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齐鲁印象 >> 文章内容

山东费县奇石甲天下: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日期:2013-01-09]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89[字体: ]

山东费县奇石甲天下: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石惊天动地而生,水溶火炼而长,它吸取了天地之精华,宇宙之灵气,表现出坚韧、顽强、纯洁的精神。费县石是产于费县的各类奇石、观赏石的总称,主要有园林石(也叫太湖石)、天景石、金星石、燕子石等20余个石种。

  费县石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开挖、观赏历史,现存史料中能查到的开挖时间最早不迟于北宋时期。据清康熙二十八年《费县志·地理志·古迹》记载,宋徽宗宣和年间,在现今平邑蒙山万寿宫立有一尊费县石,名为玉华峰。在费城街道办事处清河庄村西北有一尊元朝时期的费县石,村民们称为石马。

  按地理位置可知,费县石主要分布在现今费县中、南以及中西部的费城、探沂、朱田等乡镇,当地人介绍,这些地方的费县石石质较好,出露的也较多。境内梁邱、石井、新庄等镇的分布相对较少。费县石地下覆盖面占地约数百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埋藏型石林。

  北太湖石:山令人古,水令人远,石令人静

  不少古籍文献中都有记载,早在明清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用费县石装点庭院,组建驳岸、假山、观赏石等。其中,明朝光禄寺正卿王雅量的后人在朱田镇苑上建花园,当时就立有三尊费县石,并且雕刻有青莲朵、学海等字样,一直留存至今。

  在民间有这么一个说法,乾隆南巡驻跸在费县时,地方官员在城北的崮子村建了一处行宫,当时院子里就立有数尊费县石,乾隆观赏后大赞其石形、色、音,随即赋诗一首,“突兀玲珑各斗奇,高低位置雅相宜,尽此用心勤民务,吾不忧无贤有司”,可见费县石深得乾隆皇帝喜欢。

  现在漫步费县,野外大片田地里随处可见裸露在外的费县石,“过去,费县石也就皇家宫苑以及富家大户用来装饰,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不但没作用而且还碍事。”费城街道办事处不少村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地下土层中分布的费县石防碍种庄稼,一大块石头埋在地下挖出来费时又费力。为了腾出空闲土地,最初,村民们便不辞辛苦用䦆头、铁锹、铁锤等工具撬走石头,平整土地。建国以后,不少费县石被炸碎,用来垒砌墙坝、河堤,或者是做了碎石铺路。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费县石的观赏性才逐渐被发掘。“费县石,咱们也叫太湖石。”费城街道办事处从事费县石买卖的商人们告诉记者,所谓观赏石,“三分像,七分想”。费县石集形、雄、肥、秀、瘦、透、漏、皱、色、音等诸多特点于一身,千姿百态,鬼斧神工,素有“北太湖石”之美誉。

  所谓雄,是指费县石的雄浑壮观,高的一块石头有十几米,重达几吨到上百吨;肥指的是石块体积大,但是前后左右都很匀称,自然天成,底盘很稳定;秀,更多的是被文人骚客赋予的一种意境,其石灵秀飘逸,毫无蛮横霸气的感觉;瘦,相对石头站立的姿势而言,其骨架坚实,轮廓清晰,造型婀娜多姿,棱是棱角是角;漏是相对石头本身的沟穴、缝隙而言;透,石体有大小不等的穿洞,玲珑可人,给人无限遐想;皱是指肌理特征,相对石头本身表面的状态而言,表面波浪起伏,有褶有弯亦有曲,历尽沧桑,风霜感十足。石头表面的褶皱纹理自然形成,是长期风化和水流冲刷的结果,体现在石头上有竖纹及横纹,深浅不一。细分有蜜沙纹、树皮纹、螺丝纹、龟纹、核桃纹、线纹、金丝纹等;色是指石头的颜色特征,费县石长期掩埋在地下或者半露在地表,经过亿万年的风吹雨淋霜打,表面颜色呈现青色或者灰白色,地下的部分则是暗灰色,由于常年受到黄粘土侵蚀,所以表面都粘结有黄色石痂;音指听觉特征,无论是用手指轻轻敲击还是用木棒击打,石头本身会发出优美的声音,余音悠长,悦耳于心。

仔细观赏,费县石可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有的石头像飞禽走兽,有的恰如玉树临风,有的似天外来客,有的欲飞向太空,可谓千姿百态、妙趣横生,令观者生出无限遐思。

  费城街道办事处南毕城村村民孙隆一的农家小院里摆满了石刻工艺品,几位民间石刻艺人正在打磨好的砚台上雕花刻字。“这样一件雕花砚台,在市场上能卖三四千元。”孙隆一介绍,他与石为伴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其中多件石刻作品获得了各种奖项,有四件作品还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像孙隆一一样,在费县有数万农民成为石文化的受益者,年人均收入四万多元。“当年废弃的石头,现在变废为宝,成为有价值的观赏石和砚台。”

  农民们就地选石其实非常讲究,大家主要是先看这尊石头是否能挖出来,其次才是看石头的造型是否有开挖的价值。“你要看石头的形、色彩、纹理和神韵,综合评价。”多数情况下,农户们都是根据山脚下费县石的走向直接从土里挖出来。在费县采石人眼里,裸露在地表的费县石,俗称“苗”。只看“苗”仅能判断石质,无法判断全石的形状,必须挖出来后才可观其全貌,俗称“相”。再看费县石是否连体,俗称有没有“底”,费县石石体完整亦为有“底”,品位相对较高一些。

