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化园地 >> 文章内容

孔子先祖及家乘溯源(4)

[日期:2012-12-17]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32[字体: ]

孔子对古代音乐不仅精通,而且造诣很深。他曾评论说:舜的《韶》乐是尽善尽美的;而周武王的《武》乐却只可以说是尽美,还不是尽善;原因是,前者不只好听,而且表现和平思想;后者虽然好听,但有些鼓动战争的气息。孔子是反对战争而赞美和平的。
孔子认为,礼乐和刑罚的目的是相通的,都是引导国家和社会走向政通人和的手段与形式之一。他在《礼记.乐记》中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从而,又把礼、乐提升到维护统治法统和社会秩序、以及伦理道德的高度。孔子还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详见《论语.子路》)。从而进一步阐明和规范了礼乐刑名的辩证关系。
为了传播他的学说和理念,孔子首创私学。这种以家庭私塾方式聚徒讲学的形式,和从平民百姓子弟中招收学生的做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孔子之前只有官府办学、贵族上学的局面。他实行“有教无类”,不计较报酬,或者只收很少报酬的办学方式,使之前高贵无比的官府贵族教育得以下移,让平民子弟有了学习的机会。
孔子所创儒学,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行为规范。他在收徒授艺中,除设立“文、言、忠、信”四大科目,坚持“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大治学宗旨;还首创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举。让学生们在充满着欢歌乐舞和彬彬有礼的氛围中,既演练礼乐,又训练射箭,演习驾车;既讲经练字,又演习术数;而且坚持因材施教,德、智、体共同发展的办学方针。这些都是古代中国教育领域开天辟地的创举,并取得了辉煌成就。后来,他的学说发展成为以“仁、义、礼、智、信、忠、恕”为核心思想;尤其重视“仁、德、忠、恕”等道德精神,而成为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称赞他“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他的众多弟子中,有的学成后又各自收徒办学;有的著书立说;有的从政担任较高职务等等。从而,进一步传播和推行孔子的政治主张与社会伦理道德等学说,使孔子的儒家学说,得到发扬光大,后继有人,其社会影响也随之发展壮大。
孔子宣扬的礼教,不仅面对社会各个层面,他还针对当时各国诸侯不尊周室,犯上作乱;以强凌弱,纲纪败坏,甚至发生弑君篡位和吞并弱小诸侯国家等混乱局面;进一步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你为仁人)。并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当国君的要做出国君的样子,当臣子的要做出臣子的样子;当父亲的要做出父亲的样子,当儿子的要做出儿子的样子)等礼教纲常准则。其目的,就是倡导恢复以《周礼》为蓝图的礼教法统,并以君臣父子之名,正君臣父子之实;使其各守本分,不得僭越;更不得相互争斗,甚至残杀。
孔子并不单纯以维护封建君主法统为目的,他还提出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国君应该按照礼节对待臣子,臣子应该尽心尽力侍奉国君)(详见《论语.八佾》)等君臣之道。同时,他把“仁”作为最高道德标准,并解释为“仁者爱人”;又把关爱、爱护所有的人,作为“仁者”的标准。如他倡导“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意思是: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力量;侍奉君主服务国家,能够不惜自己的生命;结交朋友,能够诚实讲信用)。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庭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详见《论语.学而》)等社会伦理纲常准则。
孔子及其儒学还非常重视“孝道”,并且作为“礼”教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影响深远;甚至在后来的许多朝代,以“举孝廉”来推荐选拔官吏;一些皇帝公然提出“以孝治国”等等。孔子所倡导的孝,有着“孝敬”与“孝顺”等多重含义,他认为:孝不仅是给父母提供多少物质享受,而更重要的是“色难”,即经常和颜悦色的让父母开心,才是最难得的孝。甚至还提出:隐藏父母的过失,也是一种孝。并且反对所谓的“大义灭亲”之类的行动。
纵览孔子的一生,他对“礼”不仅身体力行,而且无论身处庙堂之高(孔子曾担任鲁国掌管刑狱和司法的大司寇,并代理宰相摄行国政);还是在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之中,他都能始终做到彬彬有礼而不越礼。并教育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其于乡党,恂恂似不能言者。其于宗庙朝廷,辩辩言,惟谨尔。朝,与上大夫言,誾(读因)誾如也;与下大夫言,侃(读刊)侃如也。”(意思是说:孔子在家乡,温和谦虚得像个不善言谈的人。在宗庙和朝廷,明辨而详细的谈论问题,然而小心谨慎。上朝时,与上大夫谈话,总是表现的端庄正直;与下大夫谈话,总是表现的和乐安详)。
又载:孔子“是日哭,则不歌;见齐衰,瞽(读古,盲人)者,虽童子必变。”(意思是说:如果这天哭泣过,就不再唱歌。看见穿丧服的和盲人,即使是儿童,也一定改变面容,表示悲戚和同情)。
又据《论语》记载:孔子“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读域,门槛)。过位,色勃如也,足躩(读决,急步行走)也,其言似不足也。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读地)踖(读急,践踏)如也。”(意思是说:孔子走进朝廷大门,总是保持恭敬谨慎的样子,好像难以容身。并且不在朝廷中门站立,走路不踏门槛。经过君主的座位,面色矜持庄重,脚步加快,说话也好像气力不足。走上堂时提起衣服下摆,恭敬谨慎,屏住气好像不呼吸的样子。走出朝廷大门,走下一层台阶,脸色便放松些,神情舒展些。走完了最后一层台阶,便加快脚步,像鸟展开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总是恭敬而内心不安的样子)。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