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宋氏先祖 >> 文章内容

《宋氏源流》选载·商族八迁

[日期:2016-02-29]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   阅读:132[字体: ]

(二)商族八迁

 

有关舜帝所封商契于“商”地的具体位置,有的史籍认为:先在今陕西商县,后迁于今河南商丘。古老的商县和商丘,之所以称“商”者,表示由商族所立、所居的意思。

  但经近现代史学与考古学家考证,上古时代的地名大多并不固定。而是随着游牧生活的不断迁徙而变迁。如商王成汤所居之“亳”,共有十多处(详见后文),基本上是迁居到哪里,就把故地名又带到那里。直到正式定都建国为止。 

对古商族部落最早发源于何地?历史上也一直争论较多。如有“西方商洛说”(即今陕西东南的商洛一带,古时曾商县、商州、洛州);有“南方商丘说”(今河南东北商丘市一带);有“北方砥石说”(今河北西南元氏一带;因此地位处泜水(古字砥与泜字音相通)、石济水而得名。还有“东方薄县说”(古薄县,又称蕃县,蕃亦读博bo;在今山东滕州一带)等。

根据古籍文献记载和近现代考古推断:古商族最早起源于辽西、冀东一带,作为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的古氏族部落,因受气候变迁和其他敌对部落的侵扰,曾一路向西、向南迁徙。因曾长期居住在古燕山(有大、小燕山之分大燕山即北京北部的燕山山脉,命名较晚;小燕山位于北京西南部的房山区,为最早的燕山,大致命名于商代)与古玄水(即青龙河,为滦河支流)一带,故以燕子(玄鸟)为图腾。

史书记载:古商族方国曾“八迁”其地。自始祖契率领部众,从古燕山山脉与玄水流域一带南下然后,又不断向西、向南迁徙;曾较长时间在燕山西南、太行山东南部平原的古唐河流域、以及偏南的漳河流域繁衍生息。这可能一方面有古代气候变迁的因素,据考证,由于四千多年前,北方开始进入历史上称之为“小冰河期”,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详见后文);另一方面,受到北方戎狄部落的不断侵扰。后来,当其首领商契被舜帝封于偏南部的商地后,其族人也逐渐向南方靠拢,并陆续往今河北与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北部、以及山西与陕西(今商州)东南部一带迁徙扩散(详见后文)。

据史书记载和近现代考古证实,古商族曾经历过比较频繁的迁徙过程。《史记·殷本纪》说:“自契至汤,八迁。”古籍《尚书。序》载:“自契至于成汤,八迁”。即自古商族始祖商契到他的十四世孙商王成汤(姓子名履,又称汤、商汤、商太祖等;商朝建立者),在有史可考的古商族四百余年历史间,共先后发生过大规模族群迁移事件,就有八次。《文选·西京赋》又说:“(商)殷人屡迁,前八而后五”;即除了古商族的八次族群大迁徙之外,商王朝建立后,又进行了五次迁都,直到盘庚帝最后迁殷(今河南安阳),商朝的国都才固定下来(详见后文) 下面,先对古商族的八次大的族群迁徙,概述如下:

 一迁,契迁蕃。

战国时古籍《世本》说“契居蕃”(古字读博bo,与“亳”字音相通)。据著名商史学家、甲骨文考古学家宋镇豪教授主编的《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等最新考证:蕃,即战国时的番吾(蕃、播、鄱)。一说在今河北石家庄平山县古番吾;一说在今(后迁)河北西南漳水流域、邯郸以南的磁县境内;番吾地处冀、鲁、豫、晋四省通衢,与河南安阳、山东聊城、山西长治、潞城,都相距不远

古商族起源于燕山、玄水一带,发祥于冀西南古唐河与漳水流域,已被多数史学家所认可。上古时代“漳”与“商”字音相似或通假,这与《史记·殷本纪》所说契“封于商”相吻合。与商汤“从先王居”也比较接近。

