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知识 >> 文章内容

孔子为何蔑视民众:百姓太愚蠢无法讲道理(上)

[日期:2016-02-19]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28[字体: ]

孔子为何蔑视民众:百姓太愚蠢无法讲道理(上)

2012年10月25日 10:15
来源:人民网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本文摘自《历史不是传说》,作者:史杰鹏,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在我们常人的印象中,儒家是不相信鬼神的,至少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他的学生子贡也说过:“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儒家向来敬鬼神而远之,这点毫无问题,他们追求的是在人世间建立一个理想的天国,而绝不冀望来世。

然而,人世光阴只是一霎,灵魂没有寄托,生在现世,有什么样的信念能让他们遵循秩序呢?这实在是可感可慨的事情。

孔子是很轻视大众的,这不在于他是多么自负,多么高高在上。只是他有智力和教育两项标准。如果一个人的智力达到了能够接受教育的水平,他也未必会轻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话出自《论语?泰伯》篇,是孔子的名言。这句赤裸裸轻蔑大众的话,曾经遭到无数人的诟病,实际上却是真理。有些维护儒家的学者,要假装民粹,屁颠屁颠地为孔子这句话做辩解,说什么它应当读为:“民可使导之,不可使知之。”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要干什么大事,需要先耐心开导百姓,让百姓理解之后再去施行,显得孔子是站在劳动人民一边的,这实在是没有必要的。

确实,“由”和“导”的古音是相近的,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战国竹简里,也有这句话,其中的“由”字也确实是写成“道”,可以读为“导”的。可是,这两个字究竟又有什么不同呢?“导”的意思绝不会是开导、引导,而是指统治者要充分了解百姓这个群体的习性,用他们最能接受的方式去治理他们,否则为什么要接下来说“不可使知之”呢?解放前的乌鲁木齐,是被称为“迪化”的,而那个“迪”,和它的声符“由”一样,其实也是“导”的意思,在古人看来,那么偏远的地方,王化未至,是需要我们儒家文明去给他们指出一条王化的康庄大道的,那是强制性的灌输,或者是诱导(其实,诱、导两个字就是同源词),而绝不会是商量式的开导。事实上,像孔子这么自负的人,哪里会有耐心去一个个开导老百姓,虽然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交了学费,他就会履行教育的职责,但学生能不能理解,也不是他的意志所能决定的。而且就算你想这么卖力,也绝对毫无效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这句话说得简直无比正确。

主题先行,曲解文献,总是现在一些所谓新儒家的通病。更何况,就算“导”和“由”有一点不同,谁又能肯定《郭店楚墓竹简》里的“道”不是“由”的通假字呢?

其实,看不起民众,也没什么可丢脸的。民众要想被看得起,总得把自己变得聪明一点,勤练内功,以便自己进入被看得起的行列,这才是正经。

 

当然,儒家的看不起民众,和法家的愚民政策还是颇有不同的。儒家知道民众大部分是“不可使知之”,也就是没有能力让所有的人变得聪明起来,这是消极的愚民;而法家愚民却是积极而不遗余力的,碰到聪明的必定打压甚至消灭,因为人聪明了就不好统治。和儒家比起来,这就是可恶的,因为这剥夺了人上进的机会,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也降低了智力水准,从而导致其整体劣化。

话扯远了,我们回到孔子这里来,关于对民众的蔑视,我们从楚简的《鲁邦大旱》里更可以看出孔子的一贯立场。

《鲁邦大旱》是由六支残简组成的:

鲁邦大旱,哀公谓孔子:“不为我图之?”答曰:“邦大旱,无乃失诸刑与德乎?”“唯……之何哉?”孔子曰:“庶民知说之事鬼,不知刑与德,汝毋爱圭璧币帛于山川,正刑与……”出遇子贡,曰:“赐,而闻巷路之言,毋乃谓丘之答非与?”子贡曰:“否。”“抑吾子重名其与?”“若夫正刑与德,以事上天,此是哉。若夫毋爱圭璧币帛于山川,毋乃不可。夫山,石以为肤,木以为民,如天不雨,石将焦,木将死,其欲雨或甚于我,或必恃乎名(禜)乎?夫川,水以为肤,鱼以为民,如天不雨,水将涸,鱼将死,其欲雨或甚于我。又必恃乎名(禜)乎?”孔子曰:“呜呼……公岂不饭粱食肉哉?抑无如庶民何……”

虽然残缺,却不妨碍我们理解文义,简文是讲鲁国发生了大旱灾,鲁哀公就找来孔子,询问对策。孔子回答说:“大旱的原因,是刑和德两个方面没有搞好,政治不够清明。只有政治清明了,上天才会普降甘霖的。”可惜简文后面残缺了,孔子还说了些什么,我们不知道了。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