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世之变
“九世之变”(史书也称“九世之乱”)的说法,仅见于《史记·殷本纪》。即在商朝王位继承上,由于实行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相结合的国策,致使出现了兄弟与子侄两辈之间,争夺继承权的问题。从而,引发了后来史书上所说的“九世之变”。
但清朝著名史学家梁玉绳所著《史记质疑》认为:“九世之乱”期间有“祖乙中兴”,而其间的仲丁、外壬、河亶甲三代,也完全符合商朝“兄终弟及”的传统。而仲丁之前的雍己、太戊,以及阳甲之后的盘庚、小辛、小乙也是如此继承。所以,对“九世之变”或“九世之乱”的说法,存在质疑。
既然《史记》提出这一问题,下面作一简要概述。
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仲丁(太戊帝之子,姓子名庄,属第十一任商王)以来,废适(嫡子)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接连的意思)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意思是说:自仲丁帝以来,曾发生过撇开嫡子而由王弟或王子继位的问题,有时王弟和王子还互相争位,接连九世都比较混乱,于是诸侯也都不愿来朝见。
所谓“比九世乱”, 据王国维所著《殷周制度论》,以及赵北伟主编的《中国小通史》等考证,这是因为:第十任商王太戊帝去世后,没有按照惯例,还位给他所继位的长兄小甲帝(姓子名高,第八任商王)之子,而是由太戊帝之子仲丁帝父子相继,从而打破了“惯例”。
此后,太戊帝的另外二个儿子外壬(姓子名发,第十二任商王)、河亶甲(姓子名整,第十三任商王),又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先后继承君位。
可是,接下来到了太戊帝的孙子祖乙帝(姓子名滕,河亶甲之子,第十四任商王),以及后来的第十八任商王南庚(姓子名更,沃甲之子)两位国君,又与前两任不同,而与成汤后的嫡长孙太甲帝即位相同,成为隔代祖孙相继。
而祖乙帝之后,又由他的儿子祖辛(姓子名旦,第十五任商王)继位;祖辛之后,则又由他的弟弟沃甲(姓子名踰,第十六任商王)继位。而沃甲帝死后,如果按照之前太庚帝与太戊帝的例子,可以立自己的儿子南庚继位。但南庚尚未立起,便由沃甲之兄祖辛之子祖丁(姓子名新,第十七任商王)抢先继承了君位。
为此,南庚并没有罢休,当祖丁帝即位九年去世后,照例应由祖丁的兄弟继位;如无亲兄弟,可直接传位给自己的儿子阳甲(姓子名和)。结果,被南庚又设法夺回了上次失去的帝位,成为第十八任商王。这是商代王位继承中,发生的独一无二的“变例”,即由堂兄弟继位的特例
但是六年后,当南庚帝去世后,祖丁帝之子阳甲又夺回了君位,成为第十九任帝王。
这样以来,自第十一任商王仲丁帝,到第十九任商王阳甲帝,期间共历九任商王,在继位问题上,中间确曾出现过几次“变例”。从而打破了由宰相伊尹实行新的继位法后,王位继承上的“惯例”,导致所谓“九世之变”。
但细细推敲起来,也确如《史记质疑》所说的那样:其间的中丁、外壬、河亶甲三任,完全符合商朝“兄终弟及”的“惯例”。而其他六任,在继位顺序上,或多或少存有“变例”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的历朝历代中,也曾不同程度出现过,甚至还发生过流血的宫廷政变。因此,在这里笼统提“比九世乱”,确有不妥之处。
而且,在这期间,还曾出现了史称“祖乙中兴”的盛世景象。因为在此之前,河亶甲帝之时,由于多次发动出兵征伐东南方兰夷和班方的战争;同时,又接连发生了邳方和侁方部落的叛乱;如《今本竹书纪年·殷纪》载:“邳人、侁人叛”。从而导致了《史记·殷本纪》中所说:“河亶甲时,殷复衰”的现象。
相传祖乙帝继位不久,为躲避旧都相邑(今河南内黄县境内)居黄河下游而经常发生的水患,先将国都迁往耿地(今山西河津市境内)。《书叙传》载:“祖乙圮于耿”。二年后,因耿地又发生河患,祖乙再次迁都于邢地(今河北邢台市境内)。《史记·殷本纪》有:“祖乙迁于邢”。相传祖乙迁邢时,一部分商朝王族没有跟随他迁去,而是仍然留在耿地;于是祖乙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耿国国君(后来成为耿姓始祖)。
史书上说,祖乙帝迁邢之后,营建都城,设立宗庙、建筑社稷、修造营室;使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祖乙帝还数次出兵平服叛乱的兰夷、班方等部落方国,并联合势力强大的附属国大彭国(今江苏徐州境内),先后平服了邳方和侁方等叛乱部落;从而解除了东南方夷族对商朝的威胁;使商王朝再度兴盛起来。
史书上说:为了巩固东南方的边防,并能够与实力强大的附属国大彭国互为屏障,相传祖乙帝晚年,又迁都于庇地(今山东郓城县北肖固堆一带)。《古本竹书纪年》有“祖乙居庇”。由于大彭国国君彭伯忠心于商王朝,加之庇地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使商王朝的国势和影响,更加强大。史称这一时期为“祖乙中兴”。祖乙还和太甲、太戊并称商王朝“三示”,成为做出重大贡献、并被隆重祭祀的君主之一。祖乙在位十九年去世,追封庙号“商中宗”;葬于狄泉(今河南洛阳东北),其子祖辛继位。
史书评论说:祖乙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如孟子将他列入商朝“贤圣之君”中。《孟子·公孙丑上》载:“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其中包括商汤、太甲、太戊、祖乙、盘庚和武丁。《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载:“夫汤、太甲、武丁、祖乙,天下之盛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