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宗亲创作 >> 文章内容

<宋氏源流>·其七·历代族群迁徙与大移民(四)

[日期:2013-01-02]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   阅读:138[字体: ]
 六)隋唐时期的族群迁徙与移民

1、隋朝时期 

(公元581至618年)

 

北朝北周末年,北周宣帝奢侈浮华,沉湎酒色,政治腐败。外戚(即皇亲国戚)杨坚乘机掌握朝政。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即隋文帝,建,定都大兴城(今西安),北周灭亡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军建康城,俘陈后主亡。自此,隋文帝杨坚成功统一了历经数百年严重分裂后中国南北大部地区

隋朝自公元581年建立,到隋炀帝杨广死后的第二年(公元618年)隋恭帝杨侑位于唐高祖李渊宣告隋朝灭亡前后仅3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短的王朝之一。 

但隋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文帝不仅以统一中国、倡导节俭名垂青史。而且他大刀阔斧推行改革,实行精兵简政,废除苛捐杂税和严刑苛法,制定“隋律”,宽简刑法;并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唯才是举,通过考试取士。使隋朝所开创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均田法” 以及“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等,多被后来朝代所沿用,并深刻影响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

同时,隋朝所开凿的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以及修建的驰道,极大地改善水陆交通。并打通河西走廊,促进了中原和西域的交流,使的商品远销欧洲,罗马波斯等许多亚欧商人,直接来中国经商,扩大了对外交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那时,中国周边的高昌鄯善(今新疆吐鲁番)高句丽(朝鲜)新罗百济(韩国)、倭国(日本)琉球和臣服的东突厥(今阿尔泰山以东地区)、交趾(越南)等国皆深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尤其日本遣隋使,自此开始朝拜中国 

然而,到了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即杨广,隋文帝之子),为了扩建统治中心,不惜耗尽人财物力,而大兴土木。 由于京都大兴城(今西安)位处偏西,交通运输不便。公元604年,隋炀帝于洛阳兴建东都,以掌控关东江南经济每月征调民丁两百万人。加之隋炀帝于开凿贯通洛阳的大运河大量调集挖河民工,并先后开通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山阳渎大运河长达2700余公里。并且先后长城,以保护归附外族。从而使人民负担,达到极限。

 与此同时,为了统一中国,并宣扬国威,隋炀帝先后平定了北方契丹陇西青海吐谷浑汗国、新疆的伊吾(今哈密)以及交趾(越南北部)、林邑(今越南中南部)和琉球(今日本琉球,可能还包括台湾诸岛)。 

 资治通鉴说:大隋朝“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此后,隋炀帝又连续四次跨海征讨多次侵扰中国领土的高句丽(今朝鲜),但由于遭遇风暴和国内发生大规模起义,不得不无功而返。

 

期间,全国爆发了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如博陵唐县(今河北唐县)人宋子贤,自称弥勒佛转世,聚众数千人,举行起义。后来遭官府围剿被杀。上谷易州(今河北易县)人宋金刚,在上谷地区聚众起事后,投奔山西义军首领刘武周,被刘武周封为宋王宋金刚率领手下尉迟恭(后来被李世民收降)寻相等,在军阀混战中,曾大败右仆射(唐初宰相)裴寂于介休(今山西介休);并俘虏永安王李孝基大将刘弘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刘世让等,先后夺取太原、晋州(今山西临汾)、龙门(今河南河津)等地。 

还有长白山(山东章丘王薄起义、河南翟让李密瓦岗军起义、河北窦建德起义、江淮杜伏威辅公祏起义;以及权臣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举兵叛变等等;从而给隋王朝以致命打击。在众叛亲离的形势下,公元617年,隋炀帝的大将军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隋炀帝杨广杀死。

 

公元617年,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山西晋阳起兵随后占领京都长安。并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公元618年6月,李渊隋恭帝禅位,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 

 

由于隋炀帝挥霍无度耗费大量人财物力,又四处征讨,过度消耗隋朝国力,使隋文帝创造的盛世繁荣,逐渐走向衰亡。文献通考 卷十·户口考一》与旧唐书等记载,隋朝建立之初的公元581年,接手南朝南陈户口约60万户,240万人;北朝北周户口约462万户,2900万人;总共约522万户,3140万人。到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的鼎盛时期,仅28年间,据《隋书.地理志》记载,统计全国户口达到约891万户,4602万人;分别增长了71%和47%。再到隋亡前的公元618年,随着隋末战争的蔓延与残酷所造成的大量伤亡和逃逸,最后全国户口下降到约180万户,926万人;仅相当于鼎盛时期的20.2%和20.1%。  

 

隋书·朱粲传》载:隋朝末年。乱世狂贼朱粲自称皇帝,改年号为“昌达”。他的队在作战时缺乏粮草,一时又抢掠不到可以充饥之物,于是便把百姓的婴儿杀死,蒸熟以后当作军粮。朱粲对士兵说:“鲜美的食物,哪里还有超过人肉的?只要我们所到的地方有人,我还担心什么?”后来每到一地,他就带领部下,将抢掠来的妇女和儿童煮成食物,分发给士兵。后来他竟发展到抽取“人税”,以征发年幼的男女,来补充军粮。 

 

2、唐朝时期 

(公元618至907年)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共历290年(包括女皇武则天以“周”代“唐”15年),22位皇帝。

公元618年李渊取代隋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今西安),后设洛阳太原陪都。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李治以后,自公元685至704武则天从代替有病的李治处理朝政,并称“二圣”前后5年;再到正式登基女皇而以“”自称天子15年,前后共历20年。

公元705年后,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但由于受韦皇后等干政,朝政混乱。直到公元713年,唐玄宗(又称唐明皇)李隆基即位后,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据《资治通鉴》记载:全国共有907万户,5288人。《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全国共有891户,5292万人。另据唐朝史学家杜佑推算:这一年的唐朝人口,加上隐漏未登记的户口,约在1200万到1300万户之间人口数在6900到7500万人之间。唐朝全盛时期首都长安当时世界最大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市。 

