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寻根问祖 >> 文章内容

宋氏源流探微(2)

[日期:2012-12-17]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67[字体: ]

帝喾也是上古时代的一代明君,史载:他仁而有威严,惠而有信义;洁身自好而天下归附;安抚百姓并教导他们如何去获取大地上的财物,同时做到勤俭节用;爱护自然资源等等。
史载:帝喾有四妃八子。其中留名青史的有四个儿子:一是尧(名放勋),为五帝之一;二是契(读启),为商族的始祖,也是宋姓氏族的远古始祖(后面再具体叙述);三是弃(名后稷,稷读纪),为周族的始祖;四是挚(读只),他本来继承了帝喾的帝位,但九年后又禅让给尧。
帝喾娶有娀(读宋)氏之女简狄为王妃。传说简狄因误吞玄鸟卵(即燕子蛋),而生契。因为契后来成为商族人的首领和祖先;所以,商族人又把玄鸟奉为图腾。《诗经。商颂》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等句,即歌颂此事。
又据史载:契,也称“阏(读额)伯”;他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司徒(古代农官,掌管教民播种五谷和征发徒役民工兴修农业水利工程等);封于商地(今河南商丘一带);并赐姓“子”氏(古称老师和品德高尚的人为“子”,如孔子、老子等)。从此,商族部落皆尊奉契为始祖,并以“子”为姓。
契,曾经在阴雨连绵的灾荒年间,费尽气力,才好不容易保存下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火种。所以,人们又尊称契为“阏(读额)伯”(古代称最吉祥的日子为“阏”;“伯”乃爵位和尊称);同时又把他尊为“火神”(也说他曾被封为掌管火种的“火正”和伯爵)。他去世后,商族人在国都附近堆土而成巨丘,建立“阏伯台”(也叫火神台;是“商丘”的最早起源地和命名地;“商丘”本意就有“商族所建之丘”的意思);后来又在台上修建“阏伯庙”,以示纪念;至今香火旺盛。并于每年正月初七,传说那天阏伯生日,民间隆重举行庙会,祈祷阏伯保佑国泰民安。
《左传。襄公九年》记载:火星之所以又叫“商星”,并与“参星”相对应;是为了纪念火神阏伯和他的弟弟实沈。唐代大诗人高适曾为阏伯台作诗云:“阏伯去已久,高丘临道旁;人皆有兄弟,尔独为参商”。“参”即参星;“商”即商星。因两星此出彼落,隐喻兄弟分离而不能相见。
到契的孙子相土担任商族首领之时,他继承阏伯主持火祀,并被封为侯爵;他教族人驯养马匹作为运载工具。古代《竹书纪年》载:“商候相土作乘马”。从而使商族人的畜牧业和运载工具以及作战兵力,都有了质的跨越,国力愈加强盛。相土趁夏朝太康失政、国乱民反之机,便大力向东开拓疆土,征服了黄河下游、泰山南北以及黄海之滨等广大地区;并在那里建有“东都”。从而大大扩张了商族势力范围。相土的后代,其中有一部分以相为姓,相土也被尊为相姓始祖。一部分后人(即微子启一支)以宋为氏。
到了相土的四世孙王亥一代,商族人的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已经十分发达。王亥作为商族首领,在考察中发现:中原地带人们养牛比养马,更为有利。他不仅鼓励人们养牛,而且还发明了牛车;并利用牛车把剩余的粮食和畜产品,贩运到其他部落,进行商业交易活动。从而进一步搞活了经济,沟通了有无,调剂了余缺。以王亥为首领的商族,是我国最早开启贸易贩运活动的氏族。所以,被其他部族称为“商人”。王亥被尊为“商人之祖”。王亥的后人中,有一部分以王为姓,成为王姓一支的始祖。一部分后人(即微子启一支)以宋为姓。
