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氏 源 流(上)
宋学民著
其一、宋姓起源
(一)古老的宋姓
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和《史记·殷本纪》等史籍文献记载:商王朝末期,第三十任商王帝乙大帝(姓子,名羡,追封庙号商德王)的儿子宋微子,本姓子,名启,因他最初被封于一个叫“微”的地方(一说在今山东微山县,一说在今山东梁山县,也有史书说在今山西潞城以北的微子镇),并授予子爵;因此,被尊称为“微子启”。
西周初,微子启被封为宋国公。并于公元前1041年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前后立国750余年,曾一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所以,古代史书上又把“微子启”尊称为“宋微子”。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单列《宋微子世家》,记述宋微子及其宋国的事迹;并引用孔子的话“殷有三仁”加以褒扬。这“三仁”指的就是商殷王朝的微子、比干、箕子。古代被称之为“仁”(含有仁德、仁爱、仁义、仁君等含义),是极高的赞誉。
西汉时期,因避汉景帝刘启的所谓“字讳”,当时的史书(包括汉武帝时所著《史记》),曾称他为“微子开”。
后来,按照当时《周礼》“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即出了五服,可另立别的氏族)的古训,宋微子的后裔子孙便以封国为姓,称“子”姓宋氏。到秦汉时期“姓”“氏”合一;从此,“子”姓淡出,而宋氏这一古老氏族便延续了下来,至今历经三千余年,宋微子被尊奉为宋氏开姓始祖。(可参看后文“宋国公族”)
(二)宋氏源于子姓商族
据宋朝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记载:“宋氏,子姓,商之裔也”。开宗明义即阐明了宋氏系“子姓,商之裔”的历史渊源。“商之裔”则是说宋氏乃是古“商族”和“商朝”帝王的子孙后裔。
唐朝林宝所著《元和姓篡·卷八》载:宋,子姓,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周武王(应为周成王)封于宋,传国二十六世,至君偃(即宋国末代君主宋王偃)为楚(应为齐魏楚三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宋国公爵谱》载:“宋,子姓,其(祖)先契(读谢xie),佐唐虞(即尧舜)为司徒,封於商。成汤(商契的第十四世孙)受命,王有天下(建立商王朝)。及纣(即商纣王、又称殷纣王)无道,周武王灭之,而封其(纣王)子武庚以绍殷后(继承延续商殷王朝的香火)。武庚作乱,周公伐而诛之,更封纣兄(纣王之兄)帝乙之元子(即长子)微子启为宋公,都商丘。今梁国雎阳(今河南商丘)县是也。微子卒,其弟微仲代立。”
上述记载,虽详略不同,但已概要说明了宋微子及其祖上的姓氏来源出处。
但是,按照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五帝本纪》和《史记·殷本纪》等记载:宋氏始祖宋微子之上的历代上古祖先,可追溯到“五帝”之一的帝喾(读酷ku)和黄帝。如《史记·殷本纪》载:殷契(读谢xie;又称商契、子契、帝契、玄王等,详见后文),本是上古“五帝”之一帝喾的儿子,尧帝时期任“火正”(掌管观测火星等星宿,安排农时和消防,祭祀火神等);后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为司徒(掌管民众教化等),并封于商地,赐姓“子”氏;从而成为上古时期“子”姓商族的祖先。
其大体世系排序如下:
一世黄帝----二世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三世蟜极----四世帝喾 -----五世商契。
(史载:帝喾有四个儿子:长子挚,曾继帝喾称帝,后因病禅位于异母弟尧;次子帝尧,五帝之一;三子弃,又名后稷,西周王族始祖;四子契,古商族和商朝先公先王的始祖,也是宋姓氏族上溯到上古时代的鼻祖。
----五世商契 (约前2096—前?尧舜帝—夏禹年代)-----六世昭明 (夏朝太康年代)——七世相土(夏相、后羿年代)——八世昌若(寒浞年代)——九世曹圉(少康年代)——十世冥(约前?年—前1825年在位,夏杼、夏槐年代)——十一世王亥(又名振,约前1824—前1787年在位,夏芒至夏泄12年被害,追封庙号商高祖。兄弟王恒在公元前1786—1782年继位,历时5年)——十二世上甲微(约前1781年-约前1720年在位,夏泄—夏不降年代)——十三世报乙(夏扃年代)——十四世报丙(夏廑年代)——十五世报丁(夏孔甲年代)——十六世主壬(又名示壬,夏皋年代)——十七世主癸(又名示癸,约前?年—前1618年在位,夏发--夏桀年代,追封谥号“夔”,史称商夔祖)——十八世商太祖成汤(约公元前1600年推翻夏桀,建立商朝。详见后文)。(古商族和商朝帝号自上甲微后是按天干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