现代许多学者考虑到唐朝因土地兼并而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以及隐户奴婢士兵僧道等这些瞒报、漏报和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口认为唐朝总人口应在8000万左右。其中现代学者陈旭麓提出唐朝人口峰值是9254万。而日本的现代学者日野开三郎更认为唐朝人口最高峰时2000万户,1.4亿人 

唐朝鼎盛时期的统治疆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安息州中亚咸海以西的乌兹别克斯坦国的布哈拉一带),至罗伏州(越南顺化、河静一带),北玄阙州俄罗斯贝加尔湖安加拉河流域一带国土面积达1250万平方公里

  除此之外,唐朝还将周边的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边疆民族,纳入有效掌控范围之内;连曾威胁北方几个世纪的东西突厥,以及吐蕃(即西藏)和西亚的大食(即波斯,包括伊朗等阿拉伯国家)和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等,也被强大的唐朝军队所消灭或征服。唐朝还在周边边疆地区分别设立了安西 、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直接对边疆民族地区进行有效管理和防御

 

这一时期,“丝绸之路”更加畅通,西域各国与中国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兴盛。并与阿拉伯地区国家友好往来,使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先后传入中国。尤其日本与朝鲜的遣唐使,对大唐帝国的灿烂文化,更是顶礼膜拜,不断派遣大批官员和青年留学生,到唐朝取经学习。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 使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从此开始了宦官干政的局面 唐玄宗好大喜功,边境将领们便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功请赏。又由于当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自成体系,独霸一方,形成方镇割据的局面。 

其中胡人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掌握重兵后,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与突厥人将军史思明密谋,并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组成叛军15万发动叛乱。由于唐朝长久无战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因此叛军长驱直入,首先河北州县迅速土崩瓦解很快攻陷了首都长安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宁夏灵武称帝,史称唐肃宗并尊唐玄宗为太上皇。经过8年时间的艰苦平叛战争,在著名将领郭子仪、李光弼、高仙芝、哥舒翰、张巡颜杲卿封常清陈玄礼许远、鲁炅、张介然等所率军队的奋力围歼下,最后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篡权后死。史思明则先投降后再叛,并于公元759年,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大燕皇帝” 到公元761年叛军内讧,史思明其子史朝义所杀。公元763年春,史朝义兵败走投无路,自缢。从此,“安史之乱” 终于平息

 这场历时近八年、双方动用军队逾百万的空前浩劫,极大地挫伤了唐朝的元气,从此由盛转衰一蹶不振

 

一是社会创伤严重。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即百官)荒废,曾无尺椽(连一尺长的木都找不到);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市井城邑中长满了荆棘榛树),豺狼所号。既乏(缺乏)军储,又鲜(缺少)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中原最繁华和人口最周密的广大地区,一片荒凉凄惨景象

 

二是藩镇割据形成“安史之乱”彻底摧毁了唐帝国的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条件,使唐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自安史乱起,唐王朝为尽快平叛,只好求救于回纥(又称回鹘,读虎hu或回hui;原居住在新疆天山一带的边疆民族)等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当叛军往河北败退时,唐朝派遣铁勒族又称丁零、敕勒、高车等,原西北大漠最古老民族,分支众多,回纥和突厥等都其中部落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但仆固怀恩有意将叛军残余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形成藩镇割据。此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青州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淮西(今安徽、苏北一带)重镇,也皆各自割据一方,不服朝廷统辖;有的甚至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至唐朝灭亡。

 

均田制全面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由于战争造成人口急剧下降,劳动力严重不足。如潼关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河南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年间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唐宪宗年间,由于政令不行,全国只有东南八道(浙西、浙东、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缴纳赋税;最后不得不加重摊派,增加人民负担在方镇军阀统治地区更是横征暴敛,“暴刑暴赋”。 从而使阶级压迫和剥削更加深重阶级矛盾日益最后形成唐朝中后期农民起义和藩镇叛乱的高潮。代宗一朝,全国各地叛乱四起,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浙东袁晁之乱浙西方清之乱苏常张度之乱舒州杨昭之乱,以及邠州之乱等等。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控制。由于镇守边疆的唐军被大批征调平叛,吐蕃乘机而入,尽得兰、廓、河、都、洮、岷、秦、成、渭等州,占领了河西走廊和西一带的大部分地区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丝绸之路”同时被阻断。 

 

 此后,唐朝内部又接连发生了唐顺宗年间的“宦官之祸”、宪宗末年的“朋党之争”、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武宗年间的“会昌灭佛”和“回鹘入侵”等重大事变。尽管到宣宗年间又出现了短暂的“大中之治”的中兴之象,但已回天无力。

于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即爆发了席卷全国的“黄巢起义”。 农民军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江苏、江西、福建、浙江、两广两湖陕西等十二,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最后,唐朝不得不重用沙陀族(原西突厥部落之一)首领李克用率领的沙陀军,镇压起义。后来由于起义军大将朱温等投降唐军,在唐军与朱温及沙陀军的联合打击下,黄巢起义失败。

唐宣宗末的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裘甫发动浙东起义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起义镇压,历时25年,全国处于混战状态。

 

到昭宗末年,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朱温,先诛杀宫内宦官700多人。此后,又在河南滑县白马驿集中屠杀宰相裴枢崔远当朝大臣三十多人,史称白马驿之祸于公元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并先后将昭宗和继位的十三岁小皇帝哀帝杀害。于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从此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安史之乱爆发,使黄河流域再次陷入长期战乱之中从而触发了又一次人口南迁的大潮。李白永王东巡歌诗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即晋朝“永嘉之乱”)据史载:“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成都)多士南奔(南逃)(指江南)人海。”“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这次人口南迁大潮的余波,一直持续到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直到北宋初年。历时一个半世纪,具体南迁人数不可考从此完成了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 
     据史书记载:“安史之乱结束后,全国人口南北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于遭受战祸的北方地区人口大量逃往江南,江南地区的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口增加120%,鄂州100%,苏州增加30%,泉州增加50%,广州增加75%。

