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临沂古今 >> 文章内容

临沂费县闵家寨:二十四孝闵子骞与“鞭打芦花”的故事

[日期:2013-01-08]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85[字体: ]

临沂费县闵家寨:二十四孝闵子骞与“鞭打芦花”的故事

 

  闵家寨坐落在费县县城东北方向,现隶属于兰山区汪沟镇。闵家寨一带密集分布着大量村落,冯家庄、许寨等村庄仅一条街道相隔。单就闵家寨而言,村东有一条名叫龟龙沟的溪流,溪流两岸全是肥沃的土壤,色如铁。溪流河床上夏季长满了铜绿色的青苔,村里人称其为“铜底铁帮龟龙沟”。这条沟紧挨着闵氏家庙(笃圣祠),向南流去。龟龙沟在村内有一座三孔小桥,村里人称其为“蛤蟆桥”,蛤蟆桥下的汪塘称为“蛤蟆汪”。村里人说蛤蟆汪因其形似蛤蟆而得名,也有人认为以前这里有很多蛤蟆而得名。

  闵家寨西部有一条溪流贯穿,名字不详,这条溪流比龟龙沟要宽阔,流经村子的时候形成若干个汪塘,由北向南依次是杨家汪、钱家汪、窑汪和草汪。

  这两条溪流均来自上游的张家寨,常年流水不止,银鱼喧闹,溪内生长有芦苇和香蒲。秋天,漫天芦花飞扬,秋景之中仿佛蕴含着“鞭打芦花”的大孝文化。

  “鞭打芦花”展大孝文化

  “鞭打芦花”的主人翁闵子骞,名损,春秋时期鲁国人,出生在闵家寨,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闵家寨现有2600余口人,其中90%的人姓闵。

  闵林碑刻中亦有碑文记载,“今闵家寨闵姓者,即先贤笃圣之后裔。户口繁盛,为他姓所不及,真可谓望族也。村内尚有闵子祠在焉,至今奉祀不绝,惟考其创修之始与先至者均不明了,且无碑碣可考。”

  现在,多数闵氏族人对闵子骞以及“鞭打芦花”的故事谙熟于心。

  闵子骞的先祖是鲁国国君鲁闵公,至其父闵马父时,被公室降为庶民,闵马父只得以开馆教书为生。后来举家南迁,居宋国相邑之东,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萧县闵子祠村,在一富户家里教书。

  闵子骞幼年丧母,父亲继娶了姚氏,又生育闵革、闵蒙两个儿子,继母溺爱自己的亲生孩子,却虐待闵子骞,常常在丈夫面前说闵子骞的坏话。对此,敦厚老实的闵子骞从来不抱怨,也从来不去争辩。

  一年临近年关,闵马父驱车外出,命三个儿子随从驾车。马车行至萧县城南,因为天气寒冷,闵子骞冻得战栗不已,手中的牛缰绳滑落到地上,车翻人倒。闵马父非常生气,想起了妻子平日对闵子骞的评价话语,心头一阵怒火,于是拾起牛鞭朝闵子骞猛抽过去。谁知鞭子打破了闵子骞穿着的棉袄,顿时露出了芦花,芦花随寒风飞扬。闵马父看到后非常惊讶,于是又撕开闵革、闵蒙的棉衣,里面全是厚棉,于是恍然大悟,方才得知妻子虐待闵子骞。闵马父急忙脱下棉袄裹住闵子骞,勒车转回家中,立即写下休书,要赶后妻出家门。

  苏醒过来的闵子骞不但不记恨后母,反而长跪在父亲面前,苦苦哀求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闵马父沉思了良久,认为闵子骞讲得非常有道理,遂罢了休妻的念头。继母听了闵子骞的话,感到非常惭愧,从此痛改前非,视如己出。

  后来,闵子骞到曲阜孔子处求学,孔子得知此事后对其大加赞扬,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后人感于闵子骞的孝行,将此事编成“鞭打芦花”的戏剧并排演宣传,历经千百年不衰。明代人还将闵子骞排到“二十四孝”的第三名。

  1937年以前,闵家寨有自己的梆子戏班,演出剧目包括《单刀会》《海潮珠》《对花枪》《穆桂英征东》等,戏剧主要反映政治斗争、军事争端,表现不同历史时期当权时局、战乱戍边、英雄人物等情况,其中尤以征战、袍带戏的内容居多。

