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始祖微子的伟大人格与智慧
宋学民
——在世界宋氏宗亲第二届恳亲大会暨宋氏文化
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0年11月29日
尊敬的各位会长、主席、顾问,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宗亲:
非常荣幸参加我们宋氏大家族举办的这次空前盛会,也非常感谢总会给我们提供的这次难得机会,使我们有幸与国内外各位宗亲欢聚一堂,寻根认祖,攀亲归宗,互叙衷肠,聆听教诲,受益匪浅,铭记终生。为此,我代表山东临沂宗亲代表团,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试论始祖微子的伟大人格与智慧》;其目的就是:作为宋氏大家族的后裔晚辈,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想对我们的伟大始祖微子的高仁厚德和丰功伟绩,加以缅怀、歌颂和阐述。但是,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在众多专家学者面前班门弄斧,深感不胜惶恐之至。为了探讨和弘扬宋氏优秀文化,讨教于各位专家学者。所以,不揣固陋,抛砖引玉。试以《尚书·微子》及《史记》等史料为依据,从始祖微子的伟大人格与智慧方面,谈点浅见。请各位宗亲、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宋氏始祖微子的高风亮节,彪炳千秋。这不仅在司马迁编著的《史记》中单列《宋微子世家》篇,传诵至今;而且在我国历史上被历代儒家奉为“五经”之一的《尚书》中,也以《商书·微子》独列篇章,阐述其言论及事迹。
《尚书》是一部记述上古时代的经史,在儒家“五经”中有崇高的地位。其文字古奥难懂,且史料有限。所记述历史自三皇五帝至夏、商、周各代,其中单列人物篇章甚少;商一代仅数人而已。但其中单列《微子》,可见古人对他的尊崇,非同寻常。
其一,忧国忧民,洞察明辨,为社稷鞠躬尽瘁、通权达变,而不愚忠愚义。
据《尚书·微子》篇和《史记.宋微子世家》等记载:面对殷末之际,朝政混乱,纲纪败坏,奸佞肆虐,民不聊生的局面,作为商殷王朝帝乙长子、受辛(即纣王)庶兄的微子,《史记》说:“微子数谏,纣不听”,“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曰:“父师(即太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底遂陈于上,我用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罪辜,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雠。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意思是说:太师、少师啊!我们殷国难道没有办法治理四方了吗?我们的高祖成汤过去成就了许多伟大的功业;而今我们的国王却沉湎于酒色之中,败坏了高祖的优良传统。殷国卿士百官多不遵守法典,经常为非作歹。对那些犯罪的,也不加以惩罚。人民受不了这些压迫,视朝廷如仇敌,将要起来造反了。我们好比涉渡大水,茫无际涯,找不到渡口。殷国大概到了今天就要灭亡了。
微子还说:“父师、少师!我其发出狂?吾家耄(读mao)逊于荒?今尔无指告,予颠躋(读ji),若之何其?。”意思是说:太师、少师啊!我将要回到我的封地了。我要装扮成糊涂的老人,遁避于荒野之中。现在你们不能指点我一下麽,我的逃走是否陷于非义呢?你们说该怎么办才好啊?
从这些质询和呼喊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始祖微子在国难当头,忧国忧民,痛恨暴君,斥责奸佞,而不随波逐流的赤子之情。而且,他后来既没有象同时代的“三仁”之一的箕子那样,佯狂装疯被囚为奴;也没有象比干那样,犯颜直谏被剖心而死。他并不惧怕为国殉难。他因屡谏不听,也考虑过以身殉国;但是他最终还是遵循先王关于“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的古训;明智地认为:不值得为一个不仁不义的暴君做无谓牺牲。“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也就是说:始祖微子在得到太师与少师的首肯和指点后,选择了遁避于封地,退守一方,待时而动。微子还依“神器(即王位)可授他人,祭器必归于长(即嫡长)”的古训,他出走时带走了宫中祭器。从而“留得青山在”,为国家、更为王族保存了根基和力量;并且秘藏并保全了宫廷之至宝——祭器;同时也为后来的东山再起——建立宋国,保存和积蓄了力量。
其二,大智大勇,临危不乱,为保族护民,延祚殷祀,建立了盖世之功德。
据《竹书纪年》和《史记·宋微子世家》等史料记载:公元前1051年(另说前1027年),正当武王攻克殷都,殷纣王朝面临玉石俱焚、国破族亡之际;作为殷商王朝帝乙长子、纣王受辛庶兄的微子,临危不乱不惧,以赴汤蹈火、不避刀斧加身的大智大勇;“持其祭器造于军门”,主动去求见统胜利之师的——周武王姬发,为殷王室求情;从而挽救了殷商王族。由于微子向周武王当面恳切提出:商殷先王无罪,其子民无罪;所以请求为殷商保留一块封地,作为祭祀先王和奉养殷商遗民的地方。鉴于他的大义凛然和诚恳有节的态度,且亲献殷商宫廷之祭器,更加上他仁德远播的声望;周武王当即采纳了他的建议,敕封纣王受辛之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从而使面临灭顶之灾的殷商王族,不但获得赦免,而且保留了封地,得以存续香火,延祚后世。微子也被保留其封地及爵位,并在朝政中继续发挥作用。