  挖石是把周围相连的费县石分离出来,这就要求既要将石头分开又得保持石头的原来形貌,同时不能有破损,只要出现一道裂纹,整尊石头便失去了观赏价值。现在挖石的技术比以前更加有讲究,千斤顶、柴油机都派上了用场。石体岩和岩石上下相连接,如果这个连接点有隔纹的话,用铁片撑开即可。

  总体来看,根据采石人的经验分析,费县石很容易进行独立开采,并且可以进行大体量的移动、组合以及塑造。多数石头和母体不相连接,所以挖出来后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就比较容易根据人的意愿和想象进行系列组合,呈现出不同造型的费县石。

  现在济南趵突泉有费县石堆砌的驳岸,上海崇明岛草地独石、北京香山植物园弧石、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石障……都有费县石的身影。

  天景石:诗情画意尤可爱,风彩神韵更醉人

  进入费县,你会被众多奇石馆、宝石斋内琳琅满目的天景石所吸引,陶醉其中。费县出产的天景石又名尼山石,因为是清朝时原产于曲阜尼山而得此名。

  记者在马庄镇采访时,这一带村民们介绍,天景石最早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发现,天井汪村南山上发现了此类石头。当时经过挖掘磨制后,整个石面上便呈现出美丽动人的山水画。“天上美景,石中藏”,联系到石头产地的村名,于是取“天井”二字的谐音,定名曰“天景石”。后来因为天景石独特的美感,广泛被村民们所发掘打磨,进而深受客商青睐。

  经地质学家初步考证,天景石属古生代沉积岩中略经变质的微细结构泥灰岩。天景石形成于数亿年前,在岁月的侵蚀下,经过强烈的地质变动,岩石自然风化解体破碎,然后会同一些动植物、泥沙杂物,自然作用被狂风怒水搬运到地势低洼处沉积下来。慢慢的一层层越积越多,胶结成岩,然后又受氧化铁和氧化锰等物质的浸染,逐惭形成不同图像的景色,成为五彩斑斓的天景石。

  费县不少奇石馆、宝石斋的经营者们都有印象,那还是在1994年,在北京举办的名砚博览会上,天景石因其独特属性,荣获了金奖。自然而然,天景石很快也就成了费县奇石中的上等佳品。事后,又有些村庄发现了天景石矿,加工后的产品销售量逐年递增。但是天景石的储量是有限的,况且其所在地地层情况复杂,多嵌于山腰数十米厚的石灰岩夹层中,石块独立,储量稀少,其开采需凿山挖洞,因此更显其珍贵,所以天景石的艺术和经济价值也随之提高。“天然美景石中蕴,神工妙笔惊古今。诗情画意尤可爱,风彩神韵更醉人。”这是对费县天景石最恰当的形容。

  “以前,村民们守着奇石过着穷日子。现在大伙只要给奇石取个吉祥如意的好名字,一块石头即便是卖出几十万元的价格也不算是什么稀奇事儿!”费城街道办事处荣和庄村朱学友介绍说,现在,村里已经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设立了销售网点,开采的园林奇石早已经成为国内外装饰工程中的佳品,卖到了欧美等众多国家。目前,村里靠奇石致富的人年收入四万多,即便是资产过百万的人家也有数十户。


金星石:石墨如漆,温润如玉,金星遍布

  金星石主要产自于费县探沂镇岐山,该石属于轻微矽化的泥质灰岩。地质专家曾经分析称,金星石内含有硫化铁结晶,大的结晶犹如核桃般,小的则跟米粒似的,光亮照射下反映出的金黄光闪闪耀眼。最主要的是金星石上的结晶形状各异,如同颗颗宝石镶嵌在墨玉之中,恰似黑色夜空中熠熠生辉的繁星,故取名曰金星石。

  当地人告诉记者,早在1975年首先在岐山寺前水溪涧进行金星石的开采。金星石大都只是子石,通常情况一般是由风化页岩石皮包裹,系石之精华,俗称石结核。这类石头分布一共有三层,其中中层的石材质地最佳,色黑如漆,温润如玉,而且金星繁多,有的呈层状,有的如带形,还有零星嵌入石材中的,大小不一样,分布奇特。金星硬度一般高于子石,结晶的金星形态大体分为碎金星、圆金星、方金星等。还有因金星形成的虫蛀、灰点、异形、金银线等。

  金星石的一大主要功能是制作金星砚,单纯从工艺角度来讲,金星砚从开始生产到制作完成,制砚师傅们一共要经过开采、选料、制坯、雕刻、打磨抛光等五道程序。金星砚的制造工艺十分讲究,和沂南徐公砚的制作工艺亦有相似之处,从开采石料到成品砚台,道道工序精益求精。传统的金星砚造型与图饰因取材于当地物产、山水和人文传说而极具地域性,其风格古朴大方,简略写意,地方风貌浓郁,堪称民间艺术的瑰宝。

  用金星石制成的砚台,着手生润,滴水不干,磨墨无声,发墨如油,涩而不损坏毛笔,即便是在酷暑中墨汁也不会轻易干涸。所以,自古以来称金星石是制砚台的绝佳石材。传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酷爱此砚,后人又称之为羲之砚。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在信件中赞美金星砚,“石墨如漆,温润如玉,金星遍布,有大如豆者,细微发墨,叩之有声,制砚上品也”。但是,在旧社会,该地区交通相对闭塞,经济文化落后,没有广泛利用。

  记者 车少远来源:琅琊网  编辑:蔚然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