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胜古迹 >> 文章内容

临沂“诸葛古城”:古城茶山沂河畔 鸟伴天语牵丝绵

[日期:2013-01-09]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158[字体: ]

临沂“诸葛古城”:古城茶山沂河畔 鸟伴天语牵丝绵

  

诸葛城城墙遗址。(资料图片)

  诸葛城村:残迹仍存,庙会未绝只为春秋 

  诸葛城又名寨里,位于白沙埠镇东北5.5公里处,系春秋时著名的中邱古城,公元前716年由鲁国兴建。《临沂县志》所记诸葛城:“琅琊临沂县有中邱亭,即此。后诸葛亮来居于此。”《左传》中记载:“隐公七年夏,城中邱。”《春秋地名考》:“今沂州东北有中邱城,或谓之诸葛城,以诸葛武侯尝居此地,故名。”《地名大辞典》:中邱,春秋鲁邑。在今山东临沂县东北三十里。” 

  以上诸多历史文献中对此都有记载,后来因诸葛亮辅佐刘备治蜀,声名大振,誉满天下。《沂州府志》中另有记载,有“沂城东北三十里有诸葛城,故中邱城也,诸葛氏居之,城遂名焉”之说。按当时特定历史背景推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兵祸连年。诸葛亮少年时为避战乱,随家迁居此地。后因诸葛亮居于此,故名“诸葛城”。 

  上世纪七十年代,遗址系高出地表面两至三米的平台,周长约有4.5公里。东西两面存有护城河遗址,东南角有一处城墙,上面有明显的夯土层以及棒洞。此前,遗址中曾出土有东周时期的鬲、豆残片以及汉代砖、瓦等碎片,同时发现有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立的鸿福寺碑,上书“沂郡东北中邱城东有鸿福寺院,创建于唐……”等文字,至今在遗址处仍随处可见古砖陶瓦。鸿福寺即在诸葛城东沂河岸边,因此,诸葛城就在中邱城处无疑。 

  又见《临沂县志》:“汉临沂县,今治北迤东三十五里,俗呼诸葛城者是。”《沂州府志》:“临沂城,县北五十里,今临沂社是也。”《水经注》:“沂水南经临沂故城东。”《地名大辞典》:“临沂县,汉置。故城在今山东临沂县北五十里。”这些史料记载均确定今临沂县北有临沂故城,《县志》则直接称为诸葛城。从该村地面以下一米有大片汉文化层来看,也可证实诸葛城在汉时为临沂县。 

 

  诸葛城内曾有两座古寺庙,一座为鸿福寺,另一座为武侯庙。《沂州府志》记载:“鸿福寺,在县北三十五里。”《临沂县志》中有载:“鸿福寺,县北三十五里,金大定间僧道信建。”诸葛城现在还有一块清代碑刻,上书:“关帝殿,龙神殿……创自大金”。《县志》将洪福寺定为金代所建,可能是依据此碑。 

  《沂州府志》中记载:“武侯祠,在诸葛城。”《临沂县志》也有记载:“武侯祠,在城北三十五里诸葛城。”现在,诸葛城有一碎碑,仅见篆额为“诸葛武侯庙记”。又有一块碑是:“重修忠孝祠碑记”。可见,诸葛城内原有武侯庙,建庙时间应在三国后期。到了晋出了王祥、王览,他们的祖居双湖(孝友)村,离诸葛城仅七里多路。当地群众为示纪念,即在武侯庙内添了两座牌位,并将庙名改为忠孝祠。 

  现在鸿福寺遗址处,存有1400余年的古银杏树一株,该树高30余米,树围10余米,枝粗叶茂,雄姿勃发,是目前临沂境内屈指可数的大株银杏树。其位置正在石狮与大殿的中间,当是寺内之物。若此树系建寺时所栽,则该寺年岁至少也在千年以上。 