根据我国地理和史学家胡焕庸教授推测,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中国第二次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南方经济也开始北方;南方的文化教育更是日益繁荣发达。 

五代十国时期,自南方先后分裂出的九国中,只有吴越两国君主为原有华南本地人;而南汉君主是早期移民后裔其它六国的君主均为华北移民。

 

南北人口分布格局比例从初唐时:华北占据75%,华南占据25%。到唐亡时:南北人口分布格局比例各约占50%左右,达到南北平衡但这一时期的人口统计资料由于局势混乱不堪而难以得出准确数据,相关引用数字仅供参考

据史书记载:黄巢起义期间公元875年884年),北方死亡人口超过830万人。唐哀帝年(公元907年)全国人口只有2000万左右,不足唐朝鼎盛时期的1/3。 

隋唐时期,宋氏族人已迁居大江南北,唐朝后期已扩展至四川、广西。据《中原寻根》等记载,期间,京兆宋氏一支迁往虢州(今河南卢氏县);一支迁往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西北)。  

 

《元和姓纂》是唐宪宗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的。《元和姓纂》曾把广平宋氏列为天下宋氏郡望之首。原因在于唐朝著名宰相宋璟,系广平宋氏后裔。

史书记载:宋璟乃河北邢州(今邢台)南和县人。本是北魏朝吏部尚书宋弁的第七世孙;十六国时期后燕国卫将军司马(将军副职)宋畿的后裔。公元315年,宋恭、宋畿兄弟自西河介休,迁至广平郡列人。宋璟二十岁中进士,初授上党尉(县官副职;上党在今山西长治市),后累官至尚书右丞相(列宰相第一位)、封广平郡公。史书上说他他革除旧弊,选拔人才,为政清廉,励精图治,刚正不阿;是开元盛世的开创者之一。宋璟历经武后、中宗、殇帝、睿宗、玄宗五帝,在任五十二年;使唐朝帝国摆脱内忧外患,逐步成为领先当时世界各国的大唐帝国。宋璟与名相姚崇、张说,被玄宗誉为“宰相三杰”。 

宋璟有八个儿子,长子宋复(又名宋浑),官至平原太守、东京采访使、太子谕德(掌管东宫太子教谕、道德修养和谏议等)。次子宋恕,官至都官郎中(京都司隶校尉的辅佐官,掌管治安纠察等)。三子宋尚,官至汉中太守。四子宋延,官至太原府尹(州府长官)。五子宋升,官至太仆少卿(掌管宫中车马、营造、牧场等)。六子宋华,官至尉氏县令。七子宋复,官至同州司马(州府辅佐官,掌管军事治安等)。八子宋衡,官至河西节度行军司马(军事监察官)。

宋璟的孙辈,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大多因逃避战乱而于史无考。据《湖北江西宋氏宗谱》记载:有宋璟之孙、宋恕之子宋廉,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任刑部尚书。宋恕的另一个儿子宋让,任江阴县令。

另据《唐书》记载:宋璟之孙还有宋俨,任苏州刺史;宋佶,任河南尉;宋倚,任虢州长史;宋衮,任太常丞。

 

安史之乱后,宋姓入闽(今福建)者始于唐玄宗名相宋璟家族。其中宋璟有一嫡孙宋易,是他的第五子宋升之子,官至福建观察推官(观察,即观察使;掌管考察地方官吏,兼管民政;推官为辅佐官,掌管刑狱等)。宋易之孙宋骈(读篇pian)也随之入闽居莆田。宋骈之弟宋臻,曾为福建观察巡官(掌管考察地方吏治和治安等),自此定居侯官县(今福建福州闽侯县)镜江,成为镜江宋的始祖。

宋璟的另一孙辈宋嗣先,是他的第三子宋尚之子,官至右仆阙(读缺que,皇帝侍从官);宋嗣先之弟宋嗣宗,官至浙江奉化县令。安史之乱时,嗣宗一家避居奉化。其后人有一支迁居徐州丰邑(今江苏丰县)。

另据湖南汝城宋氏宗谱记载:唐朝另一宰相宋申锡,相传是宋璟第九子宋成所生宋成娶宰相张九龄之女为妻后,随岳父家族定居于义昌(今湖南汝城)石塘,成为湖南汝城宋氏肇基之祖。  

    

另据《唐书》等记载,到唐僖宗光启四年(公元888年),宋璟的第五子宋升的六世孙宋文通(公元856-924年,深州博野,即今河北博野县人),在镇压黄巢起义和地方藩镇军阀割据的战争中,以军功被封为神策军指挥使凤翔陇右节度使、尚书令封陇西郡王,后又加封岐王;赐姓皇族国姓李氏,并改名李茂贞。唐朝末期,天下大乱,宋文通因不满朝廷昏庸,父子兄弟以其所据守的方镇势力而割据一方,拥有陕西关中四镇十五州,成为一方霸主。到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4年),宋文通向后唐庄宗李存勖(读许xu)称臣,后唐庄宗以优礼相待,又封宋文通为秦王。

 

附录

 

               1、广平宋氏族谱考录

 

《广平宋氏族谱》等记载:广平宋氏家族唐朝时期已相当庞大,宋璟公支系外,广平宋氏尚有宋毓公等支系后裔下面,将“神仙湾老宋”等学者所整理的广平宋氏各支谱系摘录如下,仅供参考

1.1.1.1宋奭——宋晃(宋昌十二代孙)——宋恭(宋活,徙广平列人,前燕河南太守)——宋毓——宋良(宋世良,北齐东郡太守)——宋乾——宋大辩(唐遂州司马)——宋守恭(唐睦洲遂安令)——宋楚璧(大理少卿、兵部郎中、杭州刺史)——

