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宋氏先祖 >> 文章内容

<宋氏源流>选载·汤武革命

[日期:2017-12-22]   来源: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96[字体: ]

                                                              其五 、商朝王族

            (公元前约1600—前1046年)

(一)汤武革命 

 

商朝历代帝王,是宋姓始祖宋微子的先祖。由商契的第十四世孙商王成汤所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第二个华夏中原统一大国及朝代。即“夏、商、周”“三代”中的商朝。 

古藉《国语.周语下》载:“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这里说的“玄王”,就是商契;商契的第十四世孙,便是商王成汤。由于成汤的兴起,从而推翻夏朝,建立了强大的商王朝帝国。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甲骨文与青铜器铭文等)记载的朝代,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了信史时代。在此之前,包括夏朝,还没有发明正式文字,基本都是口口相传的历史,甚至充斥着诸多神话传说。所以,有的史学界学者,并不认可夏朝是一个朝代,而认为仍然与之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差不多、只是一个较发达的中原部落联盟而已。

关于商朝的历史文献资料,在殷墟甲骨文出土之前,大多来自于其后的周朝记载,以及《古本竹书纪年》、《尚书》、《国语》汉朝司马迁史记等文字记载。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于清末民初被发现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及其历史梗概,基本正确。但被推翻者的历史往往多被后来的推翻取代者所有意抹杀、歪曲、甚至抹黑(如对商纣王帝辛的评价等,详见后文),以表明其被推翻、被取代的正当性。所以,即便是国家信史如《史记》者,也难免因承袭前史而存有一些缺失、偏差、甚至谬误之处。幸亏商朝帝国最早发明了人类早期文字“甲骨文”与“青铜器铭文”等文化载体,而这些被深埋地下数千年而又不朽不烂、并至今还源源不断出土的历史“质料”,直到现代仍为发掘研究上古华夏文明,提供了新的、宝贵的佐证。从而,也填补、补正和重现了商末帝辛(商纣王)亡国后,因株连而导致的商殷王朝灿烂文化史料的有意灭失与篡改。

对商朝的灿烂文化及其高度发达的文明历史,历来被史学界所认可和推崇。即便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以及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所出土的大量文物古迹,已充分证明,在商朝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着发达的非中原文明与灿烂文化。

 《诗经》《尚书》等古籍评价认为:商朝是一个男女平等、举贤任能、对祖宗崇敬、对鬼神虔诚、以质朴著称、又重视法治、崇尚发明创新的朝代;从而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疆域广大,文治武功空前,影响所及深远。又如明末清初,有著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之称的王夫之,用“夏尚忠,殷(商)尚质,周尚文”三句话,概括了“三代”时期的历史特征。“殷(商)尚质”含有朴素、质朴、单纯、实质等寓意,可谓中肯 

关于商朝的称谓,尚书》、《史记等传世文献,称商朝为“殷”;《今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称之为“殷商”; 而古本竹书纪年等早期文献,则均称为“商”;这三种称呼并见于先秦时期的诸多文献之中。

但根据目前出土的甲骨文考证,文中皆称“商”而不称“殷”,亦无“殷”的记载。甲骨文对商族人建立的都邑,统称之为“大邑商”或“天邑商”;称商朝军队为“商方”等等。所以,至今史学界划分朝代时,仍然以“夏、商、周三代”相称。

《史记·殷本纪》“契封于商”等记载可知,“商”是古商族先公的初期封地,族号亦取于封地名。其后“八迁”,则迁至亳邑,国号亦可暂代称作“亳”;迁至殷,自然也暂代称作“殷”。但因居于“商”地和“殷”(今河南安阳)的时间最久,其时势力也最为强大,从而给周边各部落方国留下的印象最深。所以,“商”与“殷”便成了约定俗成的名称。 

晋朝皇甫谧在所著帝王世纪中载:“帝盘庚徙都殷,始改商曰殷”。就是说,到商朝第二十商王盘庚帝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商朝开始又被代称为“殷”。

考古与史学界又将商朝分为先商、早商、晚商三个阶段。以商王成汤灭夏之前,称为“先商”;灭夏后建立商朝至盘庚帝迁殷,称为“早商”;盘庚帝迁殷之后,则称之为“晚商”。据甲骨卜辞考证,以上甲微(王亥之子)及之前的古商族首领,被尊称为“先公”;上甲微之后包括商朝的历代帝王,则被尊称作“先王”。 

    书归正传。 史籍记载:商王成汤是夏朝末期商族部落方国首领主癸(甲骨文也写作“示癸”)的儿子。商汤本继承商契被舜帝所赐“子”姓,姓子名履,早期的古籍文献如《古本竹书纪年》云“汤有七名”。见于史书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汤王、武王等。甲骨文中称作唐、成、大乙、天乙。(商朝帝号是按天干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 

