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县东蒙公氏:公氏渊源历史久 姬姓分封始春秋
|
||||||||
(一) 公氏出自于姬姓。周公姬旦之子伯禽建立鲁国。春秋后期,周王室衰微,政由方伯。冲破了礼制束缚的诸侯们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为争夺财物,扩充地盘,以大国争霸为特点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霸主迭出,烽火连天,尸横遍野。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纵在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贵族手中。由于君权削弱,鲁国国内贵族纷争激烈。 后来,执掌政权的季孙氏内部起了分歧,鲁昭公便同儿子衍、为,联合一批反对派攻打季孙氏。当时孟孙氏、叔孙氏虽然对季孙氏不满,但这两家心里都明白一个道理,只要季孙氏这棵大树不倒,他们就能在朝野站住脚跟。出于此考虑,这两家便齐心协力支援季孙氏。由于当时季孙氏已是三代执掌朝政,收买了不少人心,也得到了民众拥护,况且又有孟孙氏、叔孙氏两股力量的支持,战争结果可想而知,鲁昭公大败,带着儿子衍、为逃往齐国。国公的位置交给了弟弟,即为鲁定公,封衍、为公爵位,并授姓为公氏。 由于鲁国的逐渐败落,鲁定公之后,姬姓后代的爵位出现了众多复姓,如:公山、公羊、公甲等,唯有衍、为公爵之后为单姓公氏。 简言之,公氏渊源于春秋,分散于战国,汉唐移居鲁疆,主要在东莱山、琅琊、沂州、莒州等地。自宋宣和年间由沂州府迁蒙阴上东门安家,位居东蒙山下的一支称之为“东蒙公氏”,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移居东蒙山下:宋宣和年间,公蕃首迁上东门 东蒙山,《论语》有云:“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颛臾国,春秋附属鲁的一个小国,位于平邑、蒙阴一带”,现蒙山前平邑有颛臾村,附近亦有颛臾庙遗址。 明代礼部尚书、文学家公鼐,在他的《东蒙山赋》中称:“岱宗之亚,爰有东蒙。神禹因之以艺淮徐,鲁公有之以荒大东。尼父登之以俯宗国,羡门居之以越蓬瀛。”他又在《东蒙辨》一文中记载:“我生长在蒙山之下,详细考证蒙山在蒙阴、沂水、费县三县之境内,而沂水在蒙山东麓。蒙山绝高者有数处,俗以西方最高一峰形状类龟至今称龟蒙峰,中央绝高者为云蒙峰,东方绝高者为东蒙峰,实为一山末断。” 此外,清代大戏曲家洪昇,在康熙初年游蒙山时写诗:“乱石绕东蒙,崎岖古道通。一身千里外,匹马万山中。芳树遥遮日,春沙细逐风,思家还有润,不独无途穷。” 历代文人墨客来蒙山留下的关于写蒙山的诗文中都称之为“蒙山”,蒙山巍然屹立于东海边,因此称之为东蒙山。 东蒙山下野店镇上东门村毗邻坦埠镇下东门村,野店河贯穿,常坦公路顺河而延。史料记载:“上东门是春秋时期齐鲁边境,鲁国的东大门户。”村庄坐落在野店河南岸,地势平坦,连接重峦群山。北面安平崮、石门山,崮峰险峻,丘陵起伏连绵。南面有石人山耸立,著名的了阳崮在群山峻岭中直插云霄。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坐落在安平崮东石门山前的公氏第一大祖茔——公家大林,碑廊群立,松柏茂密,古树参天。河南侧村内古宅、石坊、祠堂等古迹随处可见。明清时期从这里迁徙流寓全国的公氏族人分布在全国近百个县。 1983年版《蒙阴县地名志》中有载:“上东门位于公社驻地野店东南6公里,1239人,1578亩耕地。”东晋大兴四年(321年)包姓六口人自山西潞安府迁到此落户,因村东河是东周时齐鲁的边界,该村是鲁国东门,故名东门村。清初又在其南建一村名下东门,与其对称为上东门。宋宣和年间,公姓由临沂县义沟村迁居现今上东门村。公姓在明朝时,族大、人盛,显赫异常,曾出过五世进士和父子翰林。 公氏由义沟村首迁上东门村者乃一世祖公蕃,其为躲避战乱只身一人迁居此地,公氏后裔尊其为东蒙公氏始迁祖,来此后受上东门大户包家赏识并收留关照,在此劝学力农,他白天教书,晚上研读诗文、埋头创作,著有《定园集》一书。包家看公蕃才华出众,于是将女儿许配给他。 公蕃来上东门时无任何田产家业,后来的公家大林最初乃包家田产,公蕃看中的这块林地占地约200亩,土层呈暗黄色,异常肥沃,插柳成荫,此地长出的庄稼比其他地块都要旺盛,另有一眼清泉常年出水温润甘甜。一日,公蕃来此劳作,偶遇两位风水先生,听对方讲解说此地向南有石人山、了阳崮,两座山下有一条恰似玉带的野店河,北有安平崮、石门山,可谓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公蕃早有意将父母坟茔迁过来,听风水先生这么一说,更加坚定了他迁坟的念头。 回家后,公蕃从岳父包老爷那买下这块宝地,将父母坟茔迁了过来,此后东蒙公氏一族在此建坟立碑,慢慢地形成了日后的公家大林。公家祠堂建于公家大林内,占地约半亩,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