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胜古迹 >> 文章内容

平邑冠山:道家圣地说古今

[日期:2013-01-08]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42[字体: ]

平邑冠山:道家圣地说古今

 (一)

  上周在平邑县看到了几通石碑,那些石碑按类别来说分两组:一组是左宝贵衣冠冢墓园石碑,一组是汉阙石碑。我们临沂当地稍有文化的人对于它们不会陌生,但对它们过去和现在的境遇人们不会都知道。左宝贵衣冠冢墓园到底有多少通石碑,如今很少有人能说得清,但现在残缺不全所剩无几了。汉阙石碑是国宝级的文物,它险遭日军炮火,英雄米栻民充当了它的保护神,他把石碑从山上转移到了一所学校里,几年前县里又把它安放到了县博物馆内。 

  石碑说到底还是石头,但因为那些石头上多了一些文字或者图案方面的信息而成了文物,它搭建起了后人和前人对话的桥梁,对它们的毁坏就是对某些文化的断送。真希望沂蒙的历史特别是当下,多出几位米栻民式的人物,保护好先人留下的石头上的文化。说起石头上的文化,本期介绍的冠山上就有不少这方面的遗存。 

三清阁和石刻《道德经》

  那位神秘失踪的老人 

  说到冠山就要说到道教,说到道教就要说到老子,尽管在老子的心目中没有冠山的任何概念,但他的弟子,他的思想和冠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没有老子就不会有冠山现在的文化和人脉。但就是这位道教的鼻祖,在2500年前过了那座函谷关后就神秘失踪了,他留给后世的是难解之谜。 

  老子本身的确有很多谜,他的身世扑朔迷离,加上他这次大庭广众之下自己玩失踪,更是谜上加谜。越是谜团多越能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兴趣。研究他的文章从古到今不知道有多少,但文章再多,我觉得给他“知识分子”这一评价大家还是能接受的,因为老子一生就喜欢研究学问。他也做过官,但也是和知识、文化相匹配的。老子的声名达到顶峰还是到唐朝的时候,李世民的父亲当了皇帝后,唯恐别人说他不根正苗红,就认了老子为他的老祖宗,“被”攀亲以后的老子,他的荣耀也登峰造极了。李渊除了在老子的故里大兴土木,把建于东汉的“老子祠”“老子庙”改造成太清宫外,还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这种殊荣老子生前是怎么也不会想到的。 

  老子学识的渊博在当时就大有名气,被后世尊为文化化身的孔子都不止一次地去拜访他。据《礼记·曾子问》记载,孔子一生曾四次问礼于老子,第一次是在孔子17岁时,第二次在34岁时,第三次是在他53岁时,第四次具体时间不详。老子在玩失踪之前正儿八经的工作是在“守藏室”当差,是位守藏室之史,守藏室之史是掌管国家文物典籍的史官。周朝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都成为老子阅读的书目,这种官职是所有做学问的读书之人心向往之的最佳去处,在那里老子完成了他一生的知识积累。到春秋末年,周王朝内乱,老子辞官而去。《史记》中没有记载老子什么时候弃官,弃官之后多长时间西去也缺少时间的界定。我觉得辞官之后老子缓冲的过程比较长,这个缓冲不是就辞官一事的犹犹豫豫,而是不做官了到一处要暂且调整的隐居,这种调整一是角色的转换,由官而民,二是思维的调整,由原来的对知识的学习,变成对知识的消化,这种消化特别要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否则,在函谷关时老子就不能提笔写出那部旷世经典。 

  老子是一位大学问家,他写出的《道德经》(或者《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这部经典只有五千多字,我对照译文来读,也不很流畅,这是和其他国学经典不太一样的地方。尽管不太理解老子阐述“道”的精要,但对他说的抱朴守真、轻利寡欲、绝巧弃智等处事原则,我们今天看来也大有裨益。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道德经》里充满的哲理智慧让我们的历史文化变得博大精深,也难怪鲁迅先生发出这样的感叹:“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现在到冠山你可以看到《道德经》全文已经刻在巨大的石上。 

  老子出函谷关后去了哪里?《史记》中记载是“莫知其所终”,老子就这样失踪了。今天的人们要感谢函谷关的关令,没有他对老子的苦苦相留,今天的我们不能阅读到《道德经》,这位关令的名字叫尹喜。

                               (二)

 

尹喜像

 

  尹喜真是冠山开山鼻祖吗 

  进入冠山山门,几尊雕像映入眼帘,讲解员告诉你第一尊就是冠山的开山鼻祖——尹喜。 

  尹喜真的来过冠山还是后人的附会? 

  据记载,尹喜出生于甘肃天水,他是函谷关的关令。函谷关在哪里?位于河南省灵宝市。不管是甘肃天水还是河南灵宝,都与冠山不太搭边,尹喜会到冠山吗? 

