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公元前2100至前1600年)
古商族部落方国,是宋姓始祖宋微子的父亲帝乙大帝的先祖商契所领导的上古族群和部落,也是子姓宋氏及其血缘姓氏的上古祖先。
据考古与史学界考证,最早形成于尧、舜时代的古“商族”部落,大约是先从辽西(辽宁西部)、冀东(河北东部)一带的古翟(读狄di;古字与“狄”音义相通)地,逐步迁移到今北京古燕山山脉与古玄水(即今青龙河,滦河支流)流域一带。
史书记载:帝喾娶有娀(读宋song,古国名)氏之女 “简狄”,为次妃。又说:“简狄”因误吞玄鸟卵(即燕子蛋),而生商契(读谢xie,古书上也写作“卨”或“ 偰”;又称契、殷契、子契、帝契、阏伯、玄王等)。因商契后来成为古商族人和商朝帝王的祖先;所以,古商族和商朝人奉玄鸟、即燕子为图腾。有考证认为:这里所说的“简狄”,或许与上面提到的“翟”地有关。因为,上古时的文字极少,许多字以同音通假而通用。况且“翟”上为“羽”,也与鸟有关。
(一)契祖立商
《史记,殷本纪》载:“契(读谢xie)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契)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尧)、虞(舜)、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
古籍文献中,记载的古商族部落首领商契,大约生活在尧帝末期与舜帝时期,与建立夏朝的大禹(公元前约2070—前2038年在位)是同一时期人物。
如《宋国公爵谱》载:“宋,子姓,其(祖)先契,佐唐虞(即尧舜)为司徒,封於商。”又如《左传。襄公九年》载:“陶唐氏(尧帝)之火正(官职)阏伯(阏,读额e,阏伯为封爵,火正与阏伯即是商契)居商邱(今河南商丘),祀大火(主持观测和祭祀大火星,即心宿二星,古时大火星被奉为火神之星),以火纪时(以观测火星等星辰,用以纪年和掌握农时等)焉。相土(商契之孙)因之,故商主大火”(所以商族世袭火正,主持祭祀火神与观测星辰)。
史学界依据上述记载判断,商契在尧帝末期,曾任“火正”。而司马迁则认定,商契与尧帝同是“五帝”之一帝喾(读酷ku)的儿子,也同是黄帝的第五世孙。所以尧帝非常看重他这个年轻有为的同父异母兄弟,所封“火正”是世袭高官。
到舜帝时期,商契因辅佐负责治水(当时属国家头等大事)的大禹,立下大功,不仅被舜帝封为朝廷重臣司徒(掌管民众教化等),授予伯爵(如史书上尊称他为“阏伯”);并被封于商地,有了自己的地盘;还赐姓高贵的“子”氏(含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以及子孙兴盛等寓意)。从而使商契成为舜帝时期权高望重的朝廷大臣和古商族部落的第一任首领。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商契的评价很高,认为他在尧、舜、禹三代,功业卓著,受到老百姓称颂。古代《诗经。商颂》等,有专门歌颂商契的诗篇;如“天命玄鸟(即燕子),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即商王成汤),正域彼四方。”“有娀方将(方将含壮大之意),帝(指帝喾)立子生商(指商契)”。《国语.周语下》有:“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三国时吴国太史令、著名经史学家韦昭注:“玄王,(商)契也”。并说“十有四世而兴”,是指商契的第十四世孙成汤建立的商王朝。《郑笺》、《孔疏》等古籍中,还尊称商契为“帝契”。古时“玄”代表黑色和北方,“玄王”寓意“北方之王”;可能也与古商族崇尚玄色(深青色)与玄鸟(即燕子)并居于北方有关。“帝契”与“玄王”,应是商朝帝王对他们这位祖先追封的尊称。
据史书记载: 商代把天体划分为四个宫,即东宫苍龙、南宫朱雀、西宫白虎、北宫玄武。火星属于二十八宿中的东宫七宿之心宿二;现代称之为天蝎座a;参星则是《史记·天宫书》中所说的白虎,在西方属于猎户座主星。由于大火星(心宿二)是一颗红色的一等亮星,自古以来即引人瞩目。每当大火星在东方黎明时出现,正好是我国农时“春分”,当大火星转到西方看不见时,又是在“秋分”季节。所以,商朝把大火星出现于黎明前第一次晨见之月定为一年的岁首,这就是古时阴历春节。
