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齐鲁印象 >> 文章内容

蚩尤后裔去往何处 曾移居山东曲阜一带

[日期:2013-01-05]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20[字体: ]

战败后的蚩尤后裔去往何处 曾移居山东曲阜一带

2012年07月10日 08:21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金凤

 

蚩尤像

涿鹿(位于今河北涿鹿县境内)是黄帝与蚩尤激战的地点

“根据传统史料与良渚文化的发现,关于蚩尤是否是良渚文化的缔造者还处于推测阶段,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因为蚩尤的传说不只存在于太湖流域及长江下游地区,在黄河流域、陕西、河北、山东等地也有关于蚩尤的大量传说。”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这样表示。

那么,蚩尤究竟是何许人也?史书、传说中的蚩尤到底是什么样?在黄河流域,他又留下过怎样的传说?说蚩尤是良渚人又有哪些疑点呢?

蚩尤的势力有多大?

统领“81”个部落

“蚩尤与炎帝和黄帝生活在同一个年代,都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贺云翱教授表示,在传说中,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是81个部落的首长,“‘81’是虚指,这个由氏族、胞族或部落形成的部落联盟体在当时很强盛。”对此,《尚书·吕刑》有记载:“九黎之君,号曰蚩尤”。

古籍中的蚩尤,饱受后世膜拜,《封禅书》说秦始皇东巡时,将蚩尤作为“三曰兵主,祠蚩尤。”《高祖本纪》言刘邦出兵征伐时“祭蚩尤于沛庭。”

蚩尤被后人传扬与歌颂主要在于他的骁勇善战,蚩尤擅长做兵器,被称为“兵神”。《吕氏春秋·荡兵》中写道:“蚩尤非做兵也,利其械矣。”这是说,为了战争的胜利,蚩尤在兵器上作了很大的创造与改进,士兵们头戴面具,以角抵人,既有效地保护了自己,又可以震慑与杀伤敌人,特别是他研制铜制兵器,籍兵器之利,与黄帝抗衡。

蚩尤长得什么样?

铜头铁额的形象说其实起源于汉代

那么,蚩尤长得什么样呢?传说中他铜头铁额,吃沙石。“铜头铁额的形象说最初出现在汉代纬书《龙鱼河图》中,战神这一称号传说也是黄帝封给蚩尤的,《史记》中还有民间祭祀蚩尤的记录。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铜头铁额蚩尤形象是在东汉时的画像石上出现,像上的蚩尤,四肢和头上都有武器,这个形象真的体现了战神形象,但实际上良渚文化还没有铁,至今甚至也没有发现良渚文化时期完整的铜器,因此证明这个铜头铁额的说法起源很晚。”贺云翱表示。

如果蚩尤真是良渚人,那么未来,通过DNA鉴定等,可以复原蚩尤族人的长相。因为和以往良渚文化遗址有所不同的是,蒋庄遗址一共发现222座墓葬,在大量的人骨中,有的遗骨还相当完好,尤其是牙齿保存得相当完整。从现有的遗骨来看,当时的良渚人个头已经不小,男人有的已经高达1.7米,“蒋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完整的人类遗骨,我们不仅可以复原出良渚人的身体及面部,甚至可以通过DNA技术,确定整个墓葬群所有墓葬者的亲属关系,进而‘复活’一个完整的良渚部落。”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表示。

“涿鹿之战”炎帝黄帝联合攻打蚩尤?

史书中的记载也有说黄帝赢了蚩尤再打炎帝

既然与黄帝、炎帝同属一个时代,那么他们之间有过怎样的故事?

在各种历史典籍中,发生在他们三人之间的涿鹿大战是提及最多的。涿鹿大战发生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太平御览》卷十五引《黄帝玄女战法》云:“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卷三百二十八引《玄女兵法》云:“黄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卷十五引《志林》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这些记载都说明了这场大战的激烈。

这场著名的“涿鹿之战”因何引发,又为何如此惨烈呢?贺云翱分析,涿鹿之战的起因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蚩尤打败过炎帝,炎帝向黄帝求救,后来炎帝和黄帝联手打败蚩尤。

而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候……遂擒杀蚩尤。”“黄帝想独霸天下,蚩尤不听黄帝的话,于是与南下征讨的黄帝发生了战争,传说当时的黄帝借用了各种神的帮助。后来黄帝打败蚩尤之后,又去征讨炎帝。”贺云翱说。

这种说法,在历史典籍中多有印证。在《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龙鱼河图》中这样的记载:“黄帝摄政时,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死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刺伏蚩尤以制八方。”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蚩尤在当时的形象多被冠以“暴虐”的标签,黄帝以天子的威仪替天行道制服蚩尤。

对这场大战的发源地,较多的说法是在涿鹿,《逸周书·尝麦篇》中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与黄帝,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恕。”

如果蚩尤是良渚人,该生活于太湖流域,他会带领部落族人不远千里北上作战?

