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临沂古今 >> 文章内容

“扬州八怪”画家——沂蒙人物李方膺

[日期:2013-01-08]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92[字体: ]

“扬州八怪”画家——沂蒙人物李方膺

  

  清代画家李方膺是江苏南通人,因为曾任山东省兰山县知县多年,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且政绩很大,名望很高,所以纳入沂蒙历史人物系列。他是清朝包括郑板桥在内的著名画家流派“扬州八怪”之一。

  李方膺的父亲李玉鋐,官至福建按察使(正三品,一省司法长官),很受雍正皇帝的赏识。1729年,他父亲入朝觐见皇帝时带他进京,雍正知道后赏了李方膺一个县官。第二年正式出任山东乐安县知县,正好遇上水灾,因为他未经请示擅自开仓赈济灾民,受到上司的弹劾。1734年调任山东兰山县知县时,因反对总督王士俊开垦土地而坐牢。到乾隆元年(1736年)王士俊犯罪免职才得以出狱,恢复兰山县知县的原官职。他后来调任安徽潜山知县、合肥知县,还代理过安徽滁州知府,终因不肯逢迎巴结上司,被诬蔑贪赃而被免职。罢官后借居南京项氏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扬州,以卖画为生。1746年,李方膺为探望莒县故友,审阅他在莒县做官时倡修并亲手撰稿的《莒州志》,曾返回莒县一趟,留下墨宝一宗。他送给当地文人战锡侯一幅梅树图,老笔纷披,苍劲有力,并题诗“铁干铜皮碧玉枝,庭前老树是吾师。画家门户当须立,不学元章与补之。”其联为:“清平调里风流在,富贵场中本色无。”另有《五鱼图》一幅,逼真生动,题诗潇洒豪放:“溪底沙鱼满尺无,涓涓滴水易成枯。要从海底翻天浪,锦鬐锦鳞入画图。”此画现存莒县博物馆。此后,他就再也没有到过山东。

  李方膺擅长梅、松、兰、竹和虫鱼,也画山水、人物,笔墨豪放,不拘成法。袁枚曾评价他:“作大幅丈余,蟠塞夭矫,于古法未有。”他画梅,似有借以寄托自己孤芳高洁的品格。他曾画了一幅老干秃枝,上面只有五六朵小花的怪梅,题了如下一首诗:“天生懒骨无如我,画到梅花便不同。最爱新枝长且直,不知屈曲向春风。”不肯屈于世俗的命意,一看便知。《游鱼图》是李方膺的代表作之一。画中游鱼,笔墨简率豪放,神态极为活泼,妙趣横生;背景不着一笔,却给人有水波荡漾之感。他题诗说,“三十六鳞一出渊,雨师风伯总无权,南阡北陌槔声急,喷沫崇朝遍绿田。”古人认为“龙八十一鳞,鲤三十六鳞”,这首题诗和画,描绘春风春雨一来,鲤鱼随着春水暴涨纷纷跃出深渊,伴随着“南阡北陌槔声急”,一个早晨就遍布绿田。从这幅画中游鱼的活跃神态和题画诗意看来,多少反映了画家离开官场、摆脱名利的纷扰之后自由舒畅的一种心情。

  李方膺的《潇湘风竹图》是别具一格的作品。他题画诗说:“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请看尺幅潇湘竹,满眼丁东万玉空。”自然界中的“风”是很抽象的东西,很难形象地加以表现。画家通过竹的独特造型,画作狂风大作的动态,使不可见的“风”有了可视的形象,而且从竹枝飞舞、竹叶互相碰击中,似乎还可以使人听到碎琼乱玉的咚咚之声。李方膺画风竹不是为了画风而画风,而是有深刻的寓意。他在另一幅风竹图中题诗:“波涛宦海几飘蓬,雅竹关门学画工,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可见他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怀而作,是借表现竹子不怕狂风暴雨、坚忍不拔的品格来自喻。这种以画言志来抒发情怀,是文人画的一大优点,“扬州八怪”在这方面是有独到成就的,李方膺也不例外。

  李方膺的画离开董其昌等所提倡的“南宗”而独具风格,他特别强调画竹须破法,“实无常师”,“求生新”。这种画风深刻影响了鲁南一带的画家。清末的韩春生作画,就师承李方膺的风格且收徒传艺;同时期的宋鼎,继承了李方膺的绘画风格,又参考了吴昌硕的笔法独创一格,成为全省知名的画家。过去临沂南门瓮城住着不少以卖绣花枕头顶为生的穷苦人家,他们争相效仿临摹李方膺的画,用作枕头顶图案。有的人居然因此成名,清末民初的沈鹤龄就是其中代表。由此可以看出李方膺的绘画艺术对临沂地区工艺美术的深广影响。

  李方膺做官政绩显著,又是画界知名人士,他的事迹载入《随园文集》,画作收集进《画征录》,《临沂县志》也有他的传记。

  文/ 李凤恩

来源:琅琊网  编辑:明天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