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迁移分布 >> 文章内容

《宋氏源流》选载·历代大移民(南北朝时期)

[日期:2016-02-29]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   阅读:87[字体: ]

              2、南北朝时期 

(公元420--581年)

 

 

公元420年,东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刘裕,曾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先后消灭刘毅卢循司马休之以及桓楚西蜀南燕后秦等分裂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 由于功勋卓著,刘裕被封为宋国公、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朝政。此后,先废晋安帝,后废晋恭帝,取代东晋自立为帝,史称宋武帝,建立刘宋帝国(为区别周朝宋国和后来的宋朝,史称“刘宋”)。自此,标志着“南朝”开始。

而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首领拓跋珪,于公元385年,前秦四分五裂之际,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公元386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消灭胡夏、北凉、北燕等割据政权,而统一北方,建立北魏帝国。自此,标志着“北朝”兴起。从而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并大力推行改革,使社会经济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孝文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推行与汉民族融合的汉化政策;并大兴佛教文化;从而促进了游牧民族的教化和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进程,进而极大地推动了北魏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据史书记载,北朝人口登记管理已经比较规范。根据北朝西魏大统13年敦煌藏书计账文卡考证当时按黄(1-3岁)、小(4-9岁)老(60岁以上)、侯(残疾)等分类,进行人口登记,从家庭成员到奴婢、养子逐一登记在册。这种户籍格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据此考证,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北朝户籍人口达到鼎盛时期,全国共约500万户、3000万人。其中边疆民族人口、包括内迁者,这时已超过千万。

据历史学家陈寅恪《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的文章指出:北魏时期,“连川敕勒(即居住在今山西朔州一带的鲜卑族人,也说在内蒙土默特右旗)谋叛,徙配(迁移发配)青、徐、齐、兖四州(今山东与江苏北部)为营户(隶属于军府管辖的内迁户)”。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大量边疆民族人口的不断内迁,也进一步改变了中原内地人口结构和人种结构。

南朝人口的传世文献记录,只有宋书记载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户口数为90.1769万户,517.4074万口。由于当时隐匿人口数量多,这个数字不能反映实际。据专家学者估算,南朝人口鼎盛时期,梁武帝大同五年时(公元539年)有1100。这样南北两朝相加,估计当时实际人口共4100万人。

随后不久,南朝梁国即爆发了惨烈的“侯景之乱”,此后长期战乱不止,造成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大量减少。史书上说千里绝烟,人迹罕至,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南朝末年南陈宣帝在位时(约公元577年由于战乱与灾荒造成的大量人口死亡与逃逸,南朝人口仅60户,240人。

而整个北朝时期,保持了相对平稳发展;但后期也曾发生了多次更朝换代和战乱,使人口大约下降了2/5。到北魏末期的北周 静帝大定年间(公元581)估计实际人口共约1800,比鼎盛时期减少了约1200万人

公元534年,北魏发生内乱,分裂成为东魏西魏。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晋州刺史高欢的儿子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国号北齐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7年),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而自立为帝,建立北周政权,北魏灭亡。

而南朝的宋武帝刘裕去世后,其子宋少帝继立,史书上说他因嬉戏失德 ,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所杀 ,改立宜都王义隆,是为宋文帝 宋文帝提倡节俭并澄清吏治,开创了“元嘉之治”。公元 453年,宋文帝被太子刘劭所杀,三子刘骏趁机率军夺得继位,即宋孝武帝其后的宋前废帝宋明帝宋后废帝等,皆荒淫残暴。到宋顺帝时,大将军萧道成独揽朝政,并479年自立为帝, 史称齐高帝,南朝刘宋立国60年、历八帝,国。 

萧氏南齐立国最短,自公元479至502年,仅24年、历七帝亡国。最后导致亡国的太子萧宝卷位后昏庸残暴,激起各地方镇叛乱。叛乱平定后,他又乱杀平乱有功的雍州刺史萧懿因此萧懿之弟萧衍宣布举兵造反战乱中萧宝卷被杀。萧衍自立为帝,史称梁武帝南齐亡国。 

南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当皇帝后又曾三次出家为僧。但他博学多才,为人节俭,勤政爱民,开创了南梁盛世。但由于笃信佛教,僧道享有极大特权,以致全国近一半户口僧侣,而不交赋税造成国家财政困难最后发生“侯景之乱”,不仅攻陷京城,还大开杀戒,将在京的江南世族几乎屠杀殆尽;最后梁武帝竟被饿死。自此南梁陷入乱世,最后于公元557年,被将军陈霸先篡位自立,史称陈武帝,南梁立国56年、历四帝,

