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土拓疆
据史书与甲骨文考证:商契去世后,由他的儿子昭明继位,相对应的时代为夏朝太康时期(公元前约2028至前2000年在位)。昭明的具体史迹,在传世文献和出土甲骨文中均记载不多。主要有古籍《尚书正义》引《世本》《荀子》说:“昭明居砥石”。 据考证,“砥石”即今河北邢台以北的元氏、平乡一带;因此地位处泜水(古字砥与泜字音相通)、石济水而得名。又有《荀子·成相》载:“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据考证,昭明所迁“商”地,在今河南北部的濮阳一带(一说在今山东滕州一带)。
据史学家丁山先生考证,认为甲骨文中的“囧”便是昭明。而江林昌先生认为这是对“囧”字的误读。金相同、蔡哲茂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的“嶽”(即岳的繁体)即指昭明。认为卜辞中有同音假借现象,如阳甲(第十九任商王,姓子名和;又名象甲)甲骨文亦写作“羊甲”、“羌甲”;而甲骨文“岳”字从羊从火(或从山,甲骨文中“山”“火”形近,难以判定),应属假借“羊”音代表“阳”或“日”。这有可能是指称昭明的最早记载。因为古时最早的象形文字(含甲骨文、金文等)字数极少,以象形通假与假借等现象比比皆是,不足为奇。
到商契之孙、昭明之子相土时,传世文献与甲骨文等记载相对较多。相土相对应的时代为夏朝帝相时期(公元前约1987至前1959年在位)和后羿时期。《竹书纪年》载:“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帝相十五年即公元前约1962年,被尊称为商侯的相土驯服马匹作为承载工具,从此迁都于商丘(即今河南商丘)。
战国时史籍《世本》载:“相土作乘马”;并注有宋朝“宋衷解释为:‘相土,(商)契孙也。以马驾车起于相土’”。又如古籍《左传》载:“昔陶唐氏火正阏(读额e)伯居商丘,相土因(袭)之”。 《今本竹书纪年·夏纪·帝相》载:“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 张守节著《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宋州宋城县古阏伯之墟(意为旧都),即商丘也;又云羿(即后羿)所封之地。’”司马贞著《史记索隐》载:“相土佐夏,功著于商,诗颂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是也”。
综上所述,相土继承爷爷商契“火正”之职,袭爵阏伯,并从砥石迁居于商丘。关于“作乘马”;相传上古之初,人们尚不知驾马拉车驮物和乘骑,牧马则是用群放散养之法。相土首先使用槽喂、圈养之法饲养马匹,并逐步将马驯服,经过不断训练,于是以马拉车驮物,成为重要载重运输工具之一。可见,到相土时期,古商族巳从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进入定居畜牧和农业种植时代。
相传相土驯马成功后,又指导族人驯服野牛、野猪、野羊、野狗、野鸡等为家养,并成为后来的“六畜”。其中马匹用于作战、狩猎和运输;牛除了食用外,还用于运输和祭祀;猪、羊、鸡供人们食用外,主要用于祭祀;狗则用于防卫与狩猎,古人有时也用作祭品。
同时,随着“作乘马”的不断强化,相传马拉战车也开始投入使用。还有资料说相土最早有了中国第一支骑兵部队。但从后来的商周时期皆以战车为主,并到战国时“胡服骑射”才兴起“骑兵”等史实推断,有关相土开始拥有骑兵一说,有点勉为其难。但自相土“作乘马”开始发展马拉乘载运输工具与战车类装备,从而大大提高了商族方国的畜牧、运输以及兵运能力,使其国力迅速增强,则有史可据。
《史记·殷本纪·索隐》说:“相土佐夏,功著于商。”相传相土辅佐夏王,担任司马之职,掌管征讨四方,曾经立下汗马功劳。
据史书与考古记载,相土所处时代,正是夏王帝相失政,被后羿与寒浞(读捉zhuo)先后篡权四十年的“无王时期”(详见后文)。为此,相土专心经营本族事业,并乘势向东方和北方发展,使商族部落方国的势力范围,很快拓展扩张到黄河下游、泰山南北和东海(渤海)之滨等广大地区,并在泰山下建立“东都”(今山东泰安境内),并一度成为古商族部落的活动中心。从而大大扩张了商族势力范围,为他的嫡传后裔商王成汤,后来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奠定了根基。
由于商族部落势力日益强大,加之古时商丘地处古黄河下游,而且地势低洼,从而屡遭水患。为此,相传相土曾率领商族部落,迁都于淮河北部的相山脚下,并建筑城堡,史称“相邑”(在今安徽淮北相山区境内)。因其势力日益强盛,成为夏朝中叶的著名诸侯方国,所以也史称相国。又因其境内有沛河(系淮河支流),又史称沛国。所以在他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相氏、沛氏,后来又分出了徐氏等血缘姓氏。所以,商侯相土,也是相姓、沛姓、以及徐姓(其中一支)等氏族的开姓始祖(详见后文)。
由于相土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在孔子整理编写的《诗经。商颂。长发》中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诗意直译:先祖相土武功烈烈,四海之外顺服齐一),以颂扬先祖相土的文治武功。相传这首诗歌,是商朝历代帝王在隆重祭祀先公先王时,使用的一首歌曲。“相土烈烈,海外有载。” 意思是说:先公相土武功烈烈如日中天,他的丰功伟绩名扬海外,广为传颂、敬仰而臣服。后一句还有释为:他想要捉拿的罪犯,哪怕逃到海外,也会被阻断逃路,最终被捉拿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