  旧历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闵家寨家庙前搭戏台唱戏,惹得邻村的百姓们争先涌来听戏。但是,戏班有个规定,不唱“鞭打芦花”这出戏。

  上草沟村有戏班唱“鞭打芦花”,闵氏得知以后将这个戏班告上了县府,理由是外村人在戏中扮闵氏的祖先闵子骞。封建礼教下,祖先不容侵犯的思想在闵氏心目中早已经根深蒂固。县政府介入后罚了上草沟村两桌酒席,闵氏这才作罢。此事传开,闵家寨一带的戏班没有再唱“鞭打芦花”的念头。但是时至今日,要是有哪个戏班唱“鞭打芦花”,闵氏族人会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毕竟是在宣传咱们自己家的孝文化!”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闵子骞

  闵子骞从学孔子,恭顺和善,贤良方正。《论语·先进》有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他语言实在,绝无浮华,得到孔子赞赏。有一次,鲁国执政者要翻修一座叫“长府”的仓库,闵子骞说:“保持原有的样子就行了,何必破费再改修呢?”孔子说:“这个人平时轻易不说话,一开口就说得对,言中要害!”

  闵子骞被孔子表扬数次,成为列国瞩目的人物。鲁国季桓子敬慕他的为人,请他当费宰,他对来人说:“你回去好好替我辞去这个差使,如若再来叫我,我就会跑到汶水以北去了(指齐国)。”《论语》是这样讲的,但《孔子家语》却有记载:后来经孔子劝说,他怀着儒家出仕抱负做了费宰,并将全家由宋国相邑迁来费地,卜居之处称闵子庄,即今天的闵家寨。在费期间,多有惠政,因为得罪季氏,被迫辞职,追随孔子周游列国,不幸病逝于长清县,享年50岁。那么他的墓葬在哪里呢?

  据元代费县尹邵显祖《重修费县闵子祠记》称:“宇内之有闵子墓者,一在凤之宿州,一在濮之范县,要以历下之高原为确。昔开小清河,于华不注山下得一石棺,启之,诗云:孝哉闵子骞,死后葬黄泉,幸遇黄太守,起我在高原。高原犹在华山之麓,而葬之者果为黄公,至今石棺俱在,可吊可凭。其在宿范者大都古人琴书诗物皆封为墓耳。复于沂水之闵公山睹其书院,奇峰环翠、古杨森层,是先贤厚德所在遗芳,均已祭祀尸祝之矣!”闵公山在今天的沂源县院峪村附近,旧属沂水,相传是闵子骞避召之所,原称“闵子祠”。

  闵子骞居费遗芳,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尊敬。闵家寨有供奉闵子骞的家庙,曾先后进行14次增修。唐朝至民国碑石百余块。院内原先有粗围十余米的汉代银杏树。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闵氏族人砍了这株银杏树,生产队用这些木材做成木锹、烙煎饼铲等木质工具卖了。另有三株银杏树被砍伐后做成火车道的垫木轨。家庙正阳门三间,上面悬挂有乾隆皇帝手书“笃圣祠”三个金光大字。在村前占地百余亩的闵氏林中,原有闵子骞长子闵沃盈之墓。

  家庙旁原建有三官庙、倒座观音庙。李家寨村一位姓冯的道士长期住在三官庙里,庙里有十多亩地,平日里这些庙地主要租赁给附近百姓种,道士收租供应三官庙的日常开支。

  至于倒座观音庙,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闵家寨及其附近村庄的百姓纷纷带着馒头到倒座观音庙来上供,祈福求子。旧历下,大多数百姓日子过得并不富裕,甚至是饥一顿饱一顿,白面馒头只有在春节期间才能吃上一顿,但是六月六这天,庙里却收到堆放成垛的馒头,足见信仰之深。

  上世纪六十年代,闵氏家庙、三官庙、倒座观音庙等建筑遭毁坏。庙中多数青石碑被搬走修建了石桥与民居围墙。

  此后,闵氏家庙重修。闵子骞作为孔子的弟子,其家庙的风格与孔庙理应没有太大区别。2003年,村民闵凡宝为此专门去了趟曲阜,仔细观察孔庙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回到闵家寨后,闵氏族人出资历时四个月修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闵氏家庙。并且,从村里各处多方找寻,共找到遗存的五块古记事碑,一定意义上弥补了“笃圣祠”以及闵子骞生平事迹的文化断层。


来源:琅琊网  编辑:张妍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