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临沂古今 >> 文章内容

莒国:端端雍雍闻于夏东 疆域曾远超齐鲁(下)

[日期:2013-01-08]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39[字体: ]

莒国:端端雍雍闻于夏东 疆域曾远超齐鲁(下)

  达人:莒敫女:智解连环 

  战国末期,诸侯战乱,公元前284年,秦、燕、三晋五国联军大举进攻齐国。 

  田齐第六代国君闵王阵前乱用军将,赏罚不明,又遭间谍苏秦离间,最终导致联军攻占齐国,闵王只得弃国奔往莒国避难。祸不单行,在莒地的闵王不思悔改又再次拜楚将淖齿为相邦,不久后,齐闵王便被淖齿弑杀而亡。 

  齐闵王被淖齿杀害后,楚将淖齿为斩草除根开始大肆捕杀闵王的儿子法章。 

  在淖齿的天罗地网下,法章被悄悄地送进莒太史敫家中,易装化名做了一名仆佣。  

  当时,闲赋在家的太史敫,膝下只有一女儿,名唤敫女。 

  某一天,敫女和丫鬟在菜园中散步时,正巧遇上正在做工的法章。仅是匆匆一瞥,但回到房间的小姐回想起白天偶遇,想起相貌不凡的法章,聪慧的小姐认定其必为人中龙凤,从此芳心暗许。 

  之后,敫女开始暗暗留意这位少年,并且不时为其送衣送食,关怀备至。而此时,在另一边,历经挫折的法章面对这样一位落落大方,美丽聪慧的小姐,更是深受感动。其实,法章在见到小姐第一面时,就已经深深为小姐着迷。 没多久,一见钟情的两人便私定终身。 

  法章在太史家待了一段时间后,闵王的侍卫官王孙贾历经重重险阻来莒国寻闵王归国,却得到闵王已死、太子失踪这样的惊天噩耗,悲愤之下的王孙贾带领400余名军中壮士,冲进王宫,杀掉淖齿。随后,王孙贾又经过多方寻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坚持下终于寻回少主法章,并辅佐法章继承大统,封号齐襄王。  

  登基后的襄王并没有因为富贵而忘记患难时帮助自己的莒小姐敫女,他亲自到太史家中迎接敫女,并立为王后。  

  但可惜的是,至情至性的襄王虽仁善,却终生碌碌平庸,做事没有主见,其在位19年,大多时候都是由王后敫女为其主持朝政。  

  而王后敫女执政后,她对内推行仁政,安定民心,发展生产,对外确定联合诸侯,共御秦国的外交策略,使齐国获得一个比较安定的外部环境。君王后的一系列政策获得齐国上下的欢迎,敫女也受到君臣民众的爱戴。 

  然而此时,齐国的复兴却使一直想吞并诸侯国的秦国暗暗心惊,于是秦昭王想出一条刺探敫女的妙计。 

  他派一位使臣到齐国拜谒王后,并拿出一副玉连环向王后说道:“秦王得到一副玉连环,却不知道怎样解开,听说齐国有很多谋士,不知道能不能解开此环呢?”语毕,只见这位使臣拿出一件物事,它由众多小环组成,各个小环两两相扣,且中间没有丝毫缝隙的扣在一起。 

  众位大臣面面相觑不知如何解开这些小环,正在秦国使臣冷笑着看向众人时,王后却突然命人将此物呈上去。 

  玉连环随即被放于王后面前,众位大臣正在想着王后如何解开此环时,却看见王后拿起一把小锤,抬手敲向玉连环,接着只听见大厅中响起清脆的一声脆响后,托盘中的玉连环其中一个小环被从中击碎,玉连环正散开在盘中。 

  王后环视群臣,然后轻轻放下小锤,拿起解开的玉连环,对已经惊得目瞪口呆的秦国使臣说道,“连环已解,你也可回秦国复命。”  

  还没有从刚刚的情境中惊醒的秦国使臣只得连连称诺,匆忙返回秦国汇报秦君。秦王得到消息后,知道敫女才智过人,不能用武力与齐国直接对抗,于是便再也不敢肆意挑衅齐国,从此使齐国过上一段安定和谐的日子。 


 

  博物:这不是炮弹,这是大口尊

 

 

  1960年,山东省莒县遭遇开春以来一场严重春旱,入夏后接连几场暴雨又引发莒县境内山洪爆发,位于莒县境内的陵阳河遗址遭受山洪巨大冲刷。 

  一日,莒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苏兆庆接到莒县陵阳乡文书赵明录的紧急电话。电话中,赵文书激动地向他汇报,河崖冲出几个“大炮弹”……苏兆庆闻讯后,火速赶往位于莒县城外的陵阳乡事发现场,焦急的苏兆庆异常担心,他知道脆弱的陵阳河遗址再也经不起任何冲击。 

  当苏兆庆小心翼翼地把“大炮弹”运回县文化馆后,这位年轻的馆员再次发现一件惊人的事情。在运回的器物胸部,模糊的刻着一个似图腾又似符号的“图画”,但可惜的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馆连解决温饱都是大问题,何论有能力去到路途遥远的北京或上海请专家解疑答惑。 

  然而,谁都未曾料到,正是这几个“大炮弹”改变了当时整个中国4000年文明史。  

  莒地,东方一隅,生活在莒地的莒人便世代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这片依山傍水的黄土冲积区则被莒人称为上天赐予的福地。  

  依山而居的莒人每日穿行于山涧、田野、家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经过漫长的岁月后,他们发现,在自己耕作的这块田地的前方有五座山峰并联,中间一峰稍稍突起,当春夏两季早晨八九点钟的时候,太阳就从正东升起,然后高高悬于主峰之上。而这时,正是一年播种的最佳时机。 

  在那天,散落而居的莒人也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共同祭拜苍天大地,祈求风调雨顺,收获丰硕。 

  当父辈渐渐老去,他们的孩子开始重新站上这片田地的时候,他们听从父辈的嘱托,同样在“日出山峰”的那一天,开始一年的耕种……从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日子也成为莒人的重要节日。 

  后来,不知道在谁的提议下,莒人想何不把观察到的实景记录下来,这样,就不用再一遍遍地口耳相传,这样就不用再担心后代不能在那一日准时的耕种。 

  于是,某一天在莒人家中盛放粮食的陶罐上,出现了一幅这样的图画,它的上面是一个冉冉升起的太阳,中间是一团托起旭日的云气(一说为一轮残月),云气下面是一座挺拔的五指山峰。 

  渐渐地,莒人发现如果把需要记忆的物事全部摹绘到陶皿上会更加方便。于是,与天文历法、农事耕作、宗教祭祀有关的图像便全都一一“画”在陶罐上。 

  时间跃进到1978年,在国际文物展上,当国内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们看着苏兆庆千里迢迢运来的几枚“大炮弹”后,学界一片哗然,这些刻在器物上的图画,现在被学术界称为“陶文”的古文字竟使整个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1000年,中华文明也正式更正为5000年文明史。 

  而这几件被苏兆庆亲切地唤了近20年的“大炮弹”也有了正式命名——“大口尊”。 


来源:山东商报  编辑:麦穗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