到了契的第十四代孙、也是黄帝的第十八代孙——成汤,历史上也称他为“商汤”或“汤武”“天乙”“武王”等。他便是商朝的开国英明君主——商王成汤。史载:他英武贤明,且慧眼识才。他选用本是奴隶的伊尹做宰相,其后成为一代历史名相。通过施行仁政,轻赋薄敛,赈济贫苦等措施,以笼络人心。最后发动武装起义,史称“汤武革命”;推翻了夏朝最后一个荒淫残暴的统治者——夏桀。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继夏之后的第二个统一大国及朝代——商殷王朝(约公元前1600至前1046年)。所以,创建于上古时代的《周易。革卦》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等句。后来,“革命”一词即源于此。
商朝共延续了五百五十余年;历十七世、三十帝。期间,因盘庚迁都殷地,史称“商殷”或“殷商”。直到殷纣王失国。
纵观商殷一朝,曾出现过三个中兴之王。
一是第四任商王太甲,史称“太宗”。
二是第九代商王太戊(读务),史称“中宗”。
三是第十二代武丁,因此时已从盘庚年代迁都殷地,所以史称殷王“高宗”。
他们或者拨乱反正,力挽狂澜,扶大厦将既倾;或者文治武功,开创盛世,开拓疆土等等,使国家走向强盛。
除此之外,还发生过三次大的危机。
一是太甲失政。并因此被宰相伊尹等放逐桐宫三年(也说七年,并说伊尹自代主持朝政);后经悔过自省后,又被伊尹等迎回复位。从此他兴利除弊,施行仁政,诸侯来归,百姓乐业,又恢复了昌盛局面。
二是盘庚迁殷。由于连年暴雨成灾,黄河泛滥,淹没了大片土地和国都(商丘一带 );幸亏盘庚未雨绸缪,亲自考察选择迁往殷地(今河南安阳)。他发动族人,并且动员家人带头搬迁。搬迁后,他带领族人艰苦创业,使国家从此得以平安和复兴。虽然,搬迁中也遇到了重重困难;曾经一时间国人不理解,怨声载道;但过后国人庆幸,皆感念盘庚的远见与恩德。从此国都定于殷地,史称“盘庚迁殷”。
三是纣王失国。殷商王朝传到第三十代殷王帝乙时,国势已衰。帝乙娶王妃莫氏,先生两子,长子名启,因最初封于微地(今山东梁山一带;也有史籍说今山西潞城一带,至今潞城北15里有微子镇),授子爵;所以被时人尊称微子启。次子即微仲衍。其后,莫氏由王妃被册封为王后。之后,她又生了第三子受辛。因受辛是在其母被册封皇后之后所生,当时掌管编史的史官等人,便按照古代陈腐刻板的宗法制度,视其为嫡子,并记入国史。而微子启虽是其母所生之长子,但由于是其母为妃子时所生,则被视为庶子。因而根据当时立嫡不立庶的宗法陈腐规定,帝乙驾崩后,受辛继位,史称殷纣王。
本来纣王受辛自幼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壮而强干,且勇于革新除弊;并征服东夷等部落,有开拓疆土之功;登位初年也曾颇有作为。但后来他却傲慢失政,不听劝谏,宠信奸佞,杀害忠良,且荒淫无度;从而导致众叛亲离。最后被周朝联军所推翻,纣王自焚而杀身亡国。
 
其四、宋国的兴衰
 
周封微子启建立的宋国,共传位二十六世、三十一公,延续七百五十五年之久。还是春秋大国争霸时期的“五霸”之一。