南陈自公元557年建立,历五帝到后主陈叔宝,于公元589年,被统一了北方的隋朝军队所俘,南陈立国33年、历五帝亡国。从此,结束了中国自西晋“永嘉之乱”(公元311年)以来,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随后不久进入隋唐盛世

而北朝北魏后期,由于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公元523年)终于爆发了北方“六镇起义”(“六镇”指怀荒,即今河北张北柔玄,即内蒙兴和抚冥,即今内蒙四王武川,即今内蒙武川怀朔,即今内蒙固阳沃野,即今内蒙五原等军镇随后又引发了“河北民变”、“关中变乱”、“河阴之变”等战乱,最终导致北魏分裂。此后又经历了东魏与西魏对峙,北周与北齐争斗。直到公元581年,北周开国元勋杨忠之子杨坚代周为帝,即隋文帝,改国号大隋,最后统一中国 

南北朝继东晋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为时较长的大分裂、大动荡、大战乱时期。 其中南朝(公元420年—589年)包括四朝。北朝(公元386年—581年)包括北魏西、北周和北齐五朝。国家、朝代与皇帝的交替如走马灯一样,给社会民众造成极大冲击。继东晋南渡后,又出现了第二次族群避乱迁徙移民的高潮。

 

南北朝时期,继续实行魏晋时期开始的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部曲(即家兵)、仆等阶级。世族不仅可以享有优先选拔做官等特权,还拥有大量不需缴纳赋税的依附人从事生产与作战。

北魏后期,强制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的大族豪强、部落酋帅等,迁徙边疆;又不断发配囚犯到边疆地区名为“戍边”,实为迫害从而将北魏前期的改革成果和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付之东流,最后发生了“六镇起义”等动乱,导致北魏灭亡。

而南朝在大量南迁人口带来经济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皇戚世族骄横跋扈,荒淫奢侈;以及九品官人法产生的世袭官僚,腐朽糜烂;还有家兵制造成的豪强割据,拥兵自重等局面;加之由于后期推行撤销侨州郡县和侨籍等优抚措施的所谓“土断”政策,扩大剥削对象,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最后导致南朝灭亡。 

 在历经“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和“衣冠南渡”以及“六镇起义”、朝代更替频繁等,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动乱时期,无论士族世家,还是庶民百姓,所遭遇的流离失所和各种苦难,其残酷程度,可谓罄竹难书。 

 

自秦末楚怀王上将军宋义之子、西汉文帝壮武侯宋昌家族形成“西河宋氏”之后,在汉朝四百年间,又先后形成了由大司空、当阳侯宋弘兄弟家族为主的“京兆宋氏”,由汉章帝敬隐皇后宋氏、汉灵帝皇后宋氏、以及执金吾宋酆家族为主的“扶风宋氏”,而达到鼎盛时期。

此后,在经历了汉末灵帝之难、以及魏晋十六国的长期动乱,期间宋昌家族约有十世后人的世系源流,正史记载不清,尚待进一步考证。通过“西河宋氏”、以及“京兆宋氏”、“扶风宋氏”这一嫡传望族由盛而衰的曲折遭遇,可以看出:在魏晋十六国大动乱时期,即使世族豪门,也难以幸免。而庶民百姓的悲惨处境,更可想而知。

直到宋昌十一世孙宋奭(读使shi), 遭逢东晋亡国后的十六国乱世(公元317--439年)之后,宋奭的生平事迹,才在《晋书·慕容廆传》、《晋书·慕容皝传》《元和姓纂》以及近现代《中国通史》《中国全史·魏晋南北朝政治史》等典籍中,均有所记载。并称他是一代名儒,祖籍西河人氏。先在东晋朝任昌黎太守;东晋亡后,在北朝前燕国(公元337至370年,十六国之一)任相府长史(相当于秘书长);时为朝廷股肱大臣(皇帝所倚重的大臣)。

《新唐书·丞相世系表等记载,“楚有上将军(宋)义,义生昌,汉中尉,始居西河介休。十二世孙宋活(又名宋晃)宋活有三子:恭、畿、洽,(迁)徙广平利人

据史书记载,宋活唐朝著名宰相宋璟公的第十二世祖,原名宋晃,公元349年被前燕国征召出征丽时,因战争环境恶劣被困,历经艰险脱困自高句丽返回前燕为纪念这次生还,遂改名为宋活(详资治通鉴

