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宋氏先祖 >> 文章内容

《宋氏源流》·其三·宋氏远祖(上)

[日期:2013-01-02]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   阅读:107[字体: ]
 其三、宋氏远祖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史记.殷本纪》等正史记载:上古时代宋姓始祖宋微子的祖先,即“子”姓商族祖先商契(读谢xie),系黄帝嫡传第五世孙;同时又是上古“五帝”中,排在黄帝、颛顼(读专许zhuanxu)帝之后,列第三位的帝喾(读酷ku)的儿子。因此,如追根溯源,其正史记载的宋氏远祖,可一直上溯至黄帝。并与上古“五帝”,皆有血缘关系。其血缘世系如下:

 

一世黄帝——二世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三世蟜极——四世帝喾 -----五世商契。

(史载:帝喾之子有:长子挚,曾继帝喾称帝,后因病禅位于异母弟尧;次子帝尧,五帝之一;三子弃,又名后稷,西周王族始祖;四子契,又名商契、殷契;古商族和商朝帝王的始祖,也是宋姓氏族上溯到上古时代的鼻祖。

 

另一支也是黄帝次子昌意之子颛顼的后裔有: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帝

 

 虽然上述说法存有异议,而且从目前掌握的甲骨卜辞考证等情况看,仍然缺乏佐证;但既然《史记》等正史已流传二千余年,成为国人皆知的“信史”。下面,也将相关历史作一简略交待。

根据古籍文献记载:自盘古开天辟地,到“三皇五帝”时期,史称“远古时期”和“上古时期”。紧接下来的,便是夏、商、周“三代时期”。

历史上对“三皇五帝”的说法不太一致,这里采用正史中的通常说法。

三皇:即羲皇(伏羲)、娲皇(女娲)、农皇(神农)

五帝:即黄帝、颛顼(读专许zhuanxu)帝、帝喾(读酷ku)、帝尧(也称尧帝)、帝舜(也称舜帝)。

史书古籍中关于“三皇五帝”的版本还有很多,下面是近现代出版的《辞海》《汉语大词典》两书所列“三皇”及其所依据的典籍:
  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秦始皇本记》
  天皇、地皇、人皇《史记·补秦始皇本记》《河图》、《三五历》
  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篇》《春秋纬运斗枢》;
  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
  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纪》
  燧人、伏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篇》
  伏羲、神农、黄帝。《周礼·春官·外史》

以下是《汉语大词典》所列“五帝”及其所依据的典籍:

黄帝(轩辕)、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唐尧、虞舜。《大戴礼记·五帝德》《史记·五帝本纪》《白虎通·号》等; 

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昊(挚)、颛顼。《礼记·月令》

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书〉序》《帝王世纪》等; 

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易·系辞下》《皇王大纪》

    以下是辞海所列“五帝”(缺依据典籍):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太皥(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皥、颛顼。
   少昊(皥)、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

中国远古时期的“三皇”,大都以类似神话传说,流传于世。历史记载的史料极为有限,而且版本不一,难以考证。下面,仅将属于正史记载的、上古时代与商朝王族及宋氏远祖“五帝”相关的历史,概述如下。

 

             (一)黄  帝

 

司马迁编著《史记》,以《五帝本纪》开篇。其文所载:有“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后代史家解释为:黄帝,乃是远古时代有熊氏部落首领少典的儿子;他本姓公孙,名为轩辕(读玄元xuanyuan)。

又据《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读交jiao)氏,生黄帝、炎帝”。古代史籍对黄帝和炎帝的出生地,及其是否兄弟关系,存有异议。这里采用正史《史记。五帝本纪。索引》的记载:黄帝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东部),成长于姬水(在今陕西渭河流域,一说在今武功县的漆水河,一说在今黄陵县的沮水河),因此其子孙早期多以姬为姓。

 

炎帝,则是黄帝的同父异母哥哥,是少典的正妃女登所生。因曾尝百草,辨药性,为民治病,所以史称“神农氏”。又因他曾经带领族人烧山开荒种地,故史称“烈山氏”。因炎帝成长于姜水(今陕西岐山的姜水流域,属渭河支流),故其子孙早期多姓姜。在神农氏部落东移中原过程中,因屡受九黎族的阻挡与侵扰,最后辗转迁都于今山东曲阜。相传神农“尝百草”最后误食断肠草而中毒,殉难并安葬于茶陵(今湖南株洲炎陵县)。

 

黄帝的父亲,本是上古帝王有熊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的国君少典,本姓公孙。相传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境内),因此,又号称“轩辕氏”。

还有一种说法是:黄帝最早发明了一种战车阵法。作战时,将士站在战车上,冲锋陷阵;停战时,战车与战士围成一圈,将帅居于中心位置;并只留一个空位当作出入的门户。同时,他们把用皮革幔起来的战车叫作“轩”;把用战车围成的阵地所留的大门叫作“辕”。因为是黄帝发明了这种车战阵法,所以黄帝被尊称为“轩辕氏”。

