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临沂古今 >> 文章内容

临沂之御碑街考棚街:百年小巷路悠悠历史惆

[日期:2013-01-08]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71[字体: ]

临沂之御碑街考棚街:百年小巷路悠悠历史惆 

  临沂老城历史悠久,路、街、巷星罗棋布。考棚街、洗砚池街、八腊庙街、鼓楼台巷……这些各有来历和故事的路、街、巷,像纵横交错的经纬线,编织成一卷临沂城社会风情、自然地貌和政治经济发展的厚重史书。虽然这些街巷在不可避免地“改头换面”,但一个个熟悉的地名让人遐想、回味。

  一条老街巷,一段历史,一份文化,一种情结!

五贤祠内御碑亭

御碑街:乾隆两次御笔豪情挥墨
1:五贤祠御碑

  起“御碑街”,临沂人首先想到的是位于现今沂州路中段林荫广场西北侧的“御碑巷”,这条巷子长约300米,巷子两侧分立居民区,该巷隶属于金雀山街道办事处御碑街居委。

  御碑街原名御碑巷,地处银雀山东麓。沂州路西侧,南至临沂市防疫站,北至原农业药械厂,由数条接沂州路的小巷和一条接清真寺巷的大巷组成。该巷在民国初期形成,当时称为阁子门外。解放后称御碑街。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改名胜利巷。

  1981年,地名标准化处理中定名为御碑巷。1984年该巷范围扩大,北至解放路,南至齐鲁商场,东至滨河,西至沂蒙路,定名为御碑巷。上世纪九十年代临沂撤地设市后,随着沂州路拓宽,从御碑巷中析出东苑、西苑、刘家苑3个社区。当时的御碑巷范围是:北至银雀山路,南至齐鲁商场,东至沂州路,西至沂蒙路。

  如今的御碑街居委,按其行政区域划分,范围为:沂蒙路以东,解放路以南,金雀山路以北,东至沂河。

  御碑街因二疏城乾隆御碑而得名。在临沂,乾隆御碑共有两通。五贤祠御碑广为大家所熟知,二疏城御碑及其碑文并不为众人所道,知者甚少。

  据民间传说,乾隆皇帝一次下江南,路经临沂城。当时正值修葺五贤祠的工程完工,临沂的绅士们商议在五贤祠立碑,或作幅楹联,以纪念这一盛事。乾隆听到这个消息,即于寓中写成一诗,并派店中伙计送到五贤祠。及至人们发觉是乾隆的御笔,知府、知县齐集“接驾”时,乾隆早已离城南下。当然此说法纯属虚构,民间相传而已。

  真实的情况是: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来到山东,驻跸济南,当时的山东巡抚准泰(满族)向乾隆皇帝奏请:山东沂州府旧有景贤祠(即五贤祠)修建完竣,请赐御笔。乾隆遂依奏赐七言诗一首。于是,准泰将此诗发交沂州府,在祠内勒石建碑。

  山东巡抚准泰奏请表彰的沂州府五位贤人指:诸葛亮、王祥、王览、颜真卿、颜杲卿。乾隆皇帝所书七言诗曰:“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 

  五贤祠旧址在临沂老城南关外,原名景贤祠,明嘉靖年间沂州知州何格所建,祭祀五贤人。清乾隆十六年移址洗砚池东重建,并更名为“五贤祠”。五贤祠几经战乱,解放后已很破旧。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加以整修,文化大革命期间五贤祠被作为“四旧”毁坏。2003年王羲之故居整修扩建时据原貌重建。主体建筑为硬山式大殿三间,东窗上砖刻“孝感天地”,西窗上砖刻“忠冠古今”。殿内正中塑诸葛亮坐像一尊,东侧有王祥、王览二位坐像,西侧有颜真卿、颜杲卿二坐像。大殿前是御碑亭,亭内有乾隆题诗碑。此碑文即为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御笔所书。

