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齐鲁印象 >> 文章内容

山东民间习俗

[日期:2013-01-09]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92[字体: ]

山东民间习俗

 转载党宝修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山东民俗表现出自身的多样性、地域性。山东腹地济南、青州、泰安、兖州一带,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四民有常业,六礼有常仪,岁时有常节,衣食住行有常制,可作为山东民俗的代表。这一地区的曲阜、邹城为孔孟故里,泰安有五岳之首的泰山,民俗特色尤为显著。东部沿海地区,渔业习俗和外出经商习俗最为突出。鲁东南的沂蒙山区,古代文化发祥较早,既有山地特色,又较多保留着传统的民俗事象。鲁西南、鲁西北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民俗事象与古老的黄河紧密相连,独具特色。   

(一)生活习俗

1.饮食
 
   山东日常饮食风俗,整体说来属于北方类型,其鲜明的个性、独具特色的饮食方式和烹饪技艺,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菜肴风味被誉为中国四大风味菜系之一,被冠名为“鲁菜”,享誉海内外。山东日常饮食、节时习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日常饮食习俗,是与人民大众生活最为贴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像。

面食山东大部分地区民众的饭食,以面食为主,主要有馒头、包子、饺子、烧饼、面条、蒸饼等。

胶东大馒头馒头的形制、名称有种种细别。半球体且大个的叫饽饽、馍馍,长方体的叫卷子,作为年节、喜事以及祭祀的馒头,叫饽饽。做饽饽技术含量要求很高,从制作“发面引子”到和面时的水面比例,从揉面时的手法手力,到上屉排摆到火候掌控,都需要“独家窍门”。
 
   包子的共同特征是外有一定厚度的面皮而内里装馅。外皮采用捏合方式合拢,入屉蒸熟,是“蒸包”;还有一种是用平底锅擦油,包子入锅后因少许水均匀洒下,半煎半烙,是“煎包”。山东有名的包子很多,如青岛对虾小笼包、大鸡包;济南什锦包、五仁包、猪肉灌汤包;惠民、泰安等地的油煎包(水煎包);济宁、菏泽回民的羊肉煎包;宁津长官镇包子;临清烧麦、徐家煎包;聊城孟家灌汤包等等。比包子小若干倍的,以水煮熟,就是水饺了。水饺是春节时家家必备节日食品,也是祭祀故人、供家堂族谱等仪式的必备供品,形成了不少“名饺”,如菏泽砂锅水饺、济南烫面饺、博山石蛤蟆水饺、东部沿海地区鲅鱼水饺;其他的还有四喜饺、高汤小饺(即状元饺)等。

山东各地还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面食。油条,在山东主要是作为早餐。济南等地群众称油条为“果子”,煎饼果子、豆汁油条,都是老济南人传统早餐。
 
   米食山东省夏季气温较高,降水较多,适合大稻生长,生长周期较南方更长,一般稻米品质也优于南方稻米。新中国建立后,种植规模有了很大发展,主要在鲁南、鲁西南地区,较为出名的有黄河大米、鱼台大米等。

粘(年)糕也称米糕,是以大黄米(黍米)、糯米面或者粘高粱、粘玉米面和水,并掺以红枣,蒸制而成,口感粘韧,米枣飘香。
 
   杂食地瓜和玉米食品曾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占据山东人民的饭桌。常见的地瓜食品有煮地瓜、烤地瓜、地瓜粥、生熟两种地瓜干、地瓜面饼、地瓜煎饼、地瓜面窝头等,地瓜面还可以制作粉皮、粉条、凉皮等。常见的玉米食品有饼子(大饼子、苞米饼子、锅贴、片片、粑粑等)、掺菜饼子、包菜饼子、窝头、发糕等。玉米羹、拔丝地瓜,是现在饭店的畅销菜。

煎饼山东境内以煎饼为主食的地区,集中在胶济铁路以南、津浦铁路以东。煎饼材料多为玉米面、小米面、黄豆面、高粱面、小麦面等。还有几种特别的煎饼,如柿子煎饼,流行于青州一带;著名的枣煎饼是孔府家厨所制;泰安有一种加入各种调料的五香煎饼,是为馈赠亲友而特制。
 
   甜沫流行于济南以西地区的粥饭。将花生仁、黄豆粒浸泡后,与小米一起磨成“磨糊”待用,爆锅后加入花生仁、豇豆、粉丝、海带丝等,煮开倒入磨糊,最后放入菜末、胡椒面等,也有加入鸡蛋皮、面筋或豆腐皮等辅料的,是早餐的常见粥食。

