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宋氏先祖 >> 文章内容

《宋氏源流》·商朝王族(武丁中兴)

[日期:2016-02-29]   来源: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47[字体: ]

(六)武丁中兴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初期的摄政王周公姬旦,为了告诫年轻的周成王不要贪图安逸淫乐,曾经作了一篇著名的《无逸篇》,后来编入五经之一的《尚书》。周公姬旦在《无逸篇》中,以商王高宗作为古代帝王中的楷模,要求周成王仿效学习。周公姬旦所说的“高宗”,就是第二十三任商王武丁帝(姓子,名昭,史称“商高宗”)。他是小乙帝(姓子,名敛)的儿子。

      

《殷本纪》等记载:武丁帝即位时,已是盘庚迁殷六十余年以后。盘庚帝在位二十八年卒(去世),他的大弟弟小辛(姓子,名颂),继位十二年卒。盘庚的小弟弟小乙(姓子,名敛),又接着继位十年卒。

史书上说,小乙帝虽然算不上是有多大作为的帝王,但他却是一位出色的父亲。他生前远谋深虑,有意安排儿子武丁到艰苦的农村下乡锻炼,让他在继位之前即深知“稼穑(读家色jiase,即生产收获庄稼)之艰难”,以了解民情,增长见识,磨练意志。

    武丁则是个胸怀大志的帝王,即位后,就抱着恢复和开创“商殷盛世”的强烈愿望和求贤若渴的动机,同时深感朝廷缺少辅佐人才,而且风气不正。所以,他便借父亲丧期需要守丧,竟三年不发表政见(有史书说他三年装哑),一切委托冢宰(相当于宰相)管理国家政事。而他则以全部心思和精力,观察国家风气利弊和思考治国之道。《史记.殷本纪》说:“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

    《殷本纪》还记载了一个武丁帝选拔奴隶当宰相的故事。

    传说武丁帝当年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叫“说”(这里读悦yue)的圣人。他就按照梦境印象,让人画成图像,派得力心腹,四处按图寻找。最后终于在一个叫“傅险(在今山西平陆一带)”的地方,找到了这个人。但他却是个犯了王法,正在服刑修筑城墙的劳役(奴隶)。武丁帝经过当面考察交谈,果然没有让他失望。武丁帝便封他为左相(宰相之一),留在身边,早晚请教、辅佐和听从他的劝谏。同时赐姓傅氏(既有从傅险之地来的人的含义,古字“傅”也含有师傅、老师、辅佐等含义);史书上称他为傅说。

    

 与此同时,武丁帝通过三年暗暗观察,对朝廷上下臣僚,了如指掌。三年后,他采取果断措施,赏优罚劣,择优录用;通过提拔一批,辞退一批,惩处一批;使朝廷吏治清明,政风大为好转。武丁帝又重用朝廷旧臣良吏祖己为“内史尹”;并推荐著名贤人甘盘(又称“师盘”)为右相(宰相之一)。从此,朝纲大振,风气一新,史称“(商)殷国大治”。

     武丁帝,是商殷王朝第二十三任商王,史书上说他是“一代中兴之主”,被尊奉庙号为“商高宗”。武丁帝以奴隶傅说为相,辅佐之功巨大,傅说也成为一代名相。 

史书记载:武丁帝的王后妇好,也是一位历史上少有的巾帼英雄。甲骨文卜辞记载:她曾跟随武丁帝南征北战,曾亲自率领13000名士兵出征西方强悍的羌方(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并获得大胜。据1976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殷墟遗址考古发现,妇好墓保存完好,出土随葬青铜器440多件,玉器590多件,石器70多件,贝壳6820多枚(贝壳是当时的主要流通货币),绿松石6枚,其他兵器和象牙雕刻及陶器等数十件,墓葬十分豪华。从而,被列为当年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史书记载:武丁帝时期,在平定四夷,开拓疆土等方面,也取得了非凡业绩。主要是对侵略敌对、叛乱或者叛附不定的四夷(指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等四方的部落方国),进行征服,使其归附华夏中原,并将中原先进文化带到那里。如当时北方的鬼方、土方、危方(在今山西北部至内蒙古一带);南方的荆楚蛮夷(在今湖北、湖南一带);东方的东夷(在今淮河流域);西方的犬戎、羌方、獯鬻(读训育xunyu)等(在今陕西、四川东部及宁夏、内蒙交界一带)。这些少数民族还处于原始部落状态,有的经常侵扰抢掠商王朝周边地区。这时的商殷王朝国力强盛,而且已经有了青铜戈矛和弓弩、战车等先进装备。武丁帝曾多次亲帅大军进行征讨,每次出动兵士规模少则几千,多则达上万或数万人。从而取得了巨大胜利,也大大开拓了商殷王朝的四方疆土。

