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在位十七年去世后,他的弟弟子御,为篡权夺继,竟杀害了成公的嫡长子和大司马公孙固,而自立为君,史称“宋君御”。但遭到宋国公室贵族诸公子及大臣们的群起反对,并合力击杀了子御,而拥立成公的幼子杵臼即位,史称“宋昭公”。
宋昭公(公元前619--前611年在位九年),为宋国第二十一任国君,也是宋氏第十六世祖。
史书记载:昭公即位时,宋国公室的各大贵族势力,已经非常强盛,并由各大贵族出任的“六卿”(即右师、左师、司马、司徒、司城、司寇为“六卿”,相当于正副宰相)当权,而且权势威重,使昭公感到很不自在。为此,昭公听信谗言,多次意欲解除或削弱“六卿”的职权,从而引发矛盾,并逐步激化。
加之昭公不礼待宋襄公的夫人王姬(她是周襄王的姐姐,所以称为“王姬”),于是王姬愤恨,便趁昭公外出打猎之机,暗派近臣卫伯提前埋伏在路上,乘机将昭公杵臼杀死。随后,拥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又名鲍革)即位,史称“宋文公”。
宋文公(公元前611--589年在位22年),即宋国第二十二任国君,也是宋氏第十六世祖。
史书记载:宋文公四年(公元前607年)春,楚国指使郑国伐宋。宋国任命右师(属“六卿”之首)华元(华父督的后裔)为统帅。结果,这次郑国打败宋国,俘虏了华元。
这次失败,原因极为简单。只因出兵前,杀羊犒赏三军。由于华元手下一时疏忽,忘了分给华元的车夫羊斟一份羊肉。羊斟心生愤恨,说:“分肉由你,驾车由我”。结果,两军交战之时,车夫羊斟便故意驾车猛冲,把车直接冲进郑军阵内。华元猝不及防,加之单车冒进,部队没有跟上,陷入郑军重重包围,而被俘获。主帅被俘,宋军只好败退。
正当宋国准备厚礼,计划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赎回华元时,幸亏华元足智多谋,陷入虎口后,又设法逃了回来。这时,众人又提出严惩车夫羊斟,但华元认为事出有因,不再追究。可见宋国华元的宽宏大度。
宋文公十四年(公元前597年),楚国通过“邲城之战(邲,读必bi,在今河南郑州北)”,打败了晋国联军,并出兵攻占了宋国的附属国萧国。郑国、许国等诸侯国也归顺了楚国。从此,晋国势力开始衰退,楚国开始崛起。
在此形势下,晋国与宋国、卫国、曹国等在清丘(今安徽阜阳市颍州区境内)举行盟会,订立誓约,表示继续结成联盟,以对抗楚国。史称“清丘之盟”。
宋文公十六年(公元前595年),楚国派使臣、司马申舟(又名申无畏)出使齐国,途径宋国,因无通关文书被扣,申舟态度十分嚣张。加之当年他曾在楚穆公与宋昭公打猎时,当着宋昭公的面,毒打侮辱宋昭公的近臣。所以,宋昭公的这个近臣一直记恨前仇,借机将他处死。此后,楚庄王便以此为借口,亲自统率大军讨伐宋国,并四面包围了宋国都城。
直到第二年五月,楚国军队已围困了八个多月,宋国都城情势危急,而晋国答应救援之军又迟迟不见踪影。最糟糕的是,宋国城内早已断粮。而楚国军队也粮草不继,而且日夜攻城疲惫不堪。在此危急时刻,宋军统帅华元,趁半夜人静,冒险潜入楚军统帅大营,直接前去会见楚国当时的统帅子反,希望说服对方,撤兵休战。
对于华元的这次行动,子反十分震惊而又佩服,随即报告了楚庄王,让庄王接见华元。庄王开门见山问道:“城中情形如何?”华元黯然答道:“已经到了砸碎人骨以供炊爨(读窜cuan,即烧火做饭),互换子女(杀了)以充饥饿的地步了”。庄王被华元的直率所感动,说:“这话说的倒是很真实,我军也不过剩下两天的粮草罢了”。也直接透露了自己的家底。
基于彼此的直率诚信,庄王当即决定罢兵解围。随后,宋国与楚国结盟,楚军弭兵(即休兵罢战)回国。华元自愿到楚国做人质,以此表明自己的诚信。