粘粥也称为“稀饭”、“糊糊”等。山东有名的一种粘粥是“八宝粥”。胶东地区对粘粥分得很细致,玉米面粥叫做汤;小米粥叫做粘粥;高粱面的稀饭叫做胡汤;把高粱煮到开花,名叫高粱花子;玉米捣为碎瓣做成的粥叫“大馇子”。在鲁西地区,以面疙瘩入汤,熬成粘稠的“疙瘩汤”,在胶东有类似的“海鲜疙瘩汤”。各地还有片儿汤、油汤、海鲜汤、揪面汤等。在有些地方,喝粘粥的习惯一直保持了下来,在鲁西南和鲁中一些农村,人们习惯晚餐时熬制很稠的粘粥,把菜放在粘粥上,手握馍馍,蹲在家门口、田间地头吃,成为夕阳中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

小豆腐俗称“菜豆腐”、“豆腐渣”等,“高档”的小豆腐是以豆面和菜煮成,“低档”的则是用磨豆浆后产生的豆渣和菜。泰安地区将菜切碎,加入豆面、玉米面,和水、盐及少许植物油,煮熟,不但可以做成“小豆腐”,还可以摊煎饼、贴饼子。

果蔬山东地区季节以外的蔬菜瓜果,多为蔬菜大棚人工培育,一年四季皆有生产。菜类有大白菜、萝卜、土豆、苔菜、莴苣、圆葱、香椿、芹菜、小白菜、小茴香、扁豆、豆角、金针、芋头、碗豆、姜、苤蓝等。瓜类大体分为鲜食和菜用两种。鲜食者有西瓜、甜瓜、脆瓜、面瓜、香瓜等;菜用者有黄瓜、西葫芦、冬瓜、南瓜、菜瓜、饭瓜、吊瓜、丝瓜、方瓜、鼎足瓜、葫芦等。

肉品肉类食物资源,主要来自家庭饲养和农场饲养的禽畜产品。一般是猪肉为主,牛、羊肉为次;禽类中鸡肉为主,其次为鸭、鹅、鹌鹑、珍珠鸡等。
 
   水产淡水产品除微山湖区、东平湖区、马踏湖区等野生采集外,主要靠淡水饲养和人工培育获得;海洋及海河滩涂远洋捕捞和滩涂养殖,成为海产品的主要来源。淡水湖泊主要水产品有鱼、虾、蟹、蛤,有鲤鱼、草鱼、鲢鱼、黑鱼、罗非鱼、鲫鱼、甲鱼、鳝鱼、鲶鱼、鳜鱼、虹鳟鱼、青虾、中华蟹、毛蟹、河蚌、河蛤等。东部沿海盛产各种鱼、贝、虾、蟹、藻等海味,主要有加吉鱼、青鱼、黄花鱼、鲅鱼、鲐鱼、偏口鱼、梭鱼、刀鱼、带鱼、银鱼、老板鱼、沙丁鱼、鲳鱼、辫子鱼、鲨鱼、舌头鱼、鲍鱼、鲜贝、干贝、鱼翅、海参、海螺、海肠子、牡蛎、文蛤、毛蚶、天鹅蛋、蛏子、蚬子、对虾、鹰爪虾、琵琶虾、白虾、梭子蟹、石甲红、乌贼鱼、鱿鱼、海胆、海米、虾皮、鱼籽干、乌鱼蛋、冻粉、海蜇、八带鱼和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等。
 
   山珍有木耳、蘑菇、山菇等。蚂蚱、金蝉、蚕蛹、蝎子等也都成了餐桌美食。其它常见的还有野兔、山鸡、石蛙、山鼠、山蕨菜、山葱、山韭菜等。

2.居住
 
   山东居民有散居、四合院、三合院、府第、庄园等多种居住形式。

散居院落不设院墙和大门,不与左邻右舍相连,但一户一台,户和户之间界限分明,每一个房台是一个单独的院子。这种散居院落多见于黄河滩区和鲁西北平原地区。

四合院以正房或北屋为中心,形成后院和前院格局,有些后院设后门,前院有东西厢房。胶东地区有的地方是在西厢房位置盖猪圈和厕所,在南侧临街地方盖南屋。临朐一带四合院有大四合、小四合、二进院、三进院等。大四合院,有正房三间,正房两头各接两间,称为厢房。建厢房的位置,各建三间房称为住房,南屋三间为厨房,东南建大门两间,西南建猪圈和厕所,总称为“栏”;小四合院,正房三间,两头各建厢房一间,建厢房的位置各建住房三间,南房两间或三间,大门和栏各一间;二进院,是将大四合院的大门做两道门,前面另辟一小院,另开大门;三进院是大四合院的连续。
 