据史书记载:宋活官至前燕国中书监(与中书令相等而位次略高,掌朝廷机要,位列宰相之一)。宋活生子宋恭、宋畿(读机ji)、宋恰兄弟三人;宋恭官至前燕国徐州刺史、河南太守;宋畿官至卫将军司马(将军副职);宋恰官至尚书(朝廷尚书省、亦称尚书台的长官,相当于中央办公厅秘书长)。公元357年,前燕国自蓟(读级ji)州(在今北京市境内)迁至邺郡(今河北临漳县),宋恭、宋畿、宋恰家族,也随之迁入广平郡列人(今河北鸡泽县东南)定居。自此,他们便成为著名郡望——广平宋氏望族的始迁祖。

    其后,宋恭生子宋隐。据《魏书》记载:“宋隐,字处默,西河介休人也。曾祖(宋)奭,晋昌黎太守。”宋隐初仕后燕政权,为尚书郎(掌管文书起草等);太子中舍人(掌管太子宫文书翰墨等);后燕国(存在于公元384—407年,十六国之一)亡国后,又在北魏朝(公元386--534年)任尚书吏部郎(吏部的辅佐官),辅佐卫王镇守中山;后官至行台右丞(相当于副宰相)。后因母亲去世,辞官回家守丧;守丧期满后,谢绝复职而弃官归隐山林,闲居安度晚年(详见《魏书。宋隐传》)。史书上说:宋隐有五子,皆显达;三子宋温,官至中书博士;死后追赠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封列人侯。四子宋演,官至明威将军,齐北太守等。

 宋恭的二弟宋畿生荣国,荣国生愔(读音yin),官至广平太守;愔生淑珍(年轻时去世),淑珍生弁(读辩bian),宋弁官至北魏吏部尚书。宋弁生宋纪,官至尚书郎(掌管朝廷文书起草等);纪生钦仁,官至太尉祭酒(相当于国防部长助理);钦仁生元节,元节生弘峻,弘峻生务本,务本生玄抚,玄抚官至卫州司户参军(州府辅佐官,掌管户籍、赋税等);玄抚生璟(即唐朝著名宰相宋璟,详见后文)。

宋恭的三弟宋洽,其四子宋宣,字道茂;任中书博士、散骑常侍(皇帝近侍大臣,备皇帝顾问);官至冠军将军、司隶校尉;赐爵中都侯。死后追封简侯。宋宣长子宋瑛(又名谟),字乾仁;继承父爵,官至辽西太守。次子宋鸾,字珍和;官至东莞太守等。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还有宋弁一支,《魏书。列传》有他的传记。史书记载:他的祖父宋愔(读音yin,宋畿之孙),与其从叔宋宣(即宋恭之弟宋洽四子) 皆知名于世。宋愔官至中书博士、员外散骑常侍、广平太守;赐爵列人子(子爵);死后追赠安远将军、相州刺史;谥号“惠”。宋愔的长子宋显,袭其爵位。宋显即是宋弁的伯父。因宋显无子,便收养宋弁为继子。宋弁的父亲宋淑珍,早年去世。

宋弁被史家评论有“王佐之才”,并称“少有美名”。受到北魏高祖和世祖的赏识。先任中书侍郎(皇帝近侍官),兼员外常侍;后以司徒司马、曜(读要yao)武将军、东道副使随驾南征时,以军令严明著称。后因功绩卓著,升为右卫将军、散骑常侍(皇帝侍从官,入则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随从)。后官至吏部尚书(掌管朝廷与地方官吏选拔任免;号称吏部天官),并成为世祖的六大辅臣之一。但不幸英年早逝(死时仅四十八岁)。死后追赠安东将军,瀛州刺史;谥号“贞顺”。

宋弁的长子宋维,字伯绪,官至冠军将军、洛州刺史;次子宋纪,字仲烈,官至尚书郎(掌管起草朝廷文书等)。他的孙子宋钦道,官至黄门侍郎(皇帝侍从,负责传达诏命等),后升为秘书监(掌管朝廷艺文著作图籍等)。另一孙子宋钦仁,官至太尉祭酒(太尉左官,掌管教谕及经书释读宣讲等)。