上面所说的炎、黄二帝,由于在位期间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并被推举为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尊崇的华夏“人文初祖”。所以,华夏民族都号称“炎黄子孙”。到黄帝之孙帝喾之后的商族“子”姓和继承“子”姓的宋姓氏族,则是其中的一个支系而已。

 

黄帝以首先统一华夏部落,而载于史册。史书记载:他作为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修德振兵”(修持仁德,操练兵士),“抚万民,度四方”(安抚天下,平定四方)。相传黄帝为开辟中原,曾率领部族东渡黄河,沿中条山、太行山向北,先到河北建都洛城(在今张家口涿鹿县)。最后与炎帝联合,通过“涿鹿之战”(在今河北涿鹿;另据《舆地志》记载:黄帝时期的涿鹿,本名彭城,在今江苏徐州市铜山县一带),打败了强悍的九黎族部落(九黎族活动在今江淮流域,有东夷和淮夷等九个部落,也史称“九夷”),杀其首领蚩尤。九黎族中,一部分融合于当地华夏族中,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另一部分逃亡南方苗蛮部落,后来发展成为苗瑶民族(相传包括现在的彝、土家、纳西、东巴等族)。 

 

其后,黄帝又通过“阪泉之战”(据吴晗著《中国历史常识》考证,“阪泉”在今河北怀来县一带),进一步降服了炎帝的诸侯部落。从此,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形成统一战线,通过“开九州之风化,传万世于一脉”,从而统一了华夏中原疆域,整合了华夏民族部落,并开始形成大一统的中华炎黄文化。

自此,黄帝开始教人们播种百谷,织造衣冠,制作舟车,创造文字、算数、音律、医药、历法等等,使古老的华夏民族,开始进入人类文明时期。

《史记》记载:“黄帝采首阳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表明黄帝时期,已最早发明了青铜铸造术。而《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中医学说的最早经典,至今仍被视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鼻祖。虽然此书是后人托名所著,但自黄帝时期,开始创建系统的中华医药学说,应是不争的史实。另据传说,黄帝还最早发明了“指南车”,因此在“涿鹿之战”中,大破蚩尤摆下的“迷雾阵”等等。所以,黄帝被历代史家,公认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和华夏“人文始祖”。“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也泛指人类文明。

 

相传:黄帝的正妃嫘(读累lei)祖,乃西陵氏之女,她发明了养蚕、抽丝和纺织。而黄帝的次妃嫫(读膜mo)母,则发明了缝制各种衣服。由于她们向人们传授了这些技术工艺,才使人们从披草蓑、兽皮,而进化到穿衣戴帽。

史书记载: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十二个儿子建立了自己的部落,并建立了:姬、酉、祁、己、滕、箴(读真zhen)、任、荀、僖(读喜xi)、嬉、嬛(读玄xuan)、依等十二个氏族。

黄帝的儿子中,最出名的当属少昊(也写作少皞,名玄嚣,史称青阳氏、穷桑氏、金天氏;黄帝二十五子之一),相传初居穷桑(今山东曲阜东北),后封于青阳(今江苏泗洪县青阳镇),最后迁都于奄(读淹yan,今山东曲阜),成为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

 

黄帝之所以称为“黄帝”,是因为他和他的族人,长期活动在黄河流域,而且崇尚黄色,以黄色为贵;所以,谥封帝号以“黄帝”相称。黄帝去世后,安葬于陕西延安黄陵县城北桥山,至今世界华人定期在此举办黄帝陵祭祀活动。

有关“华夏”一词,《说文解字》解释为:“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以此可以理解为:华夏,即繁荣的中国人所居住的国家地区。华夏,也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统称。中华,即中国与华夏的复合称谓。古代还有中原、中州、中土、中夏等称谓,其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代中国或中华民族。

有关历史上曾有过的“黄帝纪元”,是后来人们为纪念黄帝,而设立的,曾经盛行于一时。历代以黄帝即位为天子时的癸亥年,为黄帝元年。到中华民国建国初,曾确定以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为黄帝纪元4609年。同时确认为孔子纪元(诞辰)2462年。并以此类推,到民国元年(1912年),即为黄帝纪元4610年。黄帝纪元,比公元元年早了2698年,比孔子纪元早2147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通电各省,宣布将黄帝纪元,作为民国纪元。同时宣布,将黄帝纪元(4609年)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即公元1912年1月1日),作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考其用意,有可能是为了借以纠正沿袭已久的满清纪元,因为“辛亥革命”就发生在满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并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当时的民国先锋人物,大都以反满抗清为旗帜,视华夏历史为正统,视满清为“鞑虏”。但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往往并不被历史所认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受国际社会影响,不久这一纪元方式,也被停止使用,而改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公元纪元,使用至今。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