  古银杏树附近尚有大大小小的银杏树、古侧柏上百棵。地上随处可见的小块碎青石,向世人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来自远古的记忆,残缺的青石碑上部分字迹清晰可见,断断续续地展现着属于鸿福寺的完整历史。两尊保存完好的石狮子也在2003年不幸丢了一尊,现在仅存的一尊石狮子头部略有残损,牙齿采用平面线刻,与一般寺庙所见石狮不同。石狮子雕刻清晰的纹路在岁月的侵蚀中更显得苍劲有力,古朴庄重。 

  现在,虽然诸葛城、鸿福寺等均毁坏了,但是几乎每天都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拜赏。逢年过节,这里香客云集,烟雾缭绕,成为人们祈福求安、寻求精神寄托的理想场所。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期间,这里盛逢庙会,方圆数百里民众前来游玩、买进卖出,且规模逐年扩大。究其原因,除了赶庙会凑热闹以外,主要还是感受这片土地渗透的历史,瞻仰古遗迹,思想却早已飞絮漫天。 

  漫话茶山:蜿蜒迂回,山清茶香毗邻尘世 

  鸿福寺西北4公里处有一山名曰茶山,此山位于“孝悌之乡”白沙埠镇和“桃花之乡”李官镇交界处。西接蒙阴,东临沂河,背面是一系列山脉丘陵,南面则是一望无垠的平川。依山傍水,秀风独立,是一个揽胜怀古的绝妙佳处。这里是孝圣王祥和书圣王羲之的故里,素有“临沂镇山”之称。 

  走进茶山,两边奇石壁立,地势逐渐升高,参天松柏形成林荫夹道,遮天蔽日。沿着石阶而上,树木茂盛,藤蕨缠绕,林深泉清。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酷暑难耐,民不聊生。二郎神勇敢地担负起解救众生于苦海的重任。二郎神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仅用一根麻杆便挑起两座大山,意欲把太阳压在大山底下。他一路举重若轻。行至茶山所处位置时,遇一洗衣的农妇。那农妇见二郎神用一根麻杆便挑起两座大山,很是吃惊,不由得说了一句:“麻杆这么细,还不给压折了?”她话一说完,麻杆真的从中间一折为二,二郎神再怎么使劲也弄不起来,便骂那农妇为长舌妇。骂累了便脱掉鞋子,磕一磕倒掉了鞋中的土石,两只鞋刚好倒出两个小土丘,这两个小土丘便是山前两座小山。山上的石头都特别滑,传说是被二郎神的脚磨滑的。 

  这个传说在沂蒙山区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胶东、蒙阴一带的山也有类似的传说。关于茶山这个名字的由来却有一个独一无二,谁也争不去的说法:茶山山腰原有一寺,名曰白云寺。寺中僧侣众多,寺院门外有棵茶叶树,此树甚是奇特,叶碧如翠,凝翠欲滴。以此泡茶,香馥满寺。此茶生津止渴,饮后余香满口,冲泡数次其香不减。 

  后来山洪爆发,僧侣皆逃往各处。住持忽然忆起寺中梁头之上遗有茶叶一包。望着涛涛咆哮洪水,闻着洪水中散发出来的似曾相识的清香,猛地忆起:那不是寺前茶叶所泡之茶的清香吗?难道……是的,山洪冲倒了寺庙,那包茶叶便浸在了涛涛的洪水中。不可思议的是,它把无情的洪水变成了含香的茶。山因茶奇,茶以山显,茶山之名由此传开。 

  茶山山腰原有文昌阁、白云寺等庙宇古迹。如今旧貌行迹无存。浓密的树林间尽是残壁、废垣、断碑。沿着巨大的台阶拾足而上。山风习习,林木招摇,满目废墟,尽是悲凉之境。多少年之前,这里应该是钟声振响,香火缭绕,善男信女三步一叩、九步一跪的佛门圣地。可现在人去寺毁,只留呼呼作响的山风和废墟与山为伴。 

  寺庙之西有一泉,名叫澄金泉。僧侣日常饮用之水皆汲于此,泉水顺坡而下,清澈甘冽,潺潺不绝。据说山中住持一日泉边小憩,无意中见水波中泉口处闪闪发光,耀眼夺目,就用手去捞,竟是些许豆大的金子。住持欣喜若狂,每日去捞,都会捞得供众僧一日生活所需之金。老和尚贪心不足,意欲得到更多金子,便用锤钻把泉口凿出碗口大,谁料适得其反,非但不多澄金子,反而就此不再澄金了。老和尚懊悔不已,郁郁不多时一命呜呼。 

