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临沂古今 >> 文章内容

费县上冶:一品宣武将军刘宽

[日期:2013-01-08]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112[字体: ]

费县上冶:一品宣武将军刘宽

  临沂历史名人中文武双全的很多,他们不仅在文化方面造诣很深,军事方面也成就卓著,像颜真卿、王雅量等都能带兵打仗。今天我们要拜访的是一位大家不太熟悉的将领,上冶籍的元代一品宣武将军——刘宽。

  《费县志》卷十《人物》记载:“元,刘宽,上冶人,精韬略,善战阵,平定河北。以宽为大名等处安抚副史。及至元间,承招讨之任,渡大江,收残宋,累获奇功,敕封一品宣武将军,以亲老告归。”还有将军刘宽墓,“在上冶北,……御赐祭葬。有至元四年碑记,乾隆七年重立碑。”

  从记载中我们知道刘宽是南宋末年人,当时战事不断,刘宽神明威武,胸中多智谋韬略,又擅长摆兵布阵,他捍卫乡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一方百姓十分感恩。到1260年,也就是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平定河北,下诏给刘宽,任命他为大名等处的安抚使副使。至元年间(1264年),任命他为“招讨使”,将军率军渡过长江,多次建立奇功,皇帝封他为一品宣武将军,钦赐银牌一面。等到元朝统一了天下,刘宽就告假回家,奉养双亲。皇帝又赐给他一颗掌金印。

  刘宽将军是上冶人,墓在上冶北。到底是上冶哪村人,这让我费了些周折,原因是刘姓的人太多了,几乎村村都有,我差点把刘官庄村当作刘宽将军的老家了,一打听,村里人并不知道什么刘将军,只得另找线索。

  县里有位姓刘的领导,想到他也是上冶人,就顺便打听了一下。一问不要紧,原来刘宽将军是他的祖先,上冶北村人,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有了这条线索,就赶紧找时间去拜访刘宽将军。虽说大雨后道路非常泥泞,一点儿也不影响我们的兴致。在上冶北村,找到了一位对刘家历史比较有研究的刘老师,他告诉我们,刘宽是北村人,可他的将军墓却在岑北崖村。当年,刘宽将军回乡后,在岑北崖村买了28顷地作为刘家墓地,刘家的先祖都葬在那里。

  北村刘家刚刚续完家谱,重修了祠堂,刘修德老师是组织者之一。他带我们去看村东新修的祠堂。祠堂修得古朴典雅,院内放置着几通新修的石碑,门前分别是元代至元年间孟嗣宗《刘氏奉先之记》碑、乾隆七年王士斐《元宣武将军刘公碑志略》碑,都是根据《费县志》记载刻制的,旁边的就是这次重修家谱和祠堂功德碑,刘老师还帮助我们找到几个熟悉的人名,原来都是刘宽将军的后人。

  祠堂里放着刘氏列祖列宗的牌位,正面挂着刘家四位先祖的画像,原来家谱中没有,这次专门请人画的,除了刘宽将军威武,其他的都儒雅,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

  看完祠堂,我们又去岑北崖村刘家林。路上,我们讨论为什么刘将军在战场出生入死,而在元朝一统天下,自己功成名就后却告假回家,奉养双亲,放弃享受荣华富贵。原因可能很简单,就是“伴君如伴虎”。开国皇帝登上王位后,诛杀开国元勋的例子太多了。刘邦的功臣或被冤杀,或被迫造反丧身,聪明人张良也只好“以神仙自脱”,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还是比较讲感情的。为了自己坐稳江山,也为了让子孙后代坐稳江山,这些功臣的存在,实在是隐患,不除不行。

  虽说忽必列是来自草原上的马背民族,但他到中原后,接受汉文化,接受儒家思想,身边的谋士们肯定会给他讲这些前朝旧事,历史还会重复。刘宽将军看透了形势,与其让皇帝放心不下,不如回家侍奉双亲,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过清静日子。皇帝吃了定心丸,很感动,还赐给他一颗掌金印,这真是明智之举。

  岑北崖村绝大部分人都姓刘,他们也是刘宽的后人,在此护林。我们找到了86岁的刘敬信老人,他向我们介绍了刘家林的情况。原来刘宽的祖父从河北省唐县迁到探沂镇许由城村,刘宽的父亲又迁到上冶北村定居。后来刘宽将军买下岑北崖的地后,把他的祖父墓地也迁到这里,这里就成了刘家林。

  过去刘家林很大,有很多石碑,“文革”期间全都推平了,石碑也被砸毁成为垒砌墙体的石料。将军碑是刘家林里最高的石碑,露出地面的就有两米多高。村东有个高地叫点将台,高三米左右,占地二亩左右,从里面挖出过宝剑、护心镜、大刀等文物,看来这个点将台,其实就是刘宽将军的陵墓。大刀挖出来还完好,就是锈坏了,一碰就碎了,剩下的刀把还有18斤重,从他的这些兵器中可以想象,当年的刘将军是何等勇猛。刘家一直有习武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解放后便没有人会舞枪弄棒了,刘家的武功就此失传了。

  刘家林还有一个“十八宝进刘家林”的说法,如果十八宝都能进刘家林,刘家后人会出一斗二升芝麻官,这十八宝有土龙、土猪、土牛、土马、石井、石鼓、蛤蟆石等等。这些“宝物”都是当地的地名或石头名,刘家林面积大了就都能收进来。后来只有土猪(一块隆起的地块)进了刘家林,土龙是条土岭,后被南方人砍成两截,破了风水,蛤蟆石和石井都在刘家林边上,其他的都没进来。刘家后人就没出那么多的官。

  刘宽有七个儿子,个个勤俭、孝顺、仗义,很和睦亲族。长子刘成,居住城子村守祖业;次子刘德;三子刘德英;四子刘通;五子刘伯源,授济南府运司,实际充任本县盐官,办理盐务课税;六子叫刘珍。刘宽的孙子刘津在元大德二年被授予宣微院官职,实际充任益都、盘阳、兰溪等地的宣微院,负责总管。

  刘宽放弃千乘之尊,事奉亲人,甘于老家粗茶淡饭,遵循礼制,他的孝道给后代树立了不朽的典范。虽然刘家后代没有出那么多的官吏,但他的子孙都能做到勤、俭、忠、信。刘珍主持家祭,家庙就被修葺一新。刘珍的后代六世没有分家,一百多人一直在一个锅里吃饭。我想,这也正是刘宽将军所愿意看到的。

       杨东霞          来源:琅琊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