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0年,山东长青一战失守,傅彝的部将叛乱,无奈,傅彝潜逃。次年初春,傅彝父子俩来到苍山县庄坞镇,看到这里远有山近有水,尤其看到一股清泉,泉水清澈水质甘甜,加上土地肥沃,是一个定居的好地方,于是傅彝暂时放弃寻找红巾军的念头,选择一块林地盖起了临时居住的小屋,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涌泉村,他们开垦荒地,以种田为生。当时人们为了土地才奋起反抗,现在有了土地,这也抚平了傅彝的心。
傅氏家族上百人告别山西老家,经历战场牺牲和失败,落得只有父子俩相依为命。傅彝不由得想念亲人,心中好个辛酸。于是,傅彝让长子傅忠孝回山西老家接来妻子王氏及其他子女,从此一家人得以团聚,傅氏也就深深扎根在苍山这片土地上。
傅彝是元末明初农民起义的领袖,是临沂地区傅氏的始祖。朱元璋在应天府准备北伐时,曾赞誉傅彝,“彝公文才武略出众,可叹今已失之也”。
傅彝一生勤奋,他把对国家的忠诚和自己未完成的事业全部寄托在他的子女身上,从傅氏家谱上看,他给长子取名傅忠孝、次子傅忠君、三子傅忠良、四子傅忠廉、五子傅忠政。由上述子女名字可以看出来,傅彝希望他的子女能够忠孝两全,在家孝敬老人,为官忠于君主,爱民如子,做一个忠良廉洁爱国的好官。1397年傅彝因病去世,终年82岁,葬在涌泉村西南两公里处。
家族繁茂,建功立业大名存族史
傅屺瞻,涌泉傅氏第17世,清朝道光初年生。1854年前后沂州一带土匪蜂起,聚众扰民,于是各村纷纷建民团、修圩寨以自守。傅屺瞻率领村民们守圩抗击,坚守十个昼夜,终于因为寡不敌众,围墙被攻破,傅屺瞻战死,村民也有死伤,大部分村民财物都被抢走。事后,傅屺瞻的儿子傅景堂亲自赶赴京城,禀告朝廷,部院下令地方官府发给抚恤金。
1854年前后,傅居正曾协助傅屺瞻修筑涌泉土围墙,后来因为被土匪破坏和洪水冲刷,围墙倒塌多处,起不到防御作用,于是傅居正再次率领村民们修筑涌泉土围墙。之后的一段时间,清朝沂州官军攻打屯驻涌泉的幅军,傅居正率领涌泉村民团协助幅军作战,英勇抗击官军,据险固守。围墙被攻破后,官军进村搜杀幅军官兵和民团。傅居正背着母亲离村出逃时与官兵相遇,官兵们感念其孝敬,放其逃走。
为了进一步加强村庄防御,1901年,涌泉村围墙重新修筑加固,仿照城隍庙的建筑形式,民众捐款捐物出工,并且联合周围各村相互支援。这次修筑的围墙采用三合土,即石灰、沙、土混合建造,墙高2.5米,周长3200米,设有数十处炮台和哨所(俗称更屋子);底部为1米高的垛口,作隐蔽体;留有东北门(玄武门)、西北门(瞻兰门)、西南门(眺涑门)、东南门(临武门)和正南门,并各自建有木结构炮楼;四周围墙外还挖有深2米、宽5米的护村河,俗称围沟,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防御屏障和景观。
在傅氏家族中,另外一名具有传奇故事的人当属1880年出生的傅普仁,在他5岁时亲生母亲去世,由继母抚养,自幼就读于私塾,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青年时期正值社会变革年代,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帝制的斗争风起云涌。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和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成立了中华民国。这一历史巨变无疑对傅普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促使傅普仁产生了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的志向。1912年成立的“北京国立高等警官学校”,以培养国家急需的警官人才为目的。傅普仁在其父亲的支持下,离乡赴京报考该校,成为北京国立高等警官学校的首批学员,毕业后任山东道尹公署查案委员。
在山东道尹公署查案委员任上,傅普仁回村倡导创办涌泉初等小学堂。涌泉村不少老年人对此印象深刻。傅普仁的倡导得到了其父和广大村民的拥护和支持,把西南门里“三清观”庙宇改作教室。在整修教室时,傅普仁带头拆除“神像”,扔进大汪里,还向群众宣传破除迷信的无神论思想,亲自聘请校长、教师,购置办公用品。为了保障学校办学经费,除涌泉村集体捐助的费用以外,他的父亲带头捐献和募集土地90余亩作为学田,并募捐学堂基金。
此后,傅普仁调任曲阜县公安局一等警佐,当时曲阜禁烟不力,少数官员收受贿赂,明禁暗保,借机发财,因此烟毒泛滥,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傅普仁到任以后,微服私访,查明曲阜城里的烟馆,开展禁烟运动,抓毒头,收缴毒品、烟具,并大张旗鼓地公开销毁。此举得罪了地方势力、官场同僚和上司,在以后的工作中他经常遭刁难和排挤。
(三)
|
据曾在傅普仁家中当过仆人的傅世武介绍说,傅普仁在曲阜任职期间,曾经自费购买了一辆黄包车代步上下班,让给他家看林的一个佣人拉车,其费用全部由傅普仁自己承担。当时收缴了一大批大烟,放在他的私宅里,其佣人建议卖点钱充作生活费用,但是傅普仁清正无私,严词拒绝。其佣人经常说,人家当官捞钱回家买地,老爷当官回家卖地。
后来,傅普仁因为厌恶官场腐败,毅然决然地辞职返乡。
傅普仁回到村里以后致力于涌泉的教育事业,担任区立涌泉小学的校长,培养了一批才华出众的高材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傅普仁积极响应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出枪出钱,发动成立了武术队,打了大刀、标枪,“习武练兵”,积极抗日。
傅氏家族中有一位外号叫“傅豁子”的家族成员,他就是傅伯达,曾任庄坞区副区长。早年按照临郯县委的决定打入国民党临沂县泉源区任副区长,坚持地下斗争,发展抗日武装,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由于傅伯达平易近人,非常善于做群众的工作,时间不长就与周边村庄的干部群众打成了一片,打击并孤立了国民党泉源区的区长,随后一举攻破了国民党泉源区政权,事后逮捕并枪毙了区长,成立了我党领导下的泉源区抗日民族政府。区长被枪毙以后,手下的一些人投靠了日伪,并且在泉源区安了据点。为了趁伪军根基未稳拔掉据点,傅伯达率领区中队攻打据点。为了减轻我方的伤亡,首先是对伪军进行喊话劝降。傅伯达便站在附近一家酒店门口喊话,结果被事先埋伏的伪军打中了一枪,送到后方医院抢救保住了性命,结果嘴却变成了豁子,自此,“傅豁子”的别号就传开了。建国后,傅伯达曾任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病逝于杭州。
记者 车少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