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胜古迹 >> 文章内容

蒙阴中山古寺佳景美誉 神蜂奇洞世代传颂

[日期:2013-01-09]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41[字体: ]

蒙阴中山古寺佳景美誉 神蜂奇洞世代传颂

  不知是谁说过风景在路上。而于蒙山而言,处处是风景,无论是路边的那一线清溪、那一掬野花、那一块灵璧、那一棵劲松、那一席绿荫。身入其中,山是有情的,恰如一位壮士拨动了心扉;水是有意的,宛若婉约的少女坠入了爱河。

  蒙山的石、泉、林、寺、洞……犹如碧海蓝天里跳跃的星星;生活在此的居民淳朴善良却满腹动人的故事,给来蒙山的人添缀了无数个睡不醒的梦。

  坦埠中山寺:叠嶂入云藏古寺 中山晚照意境绝

  蒙阴县坦埠镇驻地西北2.5公里处有中山寺一座,始建于唐,兴盛于宋,因该寺建于中山怀抱之中,故其名曰中山寺。又因在金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寺中和尚铸造了一口重达1000余公斤的大铁钟,寺院因此声名鹊起,又称该寺为“钟山寺”。

  中山海拔近500米,周围群山环绕,绿树葱葱,鸟雀啼飞,好一派风光秀美的世外桃源,著名的蒙阴八景之一的“中山晚照”就出现在这里。据说当太阳西下时,中山寺北山间时有神奇的景象出现,宛如四川峨眉山“金顶佛光”,它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光效应,只有在特殊的自然条件下才能出现,所以“中山晚照”之景极为罕见。为此,千百年来人们纷至沓来,除了游览中山秀丽的风光和参拜寺庙外,都希望能有幸一睹“中山晚照”的奇异景象,中山寺也就成了人们游览的胜地之一。

 

蒙阴坦埠镇中山寺

  建于山腰间的中山寺,云雾缭绕,占地约3.5亩,原有寺庙系一完整的古建筑群,坐西面东,寺内以大雄宝殿为中轴线,其右侧为文昌殿,正东分别为香炉、迎门阁。寺内门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整个建筑错落有致。据史料记载,寺庙鼎盛时期有僧500余人,土地500余亩。可以想象当时地处深山老林内的这处寺院一定是香火缭绕,极为热闹。

  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山寺几度兴衰。清康熙《蒙阴县志》记载:“坦埠集西北有中山古刹,昔年金碧辉煌,今就倾颓矣。”这说明在明末清初,中山寺曾一度衰败过。1941年,寺中住持赵荣因横行乡里被处死,寺庙再度败落。

  悠久的历史为中山寺留下了许多人文古迹。现寺内存有响石碑一块,上面雕刻有两篇诗文,碑上有浮雕响石图像,上书“御制栖真亭响石”。当时寺内有一栖真亭,内置有奇特的响石,并有宋真宗御制响石一块。据《沂州府志》记载:“响石,中山社,《通志》云:其石颇巨,空透玲珑,击之声韵清远,宋乾兴间诏构栖真亭于上,有真宗制诗刻碑,今石亡碑亦无存。”1980年,两块镶嵌在寺墙上的诗碑被找到,响石则依然不知所踪。碑上白氏诗句传为白居易所作,清康熙《蒙阴县志》记载:“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中山寺游览数月,吟咏最多,今只有七律一首刻在响石碑上。”白居易曾以《栖中山寺》为题赋诗一首,“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者慵出客来稀。愁因暮雨留教住,春被残莺唤遗归。揭瓮始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冬裘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阴速似飞。”另一石碑上诗的作者相传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而由莱芜匠人铸造的重达一吨的金大定铁钟,则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艺术。

  紧挨着寺院北侧,有两尊保存完整的古赑屃,造型生动逼真。赑屃西侧有一处破败的庭院,青砖垒砌的八角楼上面依稀可见雕琢精美的梅花鹿、莲花等图案,非富贵之人所不能居也。20年前,八角楼在山雨冲刷中损坏。院内影壁墙苍劲矗立,整个庭院虽已破损,却能从青石、砖、残碑中感受到一股神秘感。

  现年80岁的鑫中山村村民张贵兰世居于此,“大跃进”之前,全村200余口人全靠中山寺内的三口石磨磨地瓜干为生。1958年,因地处山林之间,开荒种地粮食仍不得丰产,全村人无奈朝中山下坦埠街、水明崖、艾山等地搬迁。待到日子好过些才又搬了回来。

  现在,张贵兰所居的房舍,青砖垒砌,坐北朝南正对着中山寺,乃原寺内和尚所居的禅房和厨房所在地。据说当年中山寺北建有一片房舍,均为当时和尚所居之所,土改后张贵兰分得一处禅房且久居于此,这才保住了这处建筑。

        张贵兰指着寺的东南方向说,鑫中山村原名中山村,据祖上说村里最初也就二三十口人,住在山下东南方向,全村人主要给寺里做活为生,算是寺院的雇工。“寺里的林地田产颇多,又居于山中,寺里需要雇工照料林地、打理寺院杂货。”

 

  中山附近有腾龙崮,世居于此的百姓流传着一个个动人的传闻,真实的历史,口传的演绎,无外乎铭记历史,劝人向善,真诚待人。

  腾龙崮上向阳一侧光崖半腰有个碗口大小的石洞。石洞深邃,洞内住着一窝黄蜂,每天进进出出不停。传说这种蜂是种脉兆,它的脉光照到哪里,哪里一准会出功名。

  相传元朝中期,蒙阴恢复县制。来上任的第三个县令是个蒙古人,叫胡彦宇。胡县令一口蒙古腔,很少有人听得懂,这里的人就叫他“胡言语”。胡县令懂点阴阳风水,一上任便以体察民情为由,坐上官轿下乡串游。这天,胡县令到了旧寨,听人说腾龙崮上有个神蜂洞,洞内有一窝神蜂,于是他喝令轿夫改道,让随行人员问路,前呼后拥向腾龙崮进发。从山根到神蜂洞山路崎岖陡峭,到处长满葛针树。人们开路的开路,搀扶的搀扶,护卫着胡县令来到神蜂洞下的光崖旁。