宋国建立之初,微子秉持“以仁德立国,以仁义致天下”的宗旨,以治理战争创伤,恢复社会经济秩序,安抚殷商遗民,作为治国之本。在整个西周时期,宋国坚持内施仁政,外尊周王,睦邻友好的基本国策。而且作为上公之国,在当时分封的诸侯列国中,地位尊贵,很受尊敬。基本上是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国势稳定。这也与当时的西周朝代整个和平安定的大环境相一致。
这期间发生的重大事情,主要在君位更迭继承方面。在这个问题上,宋国做的比较好,堪为表率。
史载:微子去世时,因他的嫡长子世子适(又名微伯)先他而去世,他没有选立自己的嫡长孙(公子遁;又名腯,都读盾)继位;而是选择其贤明仁德、并一直追随自己的弟弟微仲衍继位。受其影响,后来还有宋湣公、宋宣公、宋穆公等多位国君,皆指定让其弟或者其兄之子继位。这在被史家斥之为“灭国三十六,弑君五十二、”,为争夺继位不惜骨肉相残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到了东周桓王时期,宋国与郑国结怨。郑国国君庄公以多谋狡诈著称。他假传周王命令,而且不惜重金收买鲁国和齐国,联合出兵伐宋。先攻占了宋国两城,后又围攻宋国都城。面对强敌压境,宋国执掌兵权的大司马孔父嘉(即孔姓氏族、也是孔子的始祖,乃系微子启之弟微仲衍的第九世孙),建议宋殇(读商)公联络盟国卫国,趁郑国国都空虚而出兵奔袭;然后再趁郑军回救,宋、卫两军则联合夹击。后来的局势发展果然如孔父嘉所言,郑国只好撤兵回国,以解国都之危。但这时,郑国却又乘戴国发生危机,巧使诈谋攻占了戴国;同时乘宋军不备,突袭宋军。结果因孔父嘉所率领的宋军疏于防范,导致大败而归。
就是在这场战争后不久,宋国太宰(即宰相,也说是宫廷总管)华督(也称华父督,同为微仲衍之后),便以此为借口,发动政变,设计杀害了孔父嘉,并弑杀了意欲惩罚他的宋殇(读商)公。然后将流亡在郑国的宋公子冯,迎回来立为国君,史称宋庄公。孔父嘉的家人为避祸乱,连夜抱着孔父嘉的幼子木金父,逃往他家的世袭封地黍丘(也称栗地;在今河南夏邑县);后来又辗转逃到鲁国;其子孙遂定居于鲁国奄地(今山东曲阜一带),繁衍生息,遂形成了孔氏家族。
宋国国君中,在历史上最有名的莫过于宋襄公(公元前650至前637年在位)。他是宋桓公的儿子,名兹甫(也称兹父)。这不仅因为他在大国争霸中,能够渐露头角,并不惜一切代价,最终使宋国在其盟国支持下,继齐桓公之后,坐上了“盟主”交椅;从而过了一把霸主瘾。也让宋国在“春秋五霸”中,拥有了一席之地。而且,宋襄公素以仁义著称于世。
史载:宋襄公兹甫的哥哥目夷,因与微子启一样,也是其母为妃子时所生,而被视为庶出;所以,作为嫡出的弟弟兹甫,便被确定为国君继承人;但他坚决让位给哥哥目夷。目夷不但不接受弟弟的谦让,还跑到卫国姥娘家躲着不肯回来。而兹甫也跟着跑到卫国赖着不肯回来。直到桓公病重一再要求兹甫回来,他才最后不得已回国,继承了君位;并立马宣布让哥哥目夷担任宰相。为此,他们兄弟仁爱贤德之名,传颂于诸侯各国。
另据史籍记载:公元前643年,春秋霸主齐桓公病逝后,齐国内因宠臣竖刁和雍巫两个奸臣,勾结妃子长卫姬,逼走桓公确立的继承人世子昭逃奔宋国;又操纵其他公子在桓公灵柩前火并,从而发生宫廷内乱。宋襄公当即出兵,经过“甗之战” (甗,读演,齐国地名)打败齐军,并进军齐都临淄,平息内乱。从而得以护送齐国世子昭,归国登基即位,史称齐孝公(也有史说:齐桓公生前因襄公以仁义著称,晚年曾托付他扶助自己的继承人世子昭)。这次事件,让宋襄公的威望又提高了不少。
让宋襄公最出名的还是“泓(读洪)之战”。
