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化园地 >> 文章内容

孔子先祖及家乘溯源(3)

[日期:2012-12-17]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27[字体: ]

其二、孔子学说发端于礼
孔子所处的年代,正处于春秋战国诸侯纷争,战乱不止;大国侵吞小国;周朝王室衰微,号令不再;欺君犯上,以强凌弱;甚至到了弑君夺权,礼崩乐坏的时代。司马迁在他的《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孔子生于鲁国的一个没落士族家庭,其父叔梁纥乃一介武士,曾在鲁国发生的几次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因此被封为陬(读邹)邑大夫,戎边驻守防邑城。他六十多岁的时候,才告老回到家乡——鲁国昌平乡陬里村。因结发妻子施氏共生有九女,后娶小妾又只生了一个瘸腿儿子(即伯尼,又名孟皮)。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叔梁纥六十四岁(也说六十七岁)的那一年, 又与年仅十七岁的颜氏女(姓颜名徵在)结合而生孔子。
孔子三岁时,其父叔梁纥即病逝,家境随之衰落。他们孤儿寡母经常受到上边两位夫人的白眼,就只好从昌平陬里村家中,搬到曲阜城内的阙里村娘家居住,]生活非常艰难。孔子十七岁时,其母又去世。所以,《孔子世家》说:“孔子贫且贱”(贱,古文意为地位低下)。孔子也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我年少时地位低下贫穷,所以会做各种穷人家做的活儿)。
孔子一生经受了许多艰难困苦和打击挫折。史书记载:在他十七岁时,朝廷宴请士族,按往常孔子家人应该参加。但这次孔子赴宴,却被拒之门外。后来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遭到把持操纵朝政的“三桓”(即季孙、叔孙、孟孙)追杀,被迫逃到齐国避难(后来死在齐国)。期间孔子也流落齐国数年,并险遭齐大夫杀害。据史书记载:由于当时形势险恶,他仓促中把正在做饭淘的米提上奔逃,一面走一面滤干,以备逃亡路上食用。后来他在被迫周游列国十四年间,也曾几次遭遇危险,并曾在“陈蔡断粮”,他和弟子们几天吃不上饭,险些被饿死。但再大的艰难困苦,也没有使孔子屈服,其坚强毅力令人叹服。
孔子生活的鲁国,其开国之君周公姬旦,乃是周武王的弟弟。早年文王在世时,姬旦即以孝顺、仁爱而深得文王宠爱。后来他辅佐其兄武王出兵东伐,在推翻殷朝、建立西周王朝过程中,建立了赫赫功勋,被封为周公。武王去世后,因继位的成王姬诵年纪尚小(13岁);周公姬旦虽已封鲁国公,但被留在朝廷辅佐成王。而改派他的儿子伯禽为鲁国国君,主持鲁国国政。史称:“周公乃践阼(读昨)代成王摄行政当国。”(详见《史记.鲁周公世家》)即当时周朝实际由周公姬旦以宰相身份摄行国政。他勤于王事,鞠躬尽瘁。史称: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意思是说:他经常连洗一次头发、吃一顿饭的工夫,都被打断好几次,他握着头发或吐出正吃的饭,去接待来访者。曹操曾在《短歌行》中写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赞美此事)。
这期间,同是王族兄弟的管叔等,因嫉妒周公姬旦摄政,并怀疑周公有篡位之心;因而暗地煽动其兄弟蔡叔、霍叔,并勾结纣王之子武庚禄父,同时策动淮夷、徐戎等部落叛乱。周公姬旦奉成王之命,兴师平叛。经过三年艰苦战争,终于诛灭了管叔和武庚禄父,流放了蔡叔,贬霍叔为平民;平定了淮夷和徐戎等叛乱部落。
鉴于他的丰功伟绩,成王破例允许周公姬旦及其封国鲁国,使用天子的礼乐仪仗;并可以像天子一样,在南郊设坛祭祀先王。所以,鲁国的礼乐文化高于当时的其他诸侯国,且继承了《周礼》之正宗。史载:晋国大夫韩宣子访问鲁国,参观了鲁国的礼乐后,发出了“周礼尽在鲁”的感叹。那时候,祭祀天地、祖先和举行各种典礼仪式,是王公贵族们的主要工作。他们也往往都乐意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孝祖敬天与尊荣排场。到后来虽然鲁国也出现了政荒礼废等问题,但由于其底蕴深厚,且在一些贵族和士民阶层中传承已久。因此,鲁国的礼乐文化氛围,尤其国都曲阜,仍然底蕴深厚。
孔子受其影响,自幼年即喜爱礼乐文化活动。《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读祖)豆(即摆列祭祀器具),设礼容(即模仿礼仪活动)”。他还经常进入奉祀鲁国先祖的太庙,观摩祭祀典礼仪式等活动;并对庙里的祭坛、器物、仪仗、典礼等,都热心询问请教。《论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他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即少年发愤学习;而且他坚持“学无常师,为学不倦”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治学精神,不耻下问,博采众长,学以致用。
孔子在实践中体会到:“礼”与“乐”相配才更相得益彰。所以,他在注重学“礼”演“礼”的同时,也非常注意修习“乐”。据记载,他曾经向鲁国音乐大师师襄学琴,而且非常痴迷认真。孔子也很喜欢唱歌,他如果听到有人唱的歌好,就一定再请人唱一遍,而且也随之学唱。孔子还删定《诗经》,不仅将搜集的三千多首自上古时代流传的诗词民歌,去芜存菁,删简掉重复芜杂部分;还将整理保留下来的三百零五篇诗歌,编纂成《诗经》一书,并且根据《风》《雅》《颂》等不同诗篇,配上不同乐章,教弟子们吟诵演唱。史载:孔子早年曾经因精通礼乐而从事婚丧礼仪等服务活动。他在带领弟子为贵族和士民阶层的婚丧嫁娶,进行礼仪服务中,严格仿照《周礼》,并根据不同礼仪,配以不同礼乐。从而既庄重又文雅,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高度评价;孔子的社会知名度,也随之不断提高。
孔子在社会实践中深切感受到:“礼”不仅对个人的修养,而且对维持国家宗法法统和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秩序,都极其重要。所以,孔子对周公姬旦当政时期,主持制定的《周礼》,给予了极高评价;甚至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他认为:自周公制定并推行《周礼》,西周社会才从荒蛮,过渡到文明。而到了春秋战国之所以社会大乱,就因为礼崩乐废。他晚年耗费大量心血,整理编著的儒家经典《礼记》,就是依据《周礼》为蓝本,编写而成的。孔子一生以“克己复礼”为己任,就是主张以恢复《周礼》所规范的国家等级和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秩序,为根本目的。
孔子在《礼记.乐记》中说:“观其舞,知其德”(意思是:见到一国的舞乐,就知道其国民的品德)。孔子把礼、乐上升到国家德政的象征。他还说:“乐自中出,礼自外作”(意思是:音乐发自内心,礼仪生自社会)。“乐由天作,礼以地制(意思是:音乐代表天,是抽象的;礼仪代表地,是具象的)”。据《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意思是: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竟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他说:没想到《韶》乐达到了这样高的境界)。他的学生子游(名言偃)在担任武城宰(即武城县长)时,开始教百姓唱歌,开一方风化之先。孔子“去武城闻之莞尔而笑”,为之欢呼不已。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