1.1.1.2宋奭——宋晃(宋昌十二代孙)——宋恭(宋活,徙广平列人,前燕河南太守)——宋毓——宋良(宋世良,北齐东郡太守)——宋子皓——(暂空)——宋阳元(洛阳尉)——

1.1.2.1宋奭——宋晃(宋昌十二代孙)——宋恭(宋活,徙广平列人,前燕河南太守)——宋毓——宋良(宋世良,北齐东郡太守)——宋乾——宋大辩(遂州司马)——宋守慎(襄阳尉)——宋庭璬(库部外)

1.1.2.2.1宋奭——宋晃(宋昌十二代孙)——宋恭(宋活,徙广平列人,前燕河南太守)——宋毓——宋良(宋世良,北齐东郡太守)——宋乾——宋大辩(遂州司马)——宋守慎——宋庭瑜(度支郎中、司农少卿、庆州都督)——宋颙(常州刺史)

1.1.2.2.2宋奭——宋晃(宋昌十二代孙)——宋恭(宋活,徙广平列人,前燕河南太守)——宋毓——宋良(宋世良,北齐东郡太守)——宋乾——宋大辩(遂州司马)——宋守慎——宋庭璘——

1.1.2.3宋奭——宋晃(宋昌十二代孙)——宋恭(宋活,徙广平列人,前燕河南太守)——宋毓——宋良(宋世良,北齐东郡太守)——宋乾——宋大辩(遂州司马)——宋守俭(洛州刺史)——宋鼎(银青光禄大夫、行兵部侍郎、上柱国、)——宋悦(工部员外、郢州刺史)——

2.1.1宋奭——宋晃(宋昌十二代孙)——宋恭(宋活,徙广平列人,前燕河南太守)——宋畿(后燕卫将军司马)——宋荣国——宋愔——宋淑珍——宋弁——宋纪——宋钦道——宋务本——宋元节——宋弘峻——宋元抚——宋璟——宋复、宋升、宋尚、宋浑、宋恕、宋延、宋华、宋衡——宋俨、宋实、宋倚、宋衮、宋倓、宋佶、宋涉、宋沇、宋倓、宋瞻——宋嗣先、宋嗣宗、宋谕——宋节等。

2.1.2宋奭——宋晃(宋昌十二代孙)——宋恭(宋活,徙广平列人,前燕河南太守)——宋畿(后燕卫将军司马)——宋荣国——宋愔——宋淑珍——宋弁——宋纪——宋钦道——宋务本——宋元节——宋弘峻——宋元抚——宋璟——宋璟——宋浑——宋瞻——宋谕——宋秀(字烟山)——宋玉茔——宋以文(字伯用)——宋怿(字公悦)——宋辰(字淳安)——宋至道——宋奇峰——宋元吉——宋仲才(字文聊)——宋梦松(字沼美)——宋可大(字尊崇)——宋轩(字步甯)——宋友川——宋继贤(字汝能,又景定)——宋高甫、成甫、正甫。

2.2宋奭——宋晃(宋昌十二代孙)——宋恭(宋活,徙广平列人,前燕河南太守)——宋畿(后燕卫将军司马)——宋荣国——宋愔——宋淑珍——宋弁(宋世显从子)——宋纪——宋钦仁

3.宋奭——宋晃(宋昌十二代孙)——宋恭(宋活,徙广平列人,前燕河南太守)——宋洽——(暂空)——宋谟——宋钦、宋琼(子:种羡)——宋仲羡——(暂空)——(暂空)——宋延庆——宋长威(孙:宋正言)、宋季绪(子:宋本立)——宋本立——宋卓然

 

2、宋璟先祖及后世考录 

(转自宋氏研究网)

 

  据《新唐書·列傳》记载:“宋璟,邢州南和人。七世祖弁為元魏吏部尚書”。为了解宋璟先祖的情况,笔者以宋弁的史料记载为依托,检索文献中的各种相关记录,并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从宋璟始至其十三世祖较为完整世系脉络。

(1)十三世祖:宋奭,西河(山西汾阳、介休、离石)介休人,晋时为昌黎(辽宁省义县)太守。后为慕容廆(前燕)长史。子:宋活宋晃)(《魏书·列传》、《北史·卷二十六 》) 为宋昌第十一世孙。

(2)十二世祖:宋晃(宋活),前燕将军(公元337年9月)、护军(公元338年)。公元349年自高句丽返燕后改名宋活,拜中尉、中书监。《资治通鉴》晋记)。子、宋、宋洽。

宋浊,前燕冀阳内史(今辽宁省凌源),宋晃之堂兄子:宋斌《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台湾柏杨译

(3)十一世祖:宋恭,尚书,徐州刺史。慕容俊徙鄴,为广平一世祖。子二:长子宋隐、次辅。

宋畿,后燕卫将军、司马,子宋荣国。

宋洽,为慕容垂尚书。

四子:长子宋顺、次子宋训、四子宣。宋斌,前燕黄门侍郎公元354年《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台湾柏杨译

