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胜古迹 >> 文章内容

拜谒苍山县文峰山季文子墓:话说中国第一次税费改革“初税亩”

[日期:2013-01-08]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55[字体: ]

拜谒苍山县文峰山季文子墓:话说中国第一次税费改革“初税亩”

  春秋鲁国执政季文子祖居曲阜,为何死后葬在山东苍山的文峰山,就因为季文子在此主持实施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税费改革“初税亩”。

  “税”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春秋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初税亩”,鲁国正式推翻井田征收赋税的制度,改行“初税亩”,即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须按亩交纳土地税。井田之外的私田,从此也开始纳税,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初税亩”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从奴隶制赋税向封建制赋税制转化的开端,是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制生产关系转变的标志。季文子实行“初税亩”就是在他的封地次室--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开始的。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前568),春秋时鲁国正卿。季文子从公元前601年至公元前568年在鲁国执国政33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他执掌着鲁国朝政和财富,大权在握,一心安社稷,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史记·鲁世家》记载,季文子当政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是一代有名的“廉相”。

  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以来第一次大改道,浩浩荡荡的洪水夺淮入海,到鄫国(今苍山县向城镇)以南泇河流经的淮泗地区水势减弱,苏北大泽不再长年洪波浩渺,连绵的湖泊退出,成了季节湿地,出现大面积肥沃滩涂淤地,成为可耕作的沃野良田。居住南方的淮夷人部落趁势北上,抢占开发故黄淮滩涂的土地。而鲁国、鄫国在季文子主持下,为了扩大自己的费邑封地,率领奴隶们也纷纷南下,到中下游湖泊滩涂边的“王土”上开垦淤地,在这里诸侯们不敢宣称这是自家的封地,有组织或无组织的奴隶们成了自由人,自有的私田大量增加。有些人虽属于奴隶身份,在奴隶主的驱使下抢占私田,但这里已是诸侯国计划外的土地,诸侯只好默认奴隶们开垦的土地为各家私有,诸侯只收取少部分赋税。中国土地上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耕的农民,奴隶们也有了属于诸侯规定的姓氏。周王朝和诸侯分封统治格局被打破,鲁国延续千余年的井田制度面临崩溃的危机,鄫国泇水之滨自给自足的庶人家庭迅速增加。

  季文子家族季孙氏是鄫子的外戚,季孙家族为扩大自己的费邑私田,费邑臣属的军队奴隶被派到鄫国以南的涝洼滩涂地带开垦私田,同时为阻止南方淮夷的北犯,保护了弱小的鄫国。今兰陵是当时开垦地区的一块高地,周围还有湖泊丘陵作天然屏障,季文子选中此地,调集臣属安营扎寨,筑城设邑,设立管理机构,有季孙所属鲁国军队保卫,将季孙家族的采邑私田从费邑扩展到鄫国南部平原地区,使之成为鲁国统治区。为区别于鲁国国君居住的公室曲阜,季文子在今兰陵建造的城邑,被称作次室邑。为了防止开发私田的庶人和逃亡奴隶们的反抗,季文子鼓励支持他们以鲁国臣民的身份开发滩涂洼地,同时打破井田制贡赋上缴办法,对鲁国庶人开发的私田收入,统一实行按比例征收赋税。庶人的身份不再是附属于国君和诸侯的奴隶,有了人身自由,解放了生产力,变成了自给自足的平民百姓。季文子的这一举措,扩展了私田面积,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鲁国季孙采邑在次室一带私田的扩大,扩大了平民所占有的私田,成功阻止了南方淮夷势力的北上侵掠,季孙家族成为鲁国最强的经济势力。

  季文子在政治上权力加大,在经济上不断扩展私田,不愿向国君缴纳贡赋,属于鲁国公室的井田制下的收入日益减少,造成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公元前594年,在季文子的主导下,鲁宣公只好宣布实行“初税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宣布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收税。“初税亩”是中国土地制度变化过程中的大事,井田制破坏,奴隶对自耕地的占有关系加强,出现自耕农民小土地所有制,一部分贵族也下降为自耕农,奴隶从此有了农民的别称。初税亩的实施,使氏族公有遗制对农民的束缚进一步松解,农民对于自耕的小土地的所有权也就逐渐确立,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公元前568年7月(鲁襄公5年),季文子去世,鲁襄公授予他谥号为“文”。鄫国为表示归属鲁国的诚心,太子巫便将季文子灵柩迎往神峰山安葬,并将神峰山命名为鲁卿山,后人又称鲁卿山为文峰山,在其墓地前建立季文子庙,并将文峰山东鄫城西面的泇河支流叫季文子河。

  作者:刘明才


来源:琅琊网  编辑:蔚然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