   三合院有正房、厢房,而无南屋,鲁西南一带称之为“簸箕房”。莱州的“耳朵包着头”,将正房的山墙一侧留出空地,盖起厢房以遮掩正房的山墙。
 
   庄园式民居是早年间富裕家庭聚族而居的形式,多为数个四合院、平房与楼房相结合格局,俗称几进院落,或一进三院、一进四院等。著名的有栖霞牟氏庄园、惠民魏集镇魏氏庄院、龙口城北巷子丁百万庄园等。府第型住房的代表是曲阜孔庙和邹城孟府。园林式住宅保存不多,以济南万竹园和潍坊十笏园为代表。

院落一般用院墙封闭,有的将临街院墙用石料砌成几何图案,有的在石基腰线砖上刷成粉白并略加装饰。东明一带则在山墙上方开小窗,有的在山墙上写“吉星高照”等吉祥语。院落的出口为大门,有的于后院再开出口,名为后门,大宅第有开旁门的,俗称“便门”或“小门”。大门是人、畜、车辆、物资出入的通道,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垣的一部分,称为墙门,一类是取三间或五间房中的一间为门,上宇下基,称为屋门。鲁中、鲁西流行屋宇式大门,大门前脸由门框向外成三套砖沿,俗名“三齐头”;鲁东多三檩墙柱式大门,螭头、脊头、檐板讲究装饰,统称为门楼。
 
   照壁又称影壁、影门墙,鲁西南有的地方称为宅神堂,设在大门之内,有的单独建筑,有的镶在厢房山墙上,以防过往行人窥视住宅内活动。壁身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或作画,或书福、寿、鸿、禧等。近年来,时兴镶瓷砖画,与壁下盆景相映成趣。
 
   院子中各房和其他设施空间的安排,各地不尽相同。从前流行四合院,现在多流行正房前一方院。以北屋为中心,屋前的叫院,二门之前的叫前院,屋后的叫后院。进入大门至照壁的一段俗称过道,折向前院若有墙隔断,往往设月亮门,前院与院有子墙分隔,设门,名叫二门。
 
   台房黄河滩中的台房,以台代院不设院墙。台用夯土筑成,四面坡上各留排水道,并遍植树木。台上建房,称为台房,院则称为房台。房屋一般采用草房、瓦房和平顶房等建筑风格。

草房以草苫屋顶的统称草房,平原地区多用麦草,山区多用硬秸山草。草房中最有特色的是沿海的“海带草房”,每座房需用草数千斤,屋顶坡度很陡,屋脊做成卷棚式,隔热隔寒,冬暖夏凉。日照一带有一种民房,屋顶的中间苫草,近屋檐和近山墙的地方覆瓦,俗名“四不露毛”。

瓦房瓦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蝶瓦,一律仰面铺砌,称为仰瓦,用合龙方式铺砌,称为“一仰一合”;第二种是平瓦,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后普及;第三种是脊瓦,半筒形,多用于屋脊。东明县瓦房主房屋脊正中雕砖为小庙形式,名为屋楼,屋四角飞檐,俗称“垂飞”;潍坊瓦房多以砖雕作装饰,屋山尖端处饰菱形垂云,下端拔缝也用各种砖雕,山窗、窗檐无不雕花;菏泽一带瓦房皆用陶制屋脊兽装饰,有狮、马、牛、羊、鸡、鱼、大兽、小兽八种。
 
   由于生产、气候、民间俗信等因素影响,山东民间房屋形式多种多样。如,泥平顶房,流行于鲁西北,当地人在屋顶晾物、晒物、乘凉、露宿。一面坡,不做屋脊,屋面斜向一边,多建在后院等处,作为磨房、草屋等。黄河三角洲垦荒农户院落宽大,往往建一排棚子为牛屋、车屋、草屋等。挎屋,鲁西北一带,多在正房两边山墙处附带建两个小屋,形状像两只篮子,多用于储粮、储草、储杂物等。网铺,建在海滩上,做渔民出海、登岸落脚时的房子。海青房,东平一带较讲究的一种平房,石基或砖基,上接土坯墙,厚实平顶。四角青,从前黄河滩上一种房屋,以青砖垒四角,搁梁架,以秫秸抹泥成墙,遇洪水墙倒而房不落架。