公元前638年,宋国出兵伐郑,与郑国的盟国楚国军队,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县西北)。当时楚国是新兴强国,其军队占绝对优势;但他们是远道而来的疲惫之军。战争开始后,宋军主帅公孙固,提出趁楚军涉渡泓水河之机,集中兵力进行袭击。但宋襄公却以仁义之师,理应坚守“君子不困人于危,不鼓不成列”(即:君子不在人家危急的时候和还没有击鼓列好阵势的时候,去攻击人家);以及不杀伤兵,不俘虏上了年纪的敌兵等,这些君子风范和信条;而拒绝采纳。结果宋军失去了最佳攻击时机,被楚军打得大败,宋襄公还中箭受了重伤,第二年不治而死。对这件事,历史上大多评论,认为宋襄公迂腐的实在可笑,而又可悲。但也有评论认为,宋襄公坚守古训,“不失为仁义之师”,虽败犹荣。
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评论说:“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仪,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司马迁对宋襄公是秉持褒扬与肯定态度的。
又据史载:晋文公(即公子重耳)在落难之时的逃亡路上,曾受到许多诸侯列国的冷落。而路过宋国时,宋襄公虽已身受箭伤卧病在床,但仍然给予了盛情接待和慷慨援助。据史书记载,仅马车就送了二十乘(当时一乘车配4匹马,20乘需配80匹)。这对晋文公来说真是雪中送炭!此举也表现了襄公的仁义与慷慨大方。
晋文公在国外流浪十九年后,终于得到机会归国执政,并与宋国结盟。此时宋襄公已经去世,由他的儿子宋成公继位。到宋成公三年(公元前634年),楚国又发兵攻打宋国,并夺取宋国湣地(今山东金乡县东北)。第二年楚军包围了宋国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宋国向晋国求救。随后晋国出兵,先是攻取了楚国的盟国卫国的五鹿城(今河南濮阳东北)和曹国的国都(今山东曹县),并俘虏了曹国国君。从而,迫使楚国撤出围宋之兵。此后宋晋联军与楚国联军会战于城濮(今河南范县一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最后以楚军全军覆没,主帅成得臣自刎而告终。宋襄公的仁义好施,终于得到了厚报,让他老人家含笑于九泉。这次大战,也为晋文公在春秋五霸中,奠定了地位和基础。
到了宋平公十四年(公元前562年),楚国又进攻宋国,宋国再次向晋国求援。晋国派兵与宋国联军,决定先攻取楚国每次进攻宋国的必经之地——偪(读付)阳城(楚国的附庸国),以断绝楚军侵略宋国的路径。从而发生“偪阳之战”。其时鲁国也出兵援助宋晋联军,并负责攻打北门。这时偪阳守军使用诈降计,与鲁国军队约定到第二天打开北门受降。但第二天当鲁军争先恐后涌入偪阳北门后,突然偪阳守军将内城闸门放了下来,采取关门打狗之势。
这时,鲁国陬(读邹)邑大夫叔梁纥(纥,读和;他就是孔子的父亲,姓孔,名纥,字叔梁)正攻入城楼下,遂用双手托起闸门,高呼鲁军鸣锣收兵。鲁军知道中计,回头从门下蜂拥退出。在鲁军将士快退完时,偪阳城内敌军赶了过来;只见一彪形大汉双手托着闸门,已将鲁军放跑,偪阳军士皆惊其有千斤神力;正欲向他射箭,叔梁纥却双手一掀,跳出门外,闸门落下。随后,宋晋鲁三国联军猛攻偪阳四门,最后终被攻破,全歼守军。这一仗让孔子的老父亲叔梁纥威名远扬!
