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萧氏萧颖士:唐代文壇 享有盛名 |
兰陵人萧颖士的七世祖萧恢,在南朝梁代被封为鄱阳王,颖士祖父和父亲都在南朝做官。他天资聪颖,7岁时就能熟背经书,10岁时所作文章,被人们广泛流传。他曾和李华、陆据同游洛阳的龙门石窟,看见路旁立一石碑后,3人共读碑文,只有萧颖士读了一遍就能记住并背诵出来,李华读了2遍,陆据读了3遍才能记住,人们据此评论他们3个人的才能不相上下。当时贾曾、席豫、张洎、韦述等人都很有名气,萧颖士经常和他们交往、探讨学业,受到名士们的夸奖。 天宝初年,萧颖士任秘书正字,奉命到黄河以北搜集民间散存的历代遗书,因滞留很长时间不报而被免职。宰相李林甫听说他才华出众,准备任用他为集贤校理,派人去召见。那时候萧颖士寓居广陵(今江苏扬州),母亲刚刚去世。当他戴孝赶到京都长安拜见李林甫时,李林甫见他身着孝衣,认为不吉利,非常厌恶地把他斥责走了。萧颖士对此耿耿于怀,就作了《伐樱桃赋》讥讽李林甫。李林甫怀恨在心,从此结下了梁子。奸相李林甫死后,萧颖士虽然有了出头之日,但只被任作河南参军事、山南节度使源洧的书记、扬州功曹参军等低级职务。他对统治阶级任人唯亲、嫉贤妒能有了充分认识之后,毅然辞去功曹参军的职务,集中精力致力于文学事业。 萧颖士深感六朝以来,士族文人以骈辞俪句束缚了散文的发展,于是极力推崇先秦、两汉学者的致学态度。他毫不掩饰地说:“平生作文,风格不接近世俗,所有文章一定参考古文,魏晋以来的作品没有留意。”他在文学创作上,摒弃排比、对偶,倡导散文,为后来韩愈、柳宗元掀起的“古文运动”奠定了重要基础。他在当时文坛上享有盛名,朝鲜使节访问唐朝,说朝鲜人都愿意拜萧夫子为师。他心胸宽广,慧眼识才。李阳、皇甫冉、李幼卿、陆谓等几十个人,在他的精心培养下,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士。萧颖士著述很多,有《游梁新集》3卷,文集10卷以及大量诗歌。现存《萧茂挺文集》一卷,是后人根据《文苑英华》、《唐文粹》等书编辑而成。《唐诗纪事》载有李华为萧颖士文集所作的序,评价十分中肯。 萧颖士“聪警绝伦”,善于分析天下形势。开元、天宝年间,政治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继而起。公元755年冬天,安禄山以讨伐逆贼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安史之乱”前,萧颖士就预料到将有大乱发生,暗暗和朋友作了交代。大乱之中,他正在山南节度使源洧部下任职,当源洧要放弃南阳不守而退守江陵时,他力主坚守南阳并得到源洧的采纳。保住南阳战略要地,对后来南粮北调中原、平定叛乱起了重要作用。萧颖士和大诗人李白同一时代,“安史之乱”发生后,永王李璘趁乱起兵与唐肃宗李显争夺皇位,强迫萧颖士、李白、孔巢文等社会名流一起参与,萧颖士和孔巢文找机会逃脱,而李白被卷进此事,失败后遭到流放夜郎的处罚。萧颖士旅居汝阳(今河南汝阳县),最后死在那里,终年52岁。 李凤恩 来源:琅琊网 编辑: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