宋弁之弟宋机,官至本州治中(州刺史的主要辅佐官)。其子宋宝积,官至中散大夫。宋弁族弟宋翻,孝明帝时,任侍御史(掌管监察地方官吏等)、洛阳令;孝庄帝时,任司徒左长史(司徒的主要辅佐官)、抚军将军、河南尹(尹为州府最高行政长官)。死后追赠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享受司徒、司寇、司空“三司”的待遇);谥号“贞烈”。宋弁族弟宋世景,宣武帝时,官至伏波将军、荥(读幸xing)阳太守;因精通律令,清正廉明,被《魏书》列入《良吏传》而流芳后世。

据史书记载:南北朝十六国时期,西凉敦煌(今甘肃酒泉市境内)宋氏族人宋混(?——361年),字玄一;在前凉国(公元320—376年十六国之一)官至骠骑大将军、尚书令(宰相)。史书上说他“深得民心,死后庶民为之流涕(痛哭)。”他的弟弟宋澄,继任为领军大将军、尚书令;因独专朝政,遭到大司马张邕(读拥yong,---361的嫉恨,于是起兵攻打宋澄,把宋澄及其家族一并灭掉。张邕后来冠军大将军张天锡灭族。

敦煌宋氏另一支宋繇(读摇yao),字体业;其祖上世居甘肃敦煌。曾祖宋配,曾在前凉国任西平太守。宋繇的父亲宋僚(又名燎),官至龙骧(读相xiang)将军、武兴太守;宋僚不幸在张邕攻杀宋澄事变中杀,宋繇是宋僚遗腹子《魏书》记载:宋繇五岁丧母,伯母张氏抚养;自幼聪慧,博通经史,是当时著名学者和政治家。他遭逢乱世,先在北凉国(397—439年十六国之一)任中散常侍(皇帝近侍官,备皇帝顾问),北凉早期国君段业亡后,西凉建立(400—420年十六国之一,宋繇西凉国君李暠(读豪hao)任命为长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并成为辅佐世子李歆顾命大臣。相传宋繇平时手不释卷,即使在战乱中也读书不。宋繇礼贤下士,每当听到门外有儒士来访,会立即迎接,从不怠慢。辅佐后主李歆时,力主以德治国;并极力劝阻李歆伐北凉但不能奏效。宋繇喟然长叹道:大事完了!今天只能见师出,而不能见师还。果不然如其所言。北凉新的君主沮渠蒙逊(366年—433年),西凉后,发现宋繇家无余财,有书籍数千卷,不禁感叹道:我并不为战胜了李歆而高兴,高兴的是得到了宋繇这样的大儒!于是拜宋繇为尚书吏部郎中,负责北凉的选举工作。后来官至河西王右丞相,赐爵清水公,加安远将军。北魏统一平定凉州,宋繇因在当时的威望,不但没有受到株连或歧视,反而受到很高的礼遇。他在平城逝世后,北魏追封谥号”,并予厚葬。后来史家评论说,宋繇在十六国战乱时期,虽然曾经为凉州政权的重臣,但他以振兴儒学为己任,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实行以德治国的方略,作出了积极贡献。

宋繇的长子宋岩(又名严),世袭父爵,后封西平侯。次子宋超,官至尚书度支郎(掌管国家金库、财政收支等);三子宋稚,官至户曹参军(同司户参军)、渤海太守。宋岩之子宋荫,官至中郎将(武官将佐);死后追赠辅国将军、咸阳太守。宋稚之子宋游道,官至北魏太尉长史(太尉辅佐官,掌管府内事务等)。其家族显赫于当世,成为著名的“敦煌宋氏”望族。 

另据《洛阳伽蓝记·宋云家记》载:北魏敦煌人宋云,于神龟元年(公元518年)与惠生和尚同赴西域取经。经葱岭、乌场至健陀罗等国,终于取回大乘佛经一百七十部,并撰有《魏国以西十一国事》一书。尚早于唐三藏西域取经。

据史籍记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京兆宋氏一支,迁往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县),成为江夏宋氏的祖先。后来有一支,又迁返虢州(今河南卢氏县),回到了先祖居住地河南;还有一支,迁往河北邯郸。在差不多同一时期,西河宋氏中的一支,迁往广平(在今河北鸡泽县东南);一支迁往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他们后来分别形成了著名的“广平宋氏”和“弘农宋氏”。如有史书记载的隋文帝时期著名起义首领宋子贤,是博陵唐县(今河北唐县略北)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宋金刚(?---620年),是上谷易州(今河北易县)人。唐朝初著名诗人宋之问(约656 — 712),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等等。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