  (4)十世祖:宋隐,字处默,仕慕容垂,历尚书郎、太子中舍人、本州别驾。后拜尚书吏部郎。寻转行台右丞。五子,长子宋经、三子宋温、四子宋演、从子宋愔。

  宋荣国,子宋愔。

  宋辅,字处仁,少慷慨有大操,博览群书。州辟别驾。早卒。

  宋宣,字道茂,官拜中书博士,后拜侍郎、行司徒校尉。卒,谥曰简侯。子宋谟。

  (5)九世祖:宋经

  宋愔,历中书博士、员外散骑常侍,使江南。爵列人子。子二:长子宋世显、次子宋叔珍。

  宋温,官拜中书博士。卒,追赠建威将军、豫州刺史,列人定侯。子:宋药师。

  宋演,官拜明威将军、济北太守(济北:今江苏淮安)。子:宋鲋。

  宋谟,字乾仁,袭侯爵,官拜冠军将军,赐爵中都侯,领中书侍郎,行司隶校尉,辽西太守(辽西:今辽宁义县西)。真君七年卒,赠司隶,谥简侯。子二:宋鸾、宋琼。

  (6)八世祖:宋世显,官拜广平太守。无子,子继宋弁(即宋丹)。

      宋叔珍,英年早逝,子二:宋弁(出继)、宋机。

            宋药师,子五:宋翻、宋毓、宋景、宋叔集、宋道屿。

            宋鲋,字伯鱼。州别驾。

   宋鸾,字珍和,袭侯爵,官拜东莞太守(东莞:今江苏常州、武进),曾孙宋正文。

   宋琼,字普贤。少以孝行称,母曾病,季秋之月,思瓜不已。卒于家(广平)。子宋仲羡。

   (7)七世祖:宋弁,原名宋丹,字义和,魏高祖赐名为弁,意取弁和献玉、楚王不知宝之也。官拜中书侍郎,兼员外常侍;后为司徒司马、曜武将军、东道副将、兼司徒左长史、本州大中正;迁散骑常侍,寻迁右卫将军,领黄门;吏部尚书。卒年四十八。诏赐钱十万、布三百匹,赠安东将军、瀛州刺史,谥曰贞顺。 见《魏书·列传》。子二:长子宋维,次子宋纪。

   宋机,本州治中。子宋宝积。

   宋颖,字文贤。尚书郎、位魏郡太守、冠军将军、凉州刺史。

   宋燮,字崇和。广平王怀郎中令、员外常侍。

   宋鸿贵,定州平北府参军。

   宋翻,翻字飞乌,司徒左长史、河南尹,卒官,赠侍中、卫将军、相州刺史。又迁左将军、南兗州刺史,孝武初,重赠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雍州刺史,谥曰贞烈。子宋思远。见《魏书·列传·宋翻》。弟兄五人,二弟宋毓、三弟宋世景、四弟宋叔集、五弟宋道屿。

   宋毓,字道和,历平西将军、太中大夫。子二:长子宋世良、次子宋世轨。

   宋世景,历司徒法曹行参军、尚书祠部郎、行台郎、尚书右丞、伏波将军、行荥阳太守。子宋季儒。见《魏书·列传·良吏》

   宋叔集,员外散骑侍郎,引同戎役。遇害。

   宋道玙,自太学博士转京兆王愉法曹行参军。其兄宋毓第三子宋子叔继,从孙宋孝玉(宋世景孙,见元和姓篡·卷八)。

   宋仲羡,燕渤海太守,曾孙宋延庆。

   (8)六世祖:宋维,字伯绪。少袭父爵,历员外郎、给事中、通直郎、散骑侍郎、冠军将军、洛州刺史。子春卿少亡,子继宋钦仁。

   宋纪,字仲烈。历参军、太学博士、领侍御史、尚书郎、北道行台、秦州大羌令(秦州:今甘肃甘谷东、天水)。卒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子二:长子宋钦道、次子宋钦仁(出继)。

   宋宝积,卒于中散大夫。

   宋思远。           

   宋世良,字元友,历殿中侍御史、河北括户、清河太守、东郡太守(东郡:今河南濮阳西,隋朝东郡为河南滑县)。撰《字略》五篇、《宋氏别录》十卷。子五:长宋伯宗,次子宋子皓,宋乾,第五子宋朝基过继给是世轨。《北齐书·補列傳》

   宋世轨,自幼喜爱法律,历廷尉卿、廷尉少卿、御史。历三尚书三公、二千石、都官郎中,兼并州长史。卒后赠光州刺史,谥曰平。无子,子继宋朝基。

   宋季儒,历功曹、太学博士、明威将军。25岁殒,子宋孝玉(王)。

   (9)五世祖:宋钦道,历位大將軍主簿,典書記、中山太守、秘书监、黄门侍郎、侍中,卒后赠吏部尚书、赵州刺史。子:宋元节、宋万寿。《北齐书·補列傳》及大唐故尚书右丞相赠太尉文贞公宋公神道之碑(宋璟碑)碑文。

