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临沂古今 >> 文章内容

临沂古城春秋之洋楼巷、井神楼子

[日期:2013-01-09]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201[字体: ]

临沂古城春秋之洋楼巷、井神楼子

营坊南段即洋楼巷           营坊巷西侧的天主教堂
洋楼巷:地方大户张家富甲一方

  石牌坊巷西侧是洋楼巷,今营坊巷南段,这条小巷南起东西大街,北与营坊巷顺接,长约百米。

  洋楼巷的名字来源于巷子两侧的楼房,该巷西边是天主教堂的4座青砖灰瓦的神父楼,1903年由德国神父投资修建,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是临沂城内古老的建筑之一。每座楼房上下两层,每层5间房,中式结构,木制的楼板楼梯,青砖垒砌墙体,古香古韵。这些楼房因为是外国人兴建,所以称“洋楼”。

  巷子东边是张姓人家的两层青灰色住宅楼,与路西神父楼风格大同小异。于是,当地人把楼房之间的这条百米小巷称为“洋楼巷”。

  洋楼巷东边的张姓人家是临沂城知名的富户,有城宅5处,房屋约200余间,酒店数家,在城外西关、小李庄、宋王庄、水田村一带有良田450亩。洋楼巷的宅院是张家的老宅,院落非常大,西起洋楼巷,东接石牌坊巷,南到东西大街,北到营坊巷,分为东、西两院,院门都开在东西大街上。张宅主人叫张连魁,张连魁(1840-1947年),字文斗,其妻曹氏,生炳翰、炳伦两男和两女。他和长子张炳翰一家住东院。这是一所青瓦三进的四合院。大门内是前院,有堂屋、南屋。再进是主院,有堂屋7间,并有东、西、南屋,都有走廊。后院是一个大院,有后堂屋数间。园内有石榴树、枣树、桃树、荫柳、梧桐等数十棵。

  “五月榴花照眼明”,每到五月,园内20余棵石榴树繁花似锦,一片火红,千姿百态,分外妖娆,且与地面上100余盆盆花上下呼应,美不胜收。西院住着张连魁的次子张炳伦一家,它的格局与东院大致相同,只是略小些,中间院内建筑为二层住宅楼。

  因炳翰一家多从政为官,炳伦一家多经商发财,故而当地人就有了“东院有权,西院有钱”的说法。

  那时,张家的生活富裕、时尚,家里建有网球场,备置了照相机、自行车等。张家是临沂城内最早拥有自行车的人家。1927年,张家从青岛买了一辆自行车带回临沂,学会骑车后即在当时的东西大街上往来奔驰。这是临沂人看到的第一辆自行车,一时间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张家祖籍赣州,据张家后人讲,祖上在赣州做一名小官。太平天国时,为避战乱来到临沂,落户于城西张家王庄,至今那儿大白果树下还有张家祖茔。后来张家迁居到临沂城内,至张连魁一代人丁兴旺,人口众多。

      张炳翰(1889-1944年),字少文,堂号西铭堂,自幼好学,上过私塾,学过中医,又在天主教堂向德国神父学习德语、西医。街坊们常听到他与德国神父用流畅的德语对话。北伐军打到临沂时,曾义务帮助北伐军救治伤员。家有钱庄一处、酒店一处、商店一处,房产共约120间。1938年,临沂沦陷前,逃难到城西7年,家中房屋破损,浮财荡尽。其妻纪氏,生培仁、培义、培智三子。张连魁(1840-1947年),字文斗,其妻曹氏,生炳翰、炳伦两男和两女。

  张培智(1914-1999年),字睿川,常用名张培义,1935年考入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飞行“轰炸组”学习,1937年毕业。他的原名张培智,因高中未毕业受限制,故借用二哥张培义的毕业证,此后就一直沿用这个名字,二哥就用了自己的字“宜川”作名。当年,临沂和张培义一同考入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的共有8人,毕业后其中3人做地勤和领航工作,其他5人则做飞行员。张培义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士官学校飞行教官。抗战末期,赴美接受“B-24”轰炸机训练,回国后调空军第八大队(轰炸大队)任大队长,后改地勤职务。迁台后不久任台空军司令部训练部处长。