    

《汉书》对商代疆域范围的保守描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蛮荆,北不过朔方”。此说有些笼统。所谓“东不过江、黄”,“江、黄”乃是古代称谓,即今长江与黄河(也有史籍说是沂水和黄水;即沂河与黄河,当时上述两河均在江苏入海),大约相当于现在山东与江苏的黄淮流域。所谓“西不过氐(读敌di)、羌”,“氐、羌”是指古代氐族与羌族居住的疆域,即今太行山以西的陕西和甘肃、四川东部一带。所谓“南不过蛮荆”,即今长江流域。所谓“北不过朔方”,即今河北北部至内蒙一带。这是商殷王朝的大体统治区域,其中包括商朝所封的诸侯方国,主要有:曹、杞、宋、顾、薛、郳(读尼ni,即后来的邾国,在今山东枣庄一带)、西周、弇(读淹yan,今江苏太仓一带),以及后来归附纳贡的羌方、人方、虎方、羊方、土方、鬼方等部落方国。

     

相传武丁帝在位59年,被史学界评价为商王朝最有作为的杰出帝王。武丁年间,社会生产力又有了很大发展,国家组织形态,包括政权机构、官职、军队、刑法、贡赋,以及诸侯封藩邦国等,又有了较大巩固与完善。 

  商代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创造发展了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主要有陶文、金文(青铜器铭文)、甲骨文,而以晚商的甲骨文最为重要。因为从出土的各种质料上留下来的文字看,基本都与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因而商代的文字以甲骨文为代表。甲骨文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的一种早期文字,主要是晚商时期商王族用于占卜、记事的文字。其文字构造已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涉及内容包括祭祀、天象、年成、征伐、王事、游猎、疾病、做梦、生育等十分广泛,标志着汉字方块字已开始进入了定型阶段。而且目前已出土总量超过10万片,包含单字(不含重复字)4500多个。 。

    随着近现代甲骨文以及、金文的大量出土与研究,对探讨补充商殷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风俗礼仪文化、以及姓氏文化等,获得了丰硕成果,大大弥补了上古时代遗存历史文献的不足与缺陷。 

     

商殷时期的青铜器铸造,已进入非常高的水平。包括近代出土的重达832.8公斤的青铜鼎“司母戊”(戊,读务wu),鼎高1.33米,口长1.10米,口宽0.79米;是中国、也是世界古代最大的铜鼎;标志着商王朝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据考证:此鼎即是武丁帝的玄孙文丁帝,为纪念和祭祀他的母亲(王后戊),而精心铸造的。文丁帝是商殷王朝第二十九任商王,也是宋姓始祖宋微子以及帝辛(商纣王)的爷爷。

 

而商王朝时期制定的天文历法《殷历》,是在夏朝《夏小正》历法基础上,进一步测算修改制定出来的,并最早发明了闰月法,比较精确的掌握了日月、四季运行规律,从而更适合农业生产的需要,所以成为至今仍在普遍使用的《农历》历法的最早版本。

同时,商殷王朝时期还发明了用于医疗治病的砭(读边bian)石,而成为中国古老针灸、刮痧术的源头。此外,在兵器、农具、舟车、建筑、纺织、酿酒、玉器、雕刻,以及农林牧渔各业,也有了很大进步和发展。尤其是手工业中,开始形成了门类众多的家族式专业化作坊。如史籍记载的“商民六族”和“商民七族”中的:索氏(负责制作绳索)、长勺氏(负责制作厨具)、尾勺氏(负责制作酒器)、陶氏(负责制作陶器)、施氏(负责制作旗帜标识)、繁氏(负责制作马具鞍辔)、錡氏(錡,读奇qi;负责制作刀具、铜釜,即锅类)、樊氏(负责制作栅栏、篱笆)、终葵氏(负责制作锥钻斧凿)等等。

综上所述,商朝自武丁帝之后,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鼎盛时期。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