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胜古迹 >> 文章内容

临沂兰山区历史古迹景点

[日期:2013-01-13]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303[字体: ]

 
 
临沂兰山区历史古迹景点


茶山
古称嵯岈山,又名茶芽山、茶叶山。位于临沂城北22.5公里处。山体由红杂石、石 
  临沂茶山旅游区
灰石构成 ,海拔高度227.1米,四周绵亘1平方公里。孤峰秀出,雄踞沂河西岸,素闻有“临沂镇山”之称。
民国五年(1916年)修《临沂县志·山川》云:“茶芽山去城四十五里,临沂之镇山也。上建文昌宫,古松干章,苍黝隐然,山阴有石洞。其东麓为诸葛城,旧有诸葛书院,久废矣。茶芽山之南为桃花岭,孝河源出于此,又南为八字山。”据说山巅旧有文昌宫,山腰建有白云寺,寺前有澄金泉,每日所澄之金,适供寺僧一日生活之资。寺僧欲多澄,将泉眼凿大。神恶其贪,金遂绝迹。山阴那个石洞,称为王敖洞,据说是王敖修炼之所,后为妇女说破,遂迁去,洞逐渐被泥沙淤没。
相传诸葛城乃诸葛亮故里。孝河岸边的孝友村为王祥故居,八字山相传系王祥墓地,均在茶山之阳。因而历代风鉴家认为:泰山山脉迤逦东南行,连绵数百里结聚为茶山,灵气所钟,不但出了诸葛亮、王祥那样的忠臣孝子,而且琅琊临沂王氏家庭代产伟人,如东晋开国元勋王导、王敦、书圣王羲之等,莫不是茶山风水所致。此山过去并不产茶叶,自从南茶北移后,这里成为产茶区,茶山之名,方得名副其实。茶山附近,有诸葛祖墓和无梁殿等古迹,旅游事业尚待进一步开发。
艾山
又名华艾山、艾花山,以产艾而得名。位于临沂城西北14.5公里处。山体由石灰石构成,海拔254.6米,绵亘数十里,为区境第二高峰。《临沂县志·山川》称:“艾山,城西三十五里,铁牛山在其东”。铁牛山,亦称小艾山。故前人有“大艾如马小艾驹,两山相逐 类联呼”之诗句。早在2700多年前,鲁侯与齐侯曾在艾山会盟(《春秋·隐公六年》:“公会齐侯盟于艾”)《沂州志·艾山怀古诗》写道:“满山松桧待长空,流水漂花绕涧香;盟会有基人到少,但闻啼鸟送斜阳。”抒发了深深的怀古之情。
艾山多石,远望如羊群卧起之状。神话传说东海龙王之女,为夫家虐待,在艾山牧羊,后经书生柳毅传书,得返龙宫,而群羊遂化为石。该山东麓的庙上村,立有艾山神祠,本祠山神及神夫人,后论为柳毅龙女,俗呼为“娘娘庙”。今庙上村即由娘娘庙简化而来。娘娘庙以外,立有柳公祠专祠柳毅,唐《传奇》中的柳毅传书故事,被附会移植于此。由于“龙女”之故,此地成为历代天旱祈雨之处,民间说“有求必应”,灵验无比。清康熙时兖东道徐惺作《艾山纪事》,记述祈雨灵迹,事虽荒唐,但却反映艾山香火不绝之盛况,不知何时,“龙女”升为“龙母”,龙母庙前的那口井,便成为“柳毅传书”之处了。
金雀山与银雀山
金雀山与银雀山,旧称金雀环、银雀环,位于临沂城南隅。山体由石灰岩、紫色 
  兰山区金雀山
页岩构成,海拔只有88米。两山岗东西对峙,因盛开金黄色、银白色两种草花得名。《临沂县志·山川》载:“山上旧有王氏书院,系元王佐建。今遗址无考矣。”
这两座小山山岗之所以名闻遐迩,乃因此山系西汉墓葬区的缘故。1972年至1986年,先后清理古墓70余座。1972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银雀山一、二号西汉墓中出土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10多部先秦古籍。1976年5月,在金雀山9号汉墓中出土了帛画,并先后在两山出土了铜器、漆器、货币等大批珍贵文物。现在,金雀山和银雀山墓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沂河
又称沂水,发源于沂源县西北部的松山北麓。流经沂源、沂水、沂南、兰山、河 
  沂河
东、罗庄、苍山、郯城8县区,由郯城县吴家道口村入苏北平原,由新沂河注入黄海。全长574公里,流域总面积17325平方公里,大小支流100多条。区境内,流长34.9公里,流域面积64.93平方公里,河口最宽处1540米。1957年7月,沂河桥头最大流量为15400立方米/秒。
