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知识 >> 文章内容

民俗汉字特有形式——拆字

[日期:2013-01-09]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109[字体: ]

民俗汉字特有形式——拆字

  拆字,是分解字形的意思,使之成为另几个字(或形),并赋于各字(或形)以新的意义。拆字在宋代叫相字,拆字的目的是探测未来,所以又叫测字。当拆字用于人们之间的取乐,它就成了一种游戏的方式,如拆字对、拆字谜、拆字酒令等。在现代社会中,拆字的迷信色彩不断退化,越来越进入日常生活,成为平淡社会的一抹亮彩。 

  拆字作为民俗汉字的一种特有形式,以丰富的内容汇入博大的中国文化。直到今天,仍不失为一种训练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加汉字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对于开发智力、训练思维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五花八门的拆字测字法 

  拆字的方法主要有字形分合加减等法,它在汉代的别字法、离合法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的一整套拆字技巧。例如“人十四心”合成“德”,“靖”拆为“立十二月”。这样的拆字还只限于一个字的范围。 

  后来突破一个字的界限,发展到在两个字之间分拆,这对拆字术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如“佃渔思化,人民穴处。意守醇朴,音应律吕。”(晋潘岳《离合诗》)“佃”中离出“田”,“意”中离出“心”,“田”“心”合“思”。 

  具体说来,拆字法还有加法、减法、改法、添字、字貌、训释、谐声等。在陆锡兴老师的《汉字的隐秘世界》、汪乾明与丁丽洁的《梦说》及邵雍的《梅花易数》等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拆字测字技艺。 

  《北齐书·文宣帝纪》:“既为王,梦人以笔点己额。旦以告馆客王昙哲曰:“吾其退乎?”昙哲再拜贺曰:“王上加点,便成主字,乃当进也。” 

  这里是拆字先生就梦境加法的运用,在“王”字上加了一点,成为一个“主”字。加法就是在字上面加笔画,使它变为需要的另一个字。 

  改法是改动字的笔画,使之变为另一个字。清刘廷玑《在园杂志》记载,一天夜里一人来到测字先生的住所求测,时间已到戌时(晚7~9点),测字先生问来意:“占问哪方面的事?”此人说:“打算谋事。”测字先生说:“不可向对方直言,须转一弯就能成事。” 

  测字先生知道已经是戌时,听到谋事,就改“戌”字内一横为一勾,变为“成”字,十分老练干脆。由此可知,改法在测字中会收到特殊效果。 

  谐声法就是用同音假借引出同音字,作为进一步测字的台阶。 

  《谏光录》记载了一个男人梦见自己怀孕,心里极为不快。拆字先生告诉他“怀孕”就是“妊娠”,将生之象。“妊娠”谐“壬辰”,预示着他的病在“壬辰”之日就好了。 

  拆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要根据求测者的情况不断变化,灵活机动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如在《红楼梦》中第九十四回,丢失了通灵宝玉,去测字寻求去向。拆字先生综合使用了离法、合法、改法、加法,给出了精彩的解答。 

  林之孝家的进来说道:“姑娘们大喜!林之孝测了字回来说,这玉是丢不了的, 将来横竖有人送还来的。”众人听了,也都半信半疑。惟有袭人、麝月喜欢的了不得。探春便问:“测的是什么字?”林之孝家的道:“他的话多,奴才也学不上来。记得是拈了个赏人东西的‘赏’字。那刘铁嘴也不问,便说:‘丢了东西不是?’”李纨道:“这就算好。”林之孝家的道:“他还说:`赏'字上头一个`小'字,底下一个`口'字,这件东西很可嘴里放得,必是个珠子宝石。”众人听了,夸赞道:“真是神仙!往下怎么说?”林之孝家的道:“他说:底下`贝'字拆开,不成一个`见'字,可不是`不见'了?因上头拆了` 儅 (当)'字,叫快到当铺里找去。`赏'字加一`人'字,可不是`償(偿)'字?只要找着当铺就有人,有了人便赎了来, 可不是偿还了吗?” 

            北宋邵雍,精于易经八卦,创“先天图”说,他把自己的学说应用到拆字中去,对拆字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当然,也为拆字术增添了玄虚成分。 

  邵康节一次来到一座寺庙。他抬头看见寺庙的牌额“西林寺”三个字,便根据笔画起卦占测了一番。起出的卦是《山地剥》,由最上的一个阳爻和下面的五个阴爻组成,卦象是群阴剥阳,与属于纯阳之地的寺庙很不和谐。他于是告诉寺里面的和尚,寺里必然要发生阴人(女人)之祸,寺里的和尚听了很吃惊并告诉邵康节,他们寺里确实是连续发生过这一类祸事,并请邵先生指点迷津。邵康节便告诉和尚,只要在"西林寺"牌额上的林字上,添上二钩便可。和尚按照邵康节的话去做,据说,寺庙里便安然无事了。这个例子是拆字中的改法与易经结合的妙用。 