室内格局各地风格不同。胶东一带通行的格局是正间作厨房,两边都作壁子与内间分隔,进门就是锅台,东、西各开房门通内室。灶间东西两壁,各于正中开门,分别通东屋与西屋。屋的上方一般有棚。屋内有炕,由灶间烧火做饭时暖炕。炕是寝卧之所,也是吃饭、做针线、接待客人的地方。黄河三角洲部分县,北屋一般不设墙间隔,屋内也盘炕,炕在屋子东端或西端,与山墙同宽的名叫可山炕,不及山墙宽的叫半炕,锅台设在炕沿北端,冬季时家中老人往往坐在炕上并在这里吃饭,其他人则以锅台为饭桌。鲁西南、鲁西北很多地方北屋一般不用墙间隔,迎屋门北墙放一个条几,靠条几放一张方桌,左右各放一个罗汉椅或无扶手的灯挂椅,有的在方桌前再放一张矮方桌。北墙上平时挂中堂和对联,年节时供祖挂族谱。卧具用床不用炕,几张床分别放在各个墙角。

3.服饰

服饰民俗主要指衣帽穿戴。服饰从最初保护人类安全舒适渡过春夏秋冬,并进行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直至融入审美的服饰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服装款式,赋予了不同的服饰内涵,并逐渐与社会、政治、礼仪等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从而使服饰民俗的信息量包罗万象。
 
   衫俗称褂子,多为棉布制作而成,如用麻布或夏布制作成的也称麻布衫或夏布衫,有大襟和小襟之分,一般是用布扣。
 
   夹袄为春秋季节的上衣,为一表一里的对襟小褂。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由针织内衣所代替,外衣多由中山装制服或国防服、学生服、工作服等代替。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西装、衬衫很快成为城乡人民的日常服装。

大襟棉袄多为老年人的冬装,用一根长布带扎腰。对襟小棉袄,表里间为棉花。同时还有一种及膝或稍过膝的棉袄,保暖性好。
 
   背心男性夏秋季时的简装,以白细布做成,有对襟和右侧开口两种。
 
   坎肩也称为背心,有夹、棉两种。每到秋凉,人们即将坎肩加于外衣上。鲁中地区女孩多穿短棉背心,俗称“蚂蚱鞍”。
 
   肚兜早些年青年妇女贴身穿的内衣。夏天时,少儿可贴身穿,以防受凉。兜面上均有花饰。兜兜上半截裁成荷花瓣、长命锁、荷包等形状,多做儿童的外罩衣。
 
   裤子主要有单裤、夹裤、棉裤等。早年间,乡间流行宽裆、缅腰裤子,胶东一带男裤多为青腰、白腰;鲁西南一带常用花格土布为裤,黑、白布为腰。穿上后,自裤腰处竖打一折,以布带扎腰。
棉裤过去冬季御寒的主要衣物之一,做棉裤时往往把腰做得高,棉花絮得也多,以保护前胸后背防寒。现在穿棉裤的人少了,但无论是城市或是农村,大人还是喜欢用新棉花为3-4岁以下孩子做带背带的棉裤,又保暖,又舒适。
 
   短裤又称裤衩。每到夏季时穿于外的,叫外穿短裤,常年穿于内的,叫贴身短裤。开裆裤有用腰带和背带的两种,多为儿童穿用。

裙子妇女尤其是年轻女性的下衣,天热时节的主要衣物。连衣裙在五十年代后较流行,为妇女的夏装。

鞋鞋的种类、质地、花色、款式五彩缤纷,现今主要是皮鞋、旅游鞋为最普遍。还有最普通适用的一种布鞋,有尖口、圆口及方口之分,鞋底为布底或猪皮、牛皮底,青布帮,圆头,男女皆宜。还有一些流行于局部地区的鞋。毡窝,用厚毡依模做成,沿口镶边,常以黑软皮革包裹鞋头和鞋尾,曾流行于潍莱等地。油鞋,女用水靴,用麻绳纳底,线纳布帮,外涂桐油,流行于临清一带。铲鞋,纳底,鞋面上有一钩状物,后面有“叶根”,鲁西南山区流行。沙鞋,紫花布帮,黑布包鞋头,流行于菏泽一带。绣花鞋,多在圆形鞋上绣花,颜色花样丰富多彩,尤其是新婚妇女喜穿,莱阳一带曾经十分流行。
 
