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临沂古今 >> 文章内容

莒国:端端雍雍闻于夏东 疆域曾远超齐鲁(上)

[日期:2013-01-08]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83[字体: ]

莒国:端端雍雍闻于夏东 疆域曾远超齐鲁(上)

  如果从现有的历史资料来考证,莒国的形成时间,要远远早于齐国和鲁国。  

  与之相应的是,莒国的国力也一度曾是山东地区最强的。  

  但是命运之神总是喜欢开玩笑。  

  强大的莒国最终未能逃过被瓜分的命运,最终为楚国所灭。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百年必有王者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本专题撰文/记者 李解 朱德蒙  

  国之[兴]  

  端端雍雍   

  闻于夏东   

  1975年,在莒南县大店春秋早期2号莒国大墓,出土了一套编钟。  

  编钟一共九个,被当时的发掘人员命名为莒叔仲子平钟,这9件编钟的铭文基本相同,其中都提到了这样一句话:“端端雍雍,闻于夏东。”如果翻译过来,即是“这种美妙的声音(端端雍雍四字,即为象声词,形容编钟声音的美妙),早在夏朝时便在东方奏响。”  

  在史学家看来,这正是莒国历史悠久的一大力证。据《左传》记载,夏禹治水时,曾“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后经史学家们考证,莒国当是这“万国”中的一个国家。  

  但是作为一个东夷人创立的国家,莒国从建立之初,就与中原的华夏民族建立的国家产生了深厚的矛盾,无论是夏朝还是商朝,都曾与莒国发生过激烈的战争。  

  莒国虽小,却始终不曾屈服过。一直到周武王的出现。  

  国之[亡]  

  简王元年  

  北伐灭莒  

  公元前431年。  

  荆楚大地的臣民们,迎来了他们新一代的国君,楚简王芈熊中。  

  简王上任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北伐莒国。    

  楚简王灭莒,几乎不费任何力气,以至于当时的史官们不屑于记录此事,使得如今的历史文献中,关于灭莒的文字少之又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莒国最后一任国君被楚简王的军队俘虏时,命运之神开了一个玩笑,由于距离楚国太远,楚国无法长期占有莒地,最终不得不撤出莒国,而位于莒国之北,始终以一个旁观者身份观看楚国灭莒“直播”的齐国,却趁此得到了莒国的全部土地。 

 

  【莒国疆域】 曾超齐鲁  

  武王伐纣,岐周代商。  

  自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了西周时代,周武王大封群臣,辅佐过周朝两任天子的军师姜尚,被封于齐地,都营丘;而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则被封于鲁地,都曲阜。  

  此时的山东大地上,林立着大大小小无数的诸侯国,除了齐鲁两国之外,大部分都是东夷族人建立的国家,而周武王的分封也颇含深意,即借助西周文武两位开国重臣,分化牵制东夷各国。周武王的想法,在其去世后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就变成了现实。  

  但是,刚刚被划分出的齐国和鲁国,只是两个小国而已,据后世的史学家考证,当时的齐国,其疆域周长只有70里而已,而鲁国的疆域也不算大,周公姬旦甚至没有去鲁国赴任。  

  忽然出现的两个“邻居”,也让不少诸侯国感到意外,比如说莒国。  

  与齐鲁两个新贵相比,莒国可是当时山东地区最大的国家之一,其疆域曾东起黄海,西至今山东南部地区,南涉今江苏部分地区,北到今昌邑地区。  

  更为重要的是,莒国北边就是齐国,西边就是鲁国,这两个新搬来的邻居,隐隐然形成了一种犄角之势,似乎有牵制莒国的意思。  

  莒国朝中显然也有大臣建议统治者出兵灭掉齐鲁两国,但是当时的莒国统治者却没有这么做,后世有史学家推断说,当时莒国没有出手的原因,一是因为自大,觉得齐鲁两国区区小国,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二是摄于西周的威严,不敢轻起兵戈。  

