口的0.30%。
【注】
史载:殷商末期帝乙之子,即微子启和纣王受辛的同父异母兄弟王子子期,其封地在郝乡(今山西太原一带);到纣王失国后,其后人皆以郝为姓。
另据史载:三皇五帝时代,少昊帝有大臣郝骨氏,被封于郝地,其后人以郝为姓。
【历史名人】
郝孝德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
郝 经 元初谋士。
郝 锦 明末学者。
42、郭
【姓源】
《白虎通》云:“武王师郭叔。一说箕子号郭叔,此郭姓之始。”中国第十八大姓,约占汉族人口的1.15%。
【历史名人】
郭忠怒 (?-977)宋初画家,文字学家。
郭 熙 北宋画家。
郭子兴 (?-1355)元末红巾军首领。
43、成
【姓源】
《潜夫论》云:“微子后有成氏。”
【注】
成姓有出自姬姓、芈(读米)姓者。
44、时
【姓源】
《世本》云:“时,子姓,时姓出于殷也”。《姓氏考略》载:系自子姓。正时氏后裔,又分为正氏、时氏。
【注】
史载:宋国公族大夫子来,因功受封于时邑;其后人以邑为氏。
时邑,为古邿(读时)国,故地在今河南荥(幸)阳东。
【历史名人】
时 苗 汉农中郎将。
时 溥(?-893)唐末将领。
时叔远 宋人物画家。
时建亭 宋画家。
时少章 南宋经学家。
时 铭 清学者。
45、石
【姓源】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公子段,字子石;其孙石彄(读抠),宋卿,以王父字为氏。”
【注】
微子启第十七世孙宋共公之子公子段,字子石;其孙石彄,任宋国上卿(即宰相),以他祖父的字为姓;石彄为石姓开姓始祖。
另据史载:周朝卫国庄公时期,有著名大夫石碏(读昔;又名公孙碏),以耿直爱民著称;其后人以石为姓。
46、耿
【姓源】
据《急就篇》载:耿姓,出自殷商。商王祖乙由“相”迁“耿”(也写作邢,古字耿与邢谐音并通用,耿邑在今山东定陶;一说在今河南温县东);盘庚继位后,又迁往亳(今河南安阳西北)。留在“耿”的部分殷商王族,便以“耿”为氏。
【注】
《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载:耿姓,源出子姓。商时祖乙(商朝第十四代帝王)将国都迁至耿邑,耿邑为殷商旧族所居,故地在今河南温县东。盘庚(商朝第二十代帝王)又自耿邑迁至亳城,故地在今河南偃师西,留居耿邑者以邑为氏。
古字耿与邢谐音通用。
耿姓,还有出自姬姓、嬴姓者。
【历史名人】
耿 沛 唐诗人。
耿定向 (1524-1596)明理学家。
耿仲明 (1604-1649)明末将领。
耿继茂 (?-1671)清将领。
47、祖
【姓源】
据《元和姓纂》载:“系自子姓。商王祖乙、祖辛、祖丁,殷王祖庚、祖甲之支庶(即王族分支),皆有以“祖”为氏者”。 亦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注】
   商殷三十一代帝王中,有五代帝王名字,以“祖”冠之。
【历史名人】
祖逖(266-321)东晋名将。
祖冲之(429-500)南北朝时南朝科学家。
祖咏(699-约746)唐诗人。
48、左
【姓源】
     《姓觿(读希)》载:“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有左氏。”
【注】
    《姓氏考略》载:复姓“左师”,亦出自子姓。为宋国上卿(宰相)目夷(字子鱼)之后裔,以王父(曾祖父)封爵为氏。一说左氏即左师之后裔。
49、傅
【姓源】
据《通志》云:“商相傅说之后,筑于傅岩,因以为氏。”
中国第三十六大姓,约占汉族人口0.51%。
【注】
    商王高宗武丁,是商殷一代中兴之主,傅说为相,辅佐之功巨大,成为一代名相。被武丁帝赐姓傅,有傅相、师傅、太傅(帝王老师)等含义,乃是尊称。其后人以傅为氏。
傅岩,故地在今山西平陆县东。
《姓源》载:舜帝后裔曾封于傅国,故地在今山东枣庄南。其姓氏历史不详,少有记载。
【历史名人】
傅说 商王武丁大臣。
傅毅 (?-约90)东汉文学家。
傅山 (1607-1684)明清之际学者、名医。
50、付
【姓源】
史载付氏为傅氏之俗写。即由傅姓简化而来。
【注】
《元和姓纂》载:春秋时,郑国人史付(史,为掌管史籍的官;付,是他的名字),其后人以付为氏。
据《中国姓氏大辞典》等记载:清朝满族人富察氏、辽宁锡伯族人付佳氏、蒙古族人呼和绍布氏、赫哲族人付特氏,因受汉族文化影响,后来改姓付氏。
51、箫
【姓源】
《姓氏寻源》云:“箫姓即萧也。古人往往以萧作箫,系借用字,后世不学者,遂以箫为姓。”
52、肖
【姓源】
肖姓,即萧姓之俗写。(见《汉语大辞典》)
53、蒋
【姓源】
    据《鉴赏百科。中国人最常见的100种姓氏》等书籍记载:最早的蒋氏源自子姓。商朝时,商王族人受封于蒋(在今河南获嘉县一带),建立蒋国。西周伐灭殷纣王时,蒋国被周公姬旦所灭。蒋国后人迁徙至山西蒋谷(在今山西晋中附近)居住,便以国为氏,成为最早的子姓蒋氏。
【注】
    又据史载:西周建国初,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姬伯龄,受封于原商朝蒋国之地,建立了姬姓蒋国,国都在今河南获嘉县张巨乡蒋村,后迁至河南尉氏县蒋城,最后又迁至河南淮滨县期思乡。后来,蒋国被楚国灭掉,其后人便以蒋为氏,此为姬姓蒋氏。
54、梅
【姓源】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系自子姓。商时梅伯为纣王所醢。周武王(应是成王)封梅伯玄孙于黄梅(今湖南黄梅),号“忠侯”,子孙以国名为氏。
另据《唐书·世系表》云:“梅姓出汝南,出自子姓。梅伯为纣所醢,武王封伯元孙黄梅,号曰忠侯,以梅为氏,世居樊、郑间。”
【注】
梅伯,纣王臣。醢,古代酷刑,把人剁成肉酱。
据《通志。氏族略》载:商王太丁,分封其弟于梅国(今安徽亳县东南;一说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授伯爵,史称“梅伯”。他的后人历史上一直被尊称为“梅伯”。到殷纣王时期,梅伯任上卿(宰相)。他和微子、比干等反对纣王暴政,屡谏不听后,微子遁避于荒野,而梅伯和比干,因犯颜直谏,先后被纣王残酷杀害。梅伯后人皆以祖上为荣,便以梅为姓。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春秋时,梅国在今安徽亳州南。
【历史名人】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
梅 清(1623-1697)清初画家。
梅文鼎(1633-1721)清天文学家、数学家。
梅雨田(1869-1914)京剧琴师。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伯父。
55、思
【姓源】
《路史》引郑康成云:“商有思侯梅伯,后有思氏。”
56、枚
【姓源】
《路史》载:商后有枚氏,当出自枚伯氏之后。
又据《续文献通考》载:商臣比干之后有枚伯氏。
【历史名人】
枚乘(?-前140)西汉辞赋家。梁孝王客。
枚皋 西汉辞赋家。枚乘之子,曾为梁孝王客。
57、索
【姓源】
据宋朝罗泌所著《路史》载:索,商时子姓国,古成皋东有大索城。另据《敦煌名族志残卷》载:索氏,其先商王帝甲,封子丹于京索,因而氏焉。
《姓谱》云:“殷人六族,索氏之后。”《潜夫论》云:“皆商之旧姓。”《古今姓氏书辩证》载:为周公分与鲁伯禽殷民六族,其一为索氏;地在今河南荥(读幸)阳,商末灭于周。
【注】
另据《左传》载:“殷人六族”有索姓,即索、徐、条、萧、长妁(读説)氏、尾妁氏。是周朝推翻殷纣王后,为削弱殷商王族势力,而被强行迁往周王室各姬姓封国的殷商王族之一。索氏家族出自殷商王族后裔,本与宋姓始祖微子启同宗共祖,都姓子;被迁往周公姬旦之子伯禽为国君的鲁国,其后人便以索为姓。
【历史名人】
索菱 秦伏波将军、典农都尉。
索敞 后汉中书博士。
索紞 晋天文学家。
58、仇
【姓源】
《广韵》云:“宋大夫仇牧之后。”亦载于《元和姓纂》。
【注】
据史书《广韵》等载:宋国公族仇牧,在宋湣公时任大夫。当南宫万(又名宋万)在蒙泽刺杀宋湣公期间,仇牧讨伐南宫万,遭其杀害。仇牧的子孙便以仇为姓。后来,仇姓的后人为避祸,有一支又改姓求(因古字仇与求同音)。又:古文求与裘通用,后来又有改以裘氏为姓。
【历史名人】
仇远 (1247-1326)元文学家。
仇英(?-1552)明画家。
59、求
【姓源】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本姓仇,因避难改姓求。
60、裘
【姓源】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古时“求”与“裘”通用,后有“求”姓改为“裘”氏。“裘,省衣为求”。
【历史名人】
裘琏(1644-1729)清戏曲作家。
61、陶
【姓源】
《左定四年传》云:“成王封康叔以殷民七族,有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潜夫论》云:“皆商之旧姓。”
【注】
    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载:陶姓出自子姓。商殷时在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一带)附近居住。周武王伐灭殷纣王后,强行拆分商殷王族迁往周王室姬姓诸侯封国,接受管理。其中“殷民七族”有陶氏,被拆分到卫国,其后人以陶为氏。
【历史名人】
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62、丰
【姓源】
《姓氏寻源》云:宋有丰氏,丰愆是也。丰姓,即酆姓。商殷时古酆国,故地在今陕西户县东。
【注】
    丰姓还有出自姬姓、以及清满族人丰佳氏改姓。
63、权
【姓源】
《路史》载:商殷高宗武丁的儿子祖庚,曾封于权邑,后世遂以封邑名为姓氏。
【注】
史载:殷王武丁,其子祖庚曾封食邑于权邑,史称权国(今湖北当阳县一带)。后来被楚国吞灭,并改为县。其后人子缗(读敏),曾任县尹(即县长),便发动暴动,想夺回失地而复国,最后被镇压失败。楚国将权国国君后裔,强行迁往那地(今湖北荆门市那口城一带)。其后代子孙,有一支便以权为姓;有一支以那为姓。还有一支因迁居樊地(今湖北襄樊市樊城一带),而改姓樊。
【历史名人】
权德舆 (759-818)唐礼部尚书、同平章事。
权 近(1352-1409)元哲学家。
64、那
【姓源】
     详见上文“权姓”。
《路史》云:“祖庚封子于权那,后世有那氏。”
【注】
祖庚为商殷第二十四代国君,高宗武丁的儿子。
65、樊
【姓源】
《姓解》载:樊氏,源自子姓。“周成王封伯禽以殷民七族,有樊氏”。亦见《左传》等。
另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载:樊姓,出自子姓。
【注】