  关于张培义,家乡曾流传着他的一段佳话,那是1946年冬天,时任国民党空军第八大队大队长的张培义,奉命带领3架B-24型重型轰炸机轰炸临沂城,目标是天主教堂,因顾念自己的家乡,他带队在临沂城上空盘旋多时,最终把炸弹丢到了城东基督教经文中学一带,无人员伤亡,使临沂城免受涂炭。此事被老临沂人传为美谈。他在内地的家人也一直是我党重要的统战对象。

  1945年冬,新四军下属报社、秘书处的工作人员相继入驻张家前院,还建了一个大伙房。次年,新四军撤出临沂城,住进张家的是国民党的一个团部,三四个月后团部搬走,此处又成为国民党电信局的办公场所。

  洋楼巷北头住着杨姓等几户做粉子的人家,他们常在家门前的石碾上加工粉子原料。那时,制作粉子的原料主要是银杏果。石碾就安在巷子北头路西,在没有机械化加工粮食的时代,它是加工粉碎粮食的主要工具之一。做粉子时,要先把银杏果去皮,然后在石碾上压碎成粉末,和水澄清,滤水晾干,做成棋块状的白色固体,这个固体便是粉子。粉子一般用来给棉线上浆。过去,老百姓大多穿着家织布做的衣服,家织布比较厚硬,用棉花在木制纺车上纺出线,然后再用木制织布机织出来,因为都是手工操作,纺的线粗而涩,织起布就比较慢,很不好用,而上过浆的线织起的布平滑好用,织布就快多了。 

 
井神楼子:匪帮王洪久作恶沂州南逃

  南阁子门内,沿考棚街向东与沂州路相接,丁字路口处正对着考棚街有一座二层阁楼,俗称“井神楼子”,王洪久匪帮由此逃跑。

  说起王洪久,临沂人大都知道此人。王洪久,临沂城西沙沟崖人,出身地主家庭,自幼读书。16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驻地临沂的山东省立第五中学。18岁时考入直鲁军官学校,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职。后因病回家,曾组织民团剿匪,击毙匪首李斗金,担任过义堂乡乡长。

  卢沟桥事变后,抗日烽火在全国各地燃烧,王洪久秉承官方意旨,组建临费边境联庄会,在我党地下党员的积极帮助和大力支持下,执行了我党抗战的主张,积极主动地出击日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受到群众拥护,成为抗战初期鲁东南地区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

  随着形势的发展,敌后抗日斗争日趋残酷。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制定了一系列“溶共”、“防共”、“限共”和“反共”政策之后,王洪久背叛了我党积极抗战的主张,走上了反共反人民的道路,不断制造摩擦,蓄意挑起事端,频繁进攻抗日根据地。

  当时,临沂城城墙周长约4500米,高8至10米,底宽6至8米,定宽4至5米。城墙上有一人高的垛口,城门上有城楼,内外城门均已囤堵,城周围的主要地方筑有碉堡,城外有一道城壕,宽6至7米,深度在4至5米,水深齐腰。城周围彻夜挂着火把,防备我军攻城。

  1945年8月16日,临沂日军逃往枣庄后,王洪久竟声称已经被蒋介石任命为临沂专员兼山东省挺进军司令员,指令城内伪军守城,纠集了4000余名伪军,亲自派出参谋直接掌握临沂城防指挥部,拒绝向新四军受降。