“对于这一点我是有一点怀疑的,蚩尤如果千里迢迢带着族人到河北境内,是要有文化空间转移现象的。如果蚩尤及他带领的大批军队是良渚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到达了河北,该有历史痕迹的,但考古界却并没有在河北发现大量良渚文化的遗物。”贺云翱说,“如果真在河北发现良渚文化时期大量的遗物,就能确定有蚩尤族生活过,科学是要用实证说话的。但是现在无论在北上的路线还是战争点,都还没有发现对应的遗存,这个说法目前只能存疑。”

战败后的蚩尤后裔去往何处?

黄帝曾将蚩尤部落移居到今山东曲阜一带

涿鹿之战后,有关蚩尤的下落之谜也一直有些扑朔迷离。“说得最多的就是被黄帝擒杀,也有说被黄帝任命当官了。”贺云翱说。

战败后,有观点认为蚩尤族似乎与地处江西的三苗族产生了关系,“在江西境内古三苗族生活的地方,发现了少量良渚文化玉器遗物,但这还无法确认良渚文化的创造者移居到了这一带,这些少量的有良渚文化色彩的遗物,也可能通过部落之间的交流流传到当地,这些少量的遗物还不足以证明蚩尤族后来变成三苗族了。”贺云翱根据多年研究发现,江西在史前时期可能是古三苗族的生活地带,那里也曾经出土过良渚文化的玉器遗物。在西北延安一带,也一度发现类似良渚时期的玉器。“但事实上近些年地处西北的齐家文化中也发现很多玉器,所以如果说但凡出现过类似风格的玉器就来源于良渚文化,这个说法就值得怀疑了。”

那么,作为部落领袖,蚩尤的毁灭是否会给自己的部落带来灾难呢?

贺云翱表示,根据《逸周书·尝麦解》 “命蚩尤于宇少昊”的记载,黄帝曾将蚩尤部落移居到少昊部落(核心区域在今山东曲阜一带)的附近,这一片区域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先民生活的地方。

实际上,蚩尤的后裔在蚩尤部落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很多痕迹,例如有“城”、坟冢、祀祠等遗迹的记载。“史料表明,蚩尤的部落在战败后,在黄河流域留有生活的痕迹,在沛县、山东、河北、山西也有过祭祀蚩尤的庙。”贺云翱说。

贺云翱认为,如果蚩尤的部落是良渚文化的先民,他们在新石器晚期曾经北上,即使是战败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也应该有生活的痕迹。“目前,我们注意到,在浙江湖州境内,古代有过祭祀蚩尤的庙。另外发现的良渚古城也表明由于战争的需要而产生了大型军事防御工程,对蚩尤传说而言,这些材料中可能隐含着真实的影子,值得今后注意。”

链接

大禹治水

发生在良渚文化末期?

“良渚文化的衰落至今还是一个待解之谜,学术界有多种说法,上世纪80年代初我提出一个观点,认为主要是由于环境的变迁引起的,也有其他学者持这一认识。”贺云翱说,良渚文化晚期曾发生过一次大水灾。这次水灾淹没了许多聚落和农田,使原来的小湖泊迅速扩大,地下水位上升,人口陆续分散,进入到浙西山地、苏南丘陵、宁镇山脉和中原地区。

“良渚文化时期是史前聚落建设高峰时期,已调查发现的聚落一直达120处以上,比该时代晚数百年的马桥文化遗址至今发现的仅十余处,这种聚落数量锐减的现象应当是人类迁移的直接结果。人口迁移还造成良渚文化在其他地区的传播和扩散。在宁镇地区的江宁太岗寺、丹阳王家山、福建的昙石山文化遗址等都发现良渚文化与各地文化交流的现象。”贺云翱表示。

贺云翱认为,造成人口迁移的原因可以从考古发掘中找到蛛丝马迹,“良渚文化时期地面上留有水灾的痕迹——淤泥层。浙江的百泉、唐家墩、钱山漾、江苏的梅堰等地都曾发现。”此外,贺云翱表示,太湖的最终形成也为此说提供了证据。“太湖的最终形成期是在良渚文化晚期到马桥文化之前,地理学者对太湖湖底做过考察,发现许多地方为土质坚硬的黄土,即它在成湖之前,这些地方是陆地。1949年以来,在太湖水底多次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石器。良渚文化时的太湖至少比今天小得多,在后来成为湖底的高地上仍有人居住。良渚文化末期,由于水灾的发生,使得太湖水面不断扩大。水灾的发生也与大禹治水发生的时间相吻合,这很有意思。”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