据《风俗通》等史书记载:周朝推翻殷纣王之后,为削弱商殷王族势力,将殷商王族采取分而治之,强行拆分迁往周王室所封各姬姓国,其中“殷民七姓”有樊氏,被迁往鲁国。上文说的“伯禽”,即周公姬旦之子伯禽,周成王时鲁国国君。
另据《左传》等记载:商王高宗武丁,封他的儿子祖庚于权国,后来被楚国吞灭,楚国将权国国君后裔,强行迁往那地(今湖北荆门市那口城一带)。其后代子孙,有一支便以权为姓;有一支以那为姓。还有一支因迁居樊地(今湖北襄樊市樊城一带),而改姓樊。
【注】
另据史载:樊姓,有出自姬姓、嬴姓和蛮姓者。
【历史名人】
樊 迟(前515-?)孔子学生。
樊 哙(?-前189)汉初将领。
樊宗师(?-约821)唐散文家。
66、薄
【姓源】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薄氏,系自子姓。宋大夫食邑于薄城,原薄国之地(薄国,在今河南商丘与山东曹县交界处)。
又据《姓氏寻源》云:“考城东北有薄城,汉属山阳,宋地。汤二十一年盟薄。杜预注:梁国蒙县北薄城。盖宋大夫因食邑以为氏者”。
【注】
据考证,薄城在今商丘古城北蒙墙寺,薄亦曰亳,又曰北亳。商朝诸侯曾在此盟会,拥戴商汤为盟主。哀公十四年,宋国大司马桓魋,“请以鞍易薄”,宋景公曰:“不可。薄,宗邑也。”正因为薄城是商王成汤的宗邑,所以,景公不同意以“鞍城”换“薄城”。
【历史名人】
薄绍之 南朝宋书法家。
67、亳
【姓源】
《姓氏寻源》云:“亳氏以地为姓。有南亳、北亳……有邓氏冒梁姓者,后改为亳氏,亳亦作薄。见《汉书》。”
【注】
商王成汤灭夏前,曾建都北亳(今商丘古城北蒙墙寺)。灭夏后,又曾迁都南亳(今商丘古城东南坞墙乡北)。商殷后裔以地名为氏,姓亳或薄。古文亳与薄同音通用。
68、乐
【姓源】
《急就篇》注:“乐氏之先与宋同姓,戴公生乐父衎,是称乐氏,乐喜其后也。”《广韵》云:“姓出南阳,本自微子之后。宋戴公四世孙,乐莒(一作吕)为大司寇,子孙以为氏。一云戴公生子衎,字乐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注】
乐姓:史载:宋戴公之子公子衎,字乐父。其后人乐喜,字子罕,宋平公时任正卿(宰相);史载:有人送他美玉,他拒绝说:“别人以宝为宝,我以不贪为宝”而留名青史。另一后人乐仆伊,曾在宋襄公时期为大将;并在泓水之战中,领兵奋勇杀敌,解救出陷入重围的宋襄公,而立有战功。他们的子孙便以乐为氏。
【历史名人】
乐羊 一作乐阳,战国时魏将,乐毅是他的后代。
乐毅 战国时燕将。
乐史(930-1007)北宋文学家、地理学家。
69、黎
【姓源】
《世本》云:“黎,子姓”。《路史》载:黎,系自子姓,侯国。商殷古国,故地在今山西长治西南。殷纣时,西伯周文王曾打败黎国。西周初,周武王复以商汤后裔封于黎国。黎侯丰舒之后,有黎氏、犁氏。黎与犁,古字同音通用。
中国第九十二大姓。
【注】
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载:黎姓,出自子姓。商王高宗武丁封他的儿子于黎国(即子姓黎国),以统治原祝融氏的黎族部落,属侯爵,故地在今山西长治西。商殷末期,被西周灭掉。其后人分散于各地,遂以黎为氏。
西周灭掉的子姓黎国,周朝改封与帝尧的后裔,仍称黎国;春秋时,从山西长治迁至今山西黎城(古称黎侯城),后来被晋国所灭,子孙以国为姓。
史载:商殷时期,曾有两个黎国;其中另一个黎国为祝融氏的九黎夷族部落,生活在今山东郓(读运)城县西一带,后来也被西周所灭。
【历史名人】
黎 贞 明初诗人。
黎遂球(1602-1646)明诗人。
黎民表 明学者。
黎 恂 清文学家。
黎 简 清诗人、书画家。
70、吕
【姓源】
   《中国姓氏大辞典》:“系自子姓。吕,宋邑(故地在今江苏铜山县东北);后人以邑名为氏”。
【注】
    吕姓姓源还有来自姜姓、魏姓等处。
71、朝
【姓源】
《潜夫论》云: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微子之后,有朝氏。宋公子朝,为宋司寇,或为其后。《姓解》:殷纣臣朝涉之后。
72、晁
【姓源】
《鼠璞》云:“朝姓改为晁,以音同改也。”颜师古云:“晁,古朝字。”
【历史名人】
晁 错(前200-前154)西汉政治家。
晁补之(1053-1110)北宋文学家。
晁公武 南宋藏书家。
73、阮
【姓源】
《姓谱》云:“殷有阮国,在泾渭之间,文王侵阮是矣,子孙以国为氏”。另据《南史》载:有石姓改为阮氏。
【注】
    文王侵阮,即周文王侵并阮国。自此子孙以阮为氏。
    一说阮姓源自偃姓。皋陶后裔封于阮。
【历史名人】
阮瑀 (约165-212)汉末文学家。
阮籍(210-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阮进 明太子太保。
74、亓
【姓源】
《通志。氏族略》载:亓姓,为亓官氏之后。另据《孔庙礼器碑》载:并官氏,同丌官氏,因隶书小篆书写有所不同。又据《路史》云:“并官氏,宋微子后”。
另据《姓氏寻源》云:“丌(读起),古字,其字亦作亓。”《家语》云:“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丌官氏,丌与笄同,必掌笄官之后”。
75、铁
【姓源】
《世本》云:“有铁氏,子姓。”
《姓考》载:系自子姓。商王成汤之裔封于铁,在卫之戚城(故城在今河南濮阳西北王助乡铁邱村),其后人以国为姓。
76、南
【姓源】
《姓源·韵谱》云:“出子姓,成汤八世孙盘庚妃姜氏,梦赤龙入怀,因孕,十二月而生子,手把南字,长荆州,因号南赤龙;赤龙生子条,条孙仲为纣将,平猃狁之难。”其后裔南仲,周宣王时封为大夫,遂以南为氏。
【注】
南姓,系自子姓。商王成汤的第八世孙盘庚(此处有误,应为第二十世孙,第八世孙应是小甲),他的王妃姜氏,梦见赤色的龙,落入怀中,因而怀孕,十二个月后生了儿子,因生下来手心中就有一个南字,在荆州长大,因此名字叫南赤龙。南赤龙生的儿子叫条,条的孙子叫仲,成为殷纣王的将军,他平定了猃狁(读险允,西北戎狄部落)的侵略,立下战功。他的后裔南仲,在周宣王时封为大夫,便以南为姓氏。
【历史名人】
南霁云(?-757)唐名将,安史之乱时为守睢阳(今商丘)而殉难。
77、全
【姓源】
《姓氏寻源》云:“或曰殷王高宗之后,为全氏。”
【注】
殷王高宗,即武丁。另据史籍记载:全姓有出自彭姓者;另有以地名全州(即今广西全州)为姓者。
【历史名人】
全 柔 三国吴尚书右丞、车骑将军。
全元起 隋名医。
全景文 南守骠骑将军、光禄大夫。
全祖望 (1705-1755)清史学家、文学家。
78、合
【姓源】
《姓谱》云:“出自子姓,宋向戌为左帅,食采于合(又称互乡。春秋宋地,在今山东滕县东北);谓之合左师,后世代焉。”《元和姓纂》亦有此记载。
【注】
合姓:史载:宋国公族大夫向戌(读须),在宋共公、宋平公年间,先后担任左师、上卿(宰相)等要职。其封地食邑在合地(今山东滕州东);因此他的后人便以合为氏。
79、郃
【姓源】
《姓氏寻源》云:“郃氏即合氏,当以地为姓。”
【注】
《姓谱》云:合氏“出自子姓,宋向戌为左师,食采于合,谓之合左师。后世氏焉。”
80、边
【姓源】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系自子姓。宋国宋平公之子御成(又名御戎),字子边,其孙边卬(读昂)为司徒,其后人以边为姓。一说宋公子城,字字边,其后人以为氏。《国名记》:商朝侯国,故地在今河南洛阳,大夫边伯,其后人以为氏。
【注】
史载:微子第十八世孙宋平公的儿子、公子御成,字子边。他的后代以边为姓。
【历史名人】
边 鸾 唐画家。
边景昭 明画家。
边 贡(1476-1532)明文学家。
81、冀
【姓源】
     《路史》:系自子姓。宋公族之后裔。
82、沙
【姓源】
据《潜夫论》云:“微子后有沙氏。”另据《姓觿(读希)》载:“春秋时宋微子之后食采(即封地)于沙邑(在今河南宁陵西北),以邑名为氏”。
【历史名人】
沙馥(1831-1900)清画家。
沙神芝 清书法家。
83、谈
【姓源】
《姓苑》云:“殷帝乙长子微子启,周武王封之于宋,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为楚灭,子孙以国为氏。”
【注】
周武王应为周成王。传国三十六代,误。应为二十六世,三十一代国君。为楚灭,误;应为齐、楚、魏三国所灭。
宋国公族谈君,其食邑封地在谈邑,后改封为郯国(古字谈与郯谐音通用)。郯国后来被楚国吞灭;其后人有以谈为姓者。
84、宗
【姓源】
《元和姓纂》载:系自子姓。春秋时宋襄公之弟敖,仕晋(在晋国任职);其孙,字伯宗,为三郤(读戏)所杀,其孙州犁逃避楚国,定居于南阳;后人遂以先祖之字为氏,此宗姓之始。
【历史名人】
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
宗泽(1060-1128)宋名将。
宗杲(1089-1163)宋佛教禅宗高僧。
85、琮
【姓源】
《姓氏寻源》云:“琮氏当即宗氏,或因事加玉耳。”
86、栗
【姓源】
据《风俗通》载:栗,商代古国,故地在今河南夏邑县城关镇。商末灭于周,子孙以国名为氏。
另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载:栗姓出自子姓。商代古国,商末灭于周,子孙以国名为氏。
87、司
【姓源】
《通志。氏族略》载:宋武公,字司空;其后人以王父(即曾祖父)字为氏。司姓由复姓司空简化而改。
又据《姓氏考略》载:春秋时,有司马、司徒、司空、司寇、司城等,其后以“司”为氏。《氏族略》载:宋有司马疆、司徒边卬(读昂)、司城子荡等,其后人有以司为氏者。
【历史名人】
司良辅 元儒学士教授。
司轲 明名医。
司九经 清宣化总兵。
88、伯
【姓源】
《中国上古史新探》在:“宋有伯氏,为司里。”
【注】
司里,春秋时宋国官名,掌管授客馆(来宾接待)。
【历史名人】
伯 嘉   春秋时大夫。
伯 虔   孔子弟子。
89、师
【姓源】
《左传》云:“宋有师筏。”此是最早出现的师氏。
【注】
据相关姓氏书考证,师姓来源,最早在商殷时,担任乐师、少师、太师等高官职位的后人,有的以师为氏。
【历史名人】
师旷 春秋时晋国乐师。
师襄 春秋时鲁国乐官。
师丹 (?-3)西汉大臣。
师尚诏(?-1553)明代河南农民起义首领,商丘丘柘城人。
90、卜
【姓源】
《风俗通》载:卜,氏于事者,占卜之官。商殷时卜人氏,子孙以官为氏。
91、巫
【姓源】
《风俗通》载:巫姓源自子姓。“以职为氏,凡氏于事”;就是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商殷时,巫分医巫和神巫两种,巫中的贤人,很受尊重,常居朝廷高位。商王太戊时,有大臣巫咸,封于“夔(读奎)之巫”,故地在今四川巫山东。巫姓源于巫咸之后。
【历史名人】
巫咸 商王太戊辅佐大臣。
巫都 汉著作家,著有《养生经》。
巫凯 明辽东总兵。
92、咸
【姓源】
《姓觿(读希)》、《卜辞》载:商殷时咸国,故地在今河南濮阳东南梁庄乡咸村;于西周灭商殷时所灭。