对于《史记(宋微子世家)》有关微子献祭器于武王军门之说,史家存有异议。如对“肉袒面缚”等情节,以为有“屈辱降服”和夸张之感,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但《史记》乃我国成书最早、流传最广的国之正史之一,其所述历史实难回避。且古人论史尊奉“大德不掩小瑕”之说。如史书记载:孔子乃父母“野合”而生;周游列国曾穷途绝粮而被讥讽为“丧家之犬”;刘邦少年无赖,放荡不羁;后在楚汉战争中其父和妻子曾被项羽抓获后推于阵前欲斩,而刘邦却见死不救;李世民曾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其兄太子建成及胞弟元吉,逼父李渊逊位等等。由于史家本着“不溢其美,不掩其瑕”的宗旨,乃成信史。尤其上古时代,史料十分缺乏,甚至靠采集传说和神话作为史料。所以对古人保存和流传的各种既有史料,宜以一家之言相待之。且《史记》记述微子到武王军门献祭器,为王室求情,乃忍辱负重拯救王室于危亡之举。其大功大德,不宜湮没。所以本文有选择的采用了这段史料。特此说明。
在后来周武王去世,成王继位,周公摄政,管叔与蔡叔挟武庚发动叛乱,武庚在许多诸侯国的支持下乘机复国时,微子再次面临谣言四起、局势动荡、兵祸频仍的危局中。他又一次临危不乱,明断是非,把握大局,受到周公及成王的高度评价。在诛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之后,周封微子代殷管理殷商之遗民和奉守殷商宗祀,国号“宋”,建都睢阳(今商丘市)。从此成为横跨春秋战国、曾一度成为“五霸”之一的宋国开国之君;并成为以国为姓的宋姓氏族之始祖。
其三,推行仁政,体恤贫弱,力行节俭,为富民强国奠定深厚基础。
微子建立宋国之初,史书记载:他面临的局面非常艰难。一方面,当时殷商王族后裔,刚刚被周朝的武力所镇压,民怨沸腾,废墟遍野,纲纪败坏,是个烂摊子。另一方面,一些王族的遗老遗少,过去凌驾于万民之上,过惯了腐化生活,尸位素餐,不思进取,使上层社会充满着腐朽之气。微子为重振纲纪,推行仁政,恢复生产和社会秩序。他一方面率先垂范,力行节俭,做到“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雕镂,宫室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以减轻国家和民众负担。另一方面,他鼓励农耕,开垦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使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他还十分关心臣民兵士,体恤孤寡,经常访贫问苦,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待遇。微子逝世前,仍以病弱之体,持祭器前往宗祠祭祀,祈祷祖宗庇佑后裔子孙和臣民兵士繁衍昌盛。从而为国家安定,国祚绵长,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使宋国在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春秋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屹立不倒七百余年。微子于周康王二十年(公元前987年)逝世。司马迁在《史记》中高度评价说:“微子故能仁贤…故殷之馀民甚戴爱之”。他又引用孔子的评价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纵览宋国历史,微子及其继承者一脉相承推行仁政,不仅贯穿在政治文化方面,在君位继承和外交军事等方面也有所体现。微子启去世后,立其弟微仲衍继位。在其后来的继承人中,也不乏父不禅子而让位于弟,嫡长不争继位而主动逊让的事例。如宋湣公、宋宣公、宋穆公等,皆指定其弟或兄之子继位。这在被史家斥之为“灭国三十六、弑君七十二”、为争夺继位骨肉相残、不惜弑戮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尤其被史家褒贬不一的宋襄公“泓水之战”,由于他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仍坚持“君子不困人于危,不鼓不成列”的君子风范和信条,不愿攻袭尚在半渡河中和尚未列好阵的楚军,导致此战失败。虽史家评论多有“襄公迂腐”之说;但在纵横捭阖、尔虞我诈、诡计迭出的战国时代,亦有史家论及襄公此举“不失为仁义之师”,虽败犹荣。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评论说:“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仪,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曾有先哲说过:宋国后人之所以诞生了圣人孔子,这大概也是历史之必然吧!
综上所述,始祖微子在殷商一朝,为国理政忧国忧民,洞察明辨,且通权达变,进退有节。尤其在面临国破族亡之际,敢于挺身而出,大义凛然,不避刀斧,赴汤蹈火,以大智大勇,大仁大义,拯救殷商王族于既倾;为保族护民,延祚殷祀,其大功大德,盖世无比。在创立宋国政治文化经济和宋姓氏族优良传统的过程中,推行仁政,施行仁爱,以仁义治天下,赢民心;受到了古今先贤后哲以及晚辈后人的尊崇与爱戴,其高仁厚德,忠孝节义,光照寰宇,流芳万代!
(本文在这次大会上列第三位上台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