        2:二疏城御碑

  过了11年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皇帝再次南巡,这次途经沂州府,召见了沂州知府李希贤予以表彰,同时应李希贤奏请,为表彰临沂的两位汉代名臣疏广、疏受,于是在行宫内再次留下墨宝。诗曰:“荒城名尚二疏存,置酒捐金广主恩,贤损志愚益其过,不惟高见实良言。”

      李希贤随即命人刻石立碑,置于临沂城南关阁子门外,即现今御碑街居委对过林荫广场附近,该碑高6尺(2米),有碑亭。为什么李希贤奏请乾隆帝为二疏题文呢?

   
          疏受,疏广的侄子。年幼时被郡吏举荐为贤良,征兆入朝任太子的家令,主管太子家事。疏受为人恭谨,恪守封建礼法,机敏而且善于应对。有一次,宣帝在太子宫,疏受参与迎接拜谒。在酒宴上,他举杯祝寿,举止娴雅,言语、礼貌都很得体,皇帝对他颇有好感,不久,便以他为太子少傅。

  当时,太子的外祖父、平恩侯许广汉认为太子才9岁,年龄太轻,建议宣帝任命自己的弟弟中郎将许舜监护太子家。宣帝征求疏广的意见。疏广说:“太子是国储副君,他的师、友必须是天下的英俊之士,不应当单单和外家许氏亲近。况且太子自有太傅、少傅,家属已备,如果再使许舜监护太子家,是向天下人宣示太子浅陋,而不是宣扬太子的德行。”

  宣帝将他的见解告诉了丞相魏相。魏相说:“此非我等所能及。”由此,疏广更受器重,曾数次受到宣帝的赏赐。

  疏广、疏受尽心尽意辅佐太子。太子朝见皇帝时,太傅在前,少傅在后,朝臣感到他们很荣耀。

  过了5年,刘奭已经12岁了,通晓《论语》、《孝经》。有一次,疏广对疏受说:“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说:‘功遂身退,天之道。’现在我们做了俸秩为二千石的官,可以说是官成名立,此时如不隐退,恐怕有后悔的时候,我俩一起辞官回乡,安度晚年,不是很好吗?”疏受说:“我听从您的意见。”

  于是二人称病要求辞官,宣帝批准他们的请求,赐给了黄金20斤,太子又赠给50斤。离京之日,公卿大夫和亲戚朋友,在京城东郭门外设宴为他们饯行,送行的车子有数百辆。路上观看的群众都赞叹说:“贤哉二大夫!”有的还掉下眼泪。

  疏广、疏受回到家乡后,日日令家人设酒席,宴请族人和故旧宾客。就这样日复一日,过了一年多,70斤黄金即将耗尽,一位老人接受疏广子孙的委托,劝疏广为子孙再添置一些田宅。疏广说:“家里现有的田地,子孙勤劳耕种,足够供给衣食,要是再添置田舍,只能养成子孙的怠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富有往往招致人们的怨恨。再说,黄金是皇帝惠养老臣的,我与宗族乡党共同享用这种恩赐,以尽天年,不是很合理吗?”

  一席话,说得族人心悦诚服。后来,疏广、疏受都以寿终。

  疏广、疏受叔侄俩散尽黄金,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子孙后代因家财犯错,为富不仁,而招致人们的怨恨。乾隆御笔手书的诗文对此表示肯定,“贤损志愚益其过,不惟高见实良言。”

  后来,人们将疏广、疏受置酒捐金的地方称之为“散金台”、“散金城”,并为之立庙祭祀。

  散金台,后因行政区划变更,现在位于枣庄峄城区萝藤乡东南,高大的土台约数十亩,台面平整见方,高出平地约3米,是当地老百姓为了感念疏广疏受叔侄二人散金善德、济贫之恩修建。