   孩子也有自己专门的鞋。方口绣花鞋,儿童穿用。扎根鞋,菏泽地区婴儿鞋,鞋底不全纳,只纳一段,并且特意留一段麻绳,俗称为“根儿”。老虎鞋,用花布料作鞋面,鞋头绣以虎头,一般男孩子过“百岁”后穿虎头鞋,在虎眉间绣个“王”字。猪头鞋,红底黑帮,齐头呈猪嘴状,后沿口做猪尾巴,为一两岁女孩穿着。小绑鞋,鞋底、鞋帮用同一块红布或蓝布做成,另用一块小圆布绣花后缝在鞋背上,后跟钉带子,穿时系在脚脖上。割花鞋,鞋头花用绒线绣制而成,美观结实耐穿。黄布鞋,每年端午节7岁以下儿童穿此鞋,用黄布做鞋帮,白布做鞋底,在鞋前头和两边的鞋帮处,用毛笔画“五毒”以驱邪,流行于鲁西北一带。

帽子山东民间还有很多日常生活中戴的帽子。皮帽,或毡或布为面,里用皮毛,两耳俱长,冬季戴用。羊肚子手巾,农村妇女多在劳动时裹头,蓬莱一带已婚妇女以毛巾裹头为常装,近年来只有老年妇女使用。男用头巾,鲁西、鲁北农民习惯用毛巾包头,中老年将多余部分系于脑后,青年则系于前额,近年来使用日少。民间有些帽子主要在劳动时戴,如:毡帽,一种为大半圆形的,另一种是左、右、后三块较长,向上折成三耳,折下后可掩两耳和后颈,因形状又称“三块瓦”。草帽,以遮阳或防雨用,有麦草、苇篾、高粱秸篾等为编制原料,后来成为工艺草帽。

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帽子。挽帽,为软胎童帽,专为出生不久的婴儿戴的。虎头帽,在帽子左右两侧开孔,并装两只皮耳朵,前方正中额头处绣一个“王”字,帽筒常围花边,帽上镶银饰或铜饰。狗头、猪头帽,帽耳皆用毛皮缝制,再绣以狗或猪的鼻、眼、嘴、牙,缀以铃铛。富贵帽,帽前缝制“长命富贵”字样,用金线绣长命锁。牡丹帽,圆形,边沿为花瓣状,以刺绣装饰,为女童帽。大金边帽子,由六片菱形布合制成西瓜样圆顶,为中年男性戴用。老头乐,帽呈圆筒形,卷起时为一软胎棉帽,放下时可将前额后颈全部遮挡,仅于两眼处开孔。老婆帽子,是用黑色平绒为面料做成的无沿软帽。
 
   现在对大部分人来说,帽子除了御寒和遮阳外,装饰已成为主要功能,如冬天的裘皮类帽子、羊皮帽、狗皮帽、水獭皮帽等。而夏天用的各种遮阳帽,样式和花色不断翻新,质地面料也在千变万化。

4.交通

山东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国家级公路干道横穿东西,纵贯南北。市县之间为干线公路,县内为县道公路。山东公路可直通到乡镇和村庄,达到乡乡通公路、村村通公路。山东高速公路网境内铁路也四通八达,如津浦铁路、胶济铁路、烟济铁路、近几年建成的京九铁路等,都是有名的铁路干线。
 
   桥梁早些年在交通要道上多设石桥,称为石板桥。发券做成桥洞的为“洞子桥”,发券高出路面的叫“拱桥”。在渡口,常可见浮桥,以排船加铁索固定为桥,如梁山蔡楼、济南泺口等都有这类浮桥。桥的命名,有以河命名的,如卫运河大桥、洙水桥、潍河桥等;也有以桥两旁村镇命名的,如泰安汶口桥、费县东桥、八里营大桥等。重要河流上的桥梁多以地名加河名为桥的名称,如:东明黄河铁路大桥、平阴黄河公路大桥、滨州黄河公路大桥等。青州的万年桥,始建于宋,有米芾、曾巩所作《修桥记》,桥栏石雕精美。泗水的苗馆桥,桥畔至今尚存清代所刻《继修苗馆桥碑记》。席桥在东平县境内,相传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东去泰山,以席铺地过河,因此得名。