沂河属山洪河道,源短流急,历史上经常发生水患。《尚书·禹贡》中有“淮沂其义,蒙羽其艺”之载,说明4000年前,大禹曾对沂河进行过治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一书,对沂河发源、支流的汇合及沿岸古迹、地名叙述甚祥。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对沂河进行大规模综合治理,相继开挖分沂入沭、武河分洪道等工程,减轻了下游地区的灾害。
孝河
又称孝感河,位于城北白沙埠镇境内。发源于茶山南麓之桃花岭。“东南经 
  孝河
孝友村。村,为王元公故里。河,所由名也……至诸葛村入于沂。”(《临沂县志·山川》)王元公即王祥,其“卧冰求鲤”故事,妇孺皆知。孝河夏季芦蒲夹岸,菱荷满池。冬季上下冰封如玉,称为“孝河凝冰”,列临沂八景之一。明人有“银屏皎洁连川合,碎玉楼层映月寒”诗句予以赞美。由于名人之故,孝河随之身价百倍,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
柳青河
因两岸多柳而得名。《临沂县志·山川》载:“柳青河二源:一出茶芽山前云北湖,西南流;一出费县汪沟,东至潭家庄入县境。又东南会半程、枣沟各湖之水与东支会,又东南至岔河村入于沂。”全长34公里,流域 
  柳青河
面积240平方公里;境内长20.75公里,流域面积218.8平方公里,最大流量531立方米/秒。
柳青河支流除费县汪沟及区境内小柳青河、鸭子沟等较大略见河形外,其余皆由李官、白沙埠、半程、枣沟头境内之沟水汇集而成,每遇大雨,必致泛滥。据史料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暴雨,中下游村庄、农田均遭水淹。1993年8月4日-5日的特大暴雨,河堤多处决口。彻底治理柳青河,需要进一步努力。
涑河
发源于费县马庄乡的鱼鳞山、天井汪山附近。向东流至西单村入区境,经水磨头村折而北流,过大芝房村折而东南至朱里村,经堰东、堰西村,在兰山街道的南郭庄分成两支,南支称为南涑河,北支为北涑河。
南涑河为涑河南流之故道,流经罗庄区的盛庄、马厂湖、岑石、罗庄、傅庄等乡镇,至郯城县境注入武河,全长41.2公里,流域面积249.18平方公里,区境长9.9公里,最大流量416立方米/秒。过去,南涑河由于中下游河道弯曲和分支处无法控制,每到汛期,南北混流,常泛滥成灾。1961年,在分支处的郭庄村北建水闸一座,后又进行5次治理,已变害为利。
北涑河为明代嘉靖年间由泾王朱佑舜集民众开凿的人工河。引涑河之水直达临沂城,环城北注入沂河。在城西门外,开凿分支东南流入青龙河(习称护城河),环城南于大埠东村北注入沂河,全长30公里(南郭庄以上河段长30.4公里除外),流域面积126.77平方公里,洪峰流量529立方米/秒。
枋河
祊 枋(beng)祊河祊
得名于古代之枋邑,系沂河西岸的一级支流。全长137公里,流域面积3376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1200米,入沂口处宽2034米,区境长26.7公里,流经朱保、义堂、枣沟头、南坊等镇,于临沂城东北隅注入沂河。流域面积32.3平方公里,最大过水量6600立方米/秒。
枋河为山洪河道,历史上为害河。建国后,上游实行封山造林,并修建了水库,洪灾已基本上得到控制,枋河两岸为小麦、玉米、水稻主要产区之一。
翻花泉
位于半程镇韩家村。《临沂县志·湖泉》云:“翻花泉,城北四十里,泉濒小河,沙随水涌,势若翻花。对岸有石洞 ,可容数百人。”所谓小河,系指柳青河上游支流。“石洞”民间传说乃王敖修仙之所。
翻花泉水质甘洌,有舒神畅思之效。可惜一直未能很好的开发。韩家村民以泉水酿酒,味美称佳。若得重视利用,定有广阔前景。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位于临沂市政府院内,1982年建立。博物馆大门向西,共占地15亩,周围红墙环绕,内植松柏花竹。主体竹简墓厅,每一座仿古建筑,歇山斗拱,灰陶瓦顶。厅内为银雀山一、二号汉墓复原墓型,原墓中出土文物的复制品按原位置陈放。这两座汉墓于1972年4月发现并发掘。一号墓出土竹简4942枚,系《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经》、《曹氏阴阳》、《风角占》、《灾异占》、杂占》等先秦古籍;二号墓出土竹简32枚,系《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同时出土,解决了千百年来关于两部书有无和真伪的历史疑案,成为新中国建国以来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历谱》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历谱。