  为了欺骗群众,王洪久在城内演出了可耻可恨的“蒋敌伪”合流丑剧,将沂州道尹公署、伪临沂县公署一动未动地改成蒋记专署县政府的招牌,甚至连当时新民会那样的汉奸组织,也在王洪久策动下改换为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部。同时,他让成衣局、被服店,赶制“中央军服”,带红边的青天白日汉奸帽花也改换为不带红边的。汉奸们拼命宣传自己是“曲线救国”,宣传王洪久如何“为国为民”、“忠党爱国”,但是任凭汉奸们如何狡猾地叫嚣,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当时,敌人御用的城内所有宣抚机关、特务机关,在守城中组成了城防指挥部政训处。伪政训处也毫不掩饰地贴出“拥护最高领袖蒋委员长领导剿共到底”“欢迎王司令领导剿共到底”的标语,蒋敌伪合流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的巨大阴谋,又一次暴露无遗。

  “蒋敌伪”合流的丑剧在临沂城上演了26天。26天中临沂人民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涂炭,城内变成了一片恐怖、贫困、死亡的坟场,人们用一句最恰当的话来形容蒋记政权和汪记政权的差别:“走了个穿蓑衣的,又来了个打伞的”。在解放后,有人感叹说:“可受够了,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罪,黑白不得安,整天要棉花、麻袋、铜板、银元、铁、水、麻、鸡……没有不要的。”老百姓皆纷纷反应:“受够了,没吃没穿无人问,出夫出东西晚了得挨打挨押。唉,当了八年亡国奴,又遭了这一次涂炭,真要吃王洪久的肉才解恨。”

  26天的临沂人民的苦日子是极其难熬的,王洪久每天向城内索取五六百斤到一千多斤棉花,一两千斤油做火把守城。26天中,用掉了两三万斤棉花和油,于是好多棉被棉衣的棉花都被抢走了,连做饭用的油也被抢了去,饭馆、点心铺被汉奸们吃光了,家具也被拿走了一些,鞋铺里的鞋子被抢光了,甚至连鞋钉都被拿跑了一些,商店、洋行也被抢得十室九空。

         城墙附近的民房大部分被拆掉修了工事,或者当柴火烧了,王洪久更通过伪临沂县政府向城内征收了150万伪钞做“慰劳金”。最后更以买子弹为名,限三天期向城里所有市商居民强要1万多块银元,为此将南门里的高保长逼死了,以此恐怖手段威胁群众交钱。限期的最后一天,正是我军解放临沂的一天,好多保长和群众对我军说:“可救了咱的命了,要不俺今天就过不去了。”

  守城的汉奸们用死来恐吓人们去为他们守城,每天用刺刀、把棍,将十五六岁的小孩,直到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妈妈赶到城墙上,帮他们送土、修工事,更用毒打和恐怖手段来镇压群众。运土的慢了一点,把棍就像雨样在肩背上开花,加上了“通八路”罪名就用洋刀砍了,有三个地排子车夫就是这样被杀害的,成百上千被愚弄欺哄的老人、青年、中学生、小学教员,被压迫着到城上守城,无辜地被逼死在炮火下。

  1945年秋,王洪久部被我军截歼,兵员所剩无几。王洪久只身潜逃徐州,招兵买马伺机东山再起。两年后,随蒋军进攻临沂还乡,在地方大搞白色恐怖。但好景不长,随着蒋军的节节败退,于1948年10月9日夜弃城逃跑,至郯,在淮海战役中,余部被彻底消灭,王洪久潜逃到台湾,后病死在台北。

  临沂南关东哨门里路北为耶稣教堂,此堂建于清宣统元年。这座教堂在1945年解放临沂时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钟楼上架一挺机枪可以扫射城墙上的伪军。

  故此,王洪久匪部怀恨在心,占据临沂城后决心要拆除这座教堂,但这教堂属于美国长老会北派的教堂,当时牧师们也去南京抗议,故1947年未拆成。1948年形势紧张,王洪久匪部找汤恩伯请示想拆教堂。汤恩伯也强调城防重要,便同意了并答应等战争结束后再给重建。于是,王洪久匪部很快就将教堂给拆毁了。从此这座大教堂就消失了。

 
记者车少远 通讯员张光锐 

 

 
 
 
来源:琅琊网  编辑:明天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