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化园地 >> 文章内容

孔子先祖及家乘溯源(5)

[日期:2012-12-17]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59[字体: ]

又载:孔子“食不厌精,脍(读块,切细的鱼肉)不厌细;食饐(读壹,食物久放腐败)而餲(读爱,食物变馊)鱼馁(读内,鱼变腐)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食不语,寝不言。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意思是说:孔子从不厌烦精米、细肉。饭放久了,鱼肉变质了,不吃。饭菜颜色不正,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吃饭的时候,不吃。或不按规定宰割的肉,不吃。坐席摆的不正,不坐。吃饭时不交谈,睡觉时不说话。亲朋好友聚餐,要等年纪大的老人出来后,他自己才出来。在有丧事的人身边吃饭,从没有吃饱过。朋友死了,没人殡葬,孔子就说:由我来负责丧事吧)。
其三、孔子重德而尊崇仁者
孔子历来把“仁”这个字看得很重很重,并赋予极尊极高的含义。甚至以为,为“仁”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凡志士仁人,不能为求生而损害仁,只能牺牲自己而成全仁)。孔子推崇和倡导的“仁”,广义上讲,包含着恭、恕、信、敏、惠和温、良、俭、让等美德;并且根据不同的人的角色,提出了“仁政”“仁德”“仁慈”“仁义”“仁爱”等不同的标准要求。他终其一生,给予以“仁”字评价的,大概只有几个人;对其他任何历史或者当代人物,都不肯轻易以“仁”这个字相许。
据正史记载,孔子所赋予以“仁”评价的,终其殷商一朝,大概只有三个历史人物,就是微子、箕子和比干!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详见《史记.宋微子世家》)。因为,为力谏和反抗殷纣王的荒淫无道,作为殷朝帝乙之长子、纣王庶兄的微子启,在屡谏不听后,愤而遁避于荒野。他后来建立宋国,大力推行德治仁政,深受国人的拥戴。而且,微子启也是孔子的远祖。而作为纣王叔父、时任太师的箕子,为反抗纣王,则佯狂装疯,因而被纣王囚禁为奴;后被周朝释放,并封国于朝鲜。而作为殷商王子和朝廷“亚相”的比干,则因当庭直谏犯颜,而被殷纣王剖心而死。所以,孔子把他们尊称为“三仁”。
孔子给予同朝代以“仁”评价的,还有管仲。《论语》记载:有一次弟子子路问孔子:齐桓公杀死了公子纠,公子纠的老师召忽也死了,另一位老师管仲却活着;管仲不能称为有仁德了吧?孔子说:桓公多次与各诸侯国会盟,不用兵力,靠的是仁信,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像他这样就是仁啊!并重复说:像他这样就是仁啊!孔子还针对弟子子贡怀疑:“管仲不是仁德的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没有死,还去辅佐齐桓公”等说法。指出: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人民至今还受到他们的好处。假如没有管仲,我们这些人,早就沦落为披散着头发、向左敞开衣襟(指蛮族人打扮;汉族衣襟向右)的野蛮人了。
孔子一生尊崇周公姬旦,并把周公奉为圣人。其中是有原因的。
一是因为周公姬旦,不仅是《周礼》的制定者;也是西周文明、包括国家典章制度和礼乐文化的缔造者和践行者;而且还是有文字记载明确提出“以德治国”的第一人。
二是孔子所在的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国。孔子是一名爱国者,他对鲁国一往情深。即使在被迫周游列国时,他所反对的也是“陪臣执国命”,即权臣(指“三桓”篡政之类)架空了国君,而凌驾君主之上。他所提倡的,是君臣各守本分,上下以礼,以仁德治国。
三是周公姬旦早在武王灭纣之时,即反对包括姜子牙等大臣,主张诛灭殷商王族、斩草除根的倾向。他力排众议,不仅没有诛杀殷商王族,而且还敕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继承殷商宗庙祭祀和掌管殷商王族遗民之职。并为王子比干等修建纪念墓碑;散发鹿台钱财和钜桥粮仓粟米,救济殷商饥民等等。尤其在平定管叔策动武庚禄父等叛乱后,又封微子启为宋国公,以公爵列诸侯之首,世代相传(之前封公爵的仅有周武王之弟姬康叔封卫国公;周武王叔父姬虢仲封虢(读国)国公;周武王祖父周太王次子姬仲雍之后姬得章封虞国公等三人;齐、鲁等国尚为侯爵,其余多为伯、子爵位)。并且周王对宋国不以臣下视之,相待以宾客之礼;还特准宋国以殷商礼乐祭祀先人等等。孔子是宋国公族后裔,无论从公从私,在内心感情上,终其一生他都是感怀和尊崇周公的。
史书记载:孔子“素有周公之志”,即立志以成为周公式的人物为志向。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大司寇(掌管司法刑狱等),并一度代行宰相之职;他极力推崇并奉行周公的以德治国之策和周公制定的礼乐文化及其典章制度;甚至终其一生以克复周礼为己任。《论语》等记载:孔子非常赞赏“周公之才之美”,视周公为至仁至德的圣人。孔子在世时还常说他梦见周公,与周公对话,受周公教诲。到了垂暮之年,孔子甚至以梦不到周公而遗憾。常常感叹:“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我衰老得厉害啊!我好久没有再梦见周公了。详见《论语》)。可见,周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不仅孔子尊崇他,至今我们还把举行婚礼说行“周公之礼”,把吉祥的梦境说是圆“周公之梦”等等,皆源于此。
孔子还多次称赞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兄弟,因为他们不仅相互推让继承君位,并且“宁愿饿死首阳山,而不食周粟”。孔子将他们称之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不念旧恶”、“求仁得仁”的“古之贤人也”。
《论语。泰伯篇》还记载了孔子赞美泰伯,说他:“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意思是说:泰伯,可以称得上品德极高尚的人了。他多次谦让把天子的地位让给其弟,百姓不知道怎么称赞他了)。泰伯,也称吴太伯,本乃周太王的长子,周文王的伯父;他为主动让出王位继承权与其弟季历,而遁避于荆楚(湖北一带)荒蛮之地,并且“文身断发(即自己将面部和身体刺青纹身,剃掉头发),示不可用(表示自己是个野蛮人,不能再做国君),以避季历(以让位于弟弟季历)”。他后来因其至仁至德,而感动了荆楚民众,被立为吴太伯(即吴国国君,授伯爵),成为吴国开国之君(详见《史记。吴太伯世家》)。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