另据《史记》等记载:黄帝共有25个儿子,其后裔最著名的还有二支:
一支是次子昌意之子颛顼帝,其后裔有:鲧曾祖——鲧祖——鲧父——鲧——大禹(夏朝建立者)。
另一支也是黄帝次子昌意之子颛顼帝的后裔有: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帝(五帝之一)。
作为“炎黄二帝”的炎帝,其后裔主要包括共工氏、蚩尤氏、四岳、氐羌等四大支系,其后人最著名的有姜子牙等。
综上所述,“五帝”中的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以及后来的大禹(夏朝创立者)、成汤(商朝创立者)、后稷(西周创立者的祖先),皆一脉相承,都是黄帝嫡系。从而也体现了《史记》等史学著作,所表达的中华民族“大一统”正统史观。(详见后文)
司马迁作为西汉时期世袭太史令,掌管全国的历代图书史籍。他继承父志,前后历时三十年,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所著《史记》各篇,经近现代发掘出土的商代殷墟甲骨文以及青铜器铭文等考证比对,基本史实比较正确。
但限于年代久远,加之商朝历史已被推翻他们的周朝有意灭失与篡改;而且那时记载商朝历史的大量甲骨文与青铜器,还被深埋地下尚未出土。所以,根据近现代对出土甲骨文和金鼎文的考证比对,《史记》中也难免存有个别缺失、甚至谬误之处。
如书中记载:商朝帝王和古商族的远祖,可上溯到五帝之一的帝喾,此说虽被历代史书所采纳,但根据近现代自出土的大量甲骨文(约十余万片)、以及青铜器铭文等考证比对发现,特别重视祖先祭祀的古商族历代先公和商朝历代帝王,他们世代所祭祀的最早祖先是“商契”,而非帝喾。
所以,近现代史学与考古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古商族和商朝帝王的上古祖先(鼻祖),自“商契”为一世始祖,下至商朝的建立者商王成汤共十四世,已确凿无疑。
古商族先公世系排序如下:
一世商契——二世昭明——三世相土——四世昌若——五世曹圉——六世子冥——七世王亥(死后由弟王恒继位历时5年)———八世上甲微——九世报乙——十世报丙——十一世报丁——十二世主壬(又名示壬)——十三世主癸(又名示癸)——十四世商太祖成汤(姓子名履)。(详见后文)
而如果按照《史记》等上述记载,将古商族和商朝的始祖,上溯到“五帝”时期的帝喾,虽然为“五帝”世系之后,又补齐了其嫡传后裔的世系空缺。但从目前考古与史学界的考证推断看,尚缺少有力史料佐证;而且具体年代语焉不详,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又如许多史学家所指出的,《史记》奉“大一统”思想为正统,对周朝建立者的所谓“美德”和被其推翻的商纣王(殷纣王)所罗列的“罪恶”,评价有失公允;并与夏朝亡国之君夏桀的罪行多有雷同之处,存有“移花接木”与“成王败寇”之嫌。(详见后文)
幸亏商朝中后期发明了甲骨文、以及青铜器铭文等宝贵文化遗产,使之深埋地下数千年而不朽,直到清末民国时期才得以重见天日。又经过近年诸多考古、史学等各界专家学者的辛勤挖掘、考证与比对,使这些深埋地下数千年的“老古董”,为补正缺失、甚至为纠正有意灭失和篡改的历史,或者说拨乱反正,提供了宝贵的依据与佐证。
此外,由于商朝的第二十代商王盘庚帝,最后迁都于“殷亳”(今河南安阳),并直至商朝失去统治地位,都城未变。所以,在后来的史书古籍中,也将商朝称之为“殷”或“殷商”“商殷”。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记述商朝的历史篇章,称之为《殷本纪》。并在《殷本纪》中,称“契”为“殷契”。以致后来许多史书,也将商朝写作为“殷”。
另外,从古籍文献所记载的古商族“八迁”(详见后文)来看,其中“六迁”所说的“商侯迁殷”,本是记载的商契第七世孙王亥迁于“殷亳”(即河南安阳)的典故。但由此看来,在商朝之前的古商族,就已经有“殷”的记载。这也与后来商汤迁殷时所说“从先王居”和盘庚迁殷时所说“复居成汤之故居”相吻合。从而,也为后来司马迁著《史记》称“商”为“殷”,提供了历史渊源与依据。
但根据现有出土甲骨文等考证比对,古商族与商为朝一直称“商”,而没有称“殷”的甲骨文记载。另据我国断代史研究划分夏、商、周三代时,也仍然称之为“商”。 因此,近现代许多考古文献书籍,均以“商族”、“商契”和“商朝”相称。
所以,本书也倾向于以“商契”作为商族始祖的尊称,并将商太祖成汤建立商王朝之前的商族先公世系,以有确切记载的“商契”作为第一世始祖。同时,在本书引用古籍文献中的相关资料时,也会出现“商”“殷”并用的现象。谨此说明。
(三)“子”“宋”古释
宋姓,作为古商族和商朝帝王的嫡传后裔,“商”字在古甲骨文中,古字象形为“冈”上有“子”。表明上古时代的商族人,沿袭他们的远祖有巢氏,为避洪水猛兽,居住在丘岗之上,依大树筑巢室为家。