竹简墓厅后面有一荷池,通过拱形石桥入文物陈列大楼。楼内陈列着上述出土竹简、大批出土漆器和汉画像石等文物。其中的西汉帛画,为珍贵文物。这幅帛画于1976年5月在金雀山九号墓中出土,置于墓主人棺盖的麻布之上。是长江以北地区唯一出土的西汉帛画。画呈T型,长200厘米,宽42厘米,以红色细线勾勒,平涂色彩,有红、蓝、白、黑等色。画面主要内容分为天上、人间、地下3部分。天上有日月,日中有金鸟,月中有蟾蜍和玉兔;人间有蓬莱、方丈、瀛洲3座仙山,山前有一建筑物,内有一贵妇人端坐右方,前有侍婢模样的3个女子侍立,另有一女子手捧容器跪于女主人之前作奉献之状。由此开始,连续出现几组人物生活场面,其中包括乐舞,迎送宾客、纺织、问医、角抵表演等 ,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大体相似,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居家到很高的水平。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市区东南部。东濒沂河,风景秀丽。陵园于1949年2月由中共华东中央局揭底,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建立,翌年7月1日产体工程烈士纪念塔、纪念堂相继落成。后经陆续增建,现有塔、堂、亭、馆、墓、坊等15处。陵园占地19.2万平方米,规模宏大。198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第一批烈士纪念建筑重点保护单位。
革命烈士纪念塔: 为五角亭柱式建筑。塔高47.5米,塔身正面“革命烈士纪念塔”7个金字,为毛泽东同志题写,每字高1.5米。塔台正面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建塔碑文,其它分别是华东局、华东军政委员会、华东军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朱德、刘伯承、陈毅等题词。塔顶镶有一颗外接加圆直径2米的景泰蓝质红五星,光芒耀眼。
革命烈士纪念堂: 坐落在纪念塔以北100米处,为传统宫殿式建筑,宽45米,高21.4米,进深19米。聊门影壁之上有周恩来题词:“人民革命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壁前两侧,陈列着王麓水、赵 、刘炎、张元寿烈士半身石质浮雕像。巨大的石碑上,镌记得着62576位烈士英名,其中县团级以上的烈士372名。
纪念塔前的两侧,有7座造型各异的陵墓,分别掩埋着罗炳辉、王麓水、汉斯·希伯、张元寿、刘炎、常恩多、陈明和辛锐(合葬)的忠骨。此外,还有“粟裕将军骨灰安放处”。
革命战史陈列馆: 位于革命烈士纪念堂左侧,1980年兴建。馆正厅迎门是一题为《气壮山河》大型群雕,表现工农兵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取得了伟大胜利。环厅殿陈着各种图片、图表、实物和文字解说,展示出山东省以至华东地区人民革命的斗争史,再现了很多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革命事件。内容共分为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4个部分;在前两个部分中,有沂水党组织的建立和日照、沂水、苍山三大暴动。第三部分包括1938年的徂徕山起义,1939年八路军一一五师入鲁和白彦争夺战,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1940年联合大会的召开和山东省最高政权机关“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的成立、大规模的反“扫荡”斗争等。第四分部是中共华东局、新四军军部北移山东和华东局组成,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的成立,莱芜战役,孟衣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中国人民欢庆新中国诞生等。