从此,宋、楚两国化敌为友,解除了各自心头大患。此时,晋国随着晋文公去世,国势越加衰退,其霸主地位也随之出现动摇。从而,为楚庄王争霸,创造了条件。
这就是史称“华元弭兵”的典故(弭,读米mi,即止息的意思;弭兵,就是自愿休战、和解的意思)。曾被历代史家评为千古绝唱,华元则被赞为“孤胆英雄”。
宋文公在位二十二年(公元前589年)去世,由他的儿子子瑕即位,史称“宋共公”(公元前588--前576年在位十三年)。 即宋国第二十三任国君,也是宋氏第第十七世祖。
这时,楚庄王也已先于宋文公二年(公元前591年)去世了,他的儿子楚共王即位。楚共王听说宋文公去世后,便让华元回国奔丧,从此不再做人质。
宋共公九年(公元前580年),晋文公的孙子晋景公去世,晋景公的儿子寿曼即位,史称晋厉公。华元又借去晋国吊丧,并贺新君即位之机,打算也为晋、楚两国缓和矛盾,促进和解,尽一点力。
经过他的耐心说服,晋国上卿(即宰相)栾武子(又名栾书),随即派遣他的儿子栾鍼(读真zhen),陪同华元出使楚国。
到达楚国后,他们先拜会了一向与华元交好的楚国令尹(宰相)子重,后又拜见楚共王。通过相互交谈,基本达成缔结盟约、和平共处的意愿。最后,又经过晋国大夫范文子(又名士燮;燮,读谢xie)与楚国进一步会商,最终两国谈成了缔结盟约的条件。于是,宋国与楚国、晋国相互约定,第二年三国在宋国都城的“西门”,正式缔结了盟约。史称“西门之盟”。
从此,不仅使宋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得到大大改善;楚、晋两个大国的紧张关系,也得以缓和了下来。
华元两次促成的“弭兵之盟”和“西门之盟”,堪称杰作,功德无量。
宋共公在位十三年,于公元前576年去世。这时,司马荡泽(字唐山)因与太子子肥有矛盾,惧怕太子继位后报复,竟杀死了太子。当时执掌国政的右师华元、司徒华喜等(他们都属宋戴公的后代“戴氏家族”),又将荡泽杀死。荡泽的同族左师鱼石、大司寇向为人、少司寇鳞朱、太宰向带、少宰鱼府等五位大臣(他们都属宋桓公的后代“桓氏家族”),惧怕受到牵连,竟一同出奔楚国避难。
在这危急时刻,又是华元出面,凭着他先后在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时期为卿的“四朝元老”资格,迅速掌控局面。他先任命向戌(读须xu)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并共同拥立宋共公的次子子成即位,史称“宋平公”。从而,使这次宫廷内乱迅速平息。
宋平公(公元前575--532年在位四十四年),即宋国第二十四任国君,也是宋氏第十八世祖。由于宋共公去世引发的内乱,加之不久后晋国的晋厉公也被篡权弑杀,一直图谋争霸的楚国,这时认为时机终于来临。
宋平公三年(公元前573年),楚共王联合郑国出兵,采取突然袭击,夺取了宋国东部要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试图消除进军中原的障碍,同时阻断晋国与吴国两大国之间交往的通道,并给刚刚上任的宋平公一个下马威。
楚国还把这次夺取的彭城,虚情假意地封赏给之前逃亡到楚国避难的宋国左师鱼石等人进驻,楚国派去重兵把守,企图豢养他们作为楚国的傀儡,达到分裂宋国的目的,并以此作为进攻吞并中原诸国的跳板。
在此形势下,宋国只好向晋国等盟国求援。这次由刚上任不久的晋悼公,联合卫、鲁、曹、莒、滕、薛、邾等国组成联军,与宋国主帅华元约定,开赴彭城前线,形成围攻之势。在兵临城下、大军压境的攻势下,彭城内部原有宋国臣民,里应外合,趁夜间偷开城门,放入宋晋联军进城。联军一举破城,楚军溃败,鱼石等人束手被擒。从此彭城又回到宋国手中。