       二疏城乾隆御碑在今御碑街居委对过林荫广场附近,此后民间相传,1957年刮台风把御碑刮倒后摔断了。也有种说法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进城把御碑拆了搬到今沂州路展览馆门前铺了当时临沂唯一的一条石头路。各种说法都有,御碑几经辗转,现在值得肯定的是该通二疏城御碑保存在市博物馆,乾隆御笔碑文清晰可见。

  考棚街:兴建考院士子就地赴考

 

  说起御碑街,该街的由来与沂州府知府李希贤建考院的功绩有着直接关系。

  李希贤,字季廉,四川长寿人,拔贡出身。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春,由湖南桃源同知升任沂州知府。

  临沂为府治所在地,但在乾隆前却一直没有考院,考官考评士子皆在曲阜进行,每逢岁试科试,沂州府所属蒙阴、沂水、临沂、莒县、费县、郯城、日照7地的士子必须赴曲阜应试。从临沂西去曲阜最近距离也有160公里,日照、莒县等地的士子去曲阜赶考更远。为了解决士子奔走之困,1754年,李希贤商同地方士绅,倡导创建沂州府考院。

  李希贤带头捐款并带动有钱者乐捐,考院选址今考棚街路北,八小集巷以西,考棚西巷以东,五圣堂庙以南的地方。

  开工后,工期很顺利,全部考院所有建筑当年便投入使用。从此,7地士子再也不用长途跋涉去曲阜赶考了,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临沂人皆称赞此乃一件大善举。这处考院一直沿用至清末废除科举考试,以后就改成了学校,一直是山东省第五中学的校址,学校一直使用到日寇占领该地,后被破坏,不复存在。

  李希贤任职期间,另外一大贡献便是发展生产,修建堤防。

  1753年和1758年,兰山、郯城等地连遭水灾,田亩荒芜。李希贤查勘荒歉,“尽日行泥淖中”,亲临监视发放救灾物品,百姓多所全活。大灾之后,他动员扶持灾民垦荒种地,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为治理水患,1758年李希贤奉命组织人力疏浚芙蓉河、燕子河、陷泥河等,他亲自考察河道,在积水的低洼地带修筑堤防。

  《临沂市志》有载:“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知府李希贤、知县沈玉琳劝民筑祊河南岸堤700丈;照故道开涑河南道1980丈;挑长东乡沙沟河2160丈。”

  此外,李希贤上任之初,“取州邑之志而观之,或繁而未提其要,或简而未悉其详”,感到难以为用。便于1754年秋调集人员,亲自主持纂修《沂州府志》,历时3年脱稿,1760年刊行。全志凡36卷,约40万字,填补了沂州无府志的空白。

  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春,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南巡,召见李希贤询问情况,对他予以褒奖和赏赐。两年后,李希贤升任云南迤西道道员。

  沿着考棚街向东路北是原沂州府治旧址,再向东与沂州路相接,丁字路口处正对着考棚街有一座二层阁楼,俗称“井神楼子”,它是这一带的地名标志。这座阁楼建在明代,下层是砖石结构,上层是阁楼,因下层有一口井,故称井神楼。这楼上原来供着关公,塑像雕塑得甚是精美,特别是阁门上有清末本地翰林庄陔兰写的对联:“马过五关思汉鼎,花开三月想桃园。”书写得很精美。

  每年正月这里又是闹花灯最热闹的去处,楼前要扎一座鳌山和一座灯棚。所以这座井神楼向北可看到北大街繁华,向西可看到考棚街兴盛,向南更可看到商店林立、车水人流。临沂城的多少重大事件都在它眼前发生。像北伐军入城,日本侵略军入城,解放临沂时的巷战……罗炳辉的葬礼灵车由此经过,张灵甫的灵车由此南下,李天霞由此被押解出城,王洪久匪帮由此逃跑……总之,这座阁楼是阅尽了临沂城的沧桑,可惜文革后期被拆除了。

  记者/车少远


来源:琅琊网  编辑:明天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