烈士事迹陈列馆:位于纪念堂右侧,1980年建立,次年8月1日开放馆内通过文字说明、图片、文物等,介绍革命战争时期华东地区著名烈士的事迹。内容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牺牲于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王尽美、尹景伊、李清漪、刘之言、孙善师、安哲、郑天九等11位烈士事迹。第二部分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病逝于华东地区的罗炳辉、陈明、符竹庭、赵 、王麓水、陈若克、张元寿、汉斯·希伯等14位烈士事迹。第三部分介绍解放战争时期在华东战场上英勇捐躯的王吉文、郭继胜、林茂成、刘加其、胡凤诰等7位战斗英雄事迹。馆前厅有一题为《前赴后继》大型群雕,表现革命战士踏着烈士足迹奋勇前进的豪迈壮举。
王祥故里
王祥故里位于城北白沙埠镇的孝友村。因地处于管子湖、涝子湖之间,原名王家双湖。明万历年间为纪念王祥、王览兄弟,易名孝友村。
王祥,字休征,东汉末年琅琊临沂人,历仕汉、魏、西晋三朝,晋代魏后,拜太保,进封为公爵。晋人干宝所著《搜神记》中,记王祥在严冬季节卧冰求鲤奉母故事。《晋书·王祥传》亦记其“风雨守柰”、“黄鸟入幕”等孝行。元郭居敬将王祥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其异母弟王览以友于兄弟闻名,其母虐待王祥,他百般庇护史长,官至太中大夫。王览之孙王导,为东晋开国功臣。其曾孙王羲之,系蜚声海内外的“书圣”。
孝友村南有孝感河,河畔有“王祥卧冰处”碑亭。河北岸有河友祠,内祀王祥、王览、王羲之像。今仅存遗址。
王羲之故居
位于市内砚池街中段北侧,为王羲之幼年居住处。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东晋官吏、著名书法家。因作过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建兴元年(313年)王羲之11岁时,“临沂诸王”举族南迁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旧居舍为佛寺。后历代屡有兴废。唐称开元寺,宋称天宁万寿寺。伪齐刘豫时,改名为普照寺。寺内有金代妙济禅师觉海集唐柳公权之字而成的《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碑》,称为“集柳碑”。《集柳碑》记载了王羲之旧居“东有晒书台,南有泽笔池,一曰洗砚池,皆其遗迹”等情况。
为了纪念王羲之,人们在普照寺和洗砚池之间增建了一座左军祠,内祀王羲之像,两边各有一个童子,左抱“文房四宝”,右抱白鹅,院内立一龙凤碑。明崇祯十二年(1960年),将原在城南关的忠孝祠移此,建于普照寺西南隅。清乾隆二十四年(1970年),知州李希贤在右军祠内设立琅琊书院。同治年间,在忠孝祠西侧修建了万善庵,其东原有五贤祠、关公庙,今已无存。
近几年,人民政府在原址修建了王羲之故居,是以陈列书法、绘画作品为主的文化公园。内有洗砚池、晒书台、碑廊、书院等,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游人。
孔子庙
(现已成为临沂市博物馆)
位于市区兰山路中段北侧,整个建筑呈长方形,南北长155米,东西宽45米,总面积6975平方米。该庙始建于金代,明、清两代均重修并增建。《临沂县志·秩祀》记载甚祥:“孔子庙,在县治西,旧在东南,宋靖康毁于火。金守臣高召,卜迁今地,其后再毁再葺,元末兵燹,故址仅存。明洪武二年,知州罗希孟重修。正统年间,知州贺祯再修。弘治间,知州张凤、吴寅,正德年间知州朱衮,相继增修。嘉靖三十五年,东兖道任希祖见庙庑圮坏,呈请拆经府殿房重建。清乾隆初,知府李希贤、道光十五年知府熊遇泰、光绪九年知府锡恩,重加修缮。其制:中为大成殿。东西为两庑。庑北为神厨、神库。南为戟门。南门为泮池,上有石梁;东门南为照壁。庙后迤东为崇圣祠。”
孔子庙普称“文庙”,民国三年(1914年)九月为尊孔而改“孔子庙”。现有大成殿、明伦堂及古银杏树等,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娘娘庙