  函谷关的关令不论是在位还是退休,怎么也到不了冠山,但尹喜偏偏是辞官,从推理讲这就有来冠山的可能,但也仅仅是可能。 

  尹喜为什么要辞官,那就要说说老子西出函谷和尹喜的那次相见。上面说到了老子出函谷的事,“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这是《史记》上记述尹喜对老子说的话,翻译过来就是: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们写本书吧。从《史记》上看,老子没有提反对意见就听从尹喜的安排。这事有点怪,知识分子一般很难顺从,因为这是一种交换或者是要挟,更何况老子这样的大家更不会就范。如果真的要写,那也是应付,绝对不会写出经典来。我认为之所以老子愿意这样做,一定是他们过去就有过交往,在交往中老子觉得尹喜也是有学问之人,也是可托之人,老子眼中的尹喜是个典型的书生型的官吏,是个不拿那个关长当干部的人。特别是尹喜从老子那里得到了《道德经》后辞官归隐专门研究起老子的著作行为来看,老子的确没有看走眼。 

  老子走了,骑着那头青牛走了,从此以后再无消息,尹喜称病辞官,一面虔心研读《道德经》五千言,一面刻苦修炼,根据自己的体会自著九简,名曰《关尹子》。 

 

                               (三)

  尹喜从辞官到辞世,这段时间没有文献详细记载他的去向,这也给后来的人们留下争夺尹喜的空间。 

  尹喜可以去的地方很多,但去的地方一定是大山,因为对于追求“仙”和“道”的人来说,大山是他们最好的去处,“神仙”就是指修炼得道长生不死的人,那是道家的追求。尹喜在函谷关当关令时间不短,他知道函谷关周围哪些地方可以隐居作学问,最为理想的有两处,那就是函谷关东北方向的云台山和西南方向的太华山(现在的华山),但他放弃了,他选择了南边较远的武当山。尽管云台山现在也是道教的一块圣地,但那是在尹喜以后其他人的选择。这两座山应该说是修炼的好场所,但这两个地方离当时的统治中心太近,离统治中心近的坏处就是离战乱也就近了,这对归隐者来说不是上佳的方案。从现在零星的资料看,尹喜是向南寻找,也许他在秦岭呆过,也可能在伏牛山呆过,但时间最长的就是汉水南岸的武当山了,现在有一些遗迹可以证明尹喜在武当山长期隐居和写作。 

  对于求仙修道的人来说,很难在一地坚守,他们要布道,要传播他们的思想,游走高山这是千百年来虔诚教徒们固守着的一份别样的生活。东方一直令道家神往,因为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尹喜又开始了寻找和奔波,他到底去过多少山峰我们不得而知,冠山应该成为他布道的其中一站。 

  现在能证明尹喜到冠山的文献资料和实物凭证还是有一些的。 

  一是“三清阁”。据说三清阁是尹喜建起的传道布教的道观,因为道观内主要供奉玉清境元始、上清灵宝、太清道德三位天尊,合称“三清”,意思是神仙居住的最高境界,三清阁之名由此而来。三清阁占地面积约百亩,东西北三面依山,谷幽林密,道观临崖而建。以后三清阁年久失修,到唐朝进行扩建,但说是罗成所为,这就不太可信了,因为罗成是故事里的人物,到底是谁扩建的,在这里不去考证,扩建后的三清阁改名演武庙。演武庙自唐代以来,已成为有相当名气的道教传道圣地。金末元初,道教全真龙门派祖师丘处机曾多次来此讲经传道,追仰仙踪。因其号长春子,人称丘长春,故元代道士张安仁对演武庙扩建后,将其更名为长春观。观内主要建有玉皇阁、三清阁、长春观等。三清阁后来毁坏只有遗址,几年前又得以重建。 

  文字资料的证据是《续修临沂县志》记载:“三清阁有银杏二株,大十余围,其一株有桑寄生其中,围二尺许。”“阁西有大晋八年碑云:树为徐庶、尹喜所植。”大晋即西晋,西晋八年即公元227年,据考证:北棵由徐庶所栽,南棵系尹喜所植。尹喜栽下的那该树在1948年毁于战乱,现在看到是时隔十年之后在老树根部抽出的一枝新芽,现在树高已达20米。两株银杏树南北遥相呼应,印证了道教“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宇宙观。 

  还有一个旁证就是当年尹喜吃水用的水井,被后人称为“喜泉”。 

  如果继续寻找根据的话,那就是在山下有一个村庄叫“利城”,全村尹姓居多,而冠山南面有一温泉,据临沭旅游局原局长王明善说,那个村解放前的名字叫“尹家湾子”,就是因为尹喜常去泡温泉而得名。 

  以上的证据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按道家的标准,他要寻找的是高山,冠山论高度很难进入道家的法眼,不要说和其他的山相比,和它近邻的苍山也比它高100多米,为什么尹喜不选择苍山和其他山峰呢?我想这里总有选择它的道理。 

  我去过冠山多次,我不止一次寻找尹喜在冠山修炼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吸引了当年的尹喜? 

  不管尹喜修炼到何种程度,我想他归根结底是一个人,他的眼睛和我们一样是用来观察这个世界,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的我们都看到了——苍山、马山、草山、冠山、演武山,但我们仅看到了自然的山体,尹喜看到的是道家的思想。 

  “苍马草冠演,五山连一线”,直到今天还是旅游部门的宣传语,但就是这五山的一线,让尹喜看到了“天关地轴”之象。道家所谓的“天关”就是指的蛇,“地轴”指的就是龟,五山绵延就像一条蛇,那么那座山是不是龟呢?冠山怎么看也不像龟,有一天我爬到山顶,豁然开朗,从三清阁的背面高处向三清阁正前上方看去,一只龟而且是探出头来的大龟正冲着冠山主峰,在冠山仙人洞处看演武山,演武山也像一只龟冲着冠山,而过去在苍马山上被命名的那块“神龟探海”巨石也冲着冠山方向,我觉得是找到了尹喜深藏不露的答案,但也许只是巧合,尹喜就是觉得这里山峦叠翠,树木葱郁,泉水潺潺,云霞缭绕,是他修炼的绝佳场所。

  文/黄立宇 图/李成桂


来源:琅琊网  编辑:麦穗

来源:琅琊网  编辑:麦穗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