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临沂古今 >> 文章内容

萧望之:望出兰陵竞风流

[日期:2013-01-08]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34[字体: ]

萧望之:望出兰陵竞风流

(一)农家子弟成了神

  我们沂蒙古代历史人物中被称为“圣”的还真不少,诸如书圣、智圣、算圣等,但被奉为“神”的实在不多,千岁翁安期生算一个,但此人总让我们感到他是那样的虚无缥缈。要说从一般百姓能走到神坛上的,就是我本篇要写的颇具传奇式的人物——萧望之。

  最早对萧望之的祭祀虽然没有把他列入“神”的行列,但规格可是相当高的,对他的祭祀是一种国家行为,之所以有这种规格,全是因为萧望之本人是帝王之师的缘故。《汉书·萧望之传》记载“终元帝世”,“每岁遣使者祠祭望之冢”。后来到了萧道成、萧衍为帝,以国家的祭典崇祀萧望之在情理之中也合乎礼制。以后萧家没有当皇帝的了,但前几朝几代留下的祭祀传统在没有特别政策的影响下不可能一下子废弃掉,这从宋元两代记载萧望之墓的确切位置这一点来看,萧望之在社会上有不同一般的地位。既然国家有了祭祀,那么萧氏家族祭祀的劲头可想而知了。在国家和家族的共同祭祀的过程中,萧望之渐渐走上了神坛。

  首先把萧望之请上神坛的应该是福建一带的萧氏,有资料说入闽的萧氏带来了对于萧望之的崇祀。据萧氏族人介绍,福建的萧下村萧姓族人的厅堂祀三位神像,中祀萧望之,右祀昭福侯(倪国忠,据说曾护宋帝昺避元军追捕),左祀关公。不仅萧望之,萧望之的母亲在祭祀中都沾了大光,萧望之是神,那么神的母亲也理所当然不是凡身肉体了——南方有一地的神庙当地人叫它“进封庙”。这座庙里中祀“萧府夫子”(萧望之)神位和“奉王旨代天巡狩”木牌;右边自右至左,祀报圣大帝,祖妈汪氏(萧望之的母亲),萧府三祖,萧府二祖。

  有人会说,这里说的基本是萧家祭祀,萧家祭祀的萧望之是祖先神,这种祖先神其他姓氏也同样供奉,远没有达到像我们平常说的普遍意义上的神灵,事实真的是这样的话,我就没有必要在这里多费口舌了。现在,从能查到的资料和实际的情况看,萧望之已经从祖先神演变为地方保护神了,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福建泉州的富美宫了。

  在泉州的民间信仰中,王爷崇拜占有重要地位。位于泉州城南的富美宫,供奉主神就是萧望之,配祀文武二尊王及二十四司王爷,共计王爷神27尊,富美宫的主神萧望之被称为“泉郡王爷庙总摄司”,也就是闽台王爷总管,它的分灵遍及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其中仅台湾就多达2000余处。

  说到富美宫那就说得详细一点,说详细了才能知道萧望之是怎样由一族之神演变成为一地之神的,萧望之绝不是一蹴而就一步跨上了神坛,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也多亏了几任皇帝的几项政策才有了这最终的结果。

  元帝太远不去说他,萧家几位皇帝因为萧望之是他们的先祖遵其为神即使无私也有弊,要说比较给力的还是朱元璋。老朱尽管是一介布衣,但对鬼神一类还是较为信奉的,他不仅自己相信,还下令全国都要尊崇神灵。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刚登基的那一年就下令,凡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臣烈士,以及“有功于国家,及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以上法令保护了全国的庙宇,也让萧望之从一族之神,而渐渐成了受一方民众敬奉的神灵了。

                                (二)

 

  不过在这里还要说一个较为偶然的因素,尽管一般萧氏后人不太提及,但毕竟是这一因素让萧望之得到更多人的尊崇并加速了萧望之披上神灵外衣的速度,是什么因素那么偶然而又那么重要呢?这事还要从另外一个朝代的另外一个人说起。

  在宋朝的江西一带有萧公崇拜这么一档子事,这个萧公不是指的萧望之,那么他是谁呢?