娘娘庙位于城西北兰山街道庙上村。始建年代不详,北宋景德年间、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修。庙长10.6米,宽9.4米,歇山式顶,顶上走兽等饰型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现有一明两暗的3间殿堂及前廊。
该庙门朝东,意在龙女观海。庙前原有柳毅庙、关帝庙、钟楼、戏台等建筑,现仅存干围8.2米的古银杏树一株。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集柳碑
金皇统四年(1144年),普照禅寺主事和尚妙济禅师觉海对寺院进行扩建和修缮,一面请仲汝尚撰写《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的碑文,一面奔波集唐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墨迹,最后由名记得工仲汝羲精刻于石上。此碑被称为“集柳碑”。碑高8尺6寸,宽3尺9寸,厚2尺1寸,字径1.5寸,共1261字。西安碑林里有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因而临沂的《集柳碑》被称为“东柳”。
集柳碑于康熙七年(1668年)临郯大地震中倒丈人城数截,虽经精心复修,但残缺128字。道光年间,一和尚对该碑加以刮洗,臻使笔划粗肥,失去原来风貌。日本侵略军盘踞临沂时,计划将这一文物盗走,幸未能得逞。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四旧”砸碎。现存于临沂市博物馆内的集柳碑,系1979年对照数种拓本复制而成。
禹阝国故都遗址
位于城北8公里处的南坊镇古城村。禹阝系西周初年的封国,乃夏后氏之裔,子爵,姒姓,鲁哀公三年(前493年)被鲁国吞灭。在古城遗址,曾发现周代至汉代陶器残片和铜戈、铜、箭镞等文物。今古城村南“林子”,相传为禹阝子之墓地。
鲁昭公十八年(前525年),禹阝国国君出城督耕,邾人乘机攻袭禹都。禹阝国守门人准备关闭城门时,被邾国人羊罗杀死,遂攻入城内。后把禹阝君家属全部俘虏而走。禹阝子叹道:“我无家可归了!”随妻子一起到邾国。邾庄公将禹夫人还给他,而将其女儿留下,翌年,禹阝夫人娘家亲戚、宋国大臣向宁请求宋郡出兵伐邾,围困了邾国的虫邑,把禹阝国人全部要回。鲁哀公三年鲁国伐邾,邾国战败,鲁国吞并了一度被邾国占领的禹阝国“沂西之田”。
诸葛城
诸葛城位于城北白沙埠镇东北6公里,东临沂河。这座古城遗址,周长4.5公里,今只存残碑及银杏树一株等物。《沂州府志·古迹》称:“诸葛城,亦名中邱城,在县东北三十里。《后汉志》琅琊临沂县有中邱亭,即此。后诸葛亮来居于此。”这说明诸葛城最早称为中邱城。中邱城于公元前716年由鲁国建筑,这从《左传·隐公七年》“夏,城中邱”的记载中可以证明。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置临沂县治。对此,《水经注》、《太平寰宇记》等书都有明确记载。隋大业初年(605年),临沂、开阳、即邱3县合并为临沂县,治于开阳(今临沂城),临沂故城曾因“诸葛亮来居于此”之此,遂易名为诸葛城。
诸葛城旧有“武侯祠”,碑文记载诸葛家族来此“避兵”等事,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历代文人墨客将诸葛城当作诸葛故里,留下诸多诗文。明代大臣陈玉《诸葛武侯祠》诗云:“鹿走人间汉鼎移,南阳山色草庐低。卧龙不起扶江表,瞒贼长驱到陇西。谓水古川春雨滑,丈原垒高阵云迷。年来独有祠前柏,岁照笼葱越鸟啼。”明万历进士周京《诸葛城》诗云:“三分筹 已茫茫,鱼腹千秋战垒黄。马上欲寻卧龙处,空城斜日下牛羊。”
刘疵墓
位于城北南坊镇洪家店村西北隅。1978年5月临沂市广物组对该墓进行发掘。出土一套包括头、手、足5个部位的金镂玉衣。玉衣由1140块玉片组成,从头罩到脚套长1.8米。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唯一的西汉早期金镂玉衣。墓主人刘疵身着玉衣,有玛瑙印章一枚,3把随葬的铁剑和两件铜弩机,说明当系汉宗室成员或有功之臣。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奚涓为汉高祖刘邦舍人,随刘邦起兵于沛,入咸阳后,官拜郎中。刘邦封汉王后,他为将军。汉高帝六年(前201年),以军功封鲁侯,食邑4800户,功比舞阳侯(樊哙)。奚涓死后,因无子,封其母疵为侯。疵在位10年,吕后五年(前183年)薨,封除。墓主人刘疵,很可能就是奚涓之母“疵”(《汉书》作底)。
