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知识 >> 文章内容

漫话端午节与钟馗像

[日期:2013-01-09]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26[字体: ]

漫话端午节与钟馗像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名将伍子胥、越王勾践、贤臣介之推等多层历史意义。近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把端午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定为法定节假日,在2001年6月,国家邮政局专门推出了端午节小版张邮票纪念这一民俗节日。

  因为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五数谐音为“午”,古人常把五日写为“午日”,又五和午皆是阳数,因此,端午又有端住阳气的意思。按照阴阳二气“阳气将极,阴气将生”的道理,端午节正值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时,是驱邪避病的大好时机。在民间,人们过端午节有着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挂菖蒲、系五彩绳、佩戴香包、饮抹雄黄酒、挂钟馗像等风俗,目的多是为了驱瘟避邪、防病去灾。

  提起钟馗,人们并不陌生。钟馗是道教中一个捉鬼的神,他的外貌丑陋而心地善良,因此得到了群众的喜爱。他的形象及故事长期以来在图画、年画、舞台、小说中占有一席之地,如《钟馗捉鬼图》、《钟馗出游图》、《钟馗嫁妹图》等,无论在上层还是在民间都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力。

  钟馗捉鬼故事的记载最早见于《岁时广记》卷40引卢肇《逸史》,据说唐明皇一次患疟疾,梦见一个小鬼来偷他的玉笛和杨贵妃的香囊,唐明皇正要招呼武士,突然来了一个大鬼,抓住了小鬼,先挖了眼睛,接着就把他吃了。大鬼自称臣是终南山落第进士钟馗,因科举不中,撞死于阶前。他发誓“与我王除天下虚耗妖孽之事。”唐明皇一梦醒来,病也居然好了,就召有名的画家吴道子来,告诉他钟馗的相貌,叫他画出来。画成后,唐明皇很满意,就赏赐了白金给吴道子。

  关于吴道子画的钟馗图,后蜀时耿涣在《野人闲话》里曾记载:“左手捉一鬼,以右手第二指掏鬼眼睛”。著名画家黄筌按照蜀主孟昶的旨意,模仿吴道子的钟馗图另外画了一幅用大拇指挖鬼眼的钟馗图。北宋沈括在《梦溪补笔谈》中记载了吴道子画钟馗像和图上的唐人题记,故事和《逸史》基本相同,不过北宋时的钟馗图已有较大变化,如孙知微《雪钟馗》描述说:“破衣短褐,束缚一鬼,荷于担端,行雪林中。”宋代钟馗图开始手持宝剑,一手捉鬼或做抓鬼状。明清以来钟馗画祈福成分增加,原来身边的鬼变成了蝙蝠,寓意福从天降,面目表情由满面怒容变成了慈颜善目,张挂钟馗画的习俗也从除夕移到端午。

  从唐代至今一千多年间,钟馗形象不断演变丰富,逐步塑造出了一个正直刚强、无私无畏、嫉恶如仇、可亲可敬的“人物”。他的外貌丑而内心美,对鬼凶而对人善,体现了对比强烈的艺术特色,与包公、济公形象异曲同工,是群众心目中赏善罚恶的化身。直到现在,文人墨客们还创作了新的钟馗图,赋予了钟馗像新的时代内涵。

  当然,将钟馗画成像悬挂在居室里也好,铸造成钱币开光后佩戴在身上也罢,请他斩妖除魔、辟邪驱毒,这寄寓着先人们流传下来的美好愿望,具有不可忽视的心理调节作用。这就像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绿竹巷里, 任盈盈在纱帘后抚琴, 以《清心普善咒》为受了重伤的令狐冲治病。那琴音沁人心脾,令人心静如水,曲调柔和之至,宛如一人轻轻叹息,令狐冲听着听着渐渐的跌入梦乡……据悉,这清心普善咒又名普庵咒,是南宋普庵大师自创的曲子,弹奏起来犹如虫鸣鸟叫,密雨淋淋,听了使人自然进入清净空灵的境界。

  在科学与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要坚持用辩证唯物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批判地继承,并使之现代化,做到古为今用。要想创造健康幸福人生,以端午节为契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用科学方法祛虫杀菌,注意以后长年保持活泼乐观的心态,舒适优雅的居住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应该是端午节与钟馗像带给我们趋吉避凶的真正启迪。

  通讯员 李风雷

来源:琅琊网  编辑:蔚然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