车辆进入近代后有火车,用于客运的有硬座和软席之分,又有硬卧和软卧之分;用于货运的车厢称为车皮,有平板、槽车,全封闭的俗称闷罐子。另外还有专门运输易燃易爆品的特种车辆。汽车,有客运和货运之分,也有特殊运输车,如冷藏车、油罐车、工程车等。城市的交通车称为大公共汽车、小公共汽车。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出现了出租车,多称“的士”。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私家轿车越来越多。
 
   公路至2007年7月,山东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0.49万公里,列中国第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30.77公里,列中国第三。山东省8.5万个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到了99.55%,居中国前列。2007年底,全省高速公路突破4000公里,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一位。
 
   铁路山东省自1899年胶济铁路建成以来,经过不断修建,全省已经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山东境内铁路现有京沪线、京九线、邯济线、新兖线、胶济线、淄东线、蓝烟线、桃威线、兖石线等,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700多公里。经过数次改造与提速,北京至济南,济南至青岛等线已有时速超过200公里机车运行。

航空山东民用航空起步较晚,1929年,中国航空公司首次开辟南京——天津——北平航线,随后又开辟山海——海州——青岛——北平航线。截至2007年,共有济南、青岛流亭、烟台莱山、威海、潍坊、临沂、东营等9个民用机场,国际航线17条,国内航线700余条。2007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1481.0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9.88万吨,保障起降168428架次。

水运山东境内,水上船只是山东民间出行的重要工具。轮船过去多称为火轮,客船称为客轮,货船称为货轮。码头附近使用的驳船称为“锅子”。在黄河中航行的船只,俗称“顺河船”,梁山等地多“杨木头”、“滑子”、“大滑子”,河口一带则多“滑子”、“燕翼”、“扁子”等。渡口的船为“平摆”、“大平摆”。运河中的船大都是运货船、货船。小清河的对漕船,在20世纪30年代尚多,后来常见的为“燕翼”。

港口山东沿海和内陆河道,有许多重要港口、渡口。小的渔港码头,因地势不同,称为口、旺、湾、嘴、角等。大的客货两用的码头有青岛港、烟台港、龙口港、石臼港等。黄河码头有北镇(滨州)港、利津东关港、清河镇港、泺口港、董庄港。运河码头有台儿庄港、韩庄港、南阳港、济宁港、大安山港、张秋港、东昌港、临清港、德州港,后随运河漕运的萧条而衰落。渡口,凡是河、湖等地都有渡口,黄河渡口最多。

5.方言

山东话是山东人独有的文化遗产。山东话虽然属于北方话,但在发音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以北京话、东北话为代表的北部方言差异较大。
 
   归属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最新汉语方言分区结果,山东一百多个县市的方言均属于官话大区(也叫北方方言)。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各地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
 
   冀鲁官话指通行于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东省济南、聊城、德州、滨州、淄博、泰安等40余县市在内的方言。中原官话指分布在河南省、陕西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及山东省鲁南、鲁西南包括菏泽、济宁、枣庄、临沂等近30个县市在内的方言。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其中山东省有青岛、烟台威海等40个县,大致相当于人们常说的“胶东方言”的范围。

分区山东方言内部存在不少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有学者根据各地方言特点,把山东话分成两个大区:西区、东区;四个小区:西齐区、西鲁区、东潍区、东莱区。

西区69个县市,其中西齐小区4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平阴、济阳、沾化、利津、广饶、博兴、桓台、淄博、邹平、高青、滨州、无棣、乐陵、阳信、惠民、商河、泰安、莱芜、新泰、新汶、肥城、临邑、德州、陵县、平原、禹城、武城、齐河、夏津、临清、高唐、茌平、东阿、聊城、阳谷、梁山、莘县、冠县。

西鲁小区27个县市:临沂、郯城、苍山、费县、平邑、枣庄、滕州、微山、泗水、曲阜、邹城、宁阳、兖州、济宁、东平、汶上、郓城、巨野、嘉祥、金乡、成武、单县、鄄城、东明、菏泽、定陶、曹县。
 
   东区40个县市,其中东莱小区15个县市:威海、荣成、文登、乳山、烟台、牟平、海阳、长岛、蓬莱、龙口、福山、招远、栖霞、莱阳、莱西。

东潍小区25个县市:莱州、平度、即墨、青岛、崂山、胶州、高密、昌邑、寒亭、寿光、潍坊、青州、昌乐、临朐、安丘、诸城、胶南、五莲、日照、莒县、莒南、沂水、沂南、蒙阴、沂源。