诸葛亮祖茔
诸葛亮祖茔位于茶山东麓。《临沂县志·古迹》云:“诸葛武侯先茔,《府志》:兰山县北茶芽山东,其坟砌以碎石,灌以铁汁。”并作了这样的注:“诸葛家传为武侯祖母墓。”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明节,临沂诸葛氏于墓前立石碑一通,作“诸葛武侯先茔”。
“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墓被石家屯村民毁坏,出土文物散失,现只有一面铜镜和一件铜俑存于临沂市博物馆。
中共中央华东局旧址
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规定党的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决定陈毅、饶漱石等到山东工作,华中局北移山东,和山东分局合并组成华东局,另在华中成立华中分局,受华东局领导。按照中央的部署华中局和山东分局于10月25日在临沂合并组成中共华东中央局(简称华东局),统一领导华中和山东的全盘工作。华东局机关设在西里路南原“德国医院”的旧房子里(现市电影发行公司),直到1947年2月撤离。其间,临沂成为华东战略区政治、军事中心。
山东省政府旧址
1945年8月13日,山东省政府成立。9月11日临沂城解放,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省政府机关从莒南县大店迁驻临沂。省府机关设在原伪“沂州道尹公署”旧址(现临沂供销学校)。省交际处设在原“美国医院”(现临沂市人民医院)。此后,临沂成为山东解放区的首府。
1946年6月全国解放战争爆发后,省府除留少数人员在坚持工作外,各厅局大部人员疏散到城南农村办公。翌年2月中旬,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改山东时,山东省政府离开临沂。
新四军军部旧址
1945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新四军江南部队撤到江北,军部率部分主力挺进山东,陈毅、饶漱石到山东工作。新四军军部于10月上旬率部分主力到达山东,陈毅从前线赶到临沂。军部设在临沂西门里路北原“德国天主教堂”后院。罗荣桓在这里向陈毅等人介绍了山东当时的形势及部队状况,共同研究了堵击徐州国民党军队北上的作战方案。
1946年1月7日,中央军委正式决定,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合并,统一指挥山东和华中部队。陈毅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饶漱石任新四军政委兼山东军区政委,黎玉任副政委,陈士榘任参谋长,袁仲贤任副参谋长,郐同任政治部主任,唐亮任副主任。12月,军部移至临沂城东北、沂河东岸的前河湾村(现属河东区)。次年2月离开临沂。
山东大学旧址
1945年8月22日,山东省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在临沂建立山东大学,任命李澄之为校长,田佩之为副校长,仲焕章为教育长,并成立由李澄之、田佩之、杨希文、陈沂、孙陶林、薛暮桥、仲焕章、张凌青、刘导生、白备五、张立吾为委员会山东大学管理委员会。山东大学设在临沂前经文中学。于1946年1月5明晃晃会行开学典礼。陈毅和黎玉亲临并讲话,要求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各方面人才,去为人民服务。山东大学设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系科,并有代办的合作训练班、财经队、文化队、邮政训练班等。8月间,山东大学撤离临沂。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