  关于“萧公”,从现在能看到的材料来分析,不是指的一个人,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公姓萧,讳伯轩……殁于宋咸淳间,遂为神……乡民率为立庙江西临江府新淦县之大洋洲……大元时,以其子萧祥叔死而有灵,合祀于庙……永乐十七年,其孙天任卒,屡著灵异,亦祀于此。”从这段文字来看萧氏三代,均被乡民奉祀为神。而江西《新干县志》这样记述:“萧伯轩,晚有神识,没(殁)为水府之神。子祥叔,复生而神异,往往能拥护舟楫于江湖风浪之间。其次子天任,亦生而灵异,人所叩无不前知。所谓英佑侯者。”可见,萧伯轩和萧天任在民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萧公负责什么呢?因为萧公早年做木排生意,所以他是护佑船舶行驶安全的保护神,渔民、船工和排工去庙中向萧公祈祷,祈求保护。到了朱元璋时代封萧公为“水府灵通广济显应英佑侯”,说的通俗点就是水神。

  当萧公崇拜传入福建以后,此萧公因与萧望之同姓,所以在福建不知其数的渡口旁边就迅速地祭祀起萧氏来,外姓祭祀的是萧公,但外姓的祭祀不成规模,萧氏后人的祭祀有组织、规模大,萧望之得到的香火越来越多,不知不觉萧公被萧望之完全取代了。

  当然人们再盲从也不能见了棺材就大哭,见了神灵就下跪,推动众人祭祀的原因有偶然的因素,但偶然中包含着必然——从明英宗正统元年到明毅宗崇祯十七年,这二百年说来也怪,就是风不调雨不顺,以泉州为例,有资料显示这一时期大的水灾就有18次,风灾4次,特别是震灾有22次之多,在大自然主宰人们思想意识的年代,人们想战胜大自然,那控制权只能寄托在遥不可及的神灵身上,偏偏祸不单行,此时倭祸还不停地肆虐此地,现实中没有反击的力量,那也只好把它一起交给神灵,所以在富美渡那个地方建起的庙宇,供奉的27尊王爷,都是历史上曾为国家、民族和人民作过重大贡献的正面人物,主祀之神萧望之,简称“萧王爷”,当地人称“阿爷公”,此时的萧望之就不只是单纯保护萧姓的族人神了,而是变成了这一带的保护神。

  端坐在庙宇里的萧望之,不会知道他日后能成为一方神灵,因为他的根生长在没有神灵的土地上,他的家是种田为业,种田之人和神灵确确实实有着天壤之别,萧望之成就了这样一个传奇,一个从普通人演化到神灵的传奇。

  萧望之成神的外在因素很多,说到家是后人把他造成了神,成为神灵绝对不是萧望之的追求,也不是我们这些后来人学习的榜样,但他求学的艰辛和博览群书的学习过程,永远成为后人的楷模,是他的勤奋和才气成就他这个被后世称赞的“大儒”,尽管生他养他的地方物质上不是多么富饶,但那里却有几位名家让他从小就接受了不同寻常的启蒙和熏陶。

 
在兰陵生活和求学的日子

  距今2100多年前(关于萧望之出生年月的说法有两种:一说生于公元前114年,一说生于公元前107年),在今天的兰陵镇一位萧姓人家出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萧望之。140多年后,一位叫班固的史学家开始给萧望之写传,从班固的记述里,我们发现班固对年轻的萧望之知之甚少,他是这样写的: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以令诣太常受业,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诸儒称述焉。

  因为《汉书》很接近我们的阅读习惯,所以我就不把以上内容进行翻译了。简短的几句话告诉我们几个信息,那就是萧望之的祖祖辈辈是种田为生的,萧望之青年时代爱好学问,还能研究《齐诗》,并且师从同县的后仓将近十年。


                                 (三)

 

  我们读以上的史料,可以对上期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进一步证实,那就是萧望之和萧何没有什么大的关系,要知道班固拿起笔来修史的时候,据萧望之去世也就100年的时间,如果是从班固开始准备史料的时候算起,也就相距90年的时间,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估计一些长寿之人还健在,萧何和萧望之那么有名望的大臣他们之间该是怎样的关系我想班固不会不知道,在这里班固所以写萧望之的祖辈上是种地的,不是凭空想象,肯定有他的依据。班固绝对不是想把萧望之写成一个供后人励志的范本,他没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去这么做。

  种地为生的萧家到了萧望之这一辈忽然改弦易张,他们不让这个孩子和他们一样去种地,而是让他去读书,而且不是一般的读书,用班固的话来说是博览群书,尤其擅长《齐诗》,最振聋发聩的一句还在后面,说他被京师诸儒称道,也就是说得到了京师思想文化高层人士的认可。

  不过这里我有个疑问,那就是老萧家仅凭种地就能让萧望之上得起学?如果是这样简单的话,在萧望之时代或者更早的时候小学就能实行义务教育了,但恰恰不是,班固在《汉书》里没有交代清楚,老萧家肯定不是仅仅种田的,他们家一定还有其他方面的经济来源,他们家到底还有什么收入呢?

  下期向您继续讲述巨儒达学萧望之的曲折人生。

 

  文/黄立宇 图/李成桂

 
 

来源:琅琊网  编辑:明天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