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冉子讲学劳累过度、逝世于山东冠县
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多次来聊城讲学传道,留下多处历史古迹,如孔子宿处碑、孔子回辕处等,冉子墓亦是其中之一。冉子墓位于冠县县城西北9公里高王段村东冉子中学院内。 据传,冉子讲学来冠县,不幸病故。按古人“葬不择地”的习惯,遂葬于冠县。至今,冉子墓附近尚有添病(今田平村)、亡断(今王段村)、孝子哭(孝子哭村)等村名,证明着这段史实。
回顾冉子的一生,可从中清楚地找到他以德行传世的脉络。
冉子名雍(公元前522年--?),字仲弓,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弟子,少孔子29岁,早年拜师孔子。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回鲁后的第三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41岁的冉子为季氏私邑长官,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但由于季氏“仕三月,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
冉雍出身名门且家风尚学。冉子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家境贫寒,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冉氏族谱》记载,冉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后,离又娶公西氏。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冉子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为孔子弟子,皆在孔门十二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当地人称为三冉,为后人敬仰。
冉雍“仁而不佞”,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甚为器重,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这是孔子对其弟子唯一的最高评价。
冉子曾问政于孔子,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重修身,办事从大体著想,多举贤才。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所以后世对冉雍的评价甚高。如荀子在他的《儒效》篇中,就把冉雍与孔子相提并论,说:“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即仲弓)是也。”
孔子逝世后,“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东汉郑玄语)。由此可见,冉子是儒家经典《论语》的主要辑录人。又独著6篇,谓之《敬简集》,自经秦火,书已不存。因此,历代王朝均因尊崇冉子的德行与学识而加以追封。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据史料记载,冉子墓原有祠,始建年代不可考,但在晋代《水经》中已有明确记载,可见年代之久远。清代最后一次重修后的冉子墓整个建筑占地10余亩,分冉子祠堂、冉子墓和东跨院三部分。冉子祠堂、冉子墓成中轴线南北排列,南部是祠堂,北部是墓地,东西面两道红墙把祠堂和墓地圈成一个整体。由于经历千年风霜洗礼,冉子墓遗址的修缮、维护和开发值得引起当地有关部门关注。
记者洪祥 通讯员郭洪恩 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