上大致是西齐区归冀鲁官话,西鲁区归中原官话,东莱和东潍归胶辽官话。

语音特点

西区·西齐小区。1.声母:(1)普通话开口呼零声母的字“熬袄欧呕沤安俺岸恩昂”等,多数市县读ng声母。(2)普通话r拼合口呼的字,多数地区读l声母,如“如入褥软荣熔”等。2.韵母:(1)“街解鞋、矮、崖涯”等字方言读[iεi]。(2)“责策色”等字靠河北省的地方读ê,其他地区读ei。3.声调:(1)淄博、莱芜、博兴、高青、无棣等地只有阴平、上声、去声三个调类。(2)利津、章丘、邹平、桓台等地“接国铁册”等字读入声。(3)多数地区“接国铁册”等字读阴平。(4)去声多读低降调31或21。
 
   西区·西鲁小区。1.声母:(1)“袄安恩”等字读舌根浊擦音[γ]声母。(2)大运河两岸地区无zh、ch、sh、r声母。(3)“双书水”等字多数地区读f。(4)普通话j、q、x声母字部分地区读两组,如:精≠经、清≠轻、修≠休。2.韵母:(1)“飞肥肺”多数地区读i。(2)“责策色”等字读ei。(3)“街解鞋、矮、崖涯”多数地区读iê。3.声调:(1)“接国铁册、业律麦”等字读阴平。(2)去声调值多数地区为前高降后低升的降升调312或412。
 
   东区·东潍小区。1.声母:(1)普通话的zh、ch、sh,方言分两类,如:争≠蒸、师≠失。(2)普通话的j、q、x,多数地区分两组,如:精≠经、清≠轻、修≠休。(3)普通话的r,方言读齐齿呼或撮口呼的零声母。(4)“袄安恩”等字读ng。2.韵母:(1)环胶州湾地区把普通话的eng—ong、ing—iong分别合并,如:灯=东、英=拥。(2)“责策色”等字读ei。(3)“街解鞋、矮、崖涯”读iê。3.声调:(1)青岛、崂山、即墨、平度、莱州只有三个调类。(2)阴平调为低降升调213型。(3)“接国铁册”等字读上声。
 
   东区·东莱小区。1.声母:(1)普通话的zh、ch、sh,方言分两类,争≠蒸、师≠失。(2)普通话的j、q、x,方言分两组,精≠经、清≠轻、修≠休。(3)普通话的r,方言读齐齿呼或撮口呼的零声母,如“染软”。2.韵母:(1)“对算寸”等字方言丢失u韵头。(2)“歌科河”等字读uo。(3)“街解鞋、矮、崖涯”读iai。3.声调:(1)烟台等地只有阴平、上声、去声三个调类。(2)多数地方“南”和“男”等字分归两个调类。(3)“接国铁册”等字方言读上声。(4)阴平调值多为降调41或31。

(二)人生仪礼

1.婚嫁

山东一带的婚嫁,大体上分为这样几个步骤:议婚、订婚、送日子、铺房、迎娶、拜堂合卺(jǐn,一种酒器)。婚嫁包括从谈婚论嫁、纳采,直到入洞房的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要求的相关文书、来往等礼仪项目。

年轻人到了法定婚姻年龄,父母便开始张罗着寻找合适的对象,然后托媒人到对方去问寻、提亲。如果双方有联姻意向,会交往一段时间,以了解对方、培养感情。即便是自由恋爱,也是如此。当双方都认定家庭状况合适、男女感情稳固了,就进入议定婚期阶段,举行订婚仪式,并商定婚礼日期、主体步骤、彩礼、嫁妆等具体问题。在准备一段时间后,双方领取结婚证,成为法律上的合法夫妻;公布婚礼确切时间,发送喜帖。结婚典礼是重头戏,具体内容基本上都有亲迎、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入洞房、婚宴等仪式。

