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大光明”匾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是因为雍正帝把秘密立储鐍(jué)匣放在匾的后面
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是清朝顺治帝题写的。“正大光明”匾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是因为雍正帝把秘密立储鐍(jué)匣放在匾的后面。这是顺治帝设置“正大光明”匾额时所没有料到的。
明清皇位的传承家法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明朝在北京的十四位皇帝,永乐帝之后“父死子继”的十位,“兄终弟及”的三位——正统帝被俘由皇弟朱祁钰继承,正德帝身后没有儿子,由皇堂弟朱厚熜(cōnɡ)即嘉靖皇帝继承,天启皇帝身后没有儿子,由皇弟朱由检即崇祯皇帝继承。明朝十六位皇帝,通过政变取得皇权的有两位:一位是朱棣经“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皇权;另一位是朱祁镇的“南宫复辟”,从弟弟景泰帝手中夺回皇权。
清朝十二位皇帝,通过政变夺位的,一例没有。清朝总结明朝通过政变夺取皇权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明朝的封藩制度,既取其善,就是“三不”:“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又改其弊,就是诸王二要:“内襄政本,外领师干。”
明朝皇位继承采取嫡长制,没有必要秘密立储。清朝不用嫡长制,皇位继承,大伤脑筋。清朝皇位继承,经过四个时期:
第一,贵族公推制。清朝皇帝的选择,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都是由贵族会议推选的。努尔哈赤、皇太极是当时天下之精英,是各路英雄之俊杰。满洲王公贵族共推努尔哈赤为昆都仑汗。皇太极、顺治的登极,都是经过诸王贝勒大臣认真讨论、反复酝酿、彼此协调、政治平衡的结果。虽然顺治6岁登极,但真正掌握实权的是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在清朝、南明、农民军、蒙古四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是一位英杰。
第二,皇帝遗命制。顺治帝开始将皇位继承改为遗命制。清朝皇位继承的贵族公推制,仅在太祖、太宗两朝实行过。顺治皇帝病危,皇位如何继承?当时孝庄皇太后健在,且历事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四朝,威望高,权势重。顺治帝临终前,皇太后、顺治帝商量由8岁的皇子玄烨继承皇位。这种皇位继承遗命制,其好处是避免皇位的争夺与残杀,保证皇位继承者的顺利过渡,缺憾是较贵族公推制减弱贵族参与决策的机会。后来康熙帝立太子,还请大学士、尚书等朝臣各陈己见,有点“民意测验”的味道。清朝皇位继承遗命制只实行了两代——顺治、康熙。雍正帝继位后改为秘密立储制。
第三,秘密立储制。雍正帝从康熙帝两立两废皇太子胤礽中总结出册立皇太子的弊端,而实行秘密立储制,还是皇帝生前确定皇位继承人,但是不公开宣布。秘密立储的好处是“三避免”——避免太子骄傲,避免朝臣结党,避免骨肉相残。
第四,懿旨定储制。就是慈禧太后“一人懿旨”,决定皇位的继承。
从清朝入关后的二百多年间,综观世界大势,总的发展趋向,就是民主化。清朝闭眼不看世界大势,却立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3岁的宣统做皇帝,这完全背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立储鐍匣,可做三点思考。
第一,立太子不好。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年帝制史上,立太子几乎成为惯例。皇帝个人的素质、才能、品德、喜好等,于国家、民族至关重要。因此,选拔最优秀、最杰出的皇位继承者,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王朝,都是头等大事。君主应该是当朝整个国家、各个民族中最杰出、最优秀的代表。当然,限于皇位世袭制度,只能选择其范围内的最优秀的人才。康熙帝两立两废太子的教训,令人永记。
为什么说“立太子不好”呢? “立太子”有“三弊”:一是容易自骄。皇太子放纵自我,反正是铁打的宝座,无须刻苦修身修心。二是容易结党。皇太子是未来的接班人,一些人就往太子身边靠,容易形成“皇太子党”。这样“皇权”与“储权”就形成矛盾。三是容易内讧。其他皇子设法打击、陷害太子势力,谋求自己为皇太子。康熙朝是这样,一个企业、一个公司何尝不是这样?