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多称其为“大乙”,又称单字“唐”或“成”。周原(周朝祖先居住地)出土的甲骨卜辞、以及齐国彝鼎铭文等,称其为“成唐”;《尚书》、《楚辞·天问》等称其为“汤”;《诗经》、《国语》等称其为“武汤”“武王”。《史记》、《荀子》等又称其为“天乙”。《论语》、《墨子》、《竹书纪年》等称其为“帝履”;等等。可见上古时代古人的姓名称谓,与后来有较大差异。

 

商王成汤约生于公元前1675年,卒于前约1588年;并于公元前约1617——1588年在位;其中作为继位的方国诸侯约有17年,作为登基商朝的天子约有13年。史书记载:“武王”是追封的“庙号”;“汤”则是追封的“谥号”。“武王”的“武”, 古代“谥法”解释为:“克定祸乱曰武”;所谓“汤”,解释为“除残去虐曰汤”。他取国号为“商”,那是因为他所建立的商朝,源于先祖商契的古商族部落和他继位时的诸侯方国——商国。

史书记载:成汤为首领的商族诸侯方国,史书上也称“夏方伯”,即夏朝的方国被授予伯爵;最初封地仅七十里。成汤所处的时代,是夏朝最后一个帝王,即“暴君”夏桀(读杰jie)统治时期。史书上说:夏桀昏庸好色,暴虐民众,并大兴土木修建倾宫瑶台,使得朝政荒废,民财耗尽,诸侯叛离。夏桀便派军队四处讨伐叛离和不服的属国,从而使局势更加恶化。

此时,商王成汤也被夏王征调执行征伐。但史书中称赞他修德爱民、宽厚仁慈,与夏桀形成鲜明对比。如《吕氏春秋·异用》、《史记·殷本纪》、《帝王世纪》等,说夏桀狩猎“网张四面”,如此鸟禽全入网中,而悉数遭到擒杀。而成汤狩猎“网开三面”,仅留一面捕禽,其余三面放之。因此,广大民众赞扬成汤仁慈大度。各诸侯方国也纷纷唾弃夏桀,而归附成汤。 

作为诸侯部落方国的商国,其时在成汤的带领下,国势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引起了夏桀的疑忌。夏桀便借在夏台(今河南禹州)盟会之机,囚禁了成汤,并准备杀掉他。幸亏成汤的谋士仲虺(读会hui)等人,通过进贡珍奇宝物,使夏桀见财眼开,才最后释放了成汤。

自此,成汤与仲虺等谋士,看透了夏桀的残暴与疑忌本性,认定不除夏桀,必成后患。便开始谋划推翻夏桀的方略。成汤先通过广施仁政,笼络人心,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史载:“夏民大悦,如得慈亲”。同时,成汤还广泛团结拉拢各诸侯方国,结成联盟,互为援手。并与居于夏朝腹地伊洛平原的有莘氏(同为诸侯方国)联姻,娶有莘氏女为正妃;从而能够及时掌握夏桀动向。成汤的主要谋士伊尹,本是有莘氏媵臣(媵,读应ying;媵臣,即古代陪嫁的奴仆),因随陪嫁仆从进入商国,后被成汤发现是个难得的人才,从而不拘一格加以提拔重用,成为一代著名宰相(详见后文)。此外,还有仲虺咎单女鸠女房义伯仲伯等贤良名士,也先后归附成汤,成为其左膀右臂。 

 此后,成汤将都邑迁入先王之地——商亳(即河南商丘)。商亳与葛国(今河南宁陵北)为邻,葛国是夏桀的重要盟国。成汤闻葛伯不祭祀神祖,便遣人前去询问,葛伯答复没有可供牺牲的牛羊;成汤便送去牛羊,葛伯却宰了牛羊供自己食用;又回复说葛国缺粮,成汤再遣去商亳的民众协助耕种,并派人到田间送饭,葛伯却夺其饭而杀其人。于是,成汤自商亳出发征伐葛伯,可谓先礼后兵。

  商汤初露锋芒除掉葛伯后,见夏桀并未谴责;于是,又以“吊民伐罪,为民除祸”为号召,相继征伐等部落方国,以扫清障碍,并大获全胜。

但灭温后,战争发生了转折,商国遭到温国的同姓邻国昆吾的反击。此时,商汤从旧都商丘北迁至景亳在今山东曹县南二十里因此地有景山,故称“景亳”;又因此地古称“蒙”,故又称“蒙亳”)。商汤遂在景亳会盟有施氏、有仍、有缗、有莘各路诸侯盟国,并在此告命天下,征伐四方暴虐是为“景亳之命”

此后,成汤率领由各盟国组成的联军,又先后平定了豕(读使shi)(今河南滑县东南)、(今河南范县东南)、昆吾(今河南许昌东部)等亲夏属国;以翦除夏桀的羽翼,削弱其势力,使夏桀孤立无援。