   宋钦仁,太尉祭酒。

   宋孝玉,北平王文学,撰关东风俗,子宋侠。

   宋乾,子宋大辩。

   宋子皓,孙宋阳元。

   (10)高祖:宋元节,定州田曹。子:宋弘峻。

          高叔祖:宋万寿,唐御史。子:宋正名。见宋钦道墓志。

   宋大辩,邛州司马,子三:长子宋守恭、次子宋守慎、三子宋守俭。

   宋延庆,大理正给。子:宋长威、宋季绪。宋侠。

   (11)曾祖父:宋弘峻,大理丞,子:宋务本。

         曾叔祖:宋正名,唐雍州始平县尉,迁居河南。   

         堂曾叔祖:宋阳元,洛阳尉。

                   宋守恭,遂安令,子宋楚璧。

                   宋守慎,襄阳尉,子三:长子宋庭檄、次子宋庭瑜、

三子宋庭璘。

                宋守俭,洛州刺史,子宋鼎。

                宋长威,孙:宋正言。

                宋季绪,子:宋本立。

    (12)祖父:宋务本,皇栎阳令、蓝田令。子:宋元抚。

          堂叔祖:宋楚璧,兵部郎中、杭州刺史。

            宋庭檄,库部员外。

            宋庭瑜,度支郎中、司农少卿,子宋颙。

            宋庭璘,兵部郎中、深州刺史。

            宋鼎,兵部侍郎(郎中)、荆州长史,子宋悦。

            宋本立,子:宋卓然。

   (13)父亲:宋元抚,襄州司户,赠邢州刺史(《颜鲁公文集·书评五》载为赠户部尚书)。《旧唐书·列传》《元和姓篡·卷八》

    堂叔:宋元超,四川川东授馆舍,宋璟25岁作《梅花赋》时寄宿在馆内。

      宋颙,常州刺史。

      宋悦,工部员外、郢州刺史,子宋稷。

            宋正文,唐秘书郎。

            宋正言,洛州司马。

            宋卓然,比部员外、益州长史。

   (14)宋璟:字开府,耿介有大节,好学,工文辞,举进士中第。调上党尉,为监察御史,迁凤阁舍人。后迁左台御史中丞。神龙初,为吏部侍郎。帝乃流月將岭南。会还京師,昭璟权检校並州长史,未行,又检校贝州刺史。后迁洛州长史。唐睿宗时,为吏部尚書、同中书门下三品,后贬楚州刺史,历兗、冀、魏三州、河北按察使,进幽州都督,以国子祭酒留守东都,迁雍州長史。唐玄宗开元初,为京兆府(雍州)府尹,进御史大夫,因小事受累降睦州刺史,徙广州都督。后官拜刑部尚书。四年后改任吏部尚书兼黄门监,次年官名易为吏部侍中,累封广平郡公。唐玄宗十七年,迁尚书右丞相。二十年,告老退归东都私第,屏绝人事,以就医药。二十五年仲冬月十九日逝(卒于东都明教里第,葬于沙河县太尉乡老莹),年七十五,赠太尉,谥曰文贞。配安氏,封益国夫人;继金氏,封一品夫人;王氏,封一品夫人。史载六子:升、尚、浑、恕、华、衡。《新唐书·列传·姚宋》《旧唐·列传》。碑文载八子:昇、尚、浑、恕、延、华、复、衡。

   (15)颜鲁公文集·书评五》载:

    长子:宋复,同州司功。

    次子:宋昇,尚书郎,历祠部员外、太仆少卿、随州刺史,子宋實。

   三子:宋尚,汉东太守。

   四子:宋浑,职方郎中、谏议大夫、驾部郎中、御史中丞、东京畿采访使、太子左谕德,子宋涉、宋瞻。

   五子:宋恕,都官郎中,子宋衮。

   六子:宋延,太原少尹。

   七子:宋华,判人高等、大理评事、登封尉、尉氏令,子三:长子宋俨、次子宋佶(ji)、三子宋倚(yi)。

   八子:宋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河南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左常侍,子宋倓(dan)。

    (16)孙:宋實

        宋涉。

        宋瞻:虔州知州。子:宋谕。

        宋衮,太常丞。

      宋俨,苏州刺史。子二:长子宋嗣先、次子宋嗣宗。

        宋佶,河南尉。

        宋倚,虢(guo)州刺史。

        宋倓,宋旦?宋旦与宋倓音同字不同,可能为同一人。如宋倓即宋旦,此即为四川双流等五地始祖,唐僖宗年间随唐僖宗入川。

        宋沇。

  (17)4世孙:宋嗣先。

      宋嗣宗,奉化令,迁奉化。《颜鲁公文集·书评五》。此书载:奉化谱系完整。

       宋谕:子三,三子宋节。

  (18)5世孙:宋节(其大哥一评事、二哥二评事,具体名字不详),子:宋秀。

  (19)6世孙:宋秀(子:宋玉茔)、宋友信(左金吾长使,子:宋瞐或皛?)

  (20)7世孙:宋玉茔,子宋以文。宋瞐(mao,景州刺史,子宋迪、宋逿)。

  (21)8世孙:宋以文,子宋怿。宋迪(德州刺史,子宋再初)。宋逿(子:宋泰初、宋若初、宋霸初)

  (22)9世孙:宋怿,子宋辰。宋再初(唐蓟州刺史、幽州节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侍御史,子四:可谋、可继、可嗣、可存)、宋泰初、宋若初、宋霸初。

  (23)10世孙:宋辰,子宋至道。宋可谋(阳鲁塘都巡仓蹍河堰判官),宋可继,宋可嗣,宋可存(蓟州参军),宋文裕。

  (24)11世孙:宋至道,子宋奇峰。

  (25)12世孙:宋奇峰,子宋元吉。

  (26)13世孙:宋元吉,子宋仲才。

  (27)14世孙:宋仲才,子宋梦松。   

  (28)15世孙:宋瑗,宋大猷,宋梦日(一门五进士)。宋梦松,子宋可大。

  (29)16世孙:宋可大,子宋轩。

   (30) 17世孙:宋炎,明朝景泰初兵部侍郎。《颜鲁公文集·书评五》。宋轩,子宋友川。

  (31)18世孙:宋友川,子宋继贤(汝能)。

  (32)19世孙:宋伍来,为明宏治年间南和县令朱锐由奉化带来南和守祠。《颜鲁公文集·书评五》

  (33)20世孙:宋汝能,景定年间总辖,子宋高甫、宋成甫、宋正甫。

  (34)21世孙:宋高甫、宋成甫、宋正甫。

  (35)24世孙:宋道亨,居南和。此时(明朝时期)沙河有后代百余人,南和仅宋道亨一人。《颜鲁公文集·书评五》 

  

 

                         3、补录

 

下面是另一版本,与上面版本略有差异,辑录如下,仅供参考:

 

七世祖:宋弁:字义和,魏高祖赐名为弁,意取弁和献玉、楚王不知宝之也。官拜中书侍郎,兼员外常侍;后为司徒司马、曜武将军、东道副将、兼司徒左长史、本州大中正;迁散骑常侍,寻迁右卫将军,领黄门;吏部尚书。卒年四十八。诏赐钱十万、布三百匹,赠安东将军、瀛州刺史,谥曰贞顺。《魏书·列传》。子二:长子宋维,次子宋纪。