相亲经过媒人、婚姻介绍人的沟通和联络,男女双方商定一个日子见面,即为“相亲”。以前相亲,女方的亲戚要组成“亲友团”,在媒人陪同下前往男家。男方家里要精心布置,盛情招待。男方家中女眷还要带领女方亲友、媒人察看房屋院落、家具财物,介绍家庭成员、日常收入等。相亲这天中午,如果女方亲友团拒绝留下吃饭,那就是不满意;如果留下,婚事有了成功的可能。在此之后,男方再约定去女方家相看的日期。接下来的步骤,就是择吉日正式定亲了。随着自由婚姻的逐步推广,相亲仪式也在发生着改变。相亲的地点被安排在商店、集市或媒人家中;在双方简单介绍之后,留男女二人独处交谈。到八十年代以后,男女之间社交频繁,男孩和女孩如果自行恋爱,为了按步骤走形式,这种情况下的相亲常常与定亲合并,以前男方赠送给女方的小礼物,也发展成所谓的“见面礼”,或直接以现金相赠。

结婚结婚典礼是婚礼中是最重要、最出彩的仪式,迎娶最为热闹,也最有特色。旧时在婚礼日早晨,吹鼓手最先来到主家大门口鼓吹一通,然后进洞房再吹。迎亲花轿起程,新郎坐的叫“官轿”,给新娘准备的叫“花轿”。花轿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轿内还要放上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贴“吉星高照”红符。三声炮响后,迎亲队伍在锣鼓声中启程。来到女家门前,吹鼓手经过“三吹三打”后,新郎才能进入女家门内。新郎先要拜女方祖先和家长。新娘梳妆打扮完毕,吹鼓手高奏喜乐,新娘入轿中。现代的迎娶,一般换上了浩浩荡荡的小轿车车队,摄像机镜头一路相随,新娘也大多换上了漂亮的婚纱。
 
   婚俗各地婚礼的具体项目可以说是异彩纷呈,但是,因齐鲁之邦的地理、文化原因,又使山东的婚礼有一些共同的或相似的仪式和程序。
 
   抱瓶跨鞍。人们在婚丧嫁娶等传统的隆重场合通过各种物品、事项,利用象征、谐音等途径创造和使用口彩,以讨得吉利。如过门儿的新媳妇要怀抱“宝瓶”或手拿苹果、跨过马鞍,谐音“平”、“安”,寄托婚后一家人幸福平安的愿望。

跨火盆。婚礼上,当新娘要进婆家门时,婆家人会在门外点燃一小堆柴草,或点燃一盆炭火,让新娘跨过去,以驱除秽气。在泰安,接新娘的花轿一落地,就有两个小男孩手持麻杆扎成的火把,绕着轿子燎三次,称为“燎轿”。现在的跨火盆已经改变了意义,象征着婚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拜堂。拜堂是婚礼高潮中的高潮。旧时农村大多在自家小院拜堂。男家事先在院中央或正屋门前摆设桌案,放置装满高粱的升或斗,蒙上红纸,还在桌上放置点燃的红蜡烛等。各地拜堂时放置的物品不同,但基本上都是象征将来过上好日子的物品。迎亲花轿落在院门外,鼓乐大作,鞭炮齐鸣。新人下轿后踩着红毡或者年糕走入院中,并列站在端坐的父母面前,按照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交换信物”、“入洞房”等仪式。现在许多年轻人的婚礼仪式多选择在酒店举行。

闹洞房。新人进了洞房,男左女右在婚床上坐定,称为“坐床”或“坐帐”。接下来的仪式是“撒床”。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将红枣、栗子、花生、桂圆、核桃等象征“早立贵子”、“儿女双全”、“和睦体贴”等吉祥祝愿的食品撒到新人身上和床上,撒帐的时候要唱吉祥的“撒帐歌”。还有两项重要仪式,一是掀盖头,一是同饮交杯酒。掀盖头的时间有的是在典礼上,有的是在洞房里,有的则是在晚上洞房花烛时;新郎掀盖头有的是直接用手,有的是用称杆,暗含“吉星合到大吉大利”。旧时喝交杯酒是用同一个葫芦分成的两个瓢饮酒,现在多为夫妻二人交臂而饮,有“相亲相爱、同甘共苦”之意。闹洞房时,众多年轻人聚集一堂,不分长幼辈分,想出来很多办法戏弄新人尤其是新娘。
 
   在山东各地,结婚典礼之后几天内,都有新媳妇“回门”的程序,新郎与新娘一起回到女方家中,或者女家来人接回闺女。新婚夫妇到女方家中,女方备置酒席,将女婿奉为上宾,众亲戚也来祝贺。山东各地回门时间和在娘家滞留时间不一。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