又:商王太戊大臣巫咸之后,以“咸”为氏。(详见“巫”姓)
93、敖
【姓源】
     《中国姓氏大辞典》等记载:敖,亦写作隞、或囂(都读敖);商周时期子姓国,属伯爵。故地在今河南荥(读幸)阳与郑州交界一带。原为第十一代商帝仲丁的国都,到第十三代商帝河亶(读淡)父时期,将国都自隞迁至相,故地在今河南内黄县。自此,留在隞的一部分商王族人,便以国为氏,成为最早的隞氏,后简化为敖姓。
94、墨
【姓源】
    《通志。氏族略》载:系自子姓。春秋时,宋成公之子公子墨台,其后人以王父字为氏。亦作墨台氏、墨怡氏、墨夷氏、目夷氏、默台氏、默怡氏等,均出自宋公族,当是同源同姓,只是为区别支系,又派生出一音异字之多种复姓。
《国名记》云:“墨台一曰墨怡,怡音台。宋成公子墨台之后。”
《姓考》载:墨台氏,商殷时期孤竹国国君之后,本墨台氏,一作墨胎,后改墨氏。
【注】
墨姓:宋成公之子墨台(也说是目夷之后),其后人以墨为姓。到战国时期,宋国有墨子(即墨翟);他是春秋诸子百家中“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主张:“兼爱、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倡导和平,反对战争。与儒家并称显学,对后世影响很大。史载:他曾与学生禽滑厘等三百弟子,参加宋国抵御楚国的战争;史称“止楚伐宋”。有《墨子》五十三篇传世。
【历史名人】
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宋国(今商丘)人。
95、台
【姓源】
出自“墨台”氏,后因避祸,遂以“台”为氏。《国名记》云:“墨台一曰墨怡,怡音台。宋成公子墨台之后。”亦见《姓苑》。
96、竹
【姓源】
竹姓,出自“墨台”氏。《元和姓纂》载:商殷时所封孤竹国(故地在今河北卢龙南)君,本墨台氏。
又据《通志。氏族略》载:墨台氏,系自子姓。春秋时,宋成公之子公子墨台,其后人以王父字为氏。
【注】
      竹姓,古史记载源出有不详之处,但出自墨台氏则无异议。
另据史载:竹姓,另有出自姜姓者。汉时夜郎侯亦姓竹。
97、来
【姓源】
据《史记。殷本纪赞》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名为氏者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路史》云:“殷之别族,子姓,食采于郲,因以为氏,后单为来。”《世系表》云:“来氏出子姓,商之支孙食采于郲,因以为氏。其后避难去邑,秦末徙新野。”
【注】
《风俗通》载:系自子姓。商之支孙食采于郲(故地在今河南郑州西北荥阳市古荥镇;荥,读幸)周武王伐灭殷纣王时,同时被灭,其后人以郲为氏,后简化为来。
另据史载:商王族中,有子孙分封食邑于郲邑(又名莱地,莱与郲,都读来;今山东龙口市),史称“郲侯”;其国后被齐国吞并,其后人便以郲或莱为姓,后来又都简化为来。
【历史名人】
来 歙(?-35)东汉时任太中大夫。
来俊臣(651-697)唐武则天时曾任侍御史、左台御史中丞等职。
98、郲
【姓源】
《广韵》云:“郲出自子姓所食之邑,春秋郑之时来氏也。”
99、莱
【姓源】
据《元和姓纂》载:莱,子姓。商汤后裔封于莱(故地在今山东龙口市东南莱子城)子孙以国名为氏。
另据《氏族略》云:“莱子国,襄公六年为齐灭,子孙以国为氏。”《路氏》云:“商国莱侯与太公争营丘及章,复入来。……登州黄县即莱子国”。《姓觿(读希)》“本姓莱,避难改姓来”。
100、苑(读园)
【姓源】
《姓纂》云:“殷武丁子文,封苑侯,其后因氏。”《路史》云:“祖庚封弟文于苑,有宛氏、苑氏、苑康氏。”
【注】
苑氏,出自子姓。商殷高宗武丁的儿子、祖庚的弟弟叫文,封为苑侯,其后人以国为氏。苑,亦作宛(读弯),在今河南新郑东北。周武王伐灭殷纣王后,苑国同时被灭,其子孙四散,有的迁往宛城(今河南南阳)、宛丘(今河南淮阳)等地,又改姓宛(详见“宛姓”)。
101、宛(读弯)
【姓源】
《路史》云:“殷祖庚,封弟文于苑,有宛氏。”
【注】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苑,或作宛,商时子姓国,故地在今河南新郑东北。周武王灭殷后,苑国亦亡,国人有逃避宛城(今河南南阳)、宛丘(今河南淮阳)、宛亭(今河南长垣西南)等地避难者,以宛为氏。
102、屠
【姓源】
《姓考》载:屠姓,系自子姓。“商汤支庶封于屠,后为屠氏”。《潜夫论》云:“殷之旧族有屠氏,即荼也。”
【注】
 屠姓,出自子姓。商王成汤的后代分支子孙,封在屠邑(在今陕西合阳一带),其后人以屠为氏。屠与荼(读图)古音相同通用,屠氏也称荼氏。
【历史名人】
屠隆(1542-1605)明戏曲作家、文学家。
屠绅(1744-1801)清小说家。
103、荼
【姓源】
《姓考》载:屠姓,系自子姓。“商汤支庶封于屠,后为屠氏”。《潜夫论》云:“殷之旧族有屠氏,即荼也。”
【注】
屠与荼(读图)古音相同通用,屠氏也称荼氏。
104、迟
【姓源】
《姓源》载:太原迟氏,商殷贤人迟任之后,遂以“迟”为氏。
【注】
    据《姓谱》、《魏书》记载:迟氏有出自尉迟氏和樊氏之后者。
【历史名人】
迟昭平 新莽末农民起义女首领。
105、母
【姓源】
    《路史》载:“春秋时,宋公族有母氏”。母与毋,古字通用。
106、戎(读荣)
【姓源】
《潜夫论》云:“宋微子后,有戎氏。”
【历史名人】
戎赐 汉都尉、柳丘侯。
戎昱 唐诗人。
戎益 宋参知政事。
107、本
【姓源】
《广韵》云:“音本,戎姓。”《玉篇》云:“本,戎姓也。”
108、冬隹(读荣)
【姓源】
《玉篇》云:“冬隹,戎姓。”微子之后。亦见《康熙字典》。
109、干
【姓源】
《通志·民族略》云:“宋大夫干犨之后。”亦载于《元和姓纂》。
【注】
史载:宋国公族大夫干犨(读抽),乃是仁义之士;在宋元公年间,不幸死于战争。他的后人便以干为姓。
《路史。国名记》载:商殷时有干国,故地在今河南濮阳孟轲乡,亦称“干城”;商殷末,干族人南迁至临淮一带,西周时改称为邗(读汉)邑,在今江苏泗洪南城头,春秋时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110、鱼
【姓源】
《风俗通》云:“宋公子子鱼,贤而有谋,以字为族,有鱼石、鱼府。”《氏族略》引云:“宋桓公子公子目夷,字子鱼,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左僖·九年传》云:“襄公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故鱼氏世为左师,目夷即公子鱼。”
【历史名人】
鱼朝恩(722-770)唐肃宗、代宗时宦官。
鱼玄机(约844-约871)唐女诗人。字惠兰,长安人。
111、渔
【姓源】
《风俗通》云:“宋公子子鱼,贤而有谋,以字为族,有鱼石、鱼府。”《氏族略》引云:“宋桓公子公子目夷,字子鱼,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渔,为鱼氏改姓。亦有复姓子渔氏。
112、暴
【姓源】
《风俗通》云:殷商诸侯暴辛公之后;其后以暴为氏。
【历史名人】
暴胜之 汉御史大夫。
暴显 北齐骠骑大将军。
暴昭 明刑部右侍郎。
113、植
【姓源】
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引《植氏家谱》记载:植姓的先祖原本姓相,后来加笔而成植姓。又有记载说:原本姓桓,后演变成植姓。
【注】
据《姓觿(读希)》载:植姓出自姒(读似)姓,系春秋越王之后。
114、错
【姓源】
《姓苑》云:“宋有太宰错君,后为氏。”《姓氏寻源》引“《世本》云:‘宋有大夫西乡错。’《左传》:‘太宰西鉏吾错君。或即西乡错,亦或鉏吾之讹。’”《姓纂》云:“今温州多此姓。”
115、荡
【姓源】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载:系自子姓。春秋时宋桓公之子公子荡,其子孙以祖父名为氏。
【注】
商代荡国,故地在今河南汤阴县境内。后被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116、曼
【姓源】
《历代纪事年表》云:“曼姓出自商。”杜预《左传》注:“曼,邓姓国。”《路史》云:“武丁季父曼侯之后有曼氏。”商王高宗武丁,封其季父(即叔父)于曼城,称蔓侯,后灭于楚,其后人有邓氏、登氏、邓侯氏、养氏、聃(读淡)氏、骓氏等。
【注】
据《路史》、《广韵》等记载:邓姓与宋姓、曼姓等皆同出于子姓。殷商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又称季曼)于曼城,最初封曼侯;后来又改封邓国,称邓侯(在今河南孟县西部邓城)。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曾经是周朝南方的重要异姓诸侯国。后因与楚国发生矛盾,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所灭。邓侯的子孙为纪念故国,有的改姓为邓,成为河南邓姓氏族,史称邓姓正宗。另有一支仍以曼姓为氏。
117、蔓
【姓源】
蔓,亦简化为曼。《路史》云:“武丁季父曼侯之后有曼氏。”商王高宗武丁,封其季父(即叔父)于曼城,称蔓侯,后灭于楚,其后人有邓氏、登氏、邓侯氏、养氏、聃(读淡)氏、骓氏等。
118、鄤
【姓源】
鄤,简化为曼。《中国姓氏大辞典》载:曼国得名于古鄤水,在今河南荥(幸)阳汜水镇,春秋时灭于郑。出土的传世青铜器有鄤仲鼎等。鄤,曼的古繁体。
119、登
【姓源】
《路史》云:“登氏,(商王)武丁季父蔓侯之后。”
120、养
【姓源】
《历代纪事年表》云:“曼姓出自商。”杜预《左传》注:“曼,邓姓国。”《路史》云:“武丁季父曼侯之后有曼氏。”商王高宗武丁,封其季父(即叔父)于曼城,称蔓侯,后灭于楚,其后人有邓氏、登氏、邓侯氏、养氏、聃(读淡)氏、骓氏。
121、聃(读淡)
【姓源】
《路史》云:“武丁季父曼侯之后有曼氏。”商王高宗武丁,封其季父(即叔父)于曼城,称蔓侯,后灭于楚,其后人有邓氏、登氏、邓侯氏、养氏、聃(读淡)氏、骓氏。
122、骓(读追)
【姓源】
《路史》云:“武丁季父曼侯之后有曼氏。”商王高宗武丁,封其季父(即叔父)于曼城,称蔓侯,后灭于楚,其后人有邓氏、登氏、邓侯氏、养氏、聃(读淡)氏、骓氏。
123、黑
【姓源】
《潜夫论》云:“宋微子后有黑氏。”
【注】
《姓觿(读希)》载:黑姓另有出自芈(读米)姓者。如楚大夫黑肱(读公)之后,以黑为氏。
124、皇
【姓源】
《左传》云:“宋有皇氏,世为上卿,本皇甫充石之后,以字为氏者。”《姓氏寻源》云:“皇出自出姓。宋戴公子充石,字皇父,为宋司徒,其孙南雍缺以王父字为皇父氏或去父称皇氏。盖古者冠字,而六十称父,别为两氏也。春秋时,皇氏仕宋,其族仕郑。”
【注】