如《左传·襄公九年》载:“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与咮,以出内火,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西晋杜预注:“谓火正之官配食于火星。建辰之月,鹑火星昏在南方,则令民放火。建戌之月,大火星伏在日下,夜不得见,则令民内火,禁放火。”意思是说:三月末时春天春种,大火星出现,“火正”阏伯(即商契)就号召人们放火烧荒,耕地种田;在九月鹑火(指柳星)出现时秋天秋收,也就是黄昏大火星不见时,“火正”就号召人们在家生火(内火),不准在外放火(秋后干燥须防火灾)。
后来到周朝时,人们又知道了木星和土星每隔59.5779年差不多在天空中的同一点上会合一次;而木星、土星和大火星则每隔516.33年会合一次;由于出现“三星连珠”的罕见天象,所以战国时期《孟子》说“五百年必有圣人出”,就是根据这一罕见天象推断的。
近代出土的殷墟甲骨卜辞中,有一条“七日已巳夕壹,[庚午](有)新星并火”;辞意是(癸亥)后第七天已巳晚上阴天(当时叫晦天、易日等),商人于次日举行“侑”、“新”二祭,由于当晚天大晴,大火星见于夜空;于是“十官赓行”,并“祭祀大火”。这是考古所得商族人主祀大火星的珍贵原始资料。在商朝时期,祭祀和观测火星等星宿的活动,就成了国家的头等大事之一。
大火星之所以称为“商星”,就是商族人的祖先商契担任火正时,发现了大火星运行的规律,并主持制定了后来人们所说的“殷历”(殷与商在古代同义)。所以,人们又称大火星为“商星”。《国语·晋语四》载:“吾闻晋之始封也,岁在大火,阏伯之星也,实纪商人。” 正是因为阏伯(商契)担任“火正”时,发明了以大火星纪时的历法,对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后人都对他非常崇敬,并把他作为“火神”来崇拜。
中国最早供奉的火神,相传有祝融、炎帝、回禄(又叫吴回)和阏伯(即商契)。但在中国历史上,有具体文字记述其天文历法等功绩,并单独建有庙宇而被人们世代祭祀的,当首推阏伯(商契)。
所以,连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又称《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阏伯(商契)在上古时代天文历法等方面为全人类所做的贡献,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历代史学界对商契的评价都非常高。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在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时代,商契以“火正”之职,就筑台观察星辰,发明了参照火星运行规律,建立天文历法;同时以此为依据,掌握农时,并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等等,从而开创了我国古老天文气象学与历法学的先河。
近年来,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朱彥民教授,在其出版的新著《商代社会的文化与观念》一书中,将上古时代“造字圣人”仓颉与古商族祖先商契,考证推断为同一人。其依据主要有五:一是在上古时代“仓”、“商”二字和“颉”、“契”二字,都属读音相似,并可通转或通用的通假字;并举《尔雅·释鸟》中的“倉庚,商庚”为例,加以佐证。二是以古代人多以某人发明了什么,就以什么命名,尤其以其部族首领命名举例,如周族先祖以发明稼穑、擅长农业,而名曰“后稷”;东夷人祖先以发明音乐、善于歌舞,而名曰“夔”;又有以其发明陶器,而名曰“皋陶”者。而古商族人发明了“契刻”文字,所以称其族人首领为“契”。三是古籍《释名·释书契》中説:“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最早的文字不是书写的,而是刻划的;并以陶器刻文、甲骨刻文、玉器刻文、竹木简刻文等举例,认为这种类似“契木记事而后为文”的事,或许就发生在先商时期的商族祖先那里。四是根据《史記·殷本紀》记载,当時商契在以舜帝為主的部落联盟中身为司徒,掌教化之职。可见商族是当时掌握最高文化的氏族之一。刻木記事,正是他們从事的职业。所謂“惟殷(商)先人,有冊有典”,也正好印证了这一说法。因此,由这个氏族首先发明契刻文,是自然而然的事,这或许正是商族始祖之所以被称之为“契”的真正原因所在。五是对“仓颉造字”说,历代持否定态度的学者都有;如章太炎先生就不相信有关“仓颉见鸟兽之迹而创造书契文字”的说法。同时,认为文字的发明应由集体创作,并不断完善,不可能仅是某个人的功劳。但是,原始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一个或数个人来对文字进行制定和加工整理,而商契可能就是对文字制定和加工整理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仓頡”之一。