  这也为后来莒国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若干年后,齐国和鲁国逐渐强大起来,它们开始一步步瓜分和蚕食莒国的疆域,最终成为了山东地区最大的两个国家,而莒国,则从山东地区的大国逐渐的变成了一个任人宰割的弱小国家。  

  【西周建立】 灭国重封  

  周武王十三年(即公元前1046年),夏末。  

  一场封赏大典正在都城镐京里紧张有序的进行。  

  周武王姬发身穿红色的礼服,站在封赏台中心,正默默的看着台下忙碌的人们,周朝礼制繁琐,对于祭祀的规则颇多,这也是体现周礼重要性的一个写照。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愿意遵守礼制。  

  譬如说那个正在台边等待封赏、心里却极其烦躁不安的兹舆期。  

  兹舆期是东夷人,姓己,是周武王姬发钦点的莒国国君,按理说能够被封为一国之君,理应是一件荣耀的事,但是恰恰相反,兹舆期内心里充满了烦躁、愤怒、不安和屈辱。  

  在场的史官不可能知道兹舆期内心的真实想法,因而也没有将这些东西形成文字载入史册,但是这次册封大典之前发生的事,却被史官们忠实的记录下来,从而给后世的史学家们一个参考记录:“莒则周灭之矣。”也就是说,在这次册封大典之前,曾有一个莒国反叛,最终为周所灭。  

  兹舆期内心的愤怒和屈辱,也来自于此,作为少昊后裔,自己虽然被封为莒国国君,却经历了之前的灭国之耻,更为耻辱的是,台上即将册封自己的人,则是灭掉自己国家的仇人。  

  兹舆期明白,以莒国的国力,想与周武王抗衡,是没有任何胜算的,所以,自己无奈的接受了这次重封,接受这个现实。  

  繁琐的大典即将走到尽头,站在台上的姬发也在看着台下的兹舆期,此刻他的内心或许也跟兹舆期一样的无奈:虽然推翻了商纣,但是天下仍不太平,全国各地的地方诸侯势力中,恐怕有不少人不肯承认周王朝的领导地位,他们虽无与大周抗衡的实力,但是灭掉自己新分封的诸侯却绰绰有余。  

  譬如说那个辅佐了父亲和自己的两朝老臣姜尚,自己当初把齐地分封给他,老人家刚上任,就被相邻的地方势力莱国打了一个下马威,连齐地的都城营丘也差点被莱军抄了。  

  周武王明白,他必须安抚这些诸侯,而安抚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打一巴掌再给一个枣吃。因此在接到莒国叛乱的消息后,武王选择了武力镇压,但是随后他又重封了莒国的国君,意在告诉其他诸侯国:“凡是臣服于我的人,都将获得大周的礼遇。”  

  莒国,挨了这一巴掌;而兹舆期,却吃到了这个枣。  

  这是一场双方都很无奈的盛典。  

 

  【海纳百川】 贵族避焉  

  公元前661年,在鲁国与莒国国境交界的地方,一队马车正在放足狂奔。    

  马车里坐着的,却不是鲁国的国君,而是鲁国上下恨之入骨的庆父。  

  庆父,鲁庄公的嫡亲兄弟,生性最是专横大胆,在鲁庄公死后,他接连杀死了两名鲁国的国君——公子般和鲁闵公,并欲自立为国君。这也激怒了鲁国上下所有的人,导致鲁国国民暴动,使得庆父不得不逃出国都四处流浪。  

  如今,逃难中的庆父已经有了新的打算,那就是前往鲁国国境东边的莒国。  

  作为当时鲁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臣,庆父太了解莒国了,作为当时山东地区仅次于齐国和鲁国的诸侯国,莒国的军力虽然比不上齐鲁两国,但是外交政策上却相当开明,一方面他们与齐国与鲁国修好,一方面则对小国施压,同时还打开国门,接纳各国的流亡大臣或贵族。譬如说已经被彻底灭国的谭国国君,和现在的霸主齐桓公,都曾跑到莒国避难,而且都成了莒国国君的座上宾。“若我能够跑到莒国的话,相信他们的国君也会像善待小白一样,善待我吧?”  