  长期以来,姓名相讥似乎是文人的雅谈,是斗智力、斗辩才的园地,拆字嘲谑自然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现象了。 

  嘲王昕姓云:“有言则讠王,近犬便狂,加颈足而为馬(马),施角尾而为羊。”盧(卢元明)因戏之才云:“卿姓是未入人,名是字之误,之当为乏也。”即答云:“卿姓在上为虐,在丘为虚,生男则为盧(虏),养马则为驢(驴)。”(《北史.艺术传下.徐之才》) 

  徐之才对“王”加以发挥,加“言”旁、“犬”旁,变成了带有贬义的“讠王”和“狂”,又把“王”假设为某种动物,以笔画为动物的肢体,变成马和羊。卢元明嘲徐之才非常厉害,一开口就把“徐”字拆成“未入人”,直说他不是人。徐之才毫不示弱,用换法,把“卢”姓化为三个贬义字。 

  郭忠恕尝以其姓嘲之曰:“近贵全为聩,攀龙即作聋。虽然三个耳,其奈不成聪。”崇义对曰:“仆不能为诗,聊以一联奉答。”即云:“勿笑有三耳,全胜畜二心。”盖因其名以嘲之。忠恕大惭,人许其机捷而不失正,真儒者之戏云。(《宋史.儒林传一.聂崇义》) 

  郭忠恕是北宋初年的文字学家、画家。聂崇义是大儒,参定郊庙等国家礼制。郭先发难,用“聶(聂)”姓作文章。以“耳”加“贵”成聩(天生耳聋)、加“龙”成“聋”(丧失听觉),使三个耳的“聂”和耳聋形成滑稽的对照。聂崇义抓住郭名的“忠”“恕”二字的偏旁的二“心”加以发挥,使名“忠”与“二心”形成矛盾体。耳聋不过是生理问题,二心确是品质问题,比较起来,后者要严重得多,难怪郭忠恕大为惭愧。 

  拆字对是一种对联形式的表现,具有诗的韵味,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明代的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得知诗友徐贞卿之妻生下一子,就与好友祝允明商量贺喜之事。商量之余,唐伯虎以此为题吟出一句上联:“半夜生孩,亥子二时难定”。祝允明苦思冥想,一时对不出下联。直到贺喜那天,祝允明偶闻徐贞卿夫妻,一个属蛇,一个属鸡,便有了一个绝妙的下联:“百年匹配,巳酉两属相当。”上联将“孩”拆分为“亥”和“子”二时,下联则把“配”字拆分为“巳”和“酉”两个生肖,这的确令人拍手称秒。 

  拆字谜也是一种文字游戏,作为离奇的内容引人入胜。从字谜的技巧看,一般是用训释的途径寻找文字。但如果没有指向,不联系当时的具体条件和环境,是很难猜中谜底的。 

  王安石的变法,其中青苗法备受责难,反对派极力反对。因王安石身在最高层又不畏浮云,反对派只好用当时流行的字谜隐晦地表示不满。 

  荆公柄国,时有人题相国寺壁云:“终岁荒芜湖浦焦,贫女戴笠落柘条。阿侬去家京洛遥,惊心寇盗来攻剽。”人皆以为夫出妇,忧荒乱也。及荆公罢相,子瞻召还,诸公饮苏寺中,以此诗问之。苏曰:“于‘贫女’句可以得其人矣。‘终岁’,十二月也,十二月为‘青’字,‘荒芜’,田有草也,草田为‘苗’字,‘湖浦焦’,水去也,水旁去为‘法’字。‘女戴笠’为‘安’字。柘落木条剩‘石’字。‘阿侬’是吴言,合‘吴言’为‘误’字。‘去家京洛’为国,‘寇盗’为贼民。盖言‘青苗法,安石误国贼民’也。” (北宋袁褧《枫窗小牍》卷上) 

  这首字谜诗从字面看,句意连贯,是丈夫出门后妻子忧虑的景象。当王安石罢相后,经过苏轼的分析讲出了弦外之音,识破了这首字谜诗的“庐山真面目”。 

  由于宋人的开放空气,文人阶层和市民阶层的相互推动,使我国民俗汉字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少游等一批名家不仅把文字推向普通民众,还关注到字谜游戏并投入到字谜创作中去,形成了谜语专集《文戏集》。 

  随着字谜影响力的扩大,炽热的字谜活动也走进生意场,商人们开始用字谜来包装商品,吸引顾客。元明以来,灯谜兴起,在正月十五日上元节的前后5个晚上要张灯,有好事者布置灯谜,人们称之为猜灯,谜也叫灯谜,一直流传影响至今。 

  李风雷

 
 
 

来源:琅琊网  编辑:蔚然

   名人轶事中的拆字趣话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