《姓氏寻源》载: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甫(有史称皇父或者黄甫),为宋国司徒,以贤孝著称。其后代子孙遂以皇甫为姓。并且后来又分出两支:一支以皇为姓;一支以甫为姓。
125、甫
【姓源】
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甫,曾率兵打败夷狄国鄋瞒的入侵,其后遂以“甫”为氏。
126、正
【姓源】
《姓苑》云:“正,……子姓。《左传》宋上卿正考父之后,以字为氏。”《路史》云:“商后有正氏。”《姓氏考略》载:系自子姓。正时氏后裔,又分为正氏、时氏。
【注】
《史记。宋微子世家》载:宋微子第四世孙宋湣公,生长子弗父何;弗父何本该继承君位,但他却与父亲相商,主动让位给叔父宋炀公;炀公被弑杀后,又轮到他继承君位,但他又让位给了弟弟宋厉公;所以,他在历史上以仁贤著称。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胜;世子胜生正考父。正考父,名正,字考父;史书上说他以谦恭、简朴、厚重著称。在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朝为上卿(宰相),正是三朝鼎盛时期。他先后辅佐 “三公”,被尊为三朝元老,享有崇高威望。他的儿子孔父嘉,即为孔姓始祖。他的另一部分后裔子孙,便直接以他的名字“正”为姓。
127、政
【姓源】
《路史》云:“微子后有政氏。”《通志。氏族略》载:“正氏,亦作政,子姓,宋正考父之后”。
128、整
【姓源】
《姓氏考略》载:“系自子姓。殷王整甲之后”。
又据《姓氏寻源》云:“整出自(殷)王整甲之后。”
129、世
【姓源】
《家语·姓解》云:“宋父周生世子胜,其后或以为氏。”
【注】
宋父周为孔子9世祖。
据《家语。姓解》记载:宋湣公的四世孙世子胜,其后人有以世为姓者。
130、臣
【姓源】
     《姓氏考略》载:“商太戊时有臣扈,此为臣姓之始”。
【注】
     商朝第十代帝王太戊(读五),有大臣名叫臣扈(读户),其后人以臣为氏。
131、从
【姓源】
     据《甲骨文所见姓氏及其制度》考证:商殷有从姓氏族,甲骨文中有记载。
【注】
     《姓氏考略》载:唐尧时有丛氏。从与丛疑为一姓。但史实不详。
西汉时,有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投奔汉朝,成为汉武帝、汉文帝两朝辅佐大臣,官至侍中,封秺侯(秺,读度;西汉时设秺县,在今山东成武县;一说在济阴县)。有后人迁居山东文登丛家岘定居,遂以丛为姓(详见《池北偶谈》)。
132、老
【姓源】
《姓氏考略》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孙食邑老桃(故地在今山东济宁市北桃乡城),子孙以邑为氏。
又据《姓氏寻源》云:“宋之老氏为戴邑之孙,以地为氏。”《左传。定公十五年》:“郑罕达败宋师于老丘”。杜预注:“老丘,宋地;宋地又有老桃,皆以姓其地者。”
133、禄
【姓源】
《广韵》云:“纣子禄父之后。”《风俗通》:“纣子武庚,字禄父,其后以王父字为氏。”
【注】
史载:殷纣王被推翻后,其子武庚禄父(名武庚,字禄父),本被周武王封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一带),奉祀商祖宗庙和管理殷商王族及其遗民;并派武王之弟管叔、蔡叔监国。后来,因管叔等为争夺摄政大权而举兵反叛,武庚禄父也被策动参入;后被周公姬旦诛灭。武庚禄父的后人便以禄为姓。
134、巴
【姓源】
《舆地广证》云:“武王封商姓为巴子,七国时与蜀俱称王。”
【历史名人】
巴思明 明浙江佥事。
135、永
【姓源】
    据《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载:永姓,“系自子姓;商朝晚期青铜器上铭文中氏族名。”亦见《卜辞》。
136、契
【姓源】
《史记》云:“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姓解》云:契氏,微子之后。”
137、阏(读额e)
【姓源】
《路史》云:“高辛氏子阏伯之后有阏氏、遏氏。”今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有阏伯墓,又名阏伯台、火星台、火神台和商丘。
138、遏(读额e)
【姓源】
《路史》云:“尧命遏伯长(掌)火,居商丘,祀大辰而火纪时焉。是时于心,故因其出入而望之,以修其岁而戒民事,是为火祖。”《路史》云:“以阏伯为遏伯,是以阏、遏为一字。”
139、火
【姓源】
《姓氏考略》载:阏伯(即契),子姓,曾任唐尧时火正,其后以火为氏。
140、微
【姓源】
《潜夫论》云:“微姓,出宋微子、微仲之后。”《博古图》云:“周有微栾鼎,则微栾宜为微子后。”
【注】
《商丘县志》云:“宋国微子墓在城西南二十五里青冈庙,碑云十二里,以旧城近南故也。”
141、衍
【姓源】
史载,周代宋国微仲衍之后,遂以为氏。
【注】
微仲衍为微子启之弟,孔子14世嫡祖。
142、箕
【姓源】
《姓谱》云:“箕,商箕子之后。”《通志。氏族略》载:箕,子姓,殷纣王叔箕子之后。
【注】
《史记。宋微子世家》引《论语》孔子云:殷之“三仁”,有微子、箕子和比干。箕为殷太师,纣王之叔,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寰宇记》云:“箕子冢在宋城县北四十一公里二十步古蒙城内(今商丘古城北蒙墙寺)。”
【历史名人】
箕闳 汉时朝骑校尉。
143、比
【姓源】
《姓解》云:“商有少师比干。”《世本》云:“比,子姓。”《姓氏寻源》云:“比干于四月四日生,偃师有比干墓石铭云:大夫比干之墓,相传为孔子书,汾之西河有比干山,黎阳西北枉人山云:比干杀于此,是比干非姓比也。宜云比为比干之后。”
【注】
据《路史。国名记》载:比干乃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纣王帝辛之叔,为帝辛时太师。比,乃比干封地,故地先在河南卫辉境内;比干被纣王杀后,比干后人南迁比阳,即今河南泌阳;立国于沘水之滨,春秋中期为楚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
比干是契(阏伯)的28世孙,商汤的15世孙。比干墓和比干庙位于今河南省卫辉市城北7.5公里处的比干庙村。
144、旰(读干)
【姓源】
    《姓氏急就篇》载:旰氏,与干氏,同姓。
145、鲜
【姓源】
《风俗通》载:鲜,子姓,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因氏。箕子名胥馀,商纣王叔父。
《史记》云:周武王克殷后,封纣王叔箕子于朝鲜,因以为氏。
146、自
【姓源】
《世本》载:自,系自子姓。亦见《姓苑》。
147、好
【姓源】
     《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载:“好,西周古姓,即子姓”;“铭文中应读子zi”。亦见《纂文》《姓苑》。
148、葵
【姓源】
《左传》云:“成王封康叔以殷民七族,有陶氏、施氏、繁氏、樊氏、饥氏、终葵氏。”《潜夫论》云:“皆商之旧姓。”《姓纂》云:“商时诸侯后有葵氏。”葵氏为终葵氏所改。
149、勃
【姓源】
《世本》云:“勃氏,宋右师勃之后。”《风俗通》云:“宋左师勃之后。”
【注】
春秋宋国有左师、右师,为“六卿”之一,相当于宰相。
150、采
【姓源】
《路史》云:“宋戴公后有采氏。”
151、茶
【姓源】
《潜夫论》云:“茶氏,殷旧姓。”《路史》云:“子姓有茶氏……”
152(读产)
据《路史》记载:宋微子之后有酁氏。《姓考》载:宋大夫食采于酁,因氏。《左传》载:宋皇瑷之子麋(读米),夺其兄酁般(一作殷)田,以与田丙。
【注】
 宋戴公第八世孙丘瑷(即皇瑷)之子,一名公子般,一名公子麋,公子般封于,故名酁般。其后人以地名为氏。
153、巢
【姓源】
宋朝罗泌所著《路史》载:“巢,子姓。”
154、殿
《路史》云:“殿氏,汤(商王成汤)后。江南汤悦,本殷崇义,后改为殿。”又云:“以殿为汤后者,盖殷氏为商汤之后;殷既改殿,故亦为汤后。”张澍云:“赵宋有殿姓,本殷氏,以其字形相似改之。如姒之改似,杞之改杷,仲之改种也。”
【注】
殷崇义为五代时南唐国司空(一说右仆射),南唐亡国后,投奔宋朝,因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字讳,而改名为汤悦,又名殿悦。
  此处与上文有差异,照录存为参考。
155、督
【姓源】
《风俗通》载:系自子姓。春秋时宋戴公之孙华督之后,以字为氏。《姓苑》云:“宋大夫华父督之后。”《路史》云:督氏,“微子后。”
156、兑
【姓源】
《路史》云:“宋微子后有兑氏。”《姓考》载:春秋时宋公族锐姓之后,去金为兑氏。
157、锐
【姓源】
《路史》云:“宋微子后有兑氏。”《姓考》载:春秋时宋公族锐姓之后,去金为兑氏。锐与兑出自一姓。
158、耏(读而)
【姓源】
《路史》云:“耏氏,微子之后。”《左传》云:“宋有耏班。”《姓谱》云:“宋有耏班,以其守耏门,故以为氏。”
【注】
史载:春秋宋武公时,长狄的一支有鄋(读搜)瞒族(在今山东博兴县西南,后被齐国所灭)攻略宋国,司徒皇父率军抵抗,耏班为其驾车立战功,宋武公便把一座城门赏给耏班,世为城门守卫官,故称耏门,其后为氏。
耏门,春秋宋国都城商丘有耏门。
159、改
【姓源】
《世本》云:“改,子姓国。”改国,春秋宋国附庸国,其后人以国为氏。
【历史名人】
改琦(1774-1828)清画家。
160、怀
【姓源】
《潜夫论》云:“宋后有怀氏。”《路史》云:“微子后有怀氏。”
161、帛(读博)
【姓源】
 《古今姓氏书辩证》:春秋时,宋公族人帛产之后,以帛为氏。
162、还
【姓源】
《姓源》载:春秋时宋微子之后裔,公子衎(读看)食采于萧(故地在今江苏萧县),萧大夫还无社之后为还氏。又据《路史》云:“还氏,微子后,宋乐大心食采桐门,为还氏。”
163、卬
【姓源】
据《姓源》载:宋国微子之后,公子卬的后代,以卬为姓。
164、饥
【姓源】
据《左传》载:“殷民七族”有饥氏;饥国后裔;也写作耆国。周朝建立后,为削弱商殷势力,曾将商殷王族分拆到卫、齐、鲁等姬姓诸侯封国;其中有“殷民七族”中的饥氏,被拆分到卫国。又据《元和姓纂》载:饥国,即古黎国(在今山西黎城东北)。
165、几
【姓源】
《风俗通》云:“宋大夫仲几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氏族略》云:“几氏,子姓,仲几字子然,此以名为氏者。”《路史》云:“几氏,宋微子之后。”
166、共
【姓源】
     据《中国上古史新探》考证:周时共国,伯爵,子姓国。
【注】
     另有史籍记载为出自偃姓国。
167、既
【姓源】
《潜夫论》云:“宋微子后有既氏”。《世本》亦有记载。
168、甲
【姓源】