  庆父不知道的是,不仅仅是自己,此后数十年间,来莒国避难的王公贵族数不胜数,据《左传》记载,除了齐公子小白,谭国的国君和庆父之外,“(鲁)成公十七年齐高无咎奔莒,襄公二十五年齐王何奔莒,襄公三十一年齐工偻洒等四人奔莒,哀公六年齐国夏奔莒”。  

  彼时的山东大地,诸侯林立,但是偏偏大家都愿意去莒国避难,可见莒国确实是一个有“公信力”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实力负责这些流亡贵族安全的国家。  

  但是庆父没有想到的是,虽然莒国有公信力,虽然莒国有实力保护自己的安全,但是自己最终还是没能逃过一死。  

  在抵达莒国之后,庆父的确过上了一段安稳的日子,但是很快,鲁国新一任国君鲁僖公的特使也赶到了莒国。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当年庆父乱政时,齐国特使说过这么一句话,如今已经即位为鲁僖公的姬申当然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所以,鲁僖公的特使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以重金“赎回”鲁国叛乱的罪魁祸首庆父。虽然史料上对于“赎金”并无详细记载,但是史学家们仍然通过现有的资料推断出,所谓的“赎金”,应该是鲁国的城池和领土,因为只有城池和土地这种无法当面交易的东西,才能为后面鲁国的“赖账”打下基础。  

  一边是乱国贼子,一边是城池和土地,莒国国君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庆父的“寓公”生活,就这么结束了。  

  在回鲁国的路上,庆父选择了悬梁自尽,而这也让鲁国有了“赖账”的条件——从严格意义上讲,莒国跟随庆父一起去交割城池和土地的特使并没有保证庆父安全的回到鲁国,因此之前所谓的“赎金”一笔勾销。  

  于是,莒国与鲁国为此发生了战争,在几次交手之后,军力远逊于鲁国的莒国,只能无奈的接受了鲁国赖账这一事实。  

  民风: 莒国上下不尊周礼  

  一人负弓是为夷。  

  早在商朝,山东地区生活的人,被中原文明称为夷人。  

  彼时的中国大地,大大小小林立着无数的诸侯国,这些所谓的诸侯国,实际上往往是由某一族的某一个部落形成的。  

  莒国,就是这些部落形成的诸多国家中的一个。  

  在无奈的接受了周武王的重封之后,兹舆期回到了自己的莒国,开始发愤图强,同时他也定下规矩,即不尊周制,不尊周礼。  

  事实证明,兹舆期的规矩纯属多余,作为一个东夷族人的国家,莒国全国上下都对中原文化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对于“尊尊而亲亲”的周礼,始终有一种强烈的排斥。  

  一个有力的证据是,考古学家们曾经发掘过不少莒国的墓葬,尤其是墓葬中的陪葬鼎的数量,多的惊人,1977年,沂水刘家店子一号春秋莒墓,就出土了16件鼎,而有的莒国王公贵族的墓葬中,鼎甚至多达上百件,更有史料记载,莒国的太史申,一次就铸造了十座鼎。  

  而与之相应的是,根据周礼制度,贵为天子,方可用九鼎,诸侯则用七鼎。  

  不尊周礼的莒国,确实引发了不少诸侯国的不满,也让周朝的统治者颜面尽失。  

  不过,更让周朝统治者面上无光的是,莒国的国君虽然只是一个子爵,但是却在莒国国内大肆称自己为公,为侯,甚至为王。考古学家在不少莒国墓葬中,发现了“莒侯簋”以及“公簋”、“公铸壶”、“莒公戈”等陪葬品,而这些统统是莒国国君不尊周礼的一个体现。 

来源:山东商报  编辑:麦穗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