   宋机,本州治中。子宋宝积。

   宋大辩,邛州司马,子三:长子宋守恭、次子宋守慎、三子宋守俭。

   宋颖,字文贤。尚书郎、位魏郡太守、冠军将军、凉州刺史。

            宋燮,字崇和。广平王怀郎中令、员外常侍。

            宋鸿贵,定州平北府参军。

            宋翻,翻字飞乌,司徒左长史、河南尹,卒官,赠侍中、卫将军、相州刺史。又迁左将军、南兗州刺史,孝武初,重赠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雍州刺史,谥曰贞烈。子宋思远。《魏书·列传·宋翻》。弟兄五人,二弟宋毓、三弟宋世景、四弟宋叔集、五弟宋道屿。

            宋毓,字道和,历平西将军、太中大夫。 子二:长子宋世良、次子宋世轨。

      宋世景,历司徒法曹行参军、尚书祠部郎、行台郎、尚书右丞、伏波将军、行荥阳太守。子宋季儒。《魏书·列传·良吏》

      宋叔集,员外散骑侍郎,引同戎役。遇害。

      宋道玙,自太学博士转京兆王愉法曹行参军。其兄宋毓第三子宋子叔继,从孙宋孝王(宋世景孙,见元和姓篡·卷八)。

  六世祖:宋维,字伯绪。少袭父爵,历员外郎、给事中、通直郎、散骑侍郎、冠军将军、洛州刺史。子春卿少亡,子继宋钦仁。

            宋纪,字仲烈。历参军、太学博士、领侍御史、尚书郎、北道行台、秦州大羌令(秦州:今甘肃甘谷东、天水)。卒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子二:长子宋钦道、次子宋钦仁(出继)。

            宋宝积,卒于中散大夫。

            宋阳元,洛阳尉。

            宋守恭,遂安令,子宋楚璧。

            宋守慎,襄阳尉,子三:长子宋庭檄、次子宋庭瑜、三子宋庭璘。

            宋守俭,洛州刺史,子宋鼎。           

            宋世良,字元友,历殿中侍御史、河北括户、清河太守、东郡太守(东郡:今河南濮阳西,隋朝东郡为河南滑县)。撰《字略》五篇、《宋氏别录》十卷。子五:长宋伯宗,第五子宋朝基过继给是世轨。《北齐书·補列傳》

    宋世轨,自幼喜爱法律,历廷尉卿、廷尉少卿、御史。历三尚书三公、二千石、都官郎中,兼并州长史。卒后赠光州刺史,谥曰平。无子,子继宋朝基。

    宋季儒,历功曹、太学博士、明威将军。25岁殒。


    世祖:宋钦道,历位大將軍主簿,典書記、中山太守、秘书监、黄门侍郎、侍中,卒后赠吏部尚书、赵州刺史。子:宋元节。见《北齐书·第三十四卷·補列傳第二十六[一]》及大唐故尚书右丞相赠太尉文贞公宋公神道之碑(宋璟碑)碑文。

      宋钦仁,太尉祭酒。

          宋楚璧,兵部郎中、杭州刺史。

         宋庭檄,库部员外。

         宋庭瑜,度支郎中、司农少卿,子宋颙。

         宋庭璘,兵部郎中、深州刺史。

         宋鼎,兵部侍郎(郎中)、荆州长史,子宋悦。

  高祖父:宋元节,定州田曹。子:宋弘峻。

    堂高叔祖:宋悦,工部员外、郢州刺史,子宋稷(ji)。

  曾祖父:宋弘峻,大理丞。子:宋务本。

  堂曾叔祖:宋稷。

  祖父宋务本,皇栎阳令。子二:长子宋玄抚、次子宋玄超。

  堂叔祖:宋皓,子宋阳元。

  父亲:宋玄抚,赠邢州刺史。《旧唐书·列传》

  叔父:宋玄超,四川川东授馆舍,宋璟25岁作《梅花赋》时寄宿在馆内。

宋璟:字梦玉,耿介有大节,好学,工文辞,举进士中第。调上党尉,为监察御史,迁凤阁舍人。后迁左台御史中丞。神龙初,为吏部侍郎。帝乃流月將岭南。会还京師,昭璟权检校並州长史,未行,又检校贝州刺史。后迁洛州长史。唐睿宗时,为吏部尚書、同中书门下三品,后贬楚州刺史,历兗、冀、魏三州、河北按察使,进幽州都督,以国子祭酒留守东都,迁雍州長史。唐玄宗开元初,为京兆府(雍州)府尹,进御史大夫,因小事受累降睦州刺史,徙广州都督。后官拜刑部尚书。四年后改任吏部尚书兼黄门监,次年官名易为吏部侍中,累封广平郡公。唐玄宗十七年,迁尚书右丞相。二十年,告老退归东都私第,屏绝人事,以就医药。二十五年逝,年七十五,赠太尉,谥曰文贞。配安氏,封益国夫人;继金氏,封一品夫人;王氏,封一品夫人。史载六子:升、尚、浑、恕、华、衡。《新唐书·列传·姚宋》及《旧唐书·列传》。碑文载八子:复、昇、尚、浑、恕、延、华、衡。

 

(七)五代十国时期的人口大迁移

(公元907至960年)

 

    

 自黄巢起义叛将、唐末朝廷权臣朱温,弑杀唐朝最后一任小皇帝唐哀帝,唐朝灭亡后;朱温自立为帝,国号“大梁”。为区别前朝梁国,史称“后梁”。从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

直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夺北周建立北宋。此后,北宋先后征战近二十年,最后才征服唐亡后建立的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于979年实现了全国统一。五代十国前后共折腾了六十余年。 

所谓“五代”,是指唐亡后,先后建立在中原(北方)地区的五个国家(括号内含年代、京都):后梁(907至923年,定都河南开封汴梁)、后唐(923至936年,河南洛阳)、后晋(936至946年,汴梁)、后汉(947至950年,汴梁)、后周(950至960年,汴梁)。  

 