  胡县令抬头一看,神蜂洞口黄蜂成群,进进出出,便向随行人员说:“这黄蜂呀,哪是什么神蜂,是窝妖蜂。更不是啥脉兆,而是一种凶兆。得赶走这些蜂子,不然要生乱。”随从们连连点头称是。胡县令一席话后,众人们便以为胡县令能镇妖祛邪,就更加敬畏他。

  回到县衙,胡县令一夜未眠,他知道这股脉气要出功名,便想破掉它,于是想了一整夜终于想出了个点子,便差人察看腾龙崮后侧,发现后崖壁距神蜂洞只有十几丈厚,且敲敲崖壁似有空洞之声,心中大喜。胡县令便令人带上锤头、铁锹、钻头等工具到腾龙崮后崖壁上,朝神蜂洞的方向打洞。结果打了不到二寸深就打通了,一道金光向北而去。胡县令听到汇报后十分高兴,心想洞被破坏了,看这窝黄蜂还能待得住?黄蜂一走,脉兆自然消失,于是便重金酬谢了所差之人。

  其实,胡县令虽懂点风水学,却是半瓶子晃荡,这神蜂洞的脉兆有南北二穴,南穴便是神蜂洞,可北穴一直未开。这位胡县令打开的抽风洞,恰恰将脉的北穴打通了。那一道金光直接下了许村,落在穷人冯家。这神蜂呢,前有阳门,后有阴门,春秋从阳门进出,夏天由阴门进出,咋会搬走?不过这阴门,春夏秋爱招壁虎,又名鳌虎,就叫了鳌虎子洞。再说那胡县令,没成想打出抽风洞,给神蜂开了阴门。他明白,这神蜂有了阴阳二门,这脉兆照到哪里,那功名就会成双成对地出,他本想使坏,结果却弄巧成拙。这可咋办?他想来想去,又想出一招,想把神蜂洞的阳门挖开,一直挖到蜂穴,捣毁它的蜂巢,那神蜂指定会搬走,脉兆自然消失。主意已定,胡县令以“挖出一筐石碴,赏一筐铜钱”的承诺,找来一帮石匠,带足家伙,趁夏天神蜂走阴门,开挖神蜂洞的阳门。

  石匠们在神蜂洞下扎起架子,择吉日鸣鞭放炮,开挖神蜂洞。叮叮当当,石匠们轮流作业,一天时间挖出了三筐石碴,县令按承诺付给石匠们三筐铜钱。第二天石匠们来到洞口一看,昨天挖的坑不见了,神蜂洞还是原来的样子。这天,石匠们又挖出了三筐石碴,得了胡县令三筐铜钱。可是到了第三天,挖的石坑又长好了,又挖了一天,还是一样,为此胡县令前前后后共用了九筐铜钱,换了九筐石碴,可神蜂洞除了留下几个凿花外,丝毫未损。听了汇报,胡县令将信将疑,他亲自到现场查看。这九筐铜钱不是小数目,他一年的俸禄,算上贪污受贿,也就这么多,这白扔了岂不可惜。他要去查看石匠们是不是捣鬼。

  胡县令来到神蜂洞,爬上木架子,仔细查看了一遍,便哑口无言了。挖出的石碴子在崖根堆了九堆,崖的坑里、缝里全是石面子,不会有假!他这才明白,凭自己那点小聪明,是破不了神蜂洞的脉兆。可付出的这九筐铜钱,着实让他心疼!胡县令心里疼,忽然抡起锤,照着神蜂洞就是一锤,算是出了口恶气,谁想歪打正着,这神蜂洞口本来不正当,面朝西南,脉兆一直窝在洞里,他这一锤把洞口子砸正了,一道银光飞出来,直泄入崮前二里远的一个小村里。胡县令扔掉大锤,让人搀扶着下了架子,垂头丧气地坐上轿子回县衙去了。

  且说胡县令派人挖神蜂洞阴门时,那道金光落入了许村冯家。那冯家当年生了对双胞胎,起名叫国胜、国用,小时候爬墙上树,长大了打架斗殴,后来碰上朱元璋的大军路过,便参了军。冯家兄弟算是福将,每战必胜,变成了朱元璋的爱将,在北上灭元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大明开国后,弟兄俩都被封了国公。

  而神蜂洞阳门被胡县令一锤砸正,那道银光飞到了崮前北楼村宋家。这宋家在北楼村住了许久,没出过秀才,到了第四代出了弟兄俩,一个叫宋钦,一个叫宋恺,弟兄俩从小立志,苦读经书,先后在成化、弘治年间考中进士。宋钦被授任湖广道监察御史,宋恺被授任浙江道监察御史,被乡人美誉为“兄弟二进士,同朝两御史”。

  “武打江山文保朝”,这神蜂洞后,出了两位灭元的武将军。神蜂洞前,出了两位惩奸保朝的文进士。这神蜂洞的脉兆,民间世代口传至今,令人感到神秘。而现在,黄蜂依然从神蜂洞进出不停,似乎仍在诉说着这段古老的传说。

  记者 车少远


来源:琅琊网  编辑:蔚然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