“子”者,《礼记·丧大记》载:“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方。”郑玄注:“子姓,谓众子孙也。”《新唐书·吕才传》载:“法曰:‘官爵富贵,葬可致也;年寿脩促,子姓蕃衍,葬可招也。’”辞书解释“子”说: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为“子”。如孔子、老子、先秦诸子等。同时“子”还含有人丁繁衍兴盛等寓意。
“宋”,在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宋,居也;从‘宀’(读免mian)从‘木’”。并说:“宀,交覆深屋也。象形。”清朝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说:“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为深屋”。看来,“宀”即远古时代,类似于四合院的原始房屋的雏形。也有注释认为是半地下、半地上、且屋顶高大的原始木架茅屋。
笔者曾经参观过几处古人类居住地的仿古复原类原始房屋构造,有一种地下打入木桩,离地架木铺板的木构草屋,巧妙地增加了防水、隔湿和躲避野兽侵害的功能,像极了前文所说“宋”字的构思。或者,远逝而智慧的祖先们,就曾居住在这种类似的原始棚屋之中。
古人造字,以“宀”字头的文字,也多与房屋有关。如:“宀”下有女子(指妻室)居住者为“安”;“宀”下有美玉者为“宝”;“宀”下有豕者(豕,读使shi,古代称猪为豕)为“家”(古代的家,指农家);“宀”下有牛者,为“牢”(牢,本为牛羊栏圈,如古成语“亡羊补牢”;后来引申为监狱)等等。
“宋”字,古往今来,并无繁体、简体之分。
后来的商族后裔中,有一部分人,又把“木”上有“宀”(代表居屋),画作象形“宋”字,并在字的顶部加上了古商族所崇拜的玄鸟(即家燕、燕子),以此作为本族人所崇拜的“图腾”。这就是最早“宋”字的雏形。后来,人们便称这一族人为“宋人”;称他们居住的地方为“宋地”。但那时的“宋”仅代表氏族或居住地的名称,还没有具体成为族人的冠名姓氏。
商王朝传到第二十三任商王武丁帝(即商高宗,姓子,名昭,约公元前1250至1192年在位),曾封他的一个叫“子宋”的儿子,为宋国国君;其封地在今河北赵县一带。这是最早有记载被称为“宋”的封国,甲骨文称其国君为“宋伯”“宋子”或“宋公”。至今离赵县城18公里的韩村镇宋城村,还保留着“古宋城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这就是商朝“古宋国”的都城遗址。
又据史书记载:商殷末年,姜子牙曾在商纣王(殷纣王)的东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朝歌镇),遇到过居住在朝歌城里的“宋异人”。所谓“宋异人”,意思是:从“宋地”迁来的异地人;或者是有异于常人之处的宋地人。但据考证,那时候的“宋”,仅作为商王族后裔的一支或地域冠名称谓而已,仍还没有发现以“宋”姓为族人冠名姓氏。
(四)甲骨文研究概况
甲骨文,又称龟甲文、龟板文、契文、甲骨刻辞、殷墟书契等。是根据不同骨质、不同内容而分类命名的,统称“甲骨文”。它是雕刻在龟甲、鳖甲、牛胛骨、牛头骨、鹿头骨、虎腿骨等,不同骨质上的中国最古老的象形文字。
除此之外,还有铸造或刻画在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骨角器等上面的、与甲骨文类似的金文、陶文等。
甲骨文的主要内容,大多是商朝王族的卜辞(他们几乎每事必卜,以决疑惑与吉凶),以及记事类、数字类、纪念类、天干地支、表谱、祀谱、家谱类和习刻(类似学生作业)等。其文字构造已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涉及内容包括祭祀、天象、年成、征伐、王事、游猎、疾病、做梦、生育等十分广泛,标志着汉字方块字,在商王朝时期就已开始进入了定型和实际应用阶段。而且目前已出土各类甲骨文总量约超过10万片,经考证确认的单字(不含重复字)约4500多个。
殷墟甲骨文的最早发现,是清末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这一年,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的古董商范维卿,携带着从河南安阳小屯村农民手中,收购的带有文字符号的中药“龙骨”到北京,请时任国子监祭酒(朝廷最高学府领导人)王懿荣鉴定,从而引起了王懿荣的关注,并开始研究。从此,深埋地下三千多年、由商殷王族发明使用的、中国最古老文字及其所刻记的相关史料,被发现而面世。
自此,也就开始了殷墟甲骨文的发掘与考古。据统计,目前我国出土的十多万片甲骨文,其中来自商朝古都——河南安阳殷墟旧址一带,数量最多。除此之外,还有河南郑州二里冈商代遗址、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和周公庙遗址、扶风县齐家村等商周遗址,所埋藏的甲骨文史料,被先后出土。
