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姓氏寻踪 >> 文章内容

临沂兰山南楼王氏(上): 家族审时度势读书仕进

[日期:2017-12-02]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274[字体: ]

临沂兰山南楼王氏(上): 家族审时度势读书仕进

  

南楼王氏始迁祖记事碑至今仍保存完好

       现在,土墠台早已经被整平,单纯观察土层的外貌,与周围的土地没有什么区别,祖上设立的这处祭祀场所的神圣,唯有留存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东墠村,虽然早前有祭祀的土墠台,但是这个村庄并没有因墠台而被世人所熟知,却由于义堂镇南楼王氏后裔迁居于此,世代繁衍生息、名望远播使得东墠村声名鹊起。

南楼与东墠王氏:琅琊世家 族亲一脉相承

  琅琊王氏可以说是王姓中最显贵的代表,自魏晋以来,琅琊王氏世代显赫。西晋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皇位爆发混战。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北方许多大家族纷纷携家眷南逃。琅琊临沂王氏子孙,逃散四方。

  其中有一支由今兰山区孝友村迁居今罗庄区黄山镇蔡村,到了明朝中叶,南楼王氏始迁祖王彬由黄山镇蔡村迁居沂州城内北门里。

  王彬,字彦林,明嘉靖朝进士,曾任平县训导,崇祀乡贤,其长子王之屏乃嘉靖举人。虽然王之屏考取了功名但并未出仕,居乡里常怀仁德之心,后葬于沂州城东北两里外祊河南侧。

  到了三世王锡勇,厌倦了城里的生活方式,于是从城内迁居到义堂镇南楼村。王锡勇的后代又迁至距南楼村不远的东墠村,族人在东墠村迅速繁衍生息,置办田产、家舍,其家族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

  截至2010年,东墠王氏家族古宅仍留存有六处,但是已经破损不堪,这六处古宅后面还建有一栋楼房,村民们称之为大楼,是十世王楠的家宅。前面建有厅房,有四顷田地,出产专供祭祀时使用。往南是大门,门上悬挂“文魁”匾额,门前竖有一对旗杆。

  大楼院西南,穿过南北大街是王楠的二弟王梓的家宅,大门匾额是“赐进士第”,门前亦立有一对旗杆,堂号为“德茂堂”。大楼院东面还有一座楼,称之为小楼,相传这是当年嫁入王氏家族的窦氏筹资所建。小楼前面同样建有厅房,整体结构与大楼院基本相同。

  现在,东墠王氏家族与南楼王氏家族一脉相承,并没有单独分出,两个家族同一个祠堂,同一本家谱。

五世王埙:仕途坎坷,崇尚教育

  五世王埙,字宜兄,清初官员。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王埙跟着姑父、总兵阎实翰抵达淮阴,并从阎实翰追击贼寇到邳县刑家楼。贼寇胁迫居民,固守村庄,进行抵抗。村庄被攻破后,阎实翰欲将全村人都处决以绝后患,王埙认为其中民多贼少,不能一概诛杀,结果救活了数百人。

  王埙的仕途可谓一波三折。顺治十一年赴乡试中举,次年被举荐到礼部任职。原本仕途坦荡,只可惜造化弄人,顺治十五年,王埙以进士应殿试,因为奏对失次被黜归里。

  对于这次失误,坊间有传说,当时顺治皇帝问王埙夫人的姓氏,王埙未加思索欲如实奏报,突然又觉得不妥。在封建社会,同姓结婚是一件忌讳的事,于是话到嘴边,王埙急忙改口称夫人姓“汪”。王埙将夫人的名字改来改去,给顺治皇帝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以至于使他此后的20年都未受到朝廷的提拔和重用。

  按照常理,一般的臣子受到皇帝的斥责通常会一蹶不振,但是王埙并没有因此而沮丧。他归乡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著名的1668郯城大地震。地震发生后,王埙积极倡导富绅捐资救济灾民,同时请示官府免除灾民的赋税,开仓赈粮济贫。