《商代社会的文化与观念》全书共54万字,朱彥民教授经过20多年的酝酿和积累创作完成,因而对自己的考证研究成果很有信心。
史书上说,商契在担任“火正”期间,不仅在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指导农时等方面恪尽职守;而且在许多阴雨连绵的洪荒季节,为了保存和利用好人们赖以生存的火种,更是呕心沥血。所以,人们都非常感激他、爱戴他。
相传商契去世后,安葬于他用以观测天象的观测台上。由于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前来悼念他,并每人献上一包土,日积月累,竟成为巨丘。也有史籍说,此台便是“商丘”的最早起源地和命名地。并说“商丘”本意就有“商族所建之丘”的意思。后来人们又在丘台上修建了“阏伯庙”(俗称“火神庙”),来供奉祭祀他,至今香火旺盛。并于每年正月初七,传说那天阏伯(商契)生日,民间在此隆重举行盛大庙会,祈祷阏伯保佑子孙昌盛,国泰民安。
“阏伯台”位于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作为距今4000多年的观星台遗址,它比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洛阳修建的灵台,还早二千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观星台。现存的阏伯庙为元代建筑;大殿、拜厅、钟鼓楼等俱全;台下还有戏楼和大禅门等建筑。现在已成为商丘市的旅游景点之一。
另据史书记载:大火星之所以又叫“商星”,并与西方的“参星”相对应;则是为了纪念火神阏伯和他的弟弟实沈。由于实沈被舜帝派往大夏(今山西太原), 从此兄弟各居一方,长期分离。唐朝大诗人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和商”,其典故就源于此。另一位唐代大诗人高适,曾为阏伯台作诗云:“阏伯去已久,高丘临道旁;人皆有兄弟,尔独为参商”。“参”即参星,代表弟弟实沈;“商”即商星,代表哥哥阏伯(商契)。因两星此出彼落,隐喻阏伯与实沈两兄弟,长期分离而不能相见。
附记:商丘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商丘。商丘,古称“商宋”,位于河南省东部,西扼开封,南襟周口、亳州,北接山东菏泽,东临安徽淮北、宿州。 2014年末,全市辖二区、六县,常住人口604.7万人。
据商丘方志记载:商丘是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相传“三皇”之前的燧人氏在这里发明了人工取火;燧人氏后裔伏羲氏、以及女娲氏,皆出生于商丘承匡(今商丘睢县匡城乡)。炎帝后裔朱襄氏、“五帝”中的颛顼帝、帝喾等曾在此建都。此后的夏朝、商朝、周朝宋国、汉朝梁国、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南宋高宗赵构的登基之地)等朝代,均曾在此建都。又因古商族、商朝、及其开始的商业,皆发源于商丘,故历史上被誉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
上古舜帝时代,“五帝”之一的帝喾之子商契(又尊称“阏伯”),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于商(今商丘睢阳区),兼做火正,为古商族人和商朝帝王的始祖,故商契被尊奉为“火神”。商契死后葬于封地,由于商契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被称为“商丘”。 这就是商丘之名称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