所谓“十国”,是指唐末、五代至宋初期间,建立在中原地区之外(主要是南方)的十个国家(括号内含年代、京都):前蜀(891至925年,定都四川成都)、吴国(892至937年,江苏扬州)、楚国(896至951年,湖南长沙)、闽国(893至945年,福建福州)、南平(907至963年,湖北荆州)、后蜀(925至965年,成都)、南汉(905至971年,广州)、南唐(937至975年,金陵南京)、吴越(893至978年,钱塘杭州)、北汉(951至979年,山西太原)。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当时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将领,先后被封为王。而他们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军力强盛的方镇王国,先后控制中原形成五个依次更替的朝代。史称为“五代”。

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相对强大,但并没有完全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独立王国而已。 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政权,有些自立为帝,有些称王称,其中又有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统称为十国

这一时期,经常发生地方实力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因而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北方契丹南侵的机会,其中辽国得以建立,就是例子还有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静海军交趾)逐渐独立独立后的静海军(后来的越南自此永久脱离中国。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公元923年,盘踞太原沙陀族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读許xu)所消灭自此建立后唐国。后唐之后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后来发生内乱,被沙陀将领石敬瑭入辽国契丹军攻灭,自此被辽国所扶持的后晋代替后梁而建立。为此,石敬瑭尊辽太宗,并按照辽国的要求,于公元936年,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辽国的疆域,一下子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从而,为后来的北宋抗辽战争埋下了祸患。

燕云十六州,即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地处太行山以北以西,自古就是中原地区的战略要害和屏障以致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能够完全收复。使得中原地区到的威胁持续长达四百

不久石敬瑭这个“儿皇帝”建立的即与辽国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从此契丹建立盘踞于后晋国境之内与此同时,原后晋河东节度使、沙陀后裔刘知远在太原宣布建立后汉。

到公元951,后汉枢密使郭威部下,杀死了昏庸的后汉隐帝,发动“澶州军变,众将士扯黄旗覆身,拥戴郭威帝位,即为后周太祖;国号,史称后周郭威针对前朝弊政,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郭威仅在位三年即病逝,由他的养子柴荣继位,即为后周世宗。  

后周世宗有雄才大略,致力于全国统一,显德元年,亲率大军在高平(今属山西)与北汉辽国的联军决战,大获全胜,迫使辽军退走,初步巩固了北部边防。此后,又先后发兵击败后蜀南唐,并收复河北大量失地。正当大军挺进的关键时柴荣于公元959年驾崩,由此年仅七岁的幼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 

 

公元960年春节刚过,殿前都点检首都禁卫军最高长官)、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以北汉辽国军队联合南下为借口,率大军北上御敌。当天傍晚,军队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以及赵普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刘庆义韩重赟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等“义社十兄弟”等策划下,鼓动士兵发动兵变,效法当年郭威“黄袍加身”的故事,也赵匡胤黄袍加身,改拥赵匡胤为皇帝。史称“陈桥兵变”。

后,赵匡胤率兵回师京都开封汴梁,几乎没遇到抵抗,即迫使年幼的后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因他自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任上起家,所以改国号为”,史称“北宋”。从此“五代结束,进入北宋时期

 

十国方面,北汉是惟一北方国家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祟所建(定都山西太原)而其余南方九国,到北宋建立时,经过多年的相互攻杀兼并,已只剩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等五国, 其中南唐国力最强。南唐先后攻灭闽国、楚国,最后败于后周。

西南方的后蜀最为强盛,然而后期宫廷奢侈腐败日益严重。最后皆被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相继消灭。 最后于公元979年攻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从此十国”时代结束。  

 

五代十国时期,包括北宋初期几个尚未兼并的国家政权,前后历时仅60余年。各个国家各自为政,人口迁移情况极为混乱,逃亡、隐匿人口大量存在,而政府掌握的人口统计数据,难以做到数字准确。现根据《中国人口史》一书所列数据如下,仅供参考。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2,309,812户。

后蜀(公元965年),534,029户。

南汉(公元971年),170,263户。

南唐(公元975年),655,065户。

吴越(公元978年),550,680户。

北汉(公元979年),350,250户。 

 

《旧五代史》等记载:唐朝末年,有辰州(今湖南沅陵县)人宋邺,于唐僖宗年间,湖南饥荒,宋邺率领族人并联合当地蛮人(少数民族)举行起义。到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时期,占领辰州。后来被后楚国(存在于公元927-951年,由军阀马殷所建)打败,宋 邺率众投降,被后楚国王马殷封为辰州刺史。

 

另有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宋景阳(911-987年),系唐朝著名宰相宋璟的第十世孙。他的父亲宋绍庚,曾任后唐国枢密使(枢密院长官,与同门下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要政,位列宰相之一),祖父宋元弼,唐朝末年任枢密使。宋景阳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投军,在舅父李克用帐下任参府。在协助表兄李存勖(读许xu)征伐后梁、后汉等军事活动中,屡立奇功。北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北方后,他投奔北宋,于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景阳奉命率领他的几个儿子和部队,出征西南诸蛮割据势力,先后平定广西壮族、黔南(今贵州都匀地区)、蛮州苗族、布依、仡佬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地区;此后,又有苏、蔡、周、赵、高、兰、南容等七个部落大族归降。为此,北宋朝廷封宋景阳为蛮州总管府都总管、宁远军节度使,统辖黔粤(贵州、广西)等广大西南地区,成为雄霸一方的大领主。北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宋景阳因病去世,终年七十六岁,死后被追封太尉,谥号“忠诚”。

 

宋景阳有七子一婿:存孝(大谷龙司总管)、存悌(武德郎)、存忠、存信(武议郎)、存礼(征南将军)、存义(忠威将军)、存廉(平蛮金统大将军)、存耻。宋景阳家族世代为官,人丁兴盛;成为黔南望族,宋景阳被尊奉为黔南宋氏的开基始祖。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