第二,一人定不好。道光帝身后,皇位怎么办?一人定。一人定有什么不好?举两个例子。一是道光帝立奕詝(zhǔ)。清朝没有立嫡以长的家法。道光帝有多位皇子可以选择,但他立嫡长子奕詝,可以说是“立之不当”。奕詝懒惰、懦弱、淫乐,缺乏历史责任感。二是慈禧太后“懿旨定储”——光绪帝载湉(tián)、大阿哥溥儁(jùn)、宣统帝溥仪。王公贵族、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等都没有参与。慈禧改变皇位继承的祖制。载湉继承皇位,既不是满洲贵族会议推举,也不是用遗诏形式公布,更不是秘密立储,乃是由慈禧皇太后“一言而定”。载湉和溥仪都是在爱新觉罗氏与叶赫那拉氏两个家族血统的交叉点上选出来的,溥仪是在慈禧侄子、载沣之子与慈禧干女儿钮祜禄氏之子血统的交叉点上,这在清朝是没有先例的。选君以亲,而不以贤,这是慈禧太后不以江山社稷为重,而以私利为重的一个恶劣史例。
第三,闭门做不好。清朝道光以降,国际形势大变。清朝郭嵩焘不仅看到西方的“船坚炮利”,而且看到西方的议会制度。郭嵩焘(1818—1891年),道光进士,署广东巡抚、兵部侍郎,首任出使英国大臣兼驻法国大臣,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议会制度。他在《使西纪程》中说:“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但这位中国的先知先觉者,因此受到上自庙堂,下至士子的“丛骂”,甚至于要烧毁他的住宅,死后还要掘坟焚尸。
从清朝皇位继承演变的轨迹,来做个简要的历史回顾。
清朝同列强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军力的较量,更重要的是最高执政者素养与智慧的较量。清朝后期的嘉庆帝为庸君,道光帝为愚君,咸丰帝为懦君,同治帝为顽君,光绪帝为哀君,宣统帝则为幼君。最后三位幼帝——6岁的同治帝、4岁的光绪帝、3岁的宣统帝,做大清帝国的元首,岂不是天大笑话!且执掌朝纲的是慈禧太后。我们不站在女权主义立场上,而是站在中华民族立场上,来考察这个现象。慈禧作为一个女人来说,无疑是杰出的,是优秀的,她很聪明,更懂权术。我们用政治家的标尺来衡量慈禧,发现她——没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宽阔胸怀、治国谋略、创新精神。慈禧长年在紫禁城或颐和园,不懂农,不懂工,不懂学,不懂商,也不懂军,更不了解国外实情,仅靠玩弄权术,掌控泱泱中华大国,面对新兴世界列强,怎能不败?特别是慈禧太后掌权持续近50年。在世界政治日趋民主化的大潮中,大清帝国的皇权却日益高度集中。这既是同治、光绪、宣统三朝中国历史悲剧的重要原因,也是家天下、君主制的必然结果。清朝的家天下、君主制,皇帝只能在爱新觉罗氏宗室中选择,而不能在民众中选出最优秀、最杰出的元首。在国际竞争面前,优胜劣汰,落后挨打,败下阵来,清祚断绝。
什么是秘密立储?秘密立储就是当朝皇帝将选定的储君皇子的名字写好,装在匣里,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上面。当朝皇帝崩逝后,朝廷众臣在乾清宫,取下秘密立储匣,当众开启,公示于众。
清有几朝秘密立储?有人说是四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但实际上只有两朝,即雍正、道光两朝。秘密立储最大的缺陷是:皇位继承人的选择,由皇帝独自暗箱操作。当初明神宗欲立郑贵妃之子福王为太子,遭到群臣反对而作罢,先后演出“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等宫廷闹剧。这说明当时还有一点不同的声音。清朝秘密立储却没有一点不同声音,这就容易产生弊病。如清道光帝秘密立咸丰为太子,选人不当,铸成大错,就是秘密立储制度缺陷的鲜活例子。
几次置匣在匾上?乾隆帝继位时取用过一次。嘉庆帝继位是乾隆帝当着众臣在授受大典中面授的。道光帝继位时在“正大光明”匾后没找到秘密立储鐍匣,后在嘉庆帝随身太监腰间小盒里发现的。咸丰帝继位则是道光帝病危时,召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宣示谕书,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同治帝为独子,自然没有立储。光绪帝和宣统帝因改变祖制,为慈禧“一言而定”。所以,“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立储鐍匣,实际上只用了一次。可以说:“正大光明”匾后秘密立储鐍匣,仅用过一次,并不像电影电视或某些书文所渲染的那样热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