 据史书记载:成汤在最后决定举兵讨伐夏桀前,曾深感立国四百多年的夏王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尽管已腐朽不堪,但仍具不可忽视的势力。当成汤在伊尹的建议下,作为第一步先停止向夏桀纳贡,以试探其反应时;夏桀随即调集“九夷之师”,准备讨伐成汤。成汤于是“谢罪请服,复入职贡”,即又恢复纳贡,先稳住夏桀,以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不久传来夏桀诛杀重臣、众叛亲离的消息,商汤乃再行停止向夏桀进贡。这次由于夏桀的指挥失灵,加之他征伐有緍氏和有鄂氏的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因此,成汤终于看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果断下令起兵,准备与夏桀决战。 

     约公元前1601年,成汤联络受夏桀欺压的各诸侯部落方国,组成联军,宣布发动推翻夏桀的武装起义。在战前,成汤隆重举行了誓师大会,一一揭露夏桀破坏祖宗制度,德行败坏、盘剥民众,耗尽民力,遭到神、人唾弃等罪行。并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惩罚夏桀,目的是为了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商汤还宣布了严格的战场纪律和赏罚措施。这次誓师大会记载于《尚书. 汤誓》同时,提出了“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等响亮的战斗口号;以“天命”和“替天行道”为号召,并以此鼓动军士和同盟者去执行上帝的意志,奋勇讨伐,义无反顾。

     经过誓师,士气大振。成汤选择精兵70乘(战车),“必死之士”(敢死队)6000人,作为前锋。并采取大迂回战略,绕道到夏都以西,避其锋芒,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同成汤的军队在鸣条(今河南陈留西北;一说在今河南封丘东)一带展开决战。

史书上说,前后经过“十一战”,成汤的联军最终打败了夏桀主力。夏桀败退到附属国三朡(读总zong,今山东定陶东)。成汤乘胜追击,又一举攻灭了三朡。夏桀穷途末路,率少数残部仓皇逃奔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最后被成汤联军追上俘获。成汤并没有诛杀夏桀,而是将他放逐(软禁)在南巢,夏桀不久病死。从此,立国四百七十余年,历14世,传17帝的夏王朝宣告灭亡。

 

成汤凯旋回师西亳(读博bo,今河南偃师西),召开了“三千诸侯大会”史书上说,在这次大会上,成汤得到三千多诸侯部落的一致拥戴。古籍《逸周书》(亦称《周书》)称:在“三千诸侯大会”上,商汤谦虚地“三让天子位与天下有道者”后,方才即位,而成为天下共主,史称“商武王”或“汤武王”。随后“迁九鼎”(相传是大禹时期的镇国之宝,象征华夏九州)于亳都,从而正式宣告商王朝建立。

 史书上说:推翻夏桀后,商汤迁徒夏王族遗民于地(今河南杞县)。汤又欲“迁夏社”(指夏朝祭祀的社坛),宰相伊尹认为这会引起夏民的愤恨,于是作《夏社》加以劝止,并抚慰夏王族遗民。副宰相仲虺又作《仲虺之诰》,向夏朝诸侯阐明讨伐夏桀的正义性,以平息夏王族内部的抵触情绪。

商汤又在夏之旧都斟鄩(今河南偃师)附近营建“西亳”,用以监视夏王朝的残余势力。又命大臣咎单作《明居》,颁布法典,以法治民;并制作礼乐,推行文明礼仪。 又改正朔(即修改历法,将一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重新界定;史载:夏朝以冬至后第二月为正月,商朝改为以古历十二月为正月),易服色,以崇尚白色为上等服饰颜色。还制作“五祀八政”等条规法令,以巩固其统治地位。

从此,在夏王朝的废墟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第二个华夏统一大国及朝代——商王朝。商朝也是华夏历史上,最早进入统一国家的夏、商、周“三代”的第二代王朝。由于商朝创建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汤武王被后来的儒家,尊奉为上古四大圣王(还有尧、舜、禹)之一。

     由于在此之前,“五帝”(黄帝、颛顼帝、帝喾、帝尧、帝舜)等,都是实行协商推举的“禅让制”而完成帝位交接,大禹后的夏朝开始实行世袭制,而汤武王又首开以武力推翻夏桀王朝之先河;所以,历史上称这次起义为“汤武革命”。而且在《周易。革卦》中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等句。后来的“革命”一词,即起源于这里。

    商朝自公元前约1600年 ,由成汤创建,至前1046年帝辛(又称商纣王、殷纣王)失国,前后共延续了550余年,历17世、31帝。 

    史书记载:汤武王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赋徭役,鼓励生产,发展农耕;对外实行安抚与征剿相结合,从而扩展了统治疆域,其影响远至黄河上游,使那里的古等部落,都来纳贡归服。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