自清末以来,考证研究甲骨学的专家学者众多。中国最早出版的第一部探讨研究甲骨文的著作,是1933年由《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先生编著的《铁云藏龟》。
此后,中国近现代甲骨学研究泰斗、号称“四堂一宣”:即罗振玉(号雪堂;清末京师大学堂监督)、王国维(号观堂;早期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郭沫若(号鼎堂;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董作宾(号彦堂;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厚宣(复旦大学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等诸位大师,由他们主编的一系列甲骨学学术著作,相继面世。
其中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辑工作组集体编辑的《甲骨文合集》一书,共13册;选录80年来已著录和未著录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搨本﹑照片和摹本﹐共41956片。成为当代甲骨学研究的综合性辞书。
董作宾先生提出的“分期断代法”,对商殷王族的世系、先公先王、王族成员、诸侯方国、人物、事类等,制订了考证标准。
王国维先生最早提出利用“地下之新材料”(即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等)以证“纸上之材料”(指古籍文献)的“二重证据法”,对考证、订正、补正商殷王族的历史,指明了研究方向。
此外,近年来,由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镇豪先生及其《商代史》课题组,所编著的《商代史》和《夏商社会生活史》 等系列历史文献,为总结甲骨学研究和填补商殷王朝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尤其自1996年以来,在原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的倡导下,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先后组织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领域的170多名专家学者,设置9个课题共44个专题,进行联合攻关。
通过近现代甲骨学考古研究成果的积累和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启动运作,加之辅以“碳十四”等高科技年代探测技术,更重要的是有一大批默默耕耘的著名专家学者的参入;从而为夏、商、周断代史的研究,填补了大量空白,澄清了诸多争议,补正了许多缺失、甚至谬误。尽管仍存有一些异议,但成果空前。
1999年,是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恰逢世纪之交,学术界在隆重纪念的同时,又推出了一批回顾和展望甲骨学殷商史研究的专著。如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的《甲骨学一百年》、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宋镇豪的《百年来甲骨文集成性工具书的编纂》等。
附: 近现代研究商殷甲骨学重要文献
版本简称 书 名 作 者
· 前 《殷虚书契前编》 罗振玉
· 菁 《殷虚书契菁华》 罗振玉
· 余 《铁云藏龟之余》 罗振玉
· 后 《殷虚书契后编》 罗振玉
· 考 《殷卜辞中先公先王考》王国维
· 明 《殷虚卜辞》 明义士
· 戬 《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 姬佛陀
· 林 《龟甲兽骨文字》 林泰辅
· 簠 《簠室殷契征文》 王襄
· 拾 《铁云藏龟拾遗》 叶玉森
· 写 《新获卜辞写本》 董作宾
· 福 《福氏所藏甲骨文字》 商承祚
· 卜 《殷契卜辞》 容庚
· 通 《卜辞通纂》 郭沫若
· 续 《殷虚书契续编》 罗振玉
· 佚 《殷契佚存》 商承祚
· 粹 《殷虚粹编》 郭沫若
· 六 《甲骨六录》 胡厚宣
· 龟 《龟卜》 金祖同
· 甲 《小屯·殷虚文字甲编》 董作宾
· 乙 《小屯·殷虚文字乙编》 董作宾
· 丙 《小屯·殷虚文字丙编》 张秉权
· 缀 《甲骨缀合编》 曾毅公
· 合 《殷虚文字缀合》 郭若愚等
· 合集 《甲骨文合集》 郭沫若、胡厚宣等
屯南 《小屯南地甲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