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盘庚迁殷
上文提到:自第十一任商王仲丁帝以来,由于在帝位继承中,打破了自商王成汤与伊尹以来确立的“惯例”,商王朝内部,曾发生过嫡子与王弟以及王子相互争位的问题。加之早期商朝都城,居于古黄河下游,又屡遭水患。为了回避宫廷内部出现的矛盾,以及都城面临的水患威胁;此后,又有多位商王进行迁都。
如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说“(商)殷人屡迁,前八而后五。”意思是说:自古商族到商朝,商殷王族屡次迁徙;“前八”指的是上古时代的商族“八迁”(详见上文);“后五”是指商朝中后期,仲丁帝至盘庚帝期间的五次迁都。又如西汉孔安国在《史记集解》中说“自汤至盘庚,凡五迁都。”而《古本竹书纪年》还记载了五次迁都的过程,有“仲丁自亳迁于嚣(读敖ao)”、“河亶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于奄”、“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史记正义》则说:“汤自南亳迁西亳,仲丁迁隞,河亶甲居相,祖乙居耿,盘庚渡河,南居西亳,是五迁也”等等;其说法大同小异。
据近现代史学与考古学界认为,史书古籍所说的“五迁”,大体情况如下:
一是第十一任商王仲丁帝自亳(读博bo,今河南洛阳偃师)迁囂(读敖ao,古字与“隞”通用;今河南郑州西北,一说在今河南荥阳东北)。相传是因为他的父亲太戊帝去世后,没有按照惯例,还位给其继位的长兄小甲帝之子,而是父子相继,从而打破了“惯例”。为回避矛盾,迁都到自己的封地。
二是第十三任商王河亶(读淡dan)甲帝自囂迁相(今河南内黄县境内)。相传河亶甲继承其兄外任帝之位后,为回避外任帝的儿子们,迁都到自己的封地。
三是第十四任商王祖乙帝自相迁耿(今山西河津市境内);相传是因水患迁都。史书还记载:祖乙二年,因耿地又发生河患,再次迁都于邢地(今河北邢台市境内);到祖乙帝晚年,为防东夷,并与附属国大彭国(今江苏徐州境内)互为屏障,又迁都于庇地(读比bi,今山东郓城县北肖固堆一带)。《书叙传》载:“祖乙圮于耿”。《史记·殷本纪》有:“祖乙迁于邢”。《古本竹书纪年》有“祖乙居庇” 。如按照上述记载,仅祖乙帝即曾三迁其都。
四是第十八任商王南庚帝自庇迁奄(读淹yan;今山东曲阜市)。相传南庚帝的父亲沃甲帝去世后,由沃甲之兄祖辛之子祖丁继承了帝位;但南庚不服,又在祖丁帝去世后,设法夺回了帝位。为回避矛盾而迁都。
五是第二十任商王盘庚帝自奄迁殷(今河南安阳一带)。有关盘庚帝迁殷的原因,史书古籍上说法较多。如:为躲避水患;为去奢行俭(有利于离开奢侈浮华,而实行节俭);为返回先祖旧都;为缓和王族内部矛盾等等。综合近现代史学与考古学界考证,看来以缓和王族内部矛盾之说,更为贴近史实。
相传南庚帝去世时,第十七任商王祖丁帝的儿子阳甲,经过一番明争暗斗,又从南庚一族夺回了帝位,成为第十九任商王。阳甲帝在位七年便去世了,由他的弟弟盘庚继位。因此,盘庚帝即位后,为回避上述矛盾,决定再次迁都
以上迁徙情况,虽然皆有文献史籍记载,但由于历史久远,史料缺乏,而且说法存有差异,让后人难以彻底理清。所记仅供参考。
从上述商朝帝王传位和迁都情况可以看出,自第十一任商王仲丁帝继位开始,到第二十任商王盘庚帝即位,期间历经九帝、一百余年间(公元前1413年至前1300年),至少有五任帝王迁都;如果算上祖乙帝迁邢和迁庇,共迁都七次。其国都搬迁之频繁,实在是历代少见。即使当时的都城比较简陋些,但也难免存有劳民伤财、惊师动众等问题。从而致使商王族及其民众,对迁都问题十分厌倦。
《史记。殷本纪》载:“帝盘庚之时,(商)殷已都河(古黄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商)殷民咨须皆怨,不欲徙”。就是说:盘庚即位为帝时,商朝的都城奄邑(今山东曲阜一带),已经迁到了当时黄河的北部(那时黄河还没改道,仍从江苏东部入海,所以说奄邑在黄河北)。这次,盘庚帝又要渡过黄河,恢复成汤帝曾经建立的都城殷亳(即今河南安阳一带)。所以,商王族及其臣属等“皆怨,不欲徙”;即大家一齐表示怨愤,而不同意搬迁。可见当时盘庚帝迁都的阻力之大。
尤其南庚一族不服,而南庚帝之父为沃甲帝,其家族势力十分强大。因此,盘庚帝便以躲避水患和重回成汤帝故都为借口,首先动员本族成员带头搬迁。
史籍记载:盘庚帝在新迁国都殷亳初期,为缓和矛盾,笼络人心,在倾尽全力搞好新都建设的同时,在安置王族、臣属和民众问题上,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他还处处以成汤帝的政令为号召,努力推行成汤的治国安民之道,从而稳定了局势。
盘庚帝还根据商王族特别重视祖先祭祀,并有一月一祭、甚至数日一祭的习俗;他在循例隆重举行祖先祭祀活动时,特别注意把拒绝搬迁的南庚等族人的祖先,也一视同仁,一同置于宗庙祭坛,同时进行虔诚祭祀。从而,也逐渐感化了南庚一族,使许多原来持反对迁都立场的人,也逐渐开始迁往新都殷亳。从而,使王族内部矛盾,得以缓和。
相传盘庚帝曾作《盘庚》三篇,见于今文《尚书》中。《尚书·盘庚上》有:“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不可扑灭。”《左传》中有“君子曰:《尚书》所谓‘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者。”明朝张居正所著《张文忠集·答云南巡抚核莱山论夷情》中有:“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扇之,星星之火,遂成燎原。”“若火之燎于原”等句,其原意比喻有生命力的微小事物,发展前景却往往非常广阔旺盛。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红四军中某些人的悲观情绪,写的一封复信。自此,起源于三千余年的“星火燎原”一词,便家喻户晓了。
盘庚帝在位二十八年,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帝王。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称赞他说:“行汤之政,然後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班固在《汉书》中有:“昔者盘庚改邑以兴殷道,圣人美之。”孟子将他列入商朝“贤圣之君”中。如《孟子·公孙丑上》载:“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其中包括商汤、太甲、太戊、祖乙、盘庚和武丁。
自盘庚帝迁都殷亳,定新都于河南安阳,直至后来商纣王失国,都城再没有搬迁过其他地方。先后又历经十二帝,二百七十三年。故后世称商朝为“殷”或“殷商”。并追封盘庚帝庙号“商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