  澄金泉十几年前还有,几年前被开采矿山之人炸得荡然无存了。听说他们炸澄金泉时非常矛盾,既想炸出一座金库,又怕炸怒了山神爷。但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山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 


       茶山之阳有一洞叫王敖洞,传说为王敖修炼之所。说起王敖许多人可能不知道,但他有一个嫡亲哥哥叫王禅。王禅老祖神通广大,道业宏深,终日研究兵法战略,演习行军布阵,还收了两个徒弟:孙膑和庞涓。王敖和王禅不同,他生性好静,不喜武功,见茶山是个风水宝地,便在此修行。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出走茶山。王敖性惰,身上生了很多虱子,痒得实在是受不了了他才捉。一日王敖正在捉虱子,忽闻一男童哭泣,其母一旁说:“再哭我让王敖捉虱子来咬你。”王敖一想,连一个普通的百姓都知道他在做什么,他还在此修炼什么?于是便离开茶山,云游四海去了。 

  茶山地势险峻,林木繁茂。1938年,国民党军队曾和日军在此混战七日。据一高姓老人回忆,战斗前一天,国民党便把军队驻扎在茶山脚下的几个村庄里,并告诉那里的老百姓这里明天要打仗,该躲的就出去躲躲。老百姓那时家里也没什么值钱的积蓄,随便收拾点东西便赶着牲畜连夜逃走了。战斗打响后,到处是纷飞的炮弹,整个茶山都在震响。两支军队杀红了眼,只要见到不是自己人便杀。许多存在侥幸心理而没有出逃的人便在战斗中也被杀害了,两军后来转战别处。整个茶山成了尸山血海,随处可见战死的士兵,鲜血染红了砖石土地。饿极了的狗露出了它凶残的本性,瞪着红眼,撕吃着战死的人。 

  此外,这里亦流传着茶山无梁殿的故事。茶山脚下有个小村庄叫无梁殿。所谓无梁殿是一座用石头砌成而没用任何栋梁的佛殿。这座佛殿通体为石头砌成。石墙、石门、石窗,而且门窗殿顶全部为拱形结构,既坚固又美观,这种建筑在中国虽不是独一无二,却也绝不多见。 

  建此殿时老道士曾为此化缘到太原。太原人问他修建什么建筑,化缘竟化到了山西?老道士说了一句顺口溜:“南殿到北殿,四十五里半,石桥石门石栏杆。”那些人真的以为有那么大,纷纷解囊结下善缘。其实那座庙并没有那么大,只是在四十五里之外的地方另有一座类似的无梁之殿而已。无梁殿前后各有一殿,前曰玉皇殿,后曰奶奶庙。内供各路神仙及侍童,墙壁上雕龙画凤,五彩斑斓。曾几何时,这里人声鼎沸,香火不断,天天有人在这里摆摊做小生意。文革期间“破四旧”,无梁殿及其前后两殿难逃厄运,塑像被砸了,墙壁上的画像也被烧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无梁殿已失去了往日的亮丽与繁华。特别是近几年,风吹雨淋,日晒火烧,各间房舍纷纷倒下,成了一堆破烂砖瓦,不免让人痛心。唯有无梁殿,虽然衰草离披,墙上张开了裂缝,却仍屹立不倒,像一座历史的丰碑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殿旁有银杏树两株,古木参天,高耸入云。夏日来临,巨大的树冠能遮住半亩的阳光,大树底下坐满了乘凉的人,家长里短,谈天说地,甚是热闹,待到夜深凉快透了,才起身收拾板凳,摇着扇子回家,好一番惬意。 

  文史资料记载无梁殿村原名敬沂庄,宋朝中期建村,村中有一无梁殿,故更村名为无梁殿,后因与“无粮店”谐音,更名为现在的余粮村。现在的无梁殿已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车少远 通讯员王伟勋 胡后彬


来源:琅琊网  编辑:麦穗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