到了战国时期,周朝王室衰落,号令不再;诸侯纷争;侍强凌弱,吞灭小国;甚至弑君夺权等,时有发生。宋国后期也内乱不断。
公元前469年,宋景公驾崩,宋公子特为报父仇(其父公子纠被景公杀死),攻杀太子而自立,是为昭公。
昭公之后,先后又有悼公、休公、辟公继位,他们大多平庸,或者短命早夭,没什么突出事迹。到了辟公之子剔成(又名剔成肝、司城子罕; 死后谥号隐公;公元前369至前329年在位四十一年),其时正值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争霸之时,宋国面对齐楚等强邻,危机四伏。剔成束手无策,只得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其弟公子偃,史称:强悍威武有大志,素来看不起他的哥哥剔成;后来终因政见不同,矛盾加深,竟势不两立。公子偃遂攻袭剔成,剔成败,欲逃奔齐国,后逃至微山岛而隐居下来,繁衍生息,其后人遂定居于微山一带。
公子偃赶走剔成公后,自立为国君。宋君偃在位四十七年。他即位后,采取招贤纳士,改革弊政,减轻赋税,富国强兵;使宋国逐渐走向强盛。齐国对宋国垂涎已久,曾多次侵袭宋国,均被宋国击败。
但后来宋君偃居功自傲,穷兵黩武,遂起争霸之心。首先对齐国发动战争,夺其五城。后又攻袭楚国,打败楚军,向南开拓疆域三百里。又乘胜西攻魏国,夺其两座城池。并灭掉滕国(今山东滕州一带),尽占其地。又与西北方大国秦国结盟,采取远交近攻之策。从此,他便自我膨胀起来,自视为中原强国;并擅自改宋国上公封爵,而自封宋康王;史称宋王偃。他以英雄自居,傲视天下;不断攻击欺凌邻国;而且独断专行,荒淫无道;被诸侯称为“桀宋”。
公元前286年(一说282年),齐国联合楚、魏两国,报仇伐宋。其时,齐楚魏三国已位列战国七雄,三强联手,加之宋王偃孤立无援,众叛亲离,失败终成定局。宋王偃兵败后,投神农涧而死。齐、楚、魏三国攻灭宋国后,三分其国土。从此,自微子启创建而横跨西周、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立国七百五十余年的上公之国宋国,丧失于宋王偃手中。亡国后的宋国公族为避祸乱,被迫四处逃难,流落他乡,分散各地。后来,又逐步形成了宋氏族人更多的不同支系和郡望。
 
其五、以“宋”为国的延续
 
自微子启创立的宋姓大国,到宋王偃失国后。后来以“宋”为国号的国家或政权,还有以下几个。
1、南北朝时期(公元420至479年):
东晋末年,晋军主帅刘裕代晋称帝,国号“宋”,建都健康(今南京市)。史书上为区别后来的北宋、南宋王朝,称其为“刘宋”。曾拥有今黄河以南、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至太和三年,被南齐国攻灭而取代。共历八帝,统治六十年。
2、北宋(公元960至1279年):
五代十国末年,时任后周国殿前都点检(相当于元帅)的赵匡胤(宋太祖),在汴梁(今河南开封)之北的陈桥发动兵变,宣布废后周恭帝,而自立为帝,国号“宋”;立都汴梁。史称“北宋”。
赵匡胤为纪念自己曾被封为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而起家,特升宋州(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为应天府,并改宋州为“陪都南京”。他取国号“宋”,也源于此。
至靖康元年,金兵攻入汴梁,徽宗与钦宗被俘,北宋亡。
次年,渡江南逃的赵构(宋高宗),回到陪都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来又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拥有今淮河至大散关以南的疆域。史称“南宋”。至祥兴二年,被元朝所灭。北南两宋,共历十八帝,统治三百二十年。
3、公元623年,隋末起义领袖辅公祏(读石),建立宋国,定都丹阳(今南京市);拥有今江苏和浙江一带。至唐朝武德七年,为唐王李世民所灭。
4、公元1355至1366年,元末红巾军起义领袖刘福通,建立宋国,定都亳(读博)州(今安徽亳县)。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年号龙凤。公元1366年为朱元璋所灭。
 

相关评论