到了宋平公十四年(公元前562年),楚国又进攻宋国,宋国再次向晋国求援。晋国派兵与宋国联军,决定先攻取楚国每次进攻宋国的必经之地——偪(读付fu)阳城(楚国的附庸国,在今山东枣庄东南),以阻断楚军侵略宋国的路径。从而引发了“偪阳之战”。
这时,鲁国援军,负责攻打北门。偪阳守军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使用诈降计,假意与鲁国军队事先约定时间,到时打开北门受降。但当鲁军不知是诈,按照约定时间,城闸一开,即抢先涌入北门;此时,内城闸门又突然放了下来,采取关门打狗之势,鲁军才知中计。
这时,鲁国陬(读邹zou)邑大夫叔梁纥(纥,读和he;他就是孔子的父亲,姓孔,名纥,字叔梁),作为殿后主力,正巧走近城闸下;他竟然用双手托起内城闸门,高呼鲁军鸣锣收兵。鲁军知道中计,回头又从门下蜂拥退出。当鲁军将士快退完时,偪阳城内敌军赶了过来;看见有这样一位彪形大汉,双手托着巨型城闸,惊其有千斤神力;正惊异间,还未等回过神来向他射箭,只见叔梁纥却双手一掀,跳出门外,城闸落下,将偪阳军队隔在门内。随后,宋、晋、鲁三国联军猛攻偪阳四门,最后终被攻破,全歼守军。这一仗,让孔子的老父亲叔梁纥威名远扬!
这时,宋国左师(也属“六卿”宰相之一)向戌(读须xu;他是宋桓公第四子子肸的孙子,子肸,字向父,后来成为向姓氏族的开姓始祖),看到宋、晋、楚及各自结盟的诸侯列国,又恢复了从前的战乱局面,感到非常忧虑。为此,他下定决心,准备学习仿效当年华元弭兵的榜样,并利用宋国一向主张仁义和平的良好形象,寻找时机,撮合各诸侯国家会盟缔约,以制止战争,促进和解,实现和平。
为此,向戌先后主动访问晋、楚两国,找一向与自己要好的晋国执政赵文子(又名赵武、赵孟)和楚国令尹(宰相)屈建(又名子木)等关键人物,谈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陈述战争的残酷,罢战弭兵的好处,以及人民厌战和向往和平的大势所趋等等;首先争取这两位敌对国家的关键人物达成共识。
然后,他又趁热打铁,马不停蹄地奔波于齐、鲁、秦等各诸侯大国之间,进行游说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向戌的计划开始一步一步迈向成功。终于在宋平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5年),将上述大国及其盟国郑、卫、陈、曹、蔡、邾、滕、许等国家的国君或宰相,相约到宋国都城盟会,并定下日期,在商丘西门外的蒙门正式举行会盟大会。
这期间,各国为会盟的座次顺序、盟约条款、承担义务等,曾发生过许多争执,尤其晋国,曾经的霸主身份和与楚国的几代冤仇,使他们生怕落在楚国后面,表现得比较执着。幸亏楚康王还比较大方明智,他避重就轻,求同存异,搁置争议,才使矛盾得以化解。
还有晋国大夫叔向、楚国大夫伯州犁等贤臣,在关键时刻,大义凛然,说服自己的国君,求同存异,以德服人,以理服众;从而最终使这次会盟得以按期举行,铺平了道路。
在向戌的不断呼号奔走和坚韧不拔的不懈努力下,在宋平公和各大诸侯的大力支持推动下,这次规模空前的诸侯会盟,终于取得了圆满成功。史称“蒙门之盟”(也称二次“西门之盟”)。这也是继华元“弭兵之盟”及第一次“西门之盟”之后的继续与发展,标志着宋国君臣主张和平正义、以仁德服人等治国理念的弘扬与胜利。
上次华元“弭兵之盟”,为宋国化危为安、并创造相对和平环境二十余年。而这次由向戌主导的“蒙门之盟”,则为宋国及各诸侯国家,又创造了三十多年的和平时期。前后五、六十年间,无重大战事发生,这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