  地震之后的几年,王埙建了一处园子,名曰“静山园”,他本想在园子里静心读书,结果家乡又发生了水灾,心系一方百姓的他得知灾情后终日无法入眠,主动找到官府商定救助措施,他提出的救助建议均被采纳实行。

  纵览王埙的一生,他的才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但是此人重视教育,了解知识的价值,为了更好地鼓励乡民接受教育,他自创义馆,建议将义学设在王右军祠内,另外还专门聘请了归乡进士来教授学生课业。

  王埙的一生遇到过土匪、水患、地震等灾难,但是每一次他都主动慷慨解囊帮扶乡邻渡过难关,深得百姓拥戴。在他过世以后,生平的善举都被众人所铭记。清初诗人王士禛亲自为王埙题写墓志铭,“先生不隐亦不仕,为德于乡称善士。”14个字言简意赅总结了王埙的一生。

  王埙有10个儿子,其中一子王佩瑀,武举人。孙子王者臣,康熙进士,在编修《一统志》时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出来,以拾遗补缺。其弟王墫系庠生,善于画山水画,画作气势浑厚磅礴,为艺林珍品。

  策略:一是,黑陡涧至羽山200余里的狭长地带,人烟稀少,草寇容易聚集,应该在郯城的乱沟山集设一个捕盗官,以便于及时剿匪;二是,兖州道所属州县,向来不产柳条,但是每次修筑河口,各州县都要出柳条千束,应在河堤内外广植宫柳,以减轻人民负担。朝廷采纳意见后在大兴镇设立分督捕同知署,摊派的柳条被取消。

十三世王景禧:天资聪慧,官至翰林

  十三世王景禧,字燕泉,他的父亲王薪传是著名的书法家,尤其以草书见长,和莒南的庄陔兰、苍山的王思衍齐名,曾担任河南襄城县知县,母亲牛氏是滋阳县进士牛空山玄孙女,精通史书,知书达理,教育子嗣有方。

  在这样的家族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王景禧,天资聪慧,15岁中秀才,21岁成为举人,23岁中了进士,25岁朝考一等,被朝廷授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三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兼国史馆协修,宣统元年担任山东咨议局副议长,中央教育会会员。他生活于清末内忧外患极为严重的时代,思想上倾向于变法维新君主立宪的改良派,与康有为有较深的交往。

  戊戌变法时期,王景禧被派任八旗官担任教员。不久变法失败,王景禧也因此受到了牵连,不被重用,出京任济宁南池书院山长。后来,朝廷迫于舆论压力,为了缓和矛盾,无奈重启新政。1902年,王景禧被调回北京,任职直隶学校总办。随着清末教育制度和观念的转变,次年,王景禧奉命赴日本考察教育体制改革,并亲自护送22名留学生到日本宏文学院学习。

  1904年回国后,王景禧相继出任直隶高等学堂监督,山东省高等农业学堂监督,山东优级师范选科学堂监督等职。

  。1914年,康有为曾专程来看望王景禧,并欣然挥毫泼墨留下真迹,“砚泉贤兄高蹈隐居之所”,“南海康有为题”。

  1923年,曹锟当选总统,约王景禧赴北京任国务院秘书长,一直有报国之心的王景禧经过几番思量,毅然决定应聘前往,为了抒发当时的心情,王景禧豪情作诗,“勺沧泉水怒涛声,浊世如斯忍独清?但使出山能润物,何须经纬太分明。”可见心怀国家社稷,感人至深。

  让人惋惜的是,一年之后曹锟下台,王景禧的一番壮志也只能化作豪言,再次给他的人生留下一大遗憾。曹锟当总统时的国务院总理靳云鹏在天津英租界生活,邀请王景禧做私人秘书,为其讲古籍,并教其子读书。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策划伪满洲国,郑孝胥曾写信劝他去长春任职。王景禧当场就将书信撕毁,大骂郑孝胥是个汉奸卖国贼。1932年,王景禧因心脏病发离开了人世。

  记者车少远 通讯员王思印


来源:琅琊网  编辑:明天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