据近现代考古发掘发现,以河北邯郸为中心,北至邢台、石家庄,南至河南安阳等地域,有大量的古商人原始文化遗存,考古学上称为“下七垣文化”。 史书记载: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为威胁赵国都城邯郸,秦国与赵国曾在这一带发生过“番吾之战”;赵国著名军事家李牧大破秦军,使秦国兼并赵国的时间,又延后了十年。

另据考古与史学界泰斗王国维老先生早期考证,蕃,即“《汉志》鲁国之蕃县”。意思是说:蕃,即《汉志》上记载的鲁国所属蕃县。古蕃县在今山东滕州境内。此说缺少佐证,尚待进一步考证。

 二迁,昭明迁砥石。

古籍《尚书正义》《世本》《荀子》说:昭明居砥石。昭明是商契之子,相对应的时代为夏朝太康(公元前约2048至前2020年在位)时期。砥石,考证即今河北邢台以北的元氏、平乡一带。因此地位处泜水(古字砥与泜字音相通)、石济水而得名。 

三迁,昭明迁商。

《荀子·成相篇》载:“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据考证,此时的商地,在今河南北部的濮阳一带(一说在今山东滕州一带)。

   四迁,相土迁商邱。

相土,昭明之子,商契之孙;相对应的时代为夏朝帝相(公元前约2006至前1979年在位)和后羿时期。《竹书纪年》载:“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帝相十五年即公元前1982年,被尊称为商侯的相土驯服马匹作为承载工具,从此迁于商丘。另据太平御览八十二引《 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 据考证,后相即相土,他承袭商契的“火正”之职,又尊称“阏伯”。相土迁居的商邱,即今河南商丘。古时因避孔圣人孔丘之讳,书写时而改丘为邱。

五迁,相土迁泰山下。

 《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当代史学家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据史学与甲骨学泰斗王国维先生考证:相土所迁“东都”,在今泰山下。今山东泰安市所辖新泰市城南6公里有东都镇。距此不远有东里镇(今属沂源县)东安村北,商代墓葬出土铜铙、弓形器、车具、戈、簇等30件。考古与史学界曾推测此处疑为夏商相土所迁之“东都”遗址之一。直到相土的后裔商王成汤建立商朝后,这一地区又作为商王朝的统治中心区域之一,商王朝通过其诸侯盟国奄国(今山东曲阜)、薄姑(今山东淄博临淄、博兴之间)、箕(在今莒县东北部)对其进行统治。

六迁,商侯迁殷。

今本《竹书纪年》载:“帝芒三十三年商侯迁于殷”;又说“殷墟南去邺三十里”。帝芒是夏朝第九任帝王(又称夏芒,多数史籍记载夏芒在位18年,且与其间的王亥在位时间差距过大,疑是十三年之误)。这里说的“商侯”,据考证,应是商契的第七世孙王亥,相土的四世孙。王亥相对应的时代应为夏朝帝芒和帝泄时期(约公元前1816至前1778年)。

王亥迁于殷的“殷”,即今河南安阳。此说也有争议。但据《春秋地名考略》《方舆纪要》等古籍记载:“安阳一名殷中”,简称“殷”。《路史》记载“上甲微居邺”。上甲微是王亥之子,史书上说他是非常有作为的首领人物(详见后文);他所居住的古邺城,向南三十里即安阳殷墟。古来有“邺之地,上古均为殷地,盘庚迁殷后,均为都畿地(京都辖区)”之说。后来商朝第二十帝王盘庚迁殷的“殷”,也即是安阳。所以说,王亥所迁“殷”地,以安阳更贴近史实。这也与后来商汤迁殷时所说“从先王居”和盘庚帝迁殷时所说“复居成汤之故居”相吻合。也为后来司马迁著《史记》称“商”为“殷”,提供了历史渊源与依据。