《风俗通》云:“太甲之后。”《姓纂》云:“出商王太甲之后。”
【注】
    太甲为商朝第五代帝王。太甲艉,为商汤嫡长孙。
【历史名人】
甲良 明户部员外郎。
169、瞿
【姓源】
   《姓觿(读希)》载:瞿,商大夫之后。《宣和博古图》和《姓考》等云:商器有瞿父鼎,瞿父为瞿姓之初始者,盖以地名为氏。古代有瞿国,在今四川双流东部瞿上城。
【注】
     瞿姓中,另有彝、满、土家等少数民族姓氏。
170、教
【姓源】
《潜夫论》云:“宋微子后有教氏”。《姓氏考略》、《姓苑》均有记载。
171、近
【姓源】
《路史》云:“宋微子后有近氏”。亦见《姓苑》。
172、防
【姓源】
《路史》载:防姓,系自子姓;春秋宋公族有防氏。
173、稚
【姓源】
《史记》云:“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174、条
【姓源】
《左传》云:“殷人六族有条氏。”
【姓源】
据《左传》载:“殷人六族”有条氏,即索、徐、条、萧、长妁(读説)氏、尾妁氏。是周朝推翻殷纣王后,为削弱殷商王族势力,而被强行迁往周王室各姬姓封国的殷商王族之一。索氏家族出自殷商王族后裔,本与宋姓始祖微子启同宗共祖,都姓子;被迁往周公姬旦之子伯禽为国君的鲁国,其后人便以索为姓。
175、锜
【姓源】
 《姓解》载:殷民七族有施氏;锜氏,子姓。又据《左传》云:“成王封康叔以殷民七族,有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潜夫论》云:“皆商之旧姓。”
【注】
周武王伐灭殷纣王后,为削弱商殷王族的庞大势力,便先后拆分所谓“殷民七族”、“殷人六族”等,封赐给西周王室姬姓诸侯国家管理。其中施姓便是“殷民七族”之一,被拆分到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康叔所建立的卫国(在今河南淇县东北)。
176、繁
【姓源】
《左传·定公四年》云:“殷民七族有繁氏。”
【历史名人】
繁延寿 汉御史大夫。
177、悦
【姓源】
   据《通志。氏族略》载:悦,亦作说。商殷高宗武丁时宰相傅说的后裔,以王父名为氏。
178、说
【姓源】
据《元和姓纂》载:说,亦作悦。商殷高宗武丁时宰相傅说的后裔,以王父名为氏。
179、多
【姓源】
《姓氏考略》载:多姓,出自殷商,商多父鼎,其后以“多”为氏。
180、虺(读灰)
【姓源】
《潜夫论》云:“虺氏,子姓也。”《路史》云:“宋微子后有虺氏。”
181、浮
【姓源】
据《元和姓纂》载:浮,子姓。成汤之裔封莱(故地在今山东龙口市东南莱子城),莱子浮柔避难奔棠(棠地,故地在今山东鱼台东北),后晏弱迁居于郳(读尼,即小邾国;故地在今山东藤县东),其后人有浮氏。
另据《路史》云:“莱共公浮柔之后有浮氏。”又云:“商代莱朱之后有浮氏。”
【注】
史载:莱朱,即仲虺(读挥),商王成汤时任左相。仲虺,一说为任姓后裔奚仲的后人。奚仲为夏朝车正(掌管车辆制造及管理,封地在今山东枣庄一带),相传是他发明了造车。
此处,《世本》、《路史》等史籍,对莱朱、仲虺说法各异,故只录入有史可考的浮氏,对有关仲虺的后人又形成的丕(读批)、伾(也读批)、畴(读筹)等姓氏,不再录入子、宋姓氏。
182、据
【姓源】
《潜夫论》云:“宋微子之后有据氏。”亦见《姓苑》。
183、舍
【姓源】
《路史》云:“宋微子之后,有舍氏。”《姓觿(读希)》载:宋微子之裔,宋大夫乐舍之后,以舍为氏。
184、坎
【姓源】
《元和姓纂》载:春秋宋国之附庸国有坎氏(在今河南巩义县东),系宋微子之后,以邑名为氏。
【历史名人】
坎 辉   明朝南和人,正统时任福宁倉官。
185、衎(读看)
【姓源】
史载:为宋国乐甫衎之后,以衎为氏。
186、伉(读抗)
【姓源】
《路史》云:“宋微子后有伉氏。”《姓考》载:春秋时宋大夫采邑,其后人以邑名为氏。
【历史名人】
伉喜 汉中大夫。
187、亢
【姓源】
《姓氏寻源》载:亢,伉姓所改,以地名为氏。又据《路史》云:“宋微子后有伉氏。”《姓考》载:春秋时宋大夫采邑,其后人以邑名为氏。
188、澄
【姓源】
《姓氏寻源》云:“宋有澄子。”其后裔以澄为姓。
189、牢
【姓源】
《姓氏寻源》云:“牢氏当为微子后。”《古今姓氏书辩证》载:三国时,魏国将军牛金,因避难改姓牢。
190、牞(读勒le)
【姓源】
《世本》云:“子姓国,有牞氏。”应劭云:“音力,子姓国。”
【注】
 商殷时,子姓封国,其后人以国为氏。
191、辽
【姓源】
《路史》云:系自子姓。“辽氏,宋微子后。”《姓氏寻源》云:“魏将军牛金避司马氏难改姓辽,至后周工部尚书辽元,始复为牛氏。辽元,一作寮允。”
【注】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三国时,魏有“后将军”牛金,因当时盛传“牛与马,共天下”的谶(读衬,即预言类谣传)语,遭到司马懿的忌恨迫害,其家族为避司马氏之难,改姓辽氏。到南北朝时期,后周的工部尚书辽允,又恢复牛氏。
192、宜
【姓源】
《姓考》载:源自子姓。春秋时,宋大夫宜僚之后,遂以为氏。
《潜夫论》云:“宋子姓有宜氏。”《姓氏寻源》云:“王符言宋有宜姓者,宋有宜僚也。”
【注】
 宜僚,宋司马华费遂侍人。
193、寮
【姓源】
《路史》云:“宋微子之后,有寮氏。”
《周书》记载有寮允。《姓氏寻源》云:“辽元,一作寮允。”宋国始君微子启之后代。
194、僚
【姓源】
《潜夫论》云:“宋子姓有宜氏。”宋国诗人宜僚之后,以“僚”为氏。
195、鳞
【姓源】
《潜夫论》云:“鳞,子姓。”《姓氏寻源》云:“出宋桓公御寇其子公子麟后,以王父字为氏。”
196、麟
【姓源】
史载:春秋宋国大夫麟矔、麟朱。公子麟之后,以“麟”为氏。
197、灵
【姓源】
《风俗通》云:“或云宋公子灵通之后。”《辩证》云:“宋公子围龟,字子灵,其后不缓为左师,以王父字为氏。”
198、留
【姓源】
《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宋有留邑,受封于留的宋大夫,被称为留邑大夫,其后遂以“留”为氏。
199、陵
【姓源】
《姓氏寻源》云:“商诸侯逢伯陵之后。”
200、买
【姓源】
《潜夫论》载:系自子姓。宋国始祖微子启之后,有买氏。
201、髦
【姓源】
《史记》载:出自子姓。有北殷氏后人,以髦氏为姓。《世本》:故称殷后有髦氏。
202、旄
【姓源】
《史记》载:出自子姓。有北殷氏后人,以旄氏为姓。《世本》:故称殷后有旄氏。旄与髦,古字同音通用。
203、猛
【姓源】
 《广韵》云:“获氏,宋大夫尹获之后。尹一作猛。”《风俗通》云:“宋大夫猛获之后,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204、获
【姓源】
《广韵》云:“获氏,宋大夫尹获之后。尹一作猛。”《风俗通》云:“宋大夫猛获之后,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205、木
【姓源】
《路史》云:“木,宋后,木姓出木门。又按:宋孔金父,字子木,其后以木为氏。”
206、目
【姓源】
《姓氏寻源》云:“宋公子目夷之后,以王父字为氏。目夷字子鱼,宋襄公庶兄,目氏世为左师。”
207、泥
【姓源】
《广韵》引《世本》云:泥氏,宋大夫泥车之后,以泥为氏。
208、耦(读藕)
【姓源】
《风俗通》载: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国司马华耦的后裔,以耦为氏。华耦,亦称司马子伯。
209、长(读chang)
【姓源】
    《姓谱》:“系自子姓。殷人之后有长氏”。当系殷人六族之一的长勺氏之后。
210、邶(读北)
【姓源】
《通志。氏族略》载:系自子姓。邶,商殷旧都之东称作邶城(故地在今河南淇县被)。周武王灭纣,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此,称邶国。并分其地为三,命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为监国。后来三个监国联合武庚禄父反叛,周公姬旦平叛后,将邶国并入卫国邶城(故地在今河南汤阴东南邶城镇)。武庚禄父的后人,便以邶为氏
《路史》云:“邶,微子后。”《诗谱》云:“霍叔尹邶。”又云:“亦音鄁,即商都也。武王封其弟为三监,自纣城而东谓之邶。三监叛,周公伐之,邶国自此亡,子不以国为氏,字作鄁,又作背。”
211、鄁(读北)
《路史》云:“鄁氏,微子后,武庚之封。滑之白马有鄁水,即妹邦,一作背”。
212、背
【姓源】
《鼠璞》云:“鄁姓,省文为背氏。”
213、孛
【姓源】
《路史》云:“萧衍之后有孛氏”。
【注】
萧衍,子姓萧氏之后。梁武帝萧衍之次子豫章王萧综,因投降北魏,武帝令萧综之子萧直,改姓孛氏。
214、犁
【姓源】
《姓解》载:系自子姓。周武王封商汤之后与犁(在今山西长治西南)黎侯丰舒之后有黎氏、犁氏。犁与黎,古字同音通用。
215、牵
【姓源】
《路史》云: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有牵氏,其后人以牵为姓。
216、沬(读妹)
【姓源】
     据《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载:商朝子姓国。因濒临沬水而得名。在今河南淇县朝歌镇。甲骨文《卜辞》亦有记载。
【注】
   《中国姓氏大辞典》载:沬氏,也作妹氏、昧氏。金文沬、昧、妹相通。
217、妹
【姓源】
据《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载:商朝子姓国。因濒临沬水而得名。在今河南淇县朝歌镇。甲骨文《卜辞》有记载。
【注】
   《中国姓氏大辞典》载:沬氏,也作妹氏、昧氏。金文沬、昧、妹相通。
218、昧
【姓源】
据《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载:商朝子姓国。因濒临沬水而得名。在今河南淇县朝歌镇。甲骨文《卜辞》有记载。
【注】
    《中国姓氏大辞典》载:沬氏,也作妹氏、昧氏。金文沬、昧、妹相通。
219、卿
【姓源】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秦末,宋义辅佐怀王,封卿子冠军,其后遂以“卿”为氏。
220、省
【姓源】
《姓氏寻源》云:“省为宋国之姓。”春秋时宋国有大夫省臧,为此姓之始。
221、圣
【姓源】
《姓觿(读希)》载:系自子姓。宋微子之后有圣氏。
《路史》云:“宋微子后有圣氏。”
222、适
【姓源】
《姓纂》云:周初“南宫适之后,以名为氏”。南姓,为子姓之后。亦见《万姓通谱》。
223、爽
【姓源】
《路史》载:春秋宋国大夫甫爽之后,以名为氏。甫姓,子姓之后裔。
224、朔
【姓源】
《路史》云:“仲衍之后有朔氏。”《姓氏寻源》云:“或宋乐朔之后”。仲衍,即微仲衍。乐姓,子姓后裔。
225、肆
【姓源】
《风俗通》载:肆姓,春秋时,宋国大夫肆臣之后,以名为氏。
226、邿(读士)
【姓源】
     据《万姓通谱》载:邿姓,出自子姓。商末郲国(即来国),国灭,东迁之邿,春秋时为鲁国所灭,遂以邿为氏。
227、岁
【姓源】
《路史》云:“宋微子之后有艾岁氏。”《姓氏寻源》云:“或系艾岁氏之后,以岁为氏。”复姓有艾岁氏。
228、所
【姓源】
《风俗通》载: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国大夫华所事的后裔,遂以“所”为氏。
229、同
【姓源】
《路史》载:商代王族的支系子孙封于同阝国,后人以国为氏,去邑为同。
【注】
同阝(读同)国,即历史上的同州郡,辖境在今陕西大荔一带。
230同阝(读同)
【姓源】
《路史》载:商代王族的支系子孙封于同阝国,后人以国为氏,去邑为同。
【注】
同阝(读同)国,即历史上的同州郡,辖境在今陕西大荔一带。
231、仝
【姓源】
    《万姓通谱》载: 即同氏,俗写作仝,后人因以为氏。
232、瓦
【姓源】
《世本》云:“瓦氏,子姓国。”《路史。国名记》载:瓦,邷也。商时子姓诸侯国。瓦国,在今河南滑县南瓦岗集。其后人以瓦为氏。瓦与邷,同音通用;去邑为氏。
233、邷
【姓源】
《世本》云:“瓦氏,子姓国。”《路史。国名记》载:瓦,邷也。商时子姓诸侯国。瓦国,在今河南滑县南瓦岗集。其后人以瓦为氏。瓦与邷,同音通用;去邑为氏。
234、罔(读网)
【姓源】
《潜夫论》载:春秋时,宋国始君微子启之后,有罔氏。
235、尾
【姓源】
《潜夫论》云:“周时宋微子之后,有尾氏。”
236、沃
【姓源】
《风俗通》云:“沃氏,太甲子沃丁之后。”《路史》:“微子后,有沃氏。”
【注】
太甲,为商王成汤之孙,商朝第五代帝王;沃丁,为太甲之子、商朝第六代帝王。
【历史名人】
沃内 清盛京将军。
沃赫 清议政大臣。
237、星
【姓源】
《姓氏考略》载:春秋宋国司星子韦之后,其后以星为氏。
【注】
司星,负责观测星象的官。子韦,宋微子之后。
史载:宋国公族子韦,是担任观测星象的官吏司星;他的后人也继承以此为业;所以 以星为氏。
238、秀
【姓源】
《姓考》载:春秋时,宋国公族秀老,担任朝廷大夫之职;他的后人便以秀为姓。
239、锡
【姓源】
《辩证》云:“谓春秋宋郑之间有隙地六邑,其一曰锡,宋人城之以处元公之孙,其后以地为氏。”
【注】
元公指宋元公佐,微仲衍第十八世孙。
240、乙
【姓源】
《姓苑》云:“殷汤,字天乙,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注】
殷汤即商王成汤。王父,即祖父,也泛指玄曾祖父。
241、一
【姓源】
一姓,乙姓之俗写。
242、庸
【姓源】
《元和姓纂》载:殷商族诸侯国庸国,国君之后遂以“庸”为氏。
【注】
庸国,故地在今湖北竹山东南。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其后人以国为氏。
243、鄘
【姓源】
《姓氏寻源》云:“鄘与庸通,卫汲东北有故鄘城、鄘水,管叔尹鄘叛,周公伐之,鄘国灭,子孙以国为氏。”
【注】
《万姓通谱》载:鄘,即商都之地,故地在今河南新乡县西北。周武王伐纣王时,分其地为三监,自纣城而南称作鄘。楚邱为鄘地,由管叔统辖。后来三监(即管叔、蔡叔、霍叔)叛乱,周公姬旦平叛后,将鄘地并入卫国,鄘国灭,子孙以国为氏。
此处说法,与庸国、邶国说法,有差异。照录存作参考。
244、完
【姓源】
【姓源】
《路史》载:宋桓公之孙桓魋(读推)之后,改姓完。
245、空
【姓源】
《世本》载:源自子姓。商王契之后,分封于空桐(故地在今河南虞城南),其后有空桐氏、空氏。
【注】
    《中国姓氏集》云:空相氏之后,有空氏。
246、桐
【姓源】
《世本》载:源自子姓。殷王支庶之后。又据《古今姓氏书辩证》云:桐,商周子姓国,故地在今河南虞城。
247、盂
【姓源】
《万姓通谱》载:春秋宋国有地名盂(故地在今河南睢县东南),宋公(即宋昭公)时,划为狩猎时食邑,其后人以盂为氏。
248、刍(读初)
【姓源】
《姓苑》云:“牛哀食刍后姓刍氏。”《姓考》载:“本姓邹,后去邑为刍。”
【注】
牛哀,人名;牛氏后裔;食刍,即封食邑在刍邑。牛姓、邹姓皆为子姓后裔。
249、甾(读子)
【姓源】
《路史》云:“戴后有甾氏、菑氏”。《姓氏寻源》云:“戴与载古通用,汉之甾国,古之载国。汉章帝改甾县为考城(在今河南考城东南)。”
【注】
《路史》载 :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支庶分居于戴者,后有菑氏。菑氏、甾氏古文通用,
250、菑(读子)
【姓源】
《路史》云:“戴后有甾氏、菑氏”。《姓氏寻源》云:“戴与载古通用,汉之甾国,古之载国。汉章帝改甾县为考城(在今河南考城东南)。”
【注】
《路史》载 :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支庶分居于戴者,后有菑氏。菑氏、甾氏古文通用,
251、执
【姓源】
《姓苑》、《姓源》载:殷商高宗贤臣祖已之七世孙成,迁于挚(在今河南汝南东南),其后有挚氏、执氏。
252、挚
【姓源】
《姓苑》、《姓源》载:殷商高宗贤臣祖已之七世孙成,迁于挚(在今河南汝南东南),其后有挚氏、执氏。
253、止
【姓源】
《潜夫论》载: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微子之后有止氏,其后以止为姓。
254、雉(读只)
【姓源】
《万姓通谱》载:系自子姓。殷后有雉氏。《韵会》云:“殷后有雉氏。”
255、鸠
【姓源】
    《路史》载:系自子姓。宋微子之后有鸠氏。
256、犬
【姓源】
    《殷商氏族方国志》载:系自子姓。商之属国,故地在今河南永城西北太丘乡。汉明帝时,移犬上右点于大下,由犬丘改为太丘。今之太丘集,即商代犬侯的故居地。
257、赁(读林)
【姓源】
     据《清代四川史》记载:赁姓,出自钟姓。明末钟楚玉为避难,改姓赁。清康熙年间入籍四川成都。其后人以赁为氏。钟姓,出自子姓。
258、鄹(读邹)
《路史》:鄹氏,即郰(邹)氏。孔子之父叔梁纥(读喝),曾任鲁国大夫,治理陬邑(今曲阜东南),故人称陬人纥、陬叔纥,其后有以“陬”为氏者。鄹与陬,同音通用。
259、陬(读邹)
【姓源】
《路史》:即郰(邹)氏。孔子之父叔梁纥(读喝),曾任鲁国大夫,治理陬邑(今曲阜东南),故人称陬人纥、陬叔纥,其后有以“陬”为氏者。鄹与陬,同音通用。
260、并
【姓源】
《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考证:并姓,商殷子姓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有记载,出自商王武丁之后,并国故地在今河南内黄县古并阳城。
261、魋(读推)
【姓源】
《万姓通谱》载: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司马桓魋(又名向魋)之后,有以魋为氏。
 
 
262、皇甫
【姓源】
《广韵》云:“宋有皇父充石,公族也。”《唐表》云:“宋戴公白生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生季子来,来生南雍缺,以王父字为氏。裔孙鸾,汉时自鲁徙茂陵,改父为甫。”一云宋戴公之子皇父,因命族曰皇父,于秦改为皇甫,与前二说不同。
【注】
《姓氏寻源》载:宋戴公有一个儿子公子充石,字皇甫(有史称皇父或者黄甫),为宋国司徒,以贤孝著称。其后代子孙遂以皇甫为姓。并且后来又分出两支:一支以皇为姓;一支以甫为姓。
据《戴氏统谱》记载:宋戴公名撝(读挥)。
【历史名人】
皇甫嵩(?-195)东汉冀州牧,槐里侯。
皇甫谧(215-282)魏晋间医学家。
皇甫湜(约777-约835)唐文学家。
皇甫牧 唐文学家。
皇甫冲(1490-1558)明诗人。
263、皇父
【姓源】
《路史》云: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国公族皇父氏;亦作皇甫氏。
264、司马
【姓源】
《姓觿(读希)》等史籍载:春秋宋国设大司马、司马之职,掌管军事,其后人有以司马为氏者。如宋桓公之孙桓魋任大司马,孔子周游列国,经过宋国时,曾和他打过交道。
【注】
《魏书》载:三国魏时,有郝氏、许氏改为司马氏。
【历史名人】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西汉辞赋家。曾为梁孝王客。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司马谈(?-约110)西汉史学家、思想家。
司马徽(?-208)东汉末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曾推荐诸葛亮、庞统于刘备。
司马懿(179-251)三国魏明帝时任大将军。
司马师(208-255)司马懿子,继其父为大将军。
司马昭(211-265)司马懿子,继其兄司马师为魏大将军。
司马彪(?-约306)西晋史学家。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
265、马徒
【姓源】
《通志。氏族略》载:春秋宋国有司徒边卬、司徒鳞矔,其后以司徒为氏。
【历史名人】
司徒映 唐太常卿。
司徒诩 五代后汉初礼部侍郎。
司徒化邦 明辽阳卫参军。
266、司城
【姓源】
《姓谱》云:“《左传》宋大夫司城子罕,其后氏焉。宋以武公名司空,故改为司城。公子荡为司城,其后荡氏为司城,因氏焉。”《左传。桓公六年》申濡曰:“空以武公废司空。”杜注:“武公名司空,避讳为司城。文公七年,公子荡为司城,十六年,荡意诸死,文公母弟须为司城。”《左传。襄公六年》云:“子罕为司城,子罕即乐喜。”
【注】
乐喜,字子罕,宋国司空;为春秋时宋国公族后裔乐氏。
后人为避宋武公名司空之字讳,司空曾改为司城,为朝廷“三公”之一。
267、司空
【姓源】
《通志。氏族略》载:宋司空氏,因避讳宋武公名司空,而改为司工氏。又据史载:春秋宋国有司空舜宾、司空宗韩,其后遂为氏。
【历史名人】
司空曙 唐诗人。
司空徒 (837-908)唐末诗人。著名诗论家。
268、司工
【姓源】
《通志。氏族略》载:宋司空氏,因避讳宋武公名司空,而改为司工氏。
269、孔父
【姓源】
据《姓纂》云:“微子之后,宋大司马孔父嘉后有孔父氏,亦为孔氏。”《姓氏寻源》云:“孔父为字,嘉为名,是以字为氏者。”
另据《元和姓纂》载:殷汤(即商王成汤)之后,周初微子启封宋;传至宋湣公(共)六世孙孔父嘉,为宋穆公、殇(读商)公大司马,殇公三年为同族宋华父督所杀,其子木金父逃避鲁国奄(读淹,今山东曲阜)地,其后人遂以王父(曾祖父)字为氏”。
【注】
孔父嘉为孔子六世祖,曾任宋国大司马,被同族太宰华父督杀害。
270、牛父
【姓源】
    《万姓通谱》载:周时宋微子之裔,宋司寇牛父之孙,以王父(祖父)字为氏。牛父,其后又改为牛氏者。
271、墨台
【姓源】
《国名记》云:“墨台,一曰墨怡,古怡音台。宋成公子墨台之后。”
272、墨夷
【姓源】
《世本》云:“宋襄公子墨夷为大司马,其后有墨夷睾”。又据《姓氏寻源》云:“墨夷即目夷,音转也。睾即皋字。”《殷本记》太史公曰:“契后分封,以国为姓,有目夷氏,即墨夷氏。”
【注】
宋襄公子墨夷”误,应是宋襄公兄墨夷,即目夷。
273、目夷
【姓源】
《史记》云:“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目夷氏。”《姓纂》云:“出自子姓,宋公子目夷为左师,听宋国之政,子孙别为目夷氏。”
又据《姓氏寻源》云:“目夷,襄公庶兄,桓公子之后。”《世本》云:“宋公子目夷之后,以目夷为氏。”《潜夫论》云:“目夷氏,子姓,宋微子之后。”《路史》云:“徐之滕东有目夷亭,盖因封以为氏。”
【注】
史载:宋襄公的庶兄公子目夷,字子鱼;一直担任襄公的宰相,以仁德贤明著称。他的后代子孙分为三支:一支以目夷为复姓;一支以目为姓;另有一支以鱼为姓。目夷便是这三姓的始祖。留有《子鱼论战》等典故流传后世。
274、钟离
【姓源】
《唐世系表》云:“出自子姓,宋桓公曾孙伯宗仕晋,为三郤所杀,子州犁奔楚,食采(即封地,又名食邑)钟离,因为氏。世为楚将,裔孙钟离昧为项羽将,二子,长曰发,居九江,仍故姓;次曰接,徙长社,为钟氏。”
【历史名人】
钟离春(女)战国时齐宣王后。
275、王父
【姓源】
《潜夫论》云:“子姓有王父氏。”《路史》云:“微子后有王父氏”。
276、王夫
【姓源】
《路史》云: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国公族皇父氏(即皇甫氏)之支庶为王夫氏。
277、王甫
【姓源】
《中国姓氏大辞典》引《广韵》载:王甫,即皇甫氏。
278、王子
【姓源】
《帝王世纪》云:“纣肆淫虐,王子须务为诌谀,纣深信其言,微子谏,不听。”《姓氏寻源》云:“又王子比干先于宗敬、成父矣。”故王子比干之后遂以为氏。
279、鲜于
【姓源】
《风俗通》载:系自子姓。周武王封纣王叔箕子于朝鲜,箕子之子仲,食彩于于邑,子孙遂合鲜、于二字为氏。
【注】
古代狄族、丁零族有此姓。
【历史名人】
鲜于修礼(?-526)北魏末年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
鲜于仲通(693-755)唐玄宗时任京兆尹。
鲜于枢(1256-1301)元书法家、诗人。
280、鲜虞
【姓源】
《姓纂》云:本子姓国。春秋时鲜虞小国,晋伐灭亡。《汉书续志》云:“子姓国”。其后以国为氏。
281、右师
【姓源】
《世本》云:“宋庄公生公子申,世为右师氏。”《广韵》云:“《左传》宋氏大心为右师,其后因官为氏。”《文七年传》云:“公子成为右师。”《十六年传》云:“华元为右师。”
【注】
春秋时宋国有右师之职,与左师同为执政官。
282、左师
     《姓氏考略》载:系自子姓。春秋氏宋国官名,宋六卿之一,世为此官者,其后以为氏。《姓解》:宋司马目夷为左师,因氏。《古今姓氏书辩证》说:宋子鱼,世为左师,以官名为氏。
283、太师
【姓源】
     《广韵》载:殷纣时太师疵之后,以太师为氏。
【历史名人】
      太师挚   殷纣时乐师。
284、宋公
【姓源】
     《中国姓氏大辞典》载:宋国国君氏族,以国名加封爵组成。
【历史名人】
      宋公和   即宋穆公,名和。
      宋公冯   即宋庄公,名冯。
285、宋华
【姓源】
     《中国姓氏大辞典》载:宋国公族,以国、族名合为氏,系自子姓。
【历史名人】
      宋华子   齐桓公夫人,宋华氏之女,生公子雍。(详见《中国上古史新探》)
286、宗伯
【姓源】
《唐世系表》云:“出自子姓,宋桓公曾孙伯宗仕晋,为三郤所杀,子州犁奔楚,食采于钟离,州犁少子连家于南阳,以王父字为氏,世居河东。又为宗伯氏。”
287、公朱
【姓源】
《世本》载:春秋时,宋国公子子朱之后,,以公朱为氏。
【注】
《世本》注:子朱,宋国始君微子启之后。
288、子鱼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考证:根据青铜器铭文记载,为商殷古代姓氏,系自子姓。为商王高宗武丁之子的后人,有以子鱼为氏族。子鱼,亦写作子渔。
289、子渔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考证:根据青铜器铭文记载,为商殷古代姓氏,系自子姓。为商王高宗武丁之子的后人,有以子鱼为氏族。子鱼,亦写作子渔。
290、子荡
【姓源】
《世本》云:“宋桓公生子荡,因氏焉。”
291、子鉏
【姓源】
《家语·辩物篇》云:“叔孙氏之车士曰子鉏商。注:子,姓也。”《姓纂》云:“殷商子姓。引《风俗通》、《左传》有子鉏商,亦以子为姓,鉏商为名也。”
292、子仪
【姓源】
《辩证》云:“《左传》宋向魋(读推,即桓魋)之臣曰子仪克,其先必以王父字为氏”。
293、子奢
【姓源】
《路史》云:“宋微子后有子奢氏”。
294、子车
【姓源】
《姓觿(读希)》云:春秋时宋公族向氏,有宋司马向魋(读推,即桓魋)之弟子车,其后有车氏。
295、子革
【姓源】
《世本》云:宋司城子革之后,有子革氏。
296、艾岁
【姓源】
《路史》云:“宋微子之后有艾岁氏”。
297、白马
【姓源】
《风俗通》云:“宋微子乘白马朝周,后有白马氏”。白马,亦为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一带。
298、北殷
【姓源】
《史记》云:“契为子姓,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北殷氏。”《索隐》云:“北殷氏,盖秦宁公所伐,亳王汤(即商王成汤)之后。”
299、北旄(读毛)
【姓源】
《世本》云:“北旄氏,子姓。”《姓氏寻源》云:“北旄氏即北髦氏,亦即北殷氏,为秦宁公所伐,亳王汤(即商王成汤)之后。”
300、北髦(读毛)
【姓源】
《世本》云:“北旄氏,子姓。”《姓氏寻源》云:“北旄氏即北髦氏,亦即北殷氏,为秦宁公所伐,亳王汤(即商王成汤)之后。”
301、北单
    据《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考证:商朝晚期,青铜器铭文中出现的北单氏,为商王族的氏族。亦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302、并官
【姓源】
《路史》云:“并官氏,宋微子后。”《姓氏寻源》云:“白袖《鱼国先贤传》:‘孔子娶并官氏生伯鱼’。”
303、丌官
【姓源】
据《孔庙礼器碑》载:并官氏,同丌官氏,因隶书小篆书写有所不同。《路史》云:“并官氏,宋微子后”。
另据《姓氏寻源》云:“丌(读起),古字,其字亦作亓。”《家语》云:“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丌官氏,丌与笄同,必掌笄官之后”。
304、亓官
【姓源】
亓官,即丌官。《姓氏寻源》云:“丌,古字,其字亦作亓(读起)。”《家语》云:“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丌官氏,丌与笄同,必掌笄官之后”。
另 据《孔庙礼器碑》载:并官氏,同丌官氏,因隶书小篆书写有所不同。《路史》云:“并官氏,宋微子后”。
305、邓侯
【姓源】
《历代纪事年表》云:“曼姓出自商。”杜预《左传》注:“曼,邓姓国。”《路史》云:“武丁季父曼侯之后有曼氏。”
【注】
商王高宗武丁,封其季父(即叔父)于曼城,称蔓侯,后灭于楚,其后人有邓氏、登氏、邓侯氏、养氏、聃(读淡)氏、骓氏。
306、终葵
【姓源】
《左传。定公四年》云:“成王封康叔以殷民七族,有陶氏、施系、繁氏、錡氏、樊氏、饥氏、终葵氏。”《潜夫论》云:“皆商丘旧姓。”《姓纂》云:“商时诸侯后有终葵氏。”
307、祝其
【姓源】
《风俗通》云:“祝其氏,宋戴公之子公子祝其,为大司寇,因氏焉。”《潜夫论》云:“祝其氏,宋微子之后。”
308、苑康
【姓源】
《姓纂》云:“殷武丁子文,封苑侯,其后因氏。”《路史》云:“祖庚封弟文于苑,有宛氏、苑氏、苑康氏。”
【注】
苑氏,出自子姓。商殷高宗武丁的儿子、祖庚的弟弟叫文,封为苑侯,其后人以国为氏。苑,亦作宛(读弯),在今河南新郑东北。周武王伐灭殷纣王后,苑国同时被灭,其子孙四散,有的迁往宛城(今河南南阳)、宛丘(今河南淮阳)、宛亭(今河南长垣西南)等地,又改姓“宛氏”和复姓“苑康氏”。
309、苑庚
【姓源】
《路史》云:“祖庚弟文之后,有苑庚氏。”
【注】
祖庚是殷商高宗武丁的儿子,商朝第二十四代帝王,商王成汤后裔,子姓。
310、薄姑
《姓苑》云:“夏殷时诸侯,后以薄姑为氏。”《姓氏寻源》云:“武王迁奄商于薄姑。”
【注】
薄姑,古地名,在今山东博兴县南。
311、薄奚
【姓源】
史载,薄奚改为薄氏,一说改为奚氏。
【注】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薄氏,系自子姓。宋大夫食邑于薄城,原薄国之地(薄国,在今河南商丘与山东曹县交界处)。
又据《姓氏寻源》云:“考城东北有薄城,汉属山阳,宋地。汤二十一年盟薄。杜预注:梁国蒙县北薄城。盖宋大夫因食邑以为氏者。”
 据考证,薄城在今商丘古城北蒙墙寺,薄亦曰亳,又曰北亳。商朝诸侯曾在此盟会,拥戴商汤为盟主。哀公十四年,宋国大司马桓魋,“请以鞍易薄”,宋景公曰:“不可。薄,宗邑也。”正因为薄城是商王成汤的宗邑,所以,景公不同意以“鞍城”换“薄城”。
312、长勺
【姓源】
《左传》云:“殷人六族有长勺氏。”《姓氏寻源》云:“长勺,地名,宋之汋陵城在宁陵东南,殆以人姓氏地者”。
【注】
长勺,故地在今山东莱芜市东北,春秋时鲁国属地。
313、北邱
【姓源】
《通志。氏族略》载:系自子姓。邶,商殷旧都之东称作邶城(故地在今河南淇县被)。周武王灭纣,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此,称邶国。并分其地为三,命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为监国。后来三个监国联合武庚禄父反叛,周公姬旦平叛后,将邶国并入卫国邶城(故地在今河南汤阴东南邶城镇)。武庚禄父的后人,便以邶为氏
《姓苑》云:商都以东为邶,即漕邱之地,北邱当即在此,在今河南汤阴南,居于北邱者,称北邱氏。
314、褚师
【姓源】
《氏族略》云:“宋共公子子石为褚师,因氏焉”(详见上文“褚”姓)
《辩证》云:“褚出子姓。宋共公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生公孙肥。子孙因为褚氏。”《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宿于褚氏。”即此。
【注】
褚姓:史载:宋微子第十七世孙宋共公,他有一个儿子公子段,字子石;其封邑在褚地;其品德高尚可为人师,号称“褚师”。他的儿子公孙肥,其后人以褚为姓。