 七迁,殷侯迁商丘。

《竹书纪年》等记载:“孔甲九年,殷侯复归于商丘。”孔甲是夏朝第十一代帝王,约公元前1680至1672年在位;孔甲九年即公元前1672年。这时的“殷侯”,据考证应是商契的第十一世孙报丁。“复归于商丘”,即又迁回到四世祖相土的故---河南商丘。

八迁,商汤迁居亳。

这里所说的商汤(公元前约1600建立商朝1588年在位)迁亳(读博bo)的“亳”,有关商朝史书记载有多处。如在今河南商丘东南谷熟集的“南亳”;山东曹县的“北亳”(因此地有景山,故称“景亳”;又因此地古称“蒙”,故又称“蒙亳”);河南偃师的“西亳”;山东泰安东南博山一带的“东亳”;陕西关中的“杜亳”;河南郑州的“郑亳”;山东定陶与成武一带的“济亳”;河南内黄的“黄亳”(又称郼亳,郼读衣yi);山西垣曲县的“垣亳”;河南濮阳一带的“濮亳”;陕西商洛一带的“商亳”;河南安阳的“殷亳”等等。

据现代著名商史学家宋镇豪教授考证,这里所说的“商汤迁居亳”,应是位处河南安阳东南的内黄县的“黄亳”(古称“郼亳”)。据《吕氏春秋·慎大览》载:“(商)汤立为天子,夏民大悦,如得慈亲,朝不易位,农不去畴,商不变肆,亲郼如夏。”高诱注:“郼,读如衣。今兖州人谓殷氏皆曰衣氏。言(说)桀民(桀民即夏桀治下的民众)亲殷如夏氏也(亲近商汤的人就像亲近夏朝一样)。”《礼记·中庸》梁履绳引:“《中庸》郑注:‘衣读如殷,声之误也。齐人言殷声如衣,今姓有衣者(即衣姓),殷之胄欤’(即殷商族的后裔子孙也)。”由此可以看出,古字郼、殷、衣字音相通。所以“郼亳”也可以说是“殷亳”。

之所以商族历史上,有如此多的地方叫“亳”,据史家考证,古商族始祖商契最早的发祥地叫“蕃”(读博bo),古字“蕃”与“亳”字音相通。因此,商族人对“亳”情有独钟。他们无论迁徙到哪里(主要是南迁),就称那里的中心城邑为“亳”。尤其商王成汤,在推翻夏桀及其附庸方国期间,史书上说“历十一战”,经过征战多年,开拓疆土最多。所占领之处,留下了多处新建或更名为“亳”的城邑。同时,古商族特别重视祖先和神灵祭祀,并兼以卜断吉凶。他们所居城邑,必定建有规模宏大的“祭坛”类场所和属于上层建筑的巫卜贞人组织,几乎每个月都会举行几场隆重祭祀、并兼卜断吉凶等活动。据考证,商朝对建有大型“祭坛”的中心城邑,大都以“亳”命名。所以,造成商朝一代众多叫“亳”的地方。甲骨文“亳”与“京”“城”二字相似。有史籍说,商朝的“亳”,就是最早“京城”的意思。国君率王族及其臣仆官兵等,从旧“亳”迁出,而迁入新“亳”,即类似后来的迁都。

古商族先公之所以自河北一路往南迁徙,究其原因:

一是当时的社会形态,还处于半游猎、半游牧、半农耕时代,人们逐水草而居,经常辗转迁移。

二是随着族群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为寻找更为广阔肥沃的生存发展之地,而不断迁移。

三是避开北方戎狄部落的侵扰。

四是气候因素。据考证,四千多年前,曾开始出现“小冰寒期”,北方天气逐渐变冷。据出土的动植物化石标本分析,古时长江以北直至内蒙、辽宁等地,曾生活着大象、犀牛、麋鹿、水牛、竹鼠、鳄鱼、乌龟以及漆树、卷柏、蕨类等大量亚热带或热带温湿地域的动植物物种。这些已在北方基本绝迹或罕见。因此,北方气候的变冷,也迫使他们不得不向南部温湿地带转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