褚地,在今河南洛阳南之褚氏亭。今安徽合肥市西北有褚城。
315、梅伯
【姓源】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梅姓,系自子姓。商时梅伯为纣王所醢。周武王(应是成王)封梅伯玄孙于黄梅(今湖南黄梅),号“忠侯”,子孙以国名为氏。
另据《唐书·世系表》云:“梅姓出汝南,出自子姓。梅伯为纣所醢,武王封伯元孙黄梅,号曰忠侯,以梅为氏,世居樊、郑间。”
【注】
梅伯,殷纣王大臣。醢,古代酷刑,把人剁成肉酱。
据《通志。氏族略》载:商王太丁,分封其弟于梅国(今安徽亳县东南;一说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授伯爵,史称“梅伯”。他的后人历史上一直被尊称为“梅伯”。到殷纣王时期,梅伯任上卿(宰相)。他和微子、比干等反对纣王暴政,屡谏不听后,微子遁避于荒野,而梅伯和比干,因犯颜直谏,激怒纣王,先后被纣王残酷杀害。梅伯后人皆以祖上为荣,便以梅或梅伯为姓。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春秋时,梅国在今安徽亳州南。
316、枚伯
【姓源】
《路史》载:商后有枚氏,当出自枚伯氏之后。
【注】
又据《续文献通考》载:商臣比干之后有枚伯氏。又说:比干即梅伯,梅伯也作枚伯。此说依据不详,多不被采纳,仅供参考。
317、仲子
【姓源】
     《姓氏考略》载:以字为氏。春秋时,宋庄公之子公子之城,字仲子,其后以字为氏。
318、仲行
     《姓源》载:春秋时,宋国司马仲行寅之后,以仲行为氏。
319、巫咸
【姓源】
《通志。氏族略》载:商卿巫咸之后,以官为氏。
【注】
《风俗通》载:巫姓源自子姓。“以职为氏,凡氏于事”;就是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商殷时,巫分医巫和神巫两种,巫中的贤人,很受尊重,常居朝廷高位。商王太戊时,有大臣巫咸,封于“夔(读奎)之巫”,故地在今四川巫山东。此姓源于巫咸之后。
320、武信
【姓源】
《路史》云:“宋义事怀王,封武信君,后氏焉。”
【注】
宋义乃宋国公微仲之后。秦末曾为楚怀王大将军,封武信君。
321、浮丘
【姓源】
宋朝罗泌《路史》云:“莱朱后有浮丘氏”。
据《元和姓纂》载:浮,子姓。成汤之裔封莱(故地在今山东龙口市东南莱子城),莱子浮柔避难奔棠(棠地,故地在今山东鱼台东北),后晏弱迁居于郳(读尼,即小邾国;故地在今山东藤县东),其后人有浮氏。
另据《路史》云:“莱共公浮柔之后有浮氏。”又云:“商代莱朱之后有浮氏。”
【注】
史载:莱朱,即仲虺(读挥),商王成汤时任左相。仲虺,一说为任姓后裔奚仲的后人。奚仲为夏朝车正(掌管车辆制造及管理,封地在今山东枣庄一带),相传是他发明了造车。
此处,《世本》、《路史》等史籍,对莱朱、仲虺说法各异,故只录入有史可考的浮氏、浮丘氏,而对有关仲虺的后人又形成的丕(读批)、伾(也读批)、畴(读筹)等姓氏,不再录入子、宋姓氏。
322、傅余
【姓源】
贾执《姓氏英贤传》云:“傅说既为相,有留居傅岩者,因谓之傅余氏。”
据《通志》云:“商相傅说之后,筑于傅岩,因以为氏。”
【注】
    商王高宗武丁,是商殷一代中兴之主,傅说为相,辅佐之功巨大,成为一代名相。被武丁帝赐姓傅,有傅相、师傅、太傅(帝王老师)等含义,乃是尊称。其后人以傅为氏。
傅岩,故地在今山西平陆县东。
《姓源》载:舜帝后裔曾封于傅国,故地在今山东枣庄南。其姓氏历史不详,少有记载。
323、微生
【姓源】
《通志。氏族略》载:系自子姓。又据《姓氏考略》云:宋公族之后,有微生氏。
324、木门
【姓源】
《姓氏英贤传》云:“宋公子居食采木门,因氏焉。”
325、南门
【姓源】
《姓氏寻源》云:“汤(即商王成汤)七佐有南门蠕”;居于南门者,以南门为氏。负责看守南门之官,后世遂以“南门”为氏。
【注】
商王成汤时,有七佐官为:东门虚、南门蠕、西门庇、北门侧、伊尹、湟里且、得庆辅七大夫。
326、东门
【姓源】
《鬻子》云:“汤七佐有东门虚。”其后以“东门”为氏。
【历史名人】
东门云 汉荆州刺史。
327、东乡
【姓源】
《世本》载:春秋时,宋微子之后封于东乡(在今安徽凤阳一带),以邑为姓。一说宋大夫东乡为人之后,以东乡为氏。
【历史名人】
      东乡子琴   汉时山东高密人,官至并州护军。
      东乡 巍   明时丹陵人,嘉靖时广西平南县训导。
328、耏门
【姓源】
《左传》云:“宋有耏班。”《姓谱》云:“宋有耏班,以其守耏门,故以为氏。”
【注】
史载:春秋宋武公时,长狄的一支有鄋(读搜)瞒族(在今山东博兴县西南,后被齐国所灭)攻略宋国,司徒皇父率军抵抗,耏班为其驾车立战功,宋武公便把一座城门赏给耏班,世为城门守卫官,故称耏门,其后为氏。
耏门,春秋宋国都城商丘有耏门。
329、封人
【姓源】
《姓氏寻源》云:“春秋诸侯宋……有封人”,其后以“封人”为氏。
330、不更
【姓源】
《路史》云:“宋微子后有不更氏”
331、不夷
【姓源】
《路史》云:“宋微子后有不夷氏”。《世本》载:春秋时,宋国大夫不夷甫须之后,以不夷为氏。
【注】
《路史》怀疑不夷、不茅、不苐三氏为一姓。
332、不茅
【姓源】
《潜夫论》云:“宋有不茅氏。”《路史》云:“商后有不茅氏。”
333、不苐
【姓源】
《潜夫论》云:“本子姓,周时宋国有不苐氏”。
334、正时
【姓源】
《姓氏考略》载:系自子姓。正时氏后裔,又分为正氏、时氏。
335、幹献
【姓源】
《世本》云:“宋司徒华定,后为幹献氏。”《潜夫论》云:“幹献氏,宋微子之后。”
336、鸿夷
【姓源】
《姓氏寻源》云:“宋微子之后,有鸿夷氏。”
337、及木
【姓源】
《路史》云:“宋微子之后,有及木氏。”
338、即利
【姓源】
《路史》云:“宋微子之后,有即利氏。”
339、己氏
【姓源】
《潜夫论》载:宋微子之后,有己氏。春秋宋国大夫司马己氏之后。
【注】
  己,此处应读期qi.
340、季老
【姓源】
《世本》载:系自子姓。宋戴公之后裔有华氏,华氏族中有华季老,其后以季老为氏,如季老男等。亦见《潜夫论》。
341、鸠夷
【姓源】
《潜夫论》载:系自子姓。宋微子之后,有鸠夷氏。又据《路史》云:“宋微子后有鸠氏”。
342、空桐
【姓源】
《史记》云:“契为子氏,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
【注】
空桐,春秋宋地,在今商丘市虞城东北。另据《玺印姓氏徵》载:汉时,复姓空铜氏,即空桐氏。
343、空同
【姓源】
《史记》云:“契为子氏,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空桐,亦作空同。《世本》载:空同,系自子姓。
【注】
空同山,春秋宋地,在今河南临汝县西南。
344、空相
【姓源】
《路史》载:春秋时,为宋国始君微子启之后。一说为空桐氏之讹写。
345、老成
【姓源】
《姓氏考略》云:春秋时,宋戴公之后有老成氏。宋大夫老成子后裔,善著书。
346、老男
【姓源】
《姓考》云:春秋时宋微子后,宋戴公五世孙,宋司马老佐之后,有老男氏。
347、老商
【姓源】
《急就篇》载:春秋宋国老氏乃宋戴公之孙,老商为战国道家列子之师,老商子之后。
348、老城
【姓源】
《元和姓纂》云:即老成氏。
349、茅夷
【姓源】
《元和姓纂》载:茅夷氏由目夷氏音变而转,即宋公子目夷之后。
350、戎胥
【姓源】
《路史》云:“商仲衍之后,戎胥轩娶郦山氏,后有戎胥氏”。亦见《世本》。
【注】
商仲衍,即宋国公微仲衍,孔子14世嫡祖。
351、成汤
【姓源】
《姓苑》载:成汤,商朝开国之君,其后裔中有以成汤为氏者。
352、成子
【姓源】
《姓考》载:商王成汤之师成子,其后裔中有以成子为氏者。
353、三伉
【姓源】
《路史》云:“三伉氏,子姓,宋微子之后。”
354、少师
【姓源】
《姓纂》云:“殷少师阳、少师强之后”。亦见《姓苑》。
355、师延
【姓源】
《姓氏考略》载:殷纣王乐工师延之后。
【历史名人】
师延宜   春秋时宋大夫。
356、师宜
【姓源】
《姓氏考略》载:春秋宋大夫师延宜之后,其子孙去延为师宜氏。
【历史名人】
师宜官   东汉时南阳人,善隶书。
357、石弟
【姓源】
《潜夫论》云: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石弟之后。
358、事父
【姓源】
《姓纂》云:春秋宋“微子后,有事父氏。”
359、叔梁
【姓源】
邵思《姓解》云:“鲁有叔梁氏。”罗泌《路史》云:“纥字叔梁”
【注】
叔梁纥,乃是孔子之父。其后人有以叔梁为氏者。
360、唐山
【姓源】
《姓氏考略》载:春秋时,宋国司马唐山之后。
【历史名人】
唐山 姬   汉高祖刘邦王妃。
361、桐门
【姓源】
《元和姓纂》云:“宋北城门名也,乐大心为右师,居桐门,后为氏。”服虔《左传》注:“乐大心居桐门,故曰桐门右师”。亦见《古今姓氏书辩证》。
362、屠三
【姓源】
《路史》引《世本》云:有屠三氏,宋微子之后。
363、围龟
【姓源】
《风俗通》云:“或云宋公子灵通之后。”《辩证》云:春秋时“宋公子围龟,字子灵,其后不缓为左师,以王父字为氏。”
364、尾勺
【姓源】
《左传》云:“成王分鲁公以商民六族,一曰尾勺氏”。商族之后裔。
365、西鉏
【姓源】
《中国上古史新探》载:系自子姓。春秋宋国大夫西鉏吾之后,遂以为氏。亦见《世本》。
366、西乡
【姓源】
《世本》载:春秋时,宋国大夫西乡错之后。亦见《风俗通》。
367、阳门
【姓源】
《姓氏寻源》云:“宋有阳门介夫。亦见《礼记》。盖子孙以所居为氏。”
368、有南
【姓源】
《姓考》载:商王成汤之后。《姓觿(读希)》云:成汤八世孙盘庚之妃,梦赤龙入怀,十二月生子,掌中有“南”字,被封于南国,号有南。汉江之北有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皆以南国而得名。其后人以复姓有南为氏。
369、右归
【姓源】
《路史》云:“宋微子后有右归氏。”《姓氏寻源》云:“罗说本于《潜夫论》。”
370、鱼孙
【姓源】
《姓氏寻源》云:“宋鱼石奔楚,其孙在国者,因以鱼孙为氏。”《姓氏英贤传》云:“出自宋鱼石奔楚,其孙在国者,以鱼孙为氏。”一云宋公子目夷,字子鱼,其后有以鱼孙为氏者。
371、御鱼
【姓源】
《路史》云:“宋微子之后,有御鱼氏。”
372、越椒
【姓源】
《姓氏考略》云: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微子之后,有越椒氏。
373、而董
【姓源】
《潜夫论》云:源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后裔。
374、中野
【姓源】
《潜夫论》载:系自子姓。宋微子之后。
375、巨辰经
【姓源】
《潜夫论》